Nat Commun:準確無殘留!螢光探針精準指導手術切除乳腺癌!

2020-12-08 生物谷

2018年9月24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個來自荷蘭和中國的合作研究團隊對一種用於輔助乳腺癌病人手術過程中腫瘤組織切除的螢光探針進行了測試,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圖片來源:Nat Commun

進行手術切除的乳腺癌病人常常會切除一些必需的正常乳腺組織,因為常規手術會切除腫瘤組織周圍一圈的正常組織,以此來防止隱藏的乳腺癌組織被殘留下。儘管如此,仍然還有20%的病人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來切除殘留的腫瘤組織。這是由於腫瘤細胞很難區分,外科醫生在手術中常常會依賴他們的手指去尋找小的腫瘤塊。

由於存在這樣的問題,醫學研究人員一直在試圖開發螢光染料以提高手術切除的準確性。就像它們的名字一樣,螢光探針是可以注射到體內使癌細胞發光的化合物,從而使癌細胞更容易被看到。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注意到儘管相關的研究很多,但是並沒有人測試過使用這些螢光探針是否可以提高臨床手術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設計了一個相關實驗。

研究人員首先使用一個叫做8000C的化合物設計了一個探針,這個探針可以通過現有的一種抗癌藥物貝伐單抗進行遞送。接下來研究人員招募了26名女性志願者及其手術團隊,這些團隊都已經進行了手術切除腫瘤組織的日程安排。隨後研究人員觀察了手術錄像,並將他們看到的手術操作與病理報告相比較。

研究人員發現手術後仍然有8個病人有殘留的腫瘤組織。隨後他們發現這種新的螢光探針可以準確找出其中7個病人體內殘留的微小腫瘤組織。然而不幸的是,這個螢光探針也在兩名後來確認沒有殘留腫瘤塊的病人體內發出了螢光。

儘管如此,研究人員認為使用這種螢光探針對手術進行指導可以顯著提高手術準確性,為病人帶來可觀的好處,總體而言,利大於弊。因此,這類螢光探針有望給用於臨床指導病人的腫瘤切除手術。(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Marjory Koller et al. Implementation and benchmarking of a novel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clinically evaluate tumor-specific fluorescent trac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DOI: 10.1038/s41467-018-05727-y

相關焦點

  • 螢光引導手術來襲 靶向螢光分子探針或將改變腫瘤診療現狀
    眾所周知,外科手術是治療實體瘤的關鍵。但是,根據癌症類型的不同,8-70%的病例腫瘤在經過切除後切緣仍呈陽性(手術邊緣存癌細胞)。為了降低復發率和改善患者術後生存質量,腫瘤的精準切除已成為手術的趨勢,而術中指導(guided surgery)對外科醫生來說變得至關重要。目前,外科醫生在術中主要依賴視覺(普通白光)和觸覺反饋。
  • 科學網—近紅外螢光成像實現精準手術導航
    本報訊(記者黃辛)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張凡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徐叢劍團隊合作,利用近紅外探針實現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導航卵巢癌實體瘤和轉移灶的精準切除
  • 近紅外螢光成像技術為腫瘤手術「導航」—新聞—科學網
    創新無止境。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自動化所)研發的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MI),讓我們不僅對癌細胞「看得早」,而且與以上三種手段不同的是,MI能在手術中從分子層面精準定位癌細胞,為醫生「導航」。 「其貌不揚」的MI 「這是第一代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那是現在最新的產品化樣機。」
  • 復旦在近紅外螢光成像導航手術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手術切除通常是惡性腫瘤最常見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
  • 近紅外手術「導航」的應用
    應用特異性結合腫瘤的螢光探針,可以清楚的區分正常組織和病變部位,為精準的腫瘤切除提供提供科學依據;螢光成像為腫瘤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2) 腫瘤切除邊緣的確定: 腫瘤切緣:原發灶切除後標本的邊緣與癌組織間的鏡下最短距離,它是評價腫瘤手術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影響腫瘤預後的重要因素。
  • 乳腺癌精準診療病理臨床對話之乳腺外科與病理科的合作
    「2020中國乳腺癌精準診療雲峰會」邀請國內乳腺病理大咖就近年來三陰性乳腺癌的病理診斷進展、乳腺癌免疫治療中的生物標記物檢測、乳腺癌HER2檢測的變化對臨床治療的影響、新輔助治療手術標本的評估,以及如何促進病理科與乳腺外科更好地進行合作等方面作了相關報告,同時邀請了臨床醫生和病理醫生一起來討論乳腺癌診治中相關問題。
  • 乳腺癌:切除之後 必然復發?-乳腺癌,姚貝娜,乳腺,切除,復發 ——快...
    流言:早在2011年,姚貝娜就進行了乳房手術切除,而2014年6月發現病情轉移。有一些說法認為,乳腺癌復發恐怕是難以避免的。這難道是真的嗎?乳腺癌真的如此可怕?另外,坊間一直流傳著諸如「女性常年喝豆漿容易導致乳腺癌高發」等說法,這靠譜嗎?
  • 「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多巴胺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控一系列關鍵的神經功能,包括學習、記憶、注意力、運動控制等。多巴胺失調會導致精神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多動症、精神分裂症等。多巴胺相關的神經環路還是成癮藥物如古柯鹼等的作用靶點。
  • AM:多通道近紅外二區(NIR-II)探針用於腫瘤侵入性淋巴結的檢測和...
    由於淋巴轉移是腫瘤細胞擴散的重要途經,因此通常手術會切除前哨的淋巴結(SLN)進行活檢。如果前哨淋巴結未檢出癌細胞,則表明癌症暫未擴散,不需要進行周邊全部淋巴結的清掃;反之亦然。前哨淋巴結活檢廣泛應用於乳腺癌、黑色素瘤、宮頸癌和子宮癌等腫瘤的分級診斷。
  • 球形核酸探針讓腫瘤細胞「發光」
    記者4月13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近期,該院智能所智能微納器件研究室張忠平特聘研究員團隊在腫瘤細胞檢測及精準手術導航方面取得突破由於腫瘤細胞不受控制生長和永生化需要高活性端粒酶的催化,研究人員就以金納米顆粒為載體,設計出表面負載大量特異性雙鏈DNA的球形核酸探針。在端粒酶的催化下,該探針能夠釋放螢光染料進入細胞質中,使腫瘤細胞發出紅色螢光,從而達到腫瘤細胞的可視化檢測。通過螢光信號的變化,實現了十幾種代表性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精確區分、腫瘤細胞惡性程度的鑑別,以及小鼠腫瘤的活體成像、裸眼可視化和組織切片鑑定等。
  • 「螢光導航」助力精準切肝,中大五院開展「有色」手術
    金羊網訊 記者黃珏報導:「打開LED白光,對焦,好,轉為螢光。」手術室內,工程師正在按步驟切換按鍵,隨後,神奇的一幕出現在眾人眼前:顯示屏上原本只顯示紅色的肝臟,出現了一片綠光區域。7月20日,記者從珠海中大五院獲悉,該院肝膽外科主任李堅團隊日前完成了一臺「有色」手術。 「就是這裡,畫出切除線,準備按這個範圍切除!」
  • 乳腺癌的病理報告怎麼看?
    根據送檢標本的不同可分為細針穿刺活檢病理報告和手術切除標本的病理報告,前者一般是乳腺有腫塊但還沒有明確是否為乳腺癌,需要細針穿刺少量腫塊組織做病理檢查以明確乳腺癌的診斷,而後者是已經明確乳腺癌的診斷,將乳腺癌手術切除再次做病理檢查,以幫助臨床醫生全面評估乳腺癌的分期、了解腫瘤有無轉移到其他部位、預測腫瘤對化療藥是否敏感、判斷患者可能生存期等。
  • 術中光學分子影像點亮腫瘤細胞,讓外科手術更精準
    孵化於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北京數字精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DPM)正是這個燈塔的建設者之一。「在手術中,現有的診斷技術對微小病灶很難進行成像,對精準手術來說一直是一個挑戰性問題。」DPM總經理兼聯合創始人遲崇巍希望他們所研究的螢光分子影像手術導航技術能最大程度地改變這一現狀,以期保證手術效果並謀求更長久的術後生存,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影像革命。
  • ACS Omega:新型螢光探針或能有效尋找胰腺癌細胞
    圖片來源:www.phys.org2017年2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患者被診斷為胰腺癌時就意味著其存活期不會超過一年,而且有些研究表明,在未來15年裡胰腺癌或將成為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患者通常需要接受外科手術來移除機體的癌變組織
  • 螢光顯像技術在腦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
    手術最大範圍地切除腫瘤是影響顱內腫瘤病人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的重要且獨立的影響指標之一。新技術有助於最大範圍地安全切除腦腫瘤。本文就螢光顯像技術在腦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進行綜述。在2013年以前,文獻報導的FLS多為高劑量(15~20 mg/kg)肉眼指導腫瘤切除,這可能與Pentero 900螢光顯微鏡尚未應用於臨床有關。高劑量FLS並不會造成任何永久性的不良影響,而且鞏膜、皮膚和尿液的黃染色可在大約24 h內消失。
  • 乳腺癌晚期需要把整個乳房切除掉?預防乳腺癌,女人做好這3點
    乳腺癌是一種很常見的腫瘤,一般發生在女性身上,對身體的危害也很大,而且對於女性來說乳房是很嬌貴的部位,但是很多疾病都威脅著女性乳房的健康,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乳腺癌。比較普遍的治療手法就是進行手術,如果患者在早期不注意的話,很容易出現乳腺癌擴散的情況。
  •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打開APP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發表於 2020-06-01 16:11:34 5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設在該所的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歷經近3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
  • 乳腺癌全程管理離不開精準診斷
    每年10月是乳腺癌防治公益活動宣傳月。人們對乳腺癌的認知不斷提升,從事乳腺癌臨床工作的醫護人員正向著乳腺癌全程管理的模式努力前行。篩查、確診、分型、術式、病理、複查、轉歸,從始至終,全程管理的每個診治環節都少不了精準診斷的身影。
  • 手術機器人、4K腹腔鏡……盤點這些活躍在浙江多家醫院手術室裡的...
    無框架機器人輔助「拆雷」機器人精準定位手術部位,機械臂遇到敏感區域「自動退針」迴避……高科技的人工智慧技術,正讓神經外科相關手術越來越安全、精準、高效。不久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在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機器人的輔助下,為一位29歲的難治性癲癇患者完成了治療手術。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多巴胺螢光探針」助力精準醫療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可基因編碼的多巴胺螢光探針。據悉,該探針有望成為研究多巴胺相關神經環路的重要工具,為未來精準醫療和新型藥物研發提供新路徑。  多巴胺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控一系列關鍵的神經功能,包括學習、記憶、注意力、運動控制等。多巴胺失調會導致精神疾病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多動症、精神分裂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