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tic Res| 基因組測序和種群基因組學建模深入了解連翹的適應性

2020-08-28 園藝研究



近日,河南農業大學李永博士團隊Horticulture Research 發表了題為Genome sequencing and population genomics modeling provide insights into local adaptation of weeping forsythia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在多種異質環境因子的綜合作用下連翹種群發生的適應性分化,豐富了對本地適應性遺傳機制的了解。

物種的本地適應過程中,面臨著物種本地適應的遺傳機制研究一直是分子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該研究以藥用作物連翹為研究對象,通過納米孔測序組裝了連翹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Scaffold N50 = 7.3Mb),運用種群基因組學方法對15個連翹自然種群進行全基因組比較分析。研究結果找到了與本地適應相關的太陽輻射、溫度和降雨等變量相關候選基因。研究發現果實發育期和成熟後種子乾燥期的太陽輻射、寒冷和乾旱等環境變量對連翹種群的適應性分化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環境因素引起的自然選擇對連翹的種群遺傳結構也有實質影響。研究認為物種的適應性分化更易發生於同時捲入多環境變量適應的信號串擾基因上。該研究豐富了植物物種對氣候梯度的本地適應的遺傳機制。連翹作為大宗的藥用作物,多數感冒中成藥均含連翹果實的提取物,並作為主要藥用成份之一在COVID-19的防治發揮了重要作用。該研究為連翹從野生種群篩選優良種質資源提供了遺傳資源和理論參考。

Fig. 1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Forsythia suspensa.

研究首次組裝了連翹的高質量基因組,並運用種群基因組學的方法解析了連翹的本地適應遺傳機制,為連翹開展分子育種提供了遺傳資源。


河南農業大學為論文第一和通訊單位,復旦大學李霖鋒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河南農業大學李永博士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河南省科技攻關和河南農業大學創新計劃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38-020-00352-7

About Horticulture Research

Horticulture Research 是由南京農業大學與自然出版集團(現Springer Nature)合作創辦的英文期刊,是Nature旗下唯一的園藝領域專刊。所有關於園藝作物基礎和理論研究都可以投稿。Horticulture Research 科睿唯安JCR2019影響因子:5.404,位於園藝一區(第1/36名),植物科學一區(第16/234名),遺傳學一區(第24/177名)。2019年中科院期刊分區(基礎版):位於園藝小類一區,植物科學小類一區,農林科學大類一區(Top期刊)。

相關焦點

  • 基因組學研究的未來之星——泛基因組
    高通量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全基因組測序進程及物種的群體進化、遺傳多樣性、性狀定位等研究。但單一或者少數參考基因組中可能會缺少部分基因,不能完全覆蓋物種的全部遺傳信息,限制了基因組學研究的深入開展。泛基因組的提出,有效解決了該問題,成為了基因組學研究的新方向。01 什麼是泛基因組?
  • 人類基因組時代的泛基因組學
    薩爾茲伯格是一位橫跨計算機領域和生物學領域的專家,名氣很大,他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生物學中心的主任,同時在計算機系和醫學院任職,專門從事基因測序和基因組學應用研究,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參與者之一,最近還主持了非洲裔美國人的基因組學項目等。開發過很多有名的生物信息算法,大家使用過的生信軟體如:bowtie、TopHat、cufflinks等都出自於他的實驗室,今天要談的泛基因組學也是他的研究內容之一。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原標題: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本報訊 (記者 李星婷 實習生 王濛昀)數千年來,家蠶只以桑葉作為唯一的食物。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9月23日,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桑樹全基因組測序成果,成功分析出桑樹的染色體基數,以及各種基因的網絡和功能,為推動傳統蠶桑業的轉型、建立現代桑樹學奠定了科研基礎。
  • 武漢植物園古老孑遺植物群體基因組學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新成果
    揭示環境多元的異質性與生物遺傳變異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物種進化歷史的關鍵,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和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然而,對於非模式物種,環境變化如何促進物種分化以及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基礎知之甚少。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剛剛,所有現生企鵝物種的基因組全部完成測序並公布數據
    該研究由華大主導,通過對整個企鵝目開展比較基因組學研究,解釋企鵝物種演化過程和人類活動及氣候環境變化對企鵝種群的影響等重要基礎問題。 來自紐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的作者Theresa Cole說:「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企鵝的基因組了解它們的種群歷史。該研究將為所有企鵝物種在極端氣候環境中的種群變化歷史提供新的數據信息,並可輔助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對企鵝種群演化趨勢的影響。這項研究還將有助於我們了解氣候變化對其他物種的影響,以幫助我們制定物種保育策略。」
  • 國際熱帶生物多樣性及基因組學專題研討會在版納園召開
    本次研討會歷時五天,由版納園生態進化組的 Chuck CANNON 研究員和柯彩賢助理研究員主持,主要為籌劃和建成一個長期合作的工作小組,相關合作人員主要著眼於對熱帶植物基因組的多樣性問題,將以分析熱帶樹木的榕屬(無花果)和殼鬥科(櫟樹,石櫟,板慄,山毛櫸等)植物的Illumina全基因組數據為主題。研討會期間,參會者撰寫論文、分析數據、討論建議,並討論了下次會議的議程。
  • 世界第一個茶樹基因組測序計劃在昆啟動
    ——世界上第一個茶樹基因組測序計劃已在昆明正式啟動。 據介紹,首創開展的對雲南大葉茶的全基因組測序,是繼人類開展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水稻基因組測序計劃、血吸蟲基因組測序計劃、家蠶基因組測序計劃、黃爪基因組測序計劃、大熊貓基因組測序計劃等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計劃項目之後,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啟動的一項首次對樹木開展的全基因組測序。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首次最大的一次樹木基因組測序項目。
  • ...組在Current Biology發文全基因組解析現代虎演化史並確認六亞種
    World’s Tigers」(DOI: 10.1016/j.cub.2018.09.019 )的論文,運用群體基因組學方法描繪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虎演化史,解析了其自然選擇和生態適應性的遺傳基礎,確認了現存虎應劃分為孟加拉虎、馬來虎等六亞種,由此解決了數十年以來關於虎亞種劃分的爭議,奠定了世界虎保護單元策略制定的科學基礎。
  • 解碼「基因組學之父」桑格:測序,測序,測序—新聞—科學網
    英國維康信託基金會主席傑裡米·法萊爾評價:「桑格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基因組學之父』,他的工作為人類讀取和理解基因代碼奠定了基礎,徹底變革了生物學並極大促進了當今的醫學發展。」 在研究年鑑上,桑格曾以「測序,測序,測序」作為題目總結自己一生的工作。上世紀70年代,隨著生命科學研究的深入,桑格將注意力轉向RNA和DNA的測序研究。 而對於桑格此後致力於發明一種全新的DNA測序方法,英國同行之間流傳著一段頗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 宏基因組學技術對生物冶金的貢獻
    宏基因組學技術與微生物浸出技術宏基因組學作為新興的微生物研究方法,其不依賴於有機體的培養技術手段,以微生物多樣性、種群結構進化關係、功能活性相互協作關係以及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為研究目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和基因晶片技術是目前宏基因組學研究最為成熟的兩個關鍵技術, 其準確性、全面性和信息的深入程度都令其它傳統技術無法企及。
  • 壁虎基因組完成測序 揭秘其再生能力和黏附能力
    壁虎基因組完成測序 揭秘其再生能力和黏附能力 2015-11-26 11:24:17來源:廣州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對於斷肢再生和再生醫學的相關研究有重要意義  廣州日報訊 (記者阮元元 通訊員劉旭林、王藹珠)記者昨日獲悉,南通大學、華大基因、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浙江大學沃森基因組科學研究院聯合完成了壁虎(Gekko japonicus)基因組測序,為了解壁虎的適應性進化和生物特性提供基礎。
  • 華大智造在漢首發基因組學最新解決方案,可滿足百萬級規模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需求
    武漢晚報10月28日訊(記者李佳 通訊員麥絲綺)28日,華大智造在漢首發「大人群基因組學一站式解決方案」,能滿足百萬級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需求。未來人類將進入「人人基因」的時代,這是很多產業內人士抱有的願景。10月26日,為期一周的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首次來到武漢,海內外院士共讀這本「天書」。
  • 十二位分子遺傳學家萬字長文,燭照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未來
    ,DNA測序和基因組學技術快速發展,遺傳學由此跨進新的時代。她是公認的基因組學技術和多項基因組項目的領導者和執行者,包括Hapmap基因組計劃,1000人基因組計劃,人類癌症基因組圖譜計劃,美國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的全外顯子組測序項目以及tOPMed計劃。
  • 生科羅述金課題組在Current Biology發文全基因組解析現代虎演化史...
    」(DOI: 10.1016/j.cub.2018.09.019 )的論文,運用群體基因組學方法描繪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虎演化史,解析了其自然選擇和生態適應性的遺傳基礎,確認了現存虎應劃分為孟加拉虎、馬來虎等六亞種,由此解決了數十年以來關於虎亞種劃分的爭議,奠定了世界虎保護單元策略制定的科學基礎。
  • 科學網—小小的線粒體與強大的基因測序技術
    因為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可以一次並行對幾十萬到幾百萬條DNA分子進行序列測定,高覆蓋度的測序使得細胞中多備份的線粒體基因組上攜帶的SNP能夠被準確而高效地檢測出來,用於深入解析隱藏在線粒體基因組中的變異和進化信息。 物種的測序 現代人類飼養的家畜,是被人類高度馴化的動物,與人類生產生活密不可分。
  • 李孟華團隊揭示綿羊抵禦肺炎的關鍵功能基因和氣候適應性遺傳機制
    責編丨兮動物(尤其是家畜)如何適應各種氣候和應對環境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此外,了解當地種群適應性的遺傳機制,對於設計合適的育種方案以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近年來,種間基因滲入已成為許多研究關注的焦點,已有研究在全基因組水平上探索古代物種的滲入對於現代生物的基因貢獻,例如尼安德特人與丹尼索瓦人的 DNA 使人類得以適應青藏高原,避免人類遭受高海拔血氧飽和度低帶來的危害。與古人類之間的基因流使得人類的皮膚和毛髮色素適應歐亞地區的氣候。但很少在家畜中研究與氣候適應性相關的野生物種滲入,而這可以為分子育種提供重要信息以改善環境適應性。
  • 比較基因組學終將走向黃金時代
    隨著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測序成本的下降,越來越多的物種基因組被測序,從原核生物(流感嗜血桿菌,1995)到真核生物(釀酒酵母,1996),從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秀麗線蟲,1998;果蠅,2000),從陸生生物到水生生物(河豚魚,2002),從動物到植物(擬南芥,2000),從小基因組生物到大基因組生物(人,2001;小鼠,2002;大鼠,2004)。
  • 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
    Nature Comm |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揭示西藏半野生小麥基因組結構變異、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起源與演化規律和高原適應性機制,填補了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35份西藏地方種進行了重測序,發現兩者之間親緣關係緊密,遺傳多樣性存在瓶頸效應,從全基因組層面揭示了西藏半野生小麥脫馴化於西藏地方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