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在Current Biology發文全基因組解析現代虎演化史並確認六亞種

2020-12-05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8年10月2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羅述金研究員課題組與來自美國、俄羅斯的合作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題為「Genome-Wide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Adaptation in the World’s Tigers」(DOI: 10.1016/j.cub.2018.09.019 )的論文,運用群體基因組學方法描繪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虎演化史,解析了其自然選擇和生態適應性的遺傳基礎,確認了現存虎應劃分為孟加拉虎、馬來虎等六亞種,由此解決了數十年以來關於虎亞種劃分的爭議,奠定了世界虎保護單元策略制定的科學基礎。

虎(Panthera tigris)是野生動物保護領域最引人注目的物種之一。由於棲息地喪失、片段化和人為獵殺等因素,曾廣泛分布於亞歐大陸的野生虎數量急劇減少至不足4000隻,棲息地僅佔其歷史分布區不足7%,其中峇里虎、裏海虎和爪哇虎於上個世紀徹底滅絕,華南虎在野外也已無蹤跡,現存種群均處於瀕危狀態。野生虎種群的保護和恢復面臨著極大的挑戰。2004年,羅述金課題組在PLoS Biology發表論文,基於分子遺傳學方法發現馬來虎為新的亞種,將傳統的現存虎五亞種增加為目前廣為認可的六亞種體系。然而,2015年Wilting等基於形態學和生態學分析在Science Advances上提出僅有亞洲大陸虎和巽他島嶼虎的兩亞種觀點。關於如何劃分虎的亞種亦即保護單元數十年來爭論不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關於世界虎保護和繁育政策的實施。

解決這些爭議的關鍵在於全基因組的信息。為了深入了解虎的演化史以及其遺傳多樣性格局,課題組選取了32份確定地理來源的樣本進行了平均覆蓋深度為十倍的全基因組測序,共找到約180萬個多態性位點。結果表明虎作為物種歷史已經有二至三百萬年,然而現代虎的基因組多態性水平較低,最近共同祖先僅可回溯至距今約11萬年前,這說明虎在晚更新世時曾經經歷過至少一次種群瓶頸時期。儘管如此,系統發生學和種群遺傳結構分析證明了虎的地域種群之間存在明顯的遺傳差異,歷史性隔離較深,基因交流程度低,支持將現存野生虎種群劃分為六個獨立的亞種,即蘇門答臘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馬來虎、東北虎和華南虎。晚更新世的冰期動態、蘇門答臘島上的多巴超級火山爆發,以及晚更新世時氣候的往復波動可能是導致歷次種群分歧並促使虎亞種形成如今的地理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現代虎六亞種的地理分布和遺傳分化格局
 

    分布於不同地區的虎種群由於所處生態環境不同,面臨著不同的自然選擇壓力,有可能進一步導致遺傳分化。課題組通過全基因組掃描發現了多個可能與虎的適應性演化有關的基因組區域,其中與體型發育相關的ADH7基因及其鄰近區段在蘇門答臘虎種群的基因組中顯示出強烈的正選擇信號。相對於其它亞種,蘇門答臘虎體型較小,有可能與蘇門答臘島上缺乏大型有蹄類獵物,可供虎捕食的物種(如野豬、麂子等)體型也較小有關。該發現首次揭示了虎的種內適應性演化的遺傳機制。

該發現將深刻改寫全世界虎的亞種分類及保護格局,影響野生和圈養虎的保育策略的制定。發表論文得到New York Times等國際重要新聞媒體的報導和關注。

生命學院2013級博士研究生劉悅晨為文章的第一作者,羅述金為通訊作者。這項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質量基礎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和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經費支持。

編輯:麥洛

責編:白楊


相關焦點

  • 生科羅述金課題組在Current Biology發文全基因組解析現代虎演化史...
    」(DOI: 10.1016/j.cub.2018.09.019 )的論文,運用群體基因組學方法描繪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虎演化史,解析了其自然選擇和生態適應性的遺傳基礎,確認了現存虎應劃分為孟加拉虎、馬來虎等六亞種,由此解決了數十年以來關於虎亞種劃分的爭議,奠定了世界虎保護單元策略制定的科學基礎。
  • 中美俄研究:現存虎分為六個亞種
    新華社華盛頓10月26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運用群體基因組學方法描繪了迄今最完整的虎演化史,確認了現存虎應劃分為蘇門答臘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馬來虎、東北虎和華南虎6個亞種。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述金研究組25日在一份聲明中說:「(他們的研究)解決了數十年以來關於虎亞種劃分的爭議。」羅述金研究組與來自美國、俄羅斯的合作團隊發現,虎作為物種的歷史已有二三百萬年,但現代虎基因組多態性水平較低,最近的共同祖先僅可回溯至距今約11萬年前。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基因與發育》發文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1月24日電  11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組在《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雜誌發表了題為「NRMT1催化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發文量為31篇,排名第1;其次是華中農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論文數量各為22篇;南京農業大學發文19篇,排名第3(圖1)。2、基因組學研究態勢分析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空前發展正推動著農業的第二次「綠色革命」。全基因組的剖析,可以提供每個農業生物物種或品種全基因組的遺傳信息。
  • 福建農林大學等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該項研究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因異源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基因組大、結構複雜,研究難度大;花生的基礎生物學研究、重要基因精細定位與功能鑑定、花生分子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研究落後,長期影響了產業發展。
  • 酗酒基因已確定,43.5萬人的全基因組薈萃分析揭曉答案
    酗酒基因已確定,43.5萬人的全基因組薈萃分析揭曉答案 2020-05-31 0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
  • 獅子的亞種分化:兩亞種六進化支,洞獅不是現代獅的亞種
    在科學上,亞種是同一物種內相似種群的集群,它是同一種動物生活在不同地理區域的種群,受所在環境的選擇壓力,在基因和形態上發生變化而形成的。亞種之間一定有隔離,通常是地理隔離,但又還沒有發展到產生生殖隔離的程度。亞種的劃定受學者主觀意志影響頗大。
  • Science:特殊技術可解析組蛋白修飾奧秘 助力基因調節機制的理解
    圖片來源:www.phys.org2016年5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總醫院、哈佛大學醫學院及博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方法,該方法可以幫助解析組蛋白的修飾過程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是在單細胞水平對全基因組進行擴增與測序的一項新技術,它對單個細胞異質性的研究不僅在表觀遺傳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理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癌症腫瘤疾病診斷治療、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篩查等臨床應用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10月26日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
  • 組蛋白修飾可調控mRNA剪切來決定胚胎幹細胞命運 | Genome Biology
    Olson, Karthik S.周小波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徐雲剛助理教授和趙蔚苓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該校McGovern醫學院Scott D. Olson助理教授和 Karthik S. Prabhakara博士為共同作者。
  • 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廉君)10月29日,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以河北農業大學劉孟軍教授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棗基因組測序重大研究成果《棗複雜基因組測序及其果樹生物學性狀解析》。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原標題:西南大學完成桑樹基因組測序  本報訊 (記者 李星婷 實習生 王濛昀)數千年來,家蠶只以桑葉作為唯一的食物。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9月23日,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布桑樹全基因組測序成果,成功分析出桑樹的染色體基數,以及各種基因的網絡和功能,為推動傳統蠶桑業的轉型、建立現代桑樹學奠定了科研基礎。
  • 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的「非官方」延續
    他們指出,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也曾被一些人認為有爭議性,但現在被視為是最偉大的探索壯舉之一。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從1990年持續到2003年,重點是基因測序,讓研究人員能夠「閱讀」基因組。而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的重點是構建基因,讓研究人員能夠「編寫」基因組。
  • 【中國科學報】功能基因組學渴盼技術突圍
    為此,功能基因組學應運而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馬潤林表示,功能基因組學就是要解析生物的遺傳信息,從基因組水平和層次上,對其內的各個基因或特定序列進行功能分析,揭示目標基因組的功能及調控機制。
  • 芝麻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完成
    由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張秀榮研究員領銜的芝麻與特色油料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與中科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等單位合作,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芝麻高密度單倍型圖譜構建、主要農藝性狀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 魯非/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Eichler說,「在5到10年的時間內,全基因組測序可能成為診斷自閉症的一種最具信息量的工具。」【2】Nat Genet:為何榴槤聞起來如此「臭」?科學家全基因組測序找原因!,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利用全基因組測序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成功實現了對每個人面部及其它機體特徵進行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