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前,一位在義烏工作的敘利亞友人山姆(化名)感覺左下腹隱痛,經常1天內腹瀉4、5次後,山姆去義烏當地醫院就診,腸鏡顯示有腫瘤癌變的可能。為進一步確診及治療,在當地醫院的建議下,2018年7月山姆來到了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經腫瘤醫院大腸外科廉朋副教授診斷,山姆的術前腸鏡顯示結腸多處有原發腫瘤——結腸肝區、升結腸起始段、乙狀結腸,且病理證實為惡性,需要限期手術切除。這種三處病灶皆為原發癌的病例在醫學上較為少見,立馬引起了腫瘤醫院醫生的重視。經多學科討論,決定由大腸外科副主任李心翔教授帶領團隊馬延磊醫生、李清國醫生接診並擔任手術主刀醫生。
患者雖有三處原發癌,但還未引起轉移,從病情上來看,經過手術切除,有一定治癒機會。而唯一的難點是,這個手術如何做?患者的BMI指數達到43,體重約135kg,這樣的體型在手術麻醉、操作、康復等各個環節都是極大挑戰。
李心翔醫生、患者山姆(化名)、馬延磊醫生
周密準備:多方面的困難 一一克服
經過會診,醫師決定對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李心翔醫生分析,「對於這種特別肥胖的患者,如果進行開腹手術,切口大,傷口易感染,而且患者會覺得很疼,術後下床活動受限,因疼痛無法活動也不利於術後恢復,萬一傷口裂開、崩開,都會對患者有很大影響。而選擇腹腔鏡手術,切口小,患者疼痛感會明顯減輕,術後也可以很快地活動、進食,做腹腔鏡手術的優勢更明顯。」
作為在腫瘤醫院開展第一臺腹腔鏡結直腸手術的醫生,自2009年起,李心翔醫生一共做了2000多臺腹腔鏡手術,但面對如此體型的患者也還是第一次。手術能否成功?要做哪些特殊準備?對方是位國際友人,如果手術過程中出現意外,會造成什麼影響?如此高難度的「瓷器活」,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李心翔醫生,也難免輾轉反側。
回憶當時的心理過程,李醫生講道,「患者的病情較為複雜但我覺得,作為國內頂尖的腫瘤醫院,我們必須要有一種擔當,一種責任。患者到了我這裡,即便再難我們也要想盡辦法把它拿下來,這是醫師的責任和義務。」接下如此高難度的手術,一念之間,有醫者本能,也有使命在肩。
而對山姆來說,有醫院和醫生能夠為他進行手術治療,也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山姆在中國已居住近10年。50歲的他,事業蒸蒸日上,視義烏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山姆被診斷出惡性腫瘤後,他在美國從醫的姐姐立即從美國趕來了上海,他們深知,「這個手術很困難,你知道,我這麼(胖)……這是我的問題。」山姆的姐姐也表示,「同樣作為醫生,我知道他病情的嚴峻,手術前我十分擔心,這是個非常困難的手術。」
為了確保手術成功,李心翔教授及其團隊做了充分的術前準備,對搬運、術前檢測、器械準備、術中操作及術後監護都做了非常詳細的方案。李教授說,「這個手術我們覺得各方面的問題都會碰到,做了很多預案。考慮到患者的體型,容易形成呼吸暫停症候群,術後我們安排患者去了ICU 過渡。觀察後發現沒什麼事,第二天就轉回來了。手術成功,之前周密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直面挑戰:心理上重視 操作上謹慎
手術過程中,由於患者體重大,對手術麻醉的操作是極大考驗。眾所周知,對於肥胖的人,平時打針時血管都很難找到,為了克服麻醉難點,李心翔醫生和其麻醉團隊採用了超聲波技術,在超聲波引導下再進行靜脈的麻醉置管,成功完成了麻醉操作。
講到整個手術過程,可以說是無驚無險、小心穩健。李醫生回憶道:「確實,手術之前,我們這裡的醫生都覺得這個手術太難了,這也是我們開過最胖的一個患者,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再加上我們的手術也非常多,一天也不可能只開一個手術,所以當時我先把相對簡單的手術做完,後面再專心致志地做這個手術。這個手術,我之前也做很多預估,我想困難會很多,但是操作起來比我想像的困難要小一點。從這個手術也可以體現我們團隊的成熟,已經具備挑戰高難度手術的能力。」
因為醫師團隊的周密準備,整臺手術歷時3個多小時,各處細節都在團隊掌控之中。「手術過程中總體出血沒超過50毫升,還是比較順利的。一開始做比較困難,尤其是尋找血管根部的時候,因為患者脂肪非常厚,不像是有些人脈絡非常清楚,所以在解剖的時候我們非常地慎重,小心確認這些血管,在血管根部的處理上,我們都非常謹慎,一旦出血肯定難以控制,如果不小心碰到血管,導致嚴重的出血,手術就會被迫中止。所以我們在操作時還是比較小心翼翼的,做得也比較精細。在這個過程中,判斷非常重要,這個跟我們做了大量的腹腔鏡手術很有關係,這也是有底氣去做這個手術的原因。」
手術中全神貫注的醫務人員
而由於患者的體型,給手術操作中的淋巴清掃也帶來了挑戰,如果淋巴清掃不徹底,患者的手術預後將會大打折扣。對此,李醫生表示,「即使操作有難度,不論是從層面的解剖還是淋巴結的清掃,我們都是按照最高的標準完成,所以患者整個術後的恢復也非常明顯,不能因為難度高就降低手術要求。其實從數據上來看,腸癌總體的治癒率還是很高的,即使是三期腸癌,在腫瘤醫院的治癒率也達到70%以上。好的治癒概率建立在手術的基礎上,首先要保證做到根治性的切除,所以手術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清掃不到位,轉移的淋巴結遺漏掉了,可能就會使患者失去治癒的機會,後面再用化療和放療來補救,效果肯定是要打折的。
山姆在手術後沒有出現任何併發症,而且術後1天就可以下床行走,7天後順利出院。他和他的姐姐都表示,「李醫生和馬醫生,他們做得非常好,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腫瘤醫院和這裡的醫生、護士都是完美的。」
手術後的患者
據悉,從2009年至今,隨著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成功開展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其他科室也積極跟進,開展各類腫瘤的腹腔鏡手術。在醫院領導的高度重視下,醫院特地成立腔鏡平臺,由分管醫療的吳炅副院長親自擔任腔鏡平臺主任,李心翔教授擔任腔鏡平臺執行主任,腫瘤醫院各學科腹腔鏡技術迅速發展。而這次的病患,也是對腫瘤醫院腔鏡技術的檢驗,李心翔教授說,「這樣高難度的手術,我們能很順利地完成,這就表明我們的腹腔鏡技術已經達到國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