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機器人、4K腹腔鏡……盤點這些活躍在浙江多家醫院手術室裡的...

2021-01-14 杭州網

浙江新聞客戶端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P3移動實驗室、移動CT等高科技醫療設備為搶救患者生命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醫護人員有序、安全、高效開展救治工作提供了保障。

作為白衣戰士的「硬核」武器,高科技醫療設備是戰「疫」不可或缺的一環。實際上,在浙江多家醫院的手術室裡,每時每刻都活躍著「高精尖」設備的身影,為兒童開刀的智能「醫生」、為微創手術提供「導航」的顯微鏡、為癲癇患者成功「拆雷」的機器人……各種不同類型的「高精尖」設備出現在每一個生與死搏鬥的關鍵時刻,守護患者的生命。

新一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

為患兒「主刀」

4月8日,第四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順利完成「首秀」。患者為一名5歲女孩和一名2歲男孩,前者手術全程4個小時,出血不到5毫升;後者全程1個半小時,出血不到2毫升。

手術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是近年來微創外科發展主流趨勢之一,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是目前全球領先、應用廣泛的內窺鏡手術控制系統,外科主刀醫生可以在遠離手術臺的操控臺上,通過觀察立體的腔鏡手術畫面操控機械臂,為患者實施精準手術。

「兒童的組織器官相對於成人更小,血管、管道更細,對手術的精準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特別適用於兒童微創外科手術,能夠減輕兒童術中及術後痛苦。」浙大兒院普外科主任、腔鏡中心主任高志剛介紹說,藉助靈活的機械臂,達文西機器人可以實現360°全方位操作,完成許多高風險手術中的精細分粘解剖和縫合重建等動作,如膽腸重建、腎盂成形等,尤其是在位置較深的手術部位,更能體現出該系統操作方便的優勢。

達文西機器人手術和普通腹腔鏡手術有何區別?作為省內首位獲得小兒外科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主刀資質的醫師,浙大兒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陶暢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普通腹腔鏡手術如同用手拿著一雙筷子,再用筷子夾著一根針去做手術;達文西機器人手術則如同直接拿著針做手術,可以更加自由、多角度地進行手術操作。

在手術室裡可以看到,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主要由控制臺、機械臂系統、成像系統三部分組成。主刀醫生坐在控制臺前,將雙手拇指和食指伸進指套控制操作杆,雙腳控制腳踏板,通過傳感器操控手術臺前的四個機械臂,實現移動、切割、止血、縫合、打結等各種操作;機械臂可濾除手部顫動,具有7個自由度,「內腕」較腹腔鏡更為靈活,使狹窄腔體內的操作更加精準;放大20倍的裸眼3D高清視野則能夠幫助醫生完成超精細操作。與第三代相比,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懸吊的轉軸可以改變手術位置,無需整體挪動機器,醫生操作起來更加便捷、高效。

目前,全國已有不少綜合性醫院引入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此次浙大兒院引入全國兒童專科醫院首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主要應用在泌尿外科、普外科、胸外科、腫瘤外科等科室。

無框架機器人

輔助「拆雷」

機器人精準定位手術部位,機械臂遇到敏感區域「自動退針」迴避……高科技的人工智慧技術,正讓神經外科相關手術越來越安全、精準、高效。

不久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在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機器人的輔助下,為一位29歲的難治性癲癇患者完成了治療手術。

癲癇是一種由於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大腦功能出現短暫障礙的慢性疾病。按照傳統的手術方法,手術前醫生需要通過頭顱磁共振影像等技術為患者建立一個個性化的三維腦部模型,再經過計算機分析確定需要植入電極的區域、深度、方位等;手術時,醫生通過頭架定位將一根根帶有密集觸點的電極按照預定軌跡插入患者腦部,後續通過異常腦電信號精準界定需要手術切除的區域。然而此種方法存在耗時、低效、容易出現人為誤差導致安全風險等問題。

無框架機器人則取代了傳統的Leksell框架,將機器人與術前計劃配準,快速找到腦內病變細胞核團和神經纖維的準確位置,並確定每個電極插入的定位與方向,機械臂還能實現「自動退針」迴避,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仔細研究分析該患者病情後,該院神經外科副主任、癲癇診治中心副主任馬躍輝主任醫師決定使用無框架機器人協助尋找「病源」,輔助「拆雷」。手術當天,馬躍輝一邊腳踩控制器,一邊指引機器臂「記憶」每一個點位;手術正式開始後,機械臂根據計算機提前設置好的坐標,精準定位到患者頭皮,醫生根據定位在顱骨鑽開一個2毫米的小孔,沿著骨孔將電極插入顱內預定位置並固定,經過近70分鐘手術時間,14根電極被成功發射至「預定軌道」,而在以往,完成同樣數量的電極需要3個小時。

完成「發射」工作後,患者回到普通病房,癲癇中心吳登唱博士以16000Hz的採樣率對植入顱內的14根電極、170個記錄點進行監測,並通過不同的電流對相關腦區進行功能定位,準確定位了患者的發作起始和早期傳播邊界。

此後,馬躍輝再次根據確定的顱內邊界,對患者進行了「裁剪式」個體化手術,精準切除了異常放電的致癇灶,成功「拆雷」。

螢光顯影

讓腫瘤細胞「原形畢露」

病灶組織被「染色」,血流變化清晰可見,為重要部位的微創手術操作進行「導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建民在一臺螢光顯微鏡的幫助下,順利為一位腫瘤患者完成手術。

這是浙大二院今年年初引入的新款神經外科彩色螢光顯微鏡,也是該院第二臺具有腫瘤「黃螢光」和血管「白螢光」雙重螢光顯像功能的高端手術顯微鏡,為神經外科醫生開展精準微創手術提供了重要保障。

過去,傳統外科手術受照明和醫生視力等因素影響,需要在患者身上擴大切口,才能看清位置較深的神經及血管;後來,放大鏡的出現大大提升了醫生的「視力」;現在,螢光顯微鏡不光讓醫生看得更清,還賦予了他們「透視」的能力。

張建民告訴記者,患者口服或靜脈注射相關螢光顯像材料後,血管和某些惡性腫瘤能夠在螢光顯微鏡下顯像,清晰呈現血管中血流的變化和腫瘤邊界,幫助醫生準確定位病變組織。

「一臺螢光顯微鏡融合了兩種顯像模式,『黃螢光』看腫瘤,『白螢光』看血管,為醫生做手術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張建民說。

神經外科手術對精準度要求非常高,「看清楚」是第一步。血管壁是否狹窄,血管內是否有硬化,動脈瘤有無殘留?這些無法在血管外部判斷的問題,可以在高解析度、高清晰度的光學系統和顯像系統支持下,通過血管螢光造影得到解答。

張建民說,膠質瘤等惡性腫瘤不像良性腫瘤具有清晰的邊界,生長狀態像樹根一樣,醫生要做的是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將膠質瘤最大化切除。

螢光是如何讓腫瘤「原形畢露」的呢?他解釋道,人體發生病變之後,某些腫瘤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可與特定的顯像藥物結合,在特殊成像設備下顯示螢光。腫瘤「黃螢光」可以直接作用於腫瘤區,將膠質瘤等惡性腫瘤「染黃」,醫生能夠直接通過顯微鏡了解體內腫瘤的全貌,大大提高了腫瘤的全切除率,減少殘留,降低復發率。同時可以儘量避開血管,減少出血,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所受的術中損傷。

近年來,這一「螢光導航」技術在神經外科、胃腸道、肝臟等手術中均有應用,但在婦科腫瘤領域尚未全面開展。自去年開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率先開展婦科腫瘤腹腔鏡螢光導航技術,將手術風險及術後併發症降至最低,讓更多婦科腫瘤患者受益。

今年3月,浙大婦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胡東曉利用該技術為一位26歲的宮頸癌患者做了微創手術。他在患者的宮頸內注射「前哨淋巴結」的示蹤劑,在螢光腹腔鏡的指引下對顯影的前哨淋巴結精準切除。胡東曉介紹,「螢光導航」可以精準顯影、標記、定位淋巴結,避免了大範圍的淋巴結切除,減少患者的手術風險及術後併發症。

4K腹腔鏡

纖毫畢現更精準

兩年多前,導演李安的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刷新了人們對於解析度的認識。從24幀、到60幀,再到120幀,有觀眾願意三進影院,為的就是讓視野清晰、再清晰一點。

在熒幕面前,誰都願意看得更清楚一些,手術室裡的醫生們更是這樣。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腹腔鏡技術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手術的認識,現在,通過一塊熒幕醫生就能探尋人體內一個又一個未解之謎。

在無影燈下,清晰度、真實度都是至關重要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是國內最早一批開展腹腔鏡手術的單位,近年來開展了越來越多的高難度複雜腹腔鏡手術。去年,在浙江省微創保健中心支持下,浙大邵逸夫醫院在省內最早引入了兩臺4K腹腔鏡設備。浙江省微創保健中心常務副主任、浙大邵逸夫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梁霄形容:「該4K腹腔鏡設備具有55英寸顯示屏,超高清顯示手術術野,細小的管道清晰可見,進一步體現了精準微創的手術理念,開展高難度複雜腹腔鏡手術更加安全。」

手術過程中,無論是細如毛髮的血管,還是薄如蟬翼的筋膜都「不容小視」。手術刀一旦不慎傷及,都有可能給患者帶來痛苦甚至危險。「腹腔鏡手術的過程,如同遊走在毫釐之間,我們要從密布的血管、交織的人體器官之間尋找一條『路線』。」梁霄形容,這是十分考驗醫生眼力和手力的過程。

外觀上看,4K腹腔鏡微創手術過程與一般的腹腔鏡手術差不多,它的「玄機」都隱藏在那臺55寸的4K液晶屏幕之中。它可以彌補傳統腹腔鏡在影像描述方面的不足,將更加清晰真實且優於裸眼所見的手術視野呈現於大熒幕。有人說,它超清晰的視覺效果相當於裸眼3D,手術過程就像在看一場電影「大片」。

科技的發展帶來了腹腔鏡設備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手術室裡,醫生必須對每位患者的生命健康負責。目前,浙大邵逸夫醫院的4K腹腔鏡手術已經應用於胰十二指腸切除、複雜胃癌切除術、高難度肝臟手術等。

相關焦點

  • 遂平仁安醫院再次成功完成經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 - 瀟湘名醫
    駐馬店網訊(記者 周濤 通訊員 孫夢瑤)近日,遂平仁安醫院外科二病區成功為一位腎上腺腫瘤患者實施了經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患者男性,遂平縣陽豐鄉人,1月前體檢時發現左側腎上腺佔位,輾轉多家醫院,最終決定在仁安醫院進行治療。
  • 山西援吉布地醫生開展首臺腹腔鏡手術 填補當地空白
    董博正在為患者進行手術。援吉布地醫療隊供圖中新網太原1月1日電 (楊靜)2021年伊始,中國(山西)第20批援吉布地醫療隊在當地貝爾蒂耶醫院正式開展工作已一個月。「貝爾蒂耶醫院內臟外科共有3位醫生,其中2位古巴醫生,科裡有26張床,病床全滿。」醫療隊隊員、山西省人民醫院胃腸胰外科主任醫師董博說,內臟外科急腹症多,開腹手術幾乎每天都有。「目前科裡的病人,無論常診還是急診都是做傳統的開腹手術。」董博告訴記者,手術室有一臺3D腹腔鏡STORZ和一臺先進的4K腹腔鏡OLYMPUS,但由於當地醫生不會使用,一直處於閒置狀態。
  • 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來了!濟南市中心醫院首次啟用第四代達文西機器...
    11月24日上午8點,濟南市中心醫院在手術室舉行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啟用儀式,院黨委書記、院長蘇國海教授,副院長李雲教授,醫務部部長華永新,麻醉科主任任傑、副主任孟凡軍,手術室護士長王朝陽共同為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揭彩。
  •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總量突破100例 手術量...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手術室內,卻格外安靜,一臺肝腫物切除手術正緊張有序進行。1個小時後,手術主刀、肝膽胰外科及減重和代謝外科主任姜濤教授走出手術室,與團隊成員一一擊掌慶賀,不止為這一臺手術的成功,也為他操作的整整100例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的成功慶賀。
  • 新生兒罕見環狀胰腺致腸梗阻,醫生在雞蛋大空間裡做腹腔鏡手術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9月16日,記者在揚州大學附屬醫院東區院的兒科病房裡,看到了半月前因為環狀胰腺所導致的十二指腸梗阻而入院的女寶寶。在轉入揚州大學附屬醫院東區院後,醫院新生兒科對其進行了緊急救治,改善了患兒的一般狀況。通過上消化道造影和鋇劑灌腸等一系列檢查後,醫生確診患兒為十二指腸梗阻,經討論後決定採用創傷小、恢復較快的腹腔鏡手術。 「對體重這麼低的新生兒實施完全腹腔鏡下十二指腸菱形吻合術,難度非常大。」
  • 機器人手術讓她免受開腹之苦 家屬送來20公斤重牌匾感謝醫護
    湖南省人民醫院肝膽胰微創外科尹新民團隊為患者施行機器人輔助下腹腔鏡手術。紅網時刻12月30日訊(通訊員 梁輝 徐曉平) 「您是我們全家的大恩人。」12月28日,一位患者家屬帶著定製的重達20公斤的牌匾,專程從太原坐飛機趕到長沙,感謝湖南省人民醫院肝膽胰微創外科尹新民教授團隊為其家人解除困擾多年的病痛。55歲的宋女士家住山西太原,因膽管結石於2005年和2012年先後在當地醫院做了開腹膽囊切除、肝切除及膽道探查手術。兩次手術的創傷,讓宋女士飽受疼痛之苦。
  • ...醫院結直腸外科成功舉辦第45期全國高級腹腔鏡結直腸外科手術...
    2020年7月31日,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結直腸外科主辦,第45期全國高級腹腔鏡結直腸外科手術技能培訓班暨第三屆臺灣班成功開班。本次學習班採取線上封閉式授課的形式,共有來自19個省市的55位中高級職稱外科同行和近70位臺灣醫師參加。
  • 華西廣安醫院婦科成功開展單孔腹腔鏡手術
    為患者手術。四川新聞網廣安12月26日訊(劉小林 楊玢寒 文/圖)近日,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院婦科在四川大學華西二院鄭瑩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廣安首例「單孔腹腔鏡下子宮全切及雙側輸卵管附件切除手術」。在手術中只經臍部一約2cm的戳孔置入腹腔鏡和手術器械,順利在單孔腹腔鏡下完成了子宮及雙側輸卵管附件切除。手術歷時約1時45分,術中患者各項生命體徵平穩,出血量少,術後患者恢復良好。據該院婦科醫生介紹,外科手術的發展經歷了從開腹手術到腹腔鏡手術,尤其在大力發展微創腔鏡手術的今天,腹腔鏡技術已成為婦科最常用的操作技術之一。近年來又興起了自然腔道內鏡手術(NOTES)。
  • 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的介紹
    達文西機器人系統的設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直覺公司在幾十年來美國多個公司和高校遠程手術系統的設計基礎之上(例如早期的伊索系統和宙斯系統),進行創新改進後的集大成者。在臨床推廣使用的過程中,達文西機器人系統藉助技術+資本+官方支持的力量PK掉了多家公司的產品,形成了技術和市場壟斷,使得手術機器人的購買費用高、手術成本高、維護費用高。
  • 外科微型手術機器人,還有多少種可能
    文/陳根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微創腹腔鏡手術,即外科醫生使用工具和插入小切口的微型攝像機來進行手術,使得手術對病人和醫生都更加安全。
  • 腹腔鏡微創手術PK「開大刀」
    武警河南總隊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何文強說,出現血尿時,無論痛還是不痛,都要引起警惕。正常人的尿液沒有紅細胞,只有在劇烈運動、長期站立或勞累後,把尿液放到顯微鏡視野下查看,才會發現幾個紅細胞,而人的肉眼,根本看不出尿裡有血。當紅細胞在尿液中超過一定量時,尿液的顏色才會變成紅色,這就是血尿。血尿不是病,只是症狀,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包括惡性腫瘤,也包括結石等良性病。
  • 我院成功完成首例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膽總管切開取石手術
    近日,我院微創外科團隊成功完成了我院首例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此次手術的圓滿成功標誌了我院微創外科在治療膽囊結石有了新突破,也標誌著我院腹腔鏡外科手術水平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 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11月29日電 (記者 陳靜)第八屆亞洲機器人和腹腔鏡結直腸外科年會(ARLCCS)29日開幕,ARLCCS年會首次登陸中國內地此前未有報導。  在年會上,記者了解到,世界範圍內大樣本量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安全有效,全體患者5年生存率近八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報導|河南首臺達文西第四代機器人落戶河南省人民醫院
    12月5日,河南首臺達文西Xi(第四代)手術機器人在河南省人民醫院正式上崗,標誌著河南外科手術正式進入「機器人輔助微創腔鏡」治療的新時代。達文西Xi(第四代)手術機器人開機儀式在河南省人民醫院手術室舉行,院長邵鳳民、副院長孫培春出席儀式並致辭。
  • 世界上最小的外科手術機器人 醫生手術好幫手
    騰訊數碼訊(米可)根據國外媒體報導,最近英國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世界上最小的手術機器人,這種機器人不僅使用了低成本技術,而且使用了行動電話和航天技術
  •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完成中西部首例泌尿系經陰道腹腔鏡手術
    央廣網西安7月22日消息(記者雷愷 通訊員席阿妮 嶽麗穎)記者從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獲悉,該院泌尿外科成功為一名女性患者實施經陰道腹腔鏡腎囊腫去頂減壓術,術後恢復良好。據檢索,該手術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尚屬首例。
  • 北京和睦家醫院醫生參與中國泌尿外科圍手術期血栓預防與管理專家...
    北京和睦家醫院醫療副總監、外科及泌尿外科主任朱剛教授作為中國抗癌協會泌尿男生殖系腫瘤專業委員會(CACA-GU)微創學組組長和本共識編寫專家組主任委員組織了本指南的編寫。 北京和睦家醫院泌尿外科張凱副主任醫師和外科翟夢瑤醫生作為執筆專家參與了本共識的編寫。
  • 當天手術 當天出院?靠譜! (聚焦·日間手術探秘(上))
    大約一刻鐘後,吳偉東被推進了手術室。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常見外科手術,傳統手術一般需住院5天,花費約9000元,而日間手術只需住院一天,花費約7000元。吳偉東術後在家中康復,醫生定期電話隨訪一周。吳偉東覺得這種手術模式好,住院時間短,在家裡比在醫院舒服。 「醫院對患者而言,絕非最佳的康復場所。」
  • 達文西機器人提升外科手術精確度
    昨日,「達文西微創手術研討會」在北京和睦家醫院召開,會上,世界臨床機器人外科協會(CRSA)創始主席、著名專家Pier C.Giulianotti朱聯安教授,針對全球機器人微創手術前沿理念、技術及術式,當場為一名45歲的女性胰腺癌患者,使用達文西微創手術機器人,完成了一臺複雜的胰頭腫瘤切除手術。
  • 協和醫生口述|美國腫瘤醫院考察記
    曾經觀摩過一臺腹腔鏡手術,住院醫年資低,操作不熟練,我在旁邊都著急,但主刀非常耐心,不斷用完美(perfect)、真棒(great)等正面詞語鼓勵,並未貿然代勞。事後我讚揚他們的耐心,貝爾科維奇教授說: 「這些醫生百裡挑一,未來會成為領軍人物。我們需要有耐心,讓他們感到工作的快樂。這樣,他們未來才會同樣寬容耐心地對待年輕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