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援吉布地醫生開展首臺腹腔鏡手術 填補當地空白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董博正在為患者進行手術。援吉布地醫療隊供圖

中新網太原1月1日電 (楊靜)2021年伊始,中國(山西)第20批援吉布地醫療隊在當地貝爾蒂耶醫院正式開展工作已一個月。1月1日,記者通過社交軟體了解到,醫療隊成員在克服當地氣候、疾病困擾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下,堅持臨床一線,有條不紊開展援助工作。

「貝爾蒂耶醫院內臟外科共有3位醫生,其中2位古巴醫生,科裡有26張床,病床全滿。」醫療隊隊員、山西省人民醫院胃腸胰外科主任醫師董博說,內臟外科急腹症多,開腹手術幾乎每天都有。

「目前科裡的病人,無論常診還是急診都是做傳統的開腹手術。」董博告訴記者,手術室有一臺3D腹腔鏡STORZ和一臺先進的4K腹腔鏡OLYMPUS,但由於當地醫生不會使用,一直處於閒置狀態。

經與內臟外科Chef及手術室腔鏡器械管理護士ALINA交流核對並一一檢查後,董博發現開展腹腔鏡手術所需的操作器械手術室都具備。「我還從國內帶來了血管鋏及施鋏器,在手術器械都具備的情況下,我計劃將腹腔鏡利用起來開展腹腔鏡手術。」董博說。

2020年12月21日上午,由醫療隊麻醉師張弛對病人進行全麻後,董博為一位46歲的女性肥胖患者成功實施了首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結束後,現場觀者熱烈鼓掌,手術室護士ALINA對董博豎起大拇指:C'est très bien(很好)。

「在臨床工作中,我還發現當地醫生辦公室、門診診室、換藥室等混在一起,這對病人隱私與醫生安全得不到保護;住院病歷中只有一些相關檢查,沒有傳染病檢查,沒有完整的大病歷;術後無人清點器械等諸多問題急需改善。」董博告訴記者,在接下來的援外工作中,他將首先把腹腔鏡手術這一新技術教給當地醫生。隨後,他將逐步把正確的理念、最新的醫學知識、先進的手術技術帶給當地人民。

「希望通過中國醫療隊隊員的言傳身教,規範當地醫療,提高吉布地整體醫療水平。」董博如是說。(完)

相關焦點

  • 援吉醫療隊頻頻填補當地醫療空白
    實施當地首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刷新當地醫生結腸癌手術理念、及時更換氣管套管避免患者進入險情……新年伊始,中國(山西)第20批援吉布地醫療隊頻頻傳回好消息,隊員們在當地貝爾蒂耶醫院正式開展工作一個月,在克服當地氣候、語言障礙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下,接連實施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操作,頻頻填補當地空白
  • 山西醫療隊在非洲:砥礪前行,為生命點亮新希望
    連日來,我省醫療隊援助的喀麥隆、吉布地、多哥三國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仍然在增加,隊員們的現狀也一直備受同胞關注。5月28日,山西晚報記者微信連線疫情形勢嚴峻的喀麥隆,隊員們在做好疫情防範的同時,依舊堅守崗位,想方設法克服停水、停電、設備落後等困難,為當地老百姓解決了很多疾病困擾,也贏得了當地受援醫院及患者的一致認可。
  • 中醫針灸緩解疼痛 山西援外醫生用中國傳統醫學服務吉布地患者
    24日,中國(山西)第20批援吉布地醫療隊隊員趙利軍告訴記者。火罐治療。受訪者供圖2020年11月14日,由山西省衛健委派出、山西省人民醫院整建制組隊的中國第20批援吉布地醫療隊從太原出發,開啟在吉布地貝尓蒂耶總醫院與達哈愛哈那拉醫院為期一年的援外醫療工作。山西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趙利軍是該批醫療隊的一名針灸醫生。
  • 華西廣安醫院婦科成功開展單孔腹腔鏡手術
    為患者手術。>12月26日訊(劉小林 楊玢寒 文/圖)近日,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院婦科在四川大學華西二院鄭瑩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廣安首例「單孔腹腔鏡下子宮全切及雙側輸卵管附件切除手術在手術中只經臍部一約2cm的戳孔置入腹腔鏡和手術器械,順利在單孔腹腔鏡下完成了子宮及雙側輸卵管附件切除。手術歷時約1時45分,術中患者各項生命體徵平穩,出血量少,術後患者恢復良好。據該院婦科醫生介紹,外科手術的發展經歷了從開腹手術到腹腔鏡手術,尤其在大力發展微創腔鏡手術的今天,腹腔鏡技術已成為婦科最常用的操作技術之一。近年來又興起了自然腔道內鏡手術(NOTES)。
  • 世界首臺微米級CT、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醫生搞出來的發明威力...
    這些出自醫生之手的科技創新成果,不僅帶來臨床診療技術的變革,也讓更多患者受益。 耳科病變「看不清看不準」 世界首臺微米級CT機問世 耳部病變最常發生在中內耳區,由於位置深,難以直觀看到,影像檢查無疑成了耳科疾病診療決策的關鍵助手。
  • 手術機器人、4K腹腔鏡……盤點這些活躍在浙江多家醫院手術室裡的...
    實際上,在浙江多家醫院的手術室裡,每時每刻都活躍著「高精尖」設備的身影,為兒童開刀的智能「醫生」、為微創手術提供「導航」的顯微鏡、為癲癇患者成功「拆雷」的機器人……各種不同類型的「高精尖」設備出現在每一個生與死搏鬥的關鍵時刻,守護患者的生命。新一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為患兒「主刀」4月8日,第四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順利完成「首秀」。
  • 助力抗疫填補空白,首臺國產Sanger測序儀發布!
    助力抗疫填補空白,首臺國產Sanger測序儀發布!這也是首臺國產Sanger測序儀,填補了國內基因科技領域空白,也代表著海爾施基因科技從一個傳統的核酸檢測試劑生產供應商向提供核酸檢測系統解決方案的供應商轉變。據統計,每年因感染病死亡的人數達1700萬人次,其中因呼吸道感染致死人數高達700多萬。
  • 從山西走出,成果填補國內外空白,近日入選這項國際最高榮譽!
    張宏科1957年出生於山西,是我國新一代網絡技術的開創者2000年,他研製出了我國首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IPV6路由器,攻克了新一代網絡的路由、安全等關鍵技術,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 機器人「醫生」做手術 順利切除肺部腫瘤
    機器人「醫生」做手術 順利切除肺部腫瘤在醫療手術中,外科醫生主刀是常見的場景,但在廈門一家醫院開展的手術中,執行手術的卻是機器人。整個手術創口微小,出血量不超過5毫升,患者疼痛感也小。於修義主任對北青報記者介紹,醫生也跟患者和家屬詳細解釋了機器人的手術過程,手術過程非常順利,目前患者恢復狀況也很好。術後,姜傑教授稱,「手術機器人機械臂自由的活動度超過傳統腹腔鏡手術器械,鏡頭臂放大10-15倍的三維成像系統也讓醫生在操作過程中視野更清晰,使微創手術更安全、更徹底、更精準。」
  • 中國首臺半導體雷射隱形晶圓切割機研製成功,將填補空白
    雖然說是我國的科技已經相比以前進步很多了,也已經慢慢進去了科技強國的行列,可是我國現在依然有很多地方是空白的,不能辦法得到填補,還面臨著很多技術上的難題沒有攻克。但是中國長城科技公司給大家帶來好消息,就是我國有了首臺半導體雷射隱形晶圓切割機,這個技術得到以後,我們就從此又少了一塊空白區,真的是令人興奮。
  • 成功做了上萬臺手術的中科大教授當選美國ACS Fellow
    (不僅外科醫生)組成的專科及教育組織,旨在促進外科醫療服務,並為外科教育和臨床服務制定標準。熟練地掌握普通外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並且對普通外科的疑難雜症和危重症治療有獨到的見解和想法,熟練開展腹腔鏡肝切除術、複雜肝癌的切除手術、肝門膽管癌根治術、肝移植手術等。
  • 首次開展動靜脈內瘻人工血管成形術市人民醫院填補焦作一項技術空白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施學霞    本報訊來自焦作市人民醫院的最新消息,該院泌尿內科首次開展一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瘻人工血管成形術,填補了焦作市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的空白,為更多血液透析患者開啟了「新通路」。
  • 遂平仁安醫院再次成功完成經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 - 瀟湘名醫
    駐馬店網訊(記者 周濤 通訊員 孫夢瑤)近日,遂平仁安醫院外科二病區成功為一位腎上腺腫瘤患者實施了經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患者男性,遂平縣陽豐鄉人,1月前體檢時發現左側腎上腺佔位,輾轉多家醫院,最終決定在仁安醫院進行治療。
  • 冒著被感染愛滋病的風險 魯琪堅持為病人做完手術
    西安市第五醫院的魯琪,援外四年三次在手術中受傷。援外四年 三次手術中受傷時間倒回10年前,2008年,魯琪作為中馬建交後第一批援馬拉威醫療隊分隊隊長,赴馬拉威開展援外醫療服務。瘧疾是通過蚊子等傳播的疾病,「在去馬拉威之前,我已做好了思想準備,外塗內服的藥帶了一堆,但是到了當地,蚊子兇猛,個頭大、數量多,外塗的藥起不了多大作用,蚊子隔著褲子和鞋套都能咬人幾個大包,防不勝防。」魯琪說,一、二批共有34名援外隊員,有8名隊員都得過瘧疾。官方統計數字,馬拉威的愛滋病的感染率為23%,而在患者中間,這個比例就更大了,基本在50%以上。
  • 脊柱手術機器人ORTHBOT成功完成手術,填補了國內脊柱手術機器人的...
    打開APP 脊柱手術機器人ORTHBOT成功完成手術,填補了國內脊柱手術機器人的空白 工程師青青 發表於 2018-08-31 15:38:00
  • 新生兒罕見環狀胰腺致腸梗阻,醫生在雞蛋大空間裡做腹腔鏡手術
    通過上消化道造影和鋇劑灌腸等一系列檢查後,醫生確診患兒為十二指腸梗阻,經討論後決定採用創傷小、恢復較快的腹腔鏡手術。 「對體重這麼低的新生兒實施完全腹腔鏡下十二指腸菱形吻合術,難度非常大。」吳明赴介紹,首先,由於新生兒生理機能極其脆弱,缺氧耐受度差,對麻醉師團隊技術水平有著非常高的要求,而腹腔鏡手術時建立人工二氧化碳氣腹又加大了麻醉的風險。
  • 我院成功完成首例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膽總管切開取石手術
    近日,我院微創外科團隊成功完成了我院首例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此次手術的圓滿成功標誌了我院微創外科在治療膽囊結石有了新突破,也標誌著我院腹腔鏡外科手術水平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 患者135公斤3處惡性腫瘤 如此高難度手術如何完成?
    三個月前,一位在義烏工作的敘利亞友人山姆(化名)感覺左下腹隱痛,經常1天內腹瀉4、5次後,山姆去義烏當地醫院就診,腸鏡顯示有腫瘤癌變的可能。為進一步確診及治療,在當地醫院的建議下,2018年7月山姆來到了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 「光明行動」累計成功為百餘名吉布地白內障患者帶去光明
    此次活動主要依託保障基地醫院與吉布地貝爾蒂醫院醫療力量,抽調我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醫院10名醫護人員,累計免費為當地103人完成白內障手術117例次。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揭開紗布的那一刻,吉布地法語教師穆罕默德和他的家人非常激動。36歲的穆罕默德被白內障困擾多年,在「光明行動」專項醫療服務的無償幫助下,作為接受先期診療的首例患者,他術後視力恢復良好。由我駐吉布地保障基地與吉衛生部合作開展的「光明行動」專項醫療服務本月5日正式啟動,25日圓滿結束。
  • 填補技術空白!南極首個區域固定冰預報系統研發成功
    目前尚無成熟的技術手段獲取大範圍南極海冰厚度信息,面對南極考察的實際需求,該中心組織攻關團隊歷時3年,成功研發了南極首個區域固定冰預報系統——普裡茲灣固定冰預報系統,填補了此領域的技術空白。目前,該系統已在我國第34、35、36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進行了示範應用,實現了業務化試運行,為考察隊在普裡茲灣開展冰區作業提供了重要參考,為極區航行安全保障提供了新的手段。(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