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博會不會上癮?這是世界上許多科學家和心理學家一直想要搞清楚的問題。
很早之前,德國科學家布徹爾就在德國《自然神經學》雜誌發表文章說,本質上,「賭癮」和「毒癮」並沒有什麼區別。因為在人的大腦內,有一個能對某些獎勵作出反應的區域,嚴重沾染賭癮的賭徒與吸毒成癮的人,這個區域作出的反應是一樣的。在得出這個結論前,布徹爾做了個實驗:選擇十二個好賭者和十二個不賭的人,將他們分別組成兩個實驗小組。
實驗中的科學家
布徹爾在這兩個實驗小組的每個成員面前放了兩張牌,他說嗎,諸位,這兩張牌,牌面全部向下,你們當然不可能知道它們的牌是紅色的,還是黑色的,不過,你們可隨意選擇其中一張,然後翻開它,如果是紅牌們就可以贏得我一歐元的獎勵。
撲克牌
接著,布徹爾用功能核磁共振影像裝置對二十四個人大腦中受到獎勵後會作出反應的區域進行觀察,結果,他發現,即使參加實驗的這24個人全部得到了獎勵,但十二個好賭者的腦部區域活動程度比起另外十二個人的腦部區域活動程度,顯然要高出許多。
人類大腦區域
布徹爾還發現,那些嗜賭如命、對賭博有病態嗜好的賭徒,其大腦中使之感到愉快的化學物質不能保持在正常水平,他們需要不斷地尋求賭博給與自己刺激,以達到自身的滿足感。這種情況恰恰與吸毒食品成癮如出一轍。
布徹爾的發現是驚人的。但是,這樣的發現並非限於布徹爾一人。美國科學家也用核磁共振影像對賭徒進行研究,結果也發現,那些對賭博有病態嗜好的人,當看到別人賭博或談論賭博的影像時,就會像古柯鹼成癮者看到吸毒影像一樣,大腦的額葉和額下葉的某些區域表現得特別活躍。
醫院核磁共振
迄今,科學家普認為,從行為科學上說,人希望獲得快感,就是希望獲得自己想得到精神的或物質的東西,從而產生一種歡愉的感覺,對於賭徒來說,莫不如此。從生理上說,快感是大腦分泌的一種奇妙化學物質「內啡肽」,他的結構和嗎啡想死,但比嗎啡的作用強得多,可以說,「內啡肽」就是產生快感的根源。
不少病理學家也認為,人腦會分泌「多巴胺」,長時間賭博會使得大腦分泌的多巴胺增多,這種類似腎上腺素的化學物質會使人出現短暫的高度亢奮,這種異常情況,正是好賭者之所以好賭的一個生理因素。
多巴胺化學成分
科學實驗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先導,布徹爾、博騰扎等人的貢獻,不僅在於他們從生理上、病理上揭示了為什麼賭博會成癮,而且也從生理上、病理上為人類嘗試阻斷賭癮提供了科學依據。
美國科學家曾經發現,如果對吸毒成癮者使用阻斷藥物成癮的藥物,可以緩解或阻止成癮者對毒品的需求,同樣,阻斷藥物成癮的藥物對賭徒也有效。零點就曾經遇到幾個使用藥物治療的賭徒,而且效果相當不錯。在實驗中,科學家給45名賭徒試用阻斷藥物,結果在為時11周的實驗中,有75%的賭徒賭博衝動被阻斷。
賭徒
也許,心理學家需要的不僅僅是對於賭徒生理性,抑或病理性的解剖,他們更需要深入到賭徒的心理世界,用科學的探頭去透視賭博的心理成因。在他們看來,賭癮是一種心理疾病,而且是僅次於毒癮的心理疾病。沉迷賭博不能自拔,是一種病態行為,就賭徒而言,其本人總是會覺得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引誘著、推動著自己去賭博,不賭博就感到身心難受。因此,賭博成癮和吸毒成癮一樣,不太容易戒掉。
心理疾病患者
心理學家的話,使我想起了很多之前的往事,想起了現實生活中曾經遇到的一個賭徒,那個賭徒為了戒賭,發狠剁下了自己的手指,表示自己痛改前非,從此絕不參賭。但是,令人吃驚的事,賭徒還沒等到他的傷口癒合,竟又出現在了賭場。
寫下這些這篇文章,只為了讓更多的賭徒,或者說普通大眾知道,賭癮是一種病,而且危害很大,大家有必要知道它是怎麼形成的,是怎麼一步步讓賭徒沉迷其中的。因為知道了成因,才能對症下藥,更有效地幫助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