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光導航」助力精準切肝,中大五院開展「有色」手術

2020-12-05 金羊網

金羊網訊 記者黃珏報導:「打開LED白光,對焦,好,轉為螢光。」手術室內,工程師正在按步驟切換按鍵,隨後,神奇的一幕出現在眾人眼前:顯示屏上原本只顯示紅色的肝臟,出現了一片綠光區域。7月20日,記者從珠海中大五院獲悉,該院肝膽外科主任李堅團隊日前完成了一臺「有色」手術。 

「就是這裡,畫出切除線,準備按這個範圍切除!」隨著主刀醫生的指令,助手及護士有條不紊地進行器械更換配合,半小時左右,一個5cm×5cm大小的肝臟組織在腹腔鏡下被切除。主刀醫生李堅在一旁的操作臺剖開標本,果不其然,在肝臟表面上看不出顏色和質地差別的腫瘤,就隱藏在這個切除下來的組織中。「神器!以後肝臟切除手術將會更加精準。」

李堅介紹,這件「神器」全名叫做「吲哚菁綠分子螢光影像系統」,主要包括近紅外激發光源、高靈敏近紅外螢光攝像機及計算機圖像處理系統。在手術中只要打開近紅外激發光源,使用近紅外螢光攝像機掃描肝臟及其他腹腔臟器,根據術前術中對臟器或靜脈進行吲哚菁綠的注射,可實現不同病變的顯影定位,讓病灶無處可逃,原形畢露。

李堅介紹,中大五院是國內最早使用該項技術的單位之一,該院分子影像中心科研團隊與北京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田捷教授團隊進行了長期合作,「肝膽外科將在原發性肝癌等手術中使用這套設備,提高手術的精準性,保證切除的徹底性。」

李堅表示,ICG分子螢光影像技術還可用於精準判斷肝移植後供體和受體膽管的吻合通暢度,對降低膽漏、膽管狹窄等併發症的發生率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對評估移植肝的肝功能恢復情況有極大幫助,手術完成後只要採用ICG分子螢光影像系統偵測到肝外膽管有ICG近紅外光影像,即可證明移植肝肝細胞分泌膽汁,有利於第一時間掌握移植肝的肝功能情況。對於即將開展的肝移植手術,將會是一大利器。

什麼是吲哚菁綠?

據介紹,吲哚菁綠(indocyanine green,ICG)是一種近紅外螢光染料,蛋白質結合的ICG可被波長範圍在750~810nm的外來光所激發,發射波長840nm左右的近紅外光,可被攝像系統捕捉到螢光,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在正常肝組織中,ICG可迅速被肝細胞攝取,並在激發光的照射下顯示螢光。隨著ICG經膽道系統的排洩,螢光也逐漸消退。當存在肝臟腫瘤或肝硬化結節時,病變肝組織內肝細胞的膽道排洩功能受損,ICG靶向滯留在病變組織中,出現延遲消退現象,從而可與周圍正常組織區分開來,現出原形。該技術最早在日本使用,作為一種細胞功能水平的輔助工具,它在肝臟腫瘤診斷和手術導航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黃珏)

 

編輯:楊逸芸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近紅外螢光成像實現精準手術導航
    本報訊(記者黃辛)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張凡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徐叢劍團隊合作,利用近紅外探針實現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導航卵巢癌實體瘤和轉移灶的精準切除
  • 近紅外螢光成像技術為腫瘤手術「導航」—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自動化所)研發的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MI),讓我們不僅對癌細胞「看得早」,而且與以上三種手段不同的是,MI能在手術中從分子層面精準定位癌細胞,為醫生「導航」。 「其貌不揚」的MI 「這是第一代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那是現在最新的產品化樣機。」
  •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打開APP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發表於 2020-06-01 16:11:34 5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設在該所的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歷經近3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
  • 復旦在近紅外螢光成像導航手術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手術切除通常是惡性腫瘤最常見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
  • 南華附一醫院神經導航精準手術水平再上新高
    美敦力神經導航S7系統。紅網時刻 記者 譚倩 衡陽報導說到導航儀,人們的第一反應是車載導航或是手機導航,卻很少知道利用導航儀也能開展神經外科手術。神經導航技術應用到腦出血手術,使腦出血手術做到嚴格意義上的「微創」,與傳統的「硬通道、軟通道」盲穿手術相比,神經導航技術使腦出血手術發生質的飛躍,充分體現了微創微侵襲的理念。「顱腦手術不僅要求醫師能將病灶解決,還要求對患者重要的神經結構進行精確保護,免受損傷。臨床實踐表明,傳統的開顱手術、內鏡手術等方式很難完全實現這一目標。」
  • 術中光學分子影像點亮腫瘤細胞,讓外科手術更精準
    孵化於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北京數字精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DPM)正是這個燈塔的建設者之一。「在手術中,現有的診斷技術對微小病灶很難進行成像,對精準手術來說一直是一個挑戰性問題。」DPM總經理兼聯合創始人遲崇巍希望他們所研究的螢光分子影像手術導航技術能最大程度地改變這一現狀,以期保證手術效果並謀求更長久的術後生存,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影像革命。
  • 螢光引導手術來襲 靶向螢光分子探針或將改變腫瘤診療現狀
    眾所周知,外科手術是治療實體瘤的關鍵。但是,根據癌症類型的不同,8-70%的病例腫瘤在經過切除後切緣仍呈陽性(手術邊緣存癌細胞)。為了降低復發率和改善患者術後生存質量,腫瘤的精準切除已成為手術的趨勢,而術中指導(guided surgery)對外科醫生來說變得至關重要。目前,外科醫生在術中主要依賴視覺(普通白光)和觸覺反饋。
  • 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在顱內腫瘤手術的應用進展
    內鏡手術具有創傷小,顱內結構破壞少的優勢,大大縮短病人住院時間。內鏡技術與導航技術結合,顯著提高手術成功率,對於複雜、侵及範圍較大的顱底病變,導航技術不僅能清晰顯示重要的解剖結構,且增加病變全切成功率,降低手術時間。
  • 近紅外手術「導航」的應用
    應用特異性結合腫瘤的螢光探針,可以清楚的區分正常組織和病變部位,為精準的腫瘤切除提供提供科學依據;螢光成像為腫瘤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2) 腫瘤切除邊緣的確定: 腫瘤切緣:原發灶切除後標本的邊緣與癌組織間的鏡下最短距離,它是評價腫瘤手術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影響腫瘤預後的重要因素。
  • 省醫「達文西機器人手術」很神奇
    2020年5月26日,貴州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主任羅光恆完成了該院「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的100例手術,這在貴州省開展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醫院中,貴州省人民醫院是突破100例的第一家。達文西7個自由度的仿生機械臂,能旋轉540度,在靈活度上高於我們人手,應用機器人輔助手術可有效避免術中血管神經損傷。手術更精準,更精細,更安全。2019年12月13日,貴州省人民醫院引進的最新一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投入臨床使用,先後輔助泌尿外科、肝膽外科、小兒外科開展機器人「微創手術」。
  • 德國手術全切後均得到改善
    在當地醫院發現顱內佔位後,患者與INC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的德國Helmut Bertalanffy(巴特朗菲)教授取得聯繫進行會診,最後確認了手術治療方案,隨後前往德國漢諾瓦INI國際神經學研究所。 主刀醫生:德國Bertalanffy教授(巴特朗菲)及其手術團隊 手術時間地點:2018年,德國INI醫院 術前情況:已準備了具有MRI和CCT的神經影像技術用於神經導航。
  • 開顱手術中醫生喚醒病人,聊著天就把腦部腫瘤給切了!
    近一月來多次發作四肢抽搐伴意識不清,另一家三甲醫院查頭顱CT和功能MRI發現右側額葉功能區佔位伴周圍水腫,考慮手術導致偏癱的風險大,建議行藥物治療觀察,後輾轉來到鼓樓醫院,住院用藥期間患者仍發作癲癇。神經外科主任杭春華教授組織我院膠質瘤多學科診療組(MDT)神經外科、影像科、腫瘤科、病理科、手術麻醉科等專家討論,最終決定採用神經導航下顯微手術切除病變,同時術中喚醒麻醉下配合皮質電刺激定位功能區,並且制定了詳細周密的手術方案。   手術切除腦功能區病變一直是神經外科醫生面臨的挑戰,易造成神經功能損傷,術後易出現偏癱、失語等併發症。
  • 患者南京做開顱手術 醫生與他聊著天切病變
    一些熱門的醫療題材美劇裡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患者躺在手術臺上開著顱,手裡還能抱著小吉他彈著小曲兒,一曲結束,還能和主刀醫生開個玩笑逗個樂。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一邊大喊:這怎麼可能!這樣的事情就在身邊發生了!
  • 基因檢測助力精準醫療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華大基因聯合實驗室掛牌成立
    華大基因聯合實驗室落戶珠海未來珠海或可實現預防或幹預三成出生缺陷疾病羊城晚報訊 記者黃珏報導:6月13日,華大基因聯合實驗室在珠海中大五院掛牌,這是除深圳基地之外廣東首家聯合實驗室,該聯合實驗室建立之後,未來珠海或可實現預防或幹預三成出生缺陷疾病。
  • 紅外螢光成像在經開區破題
    7月22日,記者從區內企業北京數字精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字精準」)了解到,基於剛剛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的「雙相機多光譜成像系統和方法」專利,團隊研發的螢光分子影像導航系統在手術中能精準定位腫瘤病灶,實時顯影腫瘤邊界、特別是微小的轉移癌以及脈管結構等。此項技術將極大地促進近紅外螢光成像技術在肝膽外科、胃腸外科、婦科等領域中的發展和應用。
  • 湖南省腫瘤醫院微創治療為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的生命續航
    對此,謝威表示,目前,外科手術是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得以延長生命甚至治癒的最重要方法。然而,過去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大多不能進行手術治療,即使手術,也要採用「分步切」,即先切除腸癌,再行開放手術分期切除肝癌。這不僅會給患者造成二次手術的打擊,並增加僅切除原發灶後肝轉移灶迅速增大的風險。此外,開放手術還可能引起患者術後的疼痛和切口癒合不佳等,影響治療效果。
  • 【中國新聞網】中國成功研發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
    當前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手術切除,精準、有效的腫瘤切除成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而新興的光學分子影像技術為圖像引導手術治療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諾貝爾獎獲得者錢永健等學者進行眾多研究,試圖在活體上用螢光成像方法「點亮」腫瘤,解決腫瘤標識問題,開啟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手術導航領域應用的先河。
  • 多模態神經導航在膠質瘤手術治療的應用_神經膠質瘤_多模態影像...
    近年來,隨著醫學科技發展,神經導航技術、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技術能夠幫助術者在術前制定更合適的手術計劃,術中更加精準地定位腫瘤。多模態神經導航是將神經導航技術與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相結合,然後應用於手術治療。
  • 「一肝救兩命」,高精尖肝移植手術擴大器官來源,贊!
    作為「一肝救兩命」的肝移植受體之一,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努力下,42歲的肝癌患者孫先生近日順利接受了肝移植手術。 「零輸血」完成肝移植「巔峰」手術 今年6月份,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就診的孫先生不幸被診斷為原發性肝癌,得知只有接受肝移植才能維持生命的他隨即陷入了焦急的等待。
  • 手術機器人、4K腹腔鏡……盤點這些活躍在浙江多家醫院手術室裡的...
    此後,馬躍輝再次根據確定的顱內邊界,對患者進行了「裁剪式」個體化手術,精準切除了異常放電的致癇灶,成功「拆雷」。螢光顯影讓腫瘤細胞「原形畢露」病灶組織被「染色」,血流變化清晰可見,為重要部位的微創手術操作進行「導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建民在一臺螢光顯微鏡的幫助下,順利為一位腫瘤患者完成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