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的亞種分化:兩亞種六進化支,洞獅不是現代獅的亞種

2020-12-04 動物志

老虎的九大亞種可謂家喻戶曉,初接觸動物的朋友就知道東北虎、華南虎、蘇門達臘虎的名號。然而對獅子亞種有所了解的朋友就很少了,有人說獅子有十幾個亞種,也有人說只有非洲獅和亞洲獅之別,誰說的對?

史前巨大的洞獅和北美獅(擬獅)這些無鬃獅類,有人說它們是現代獅的亞種,也有人說它們和獅、虎、豹一樣都是豹屬獨立物種,誰說的對?

南非獅(克魯格公園)

本文將結合學術界最新研究向大家介紹獅子亞種分化方面的新知識,同時澄清過去的一些認識誤區。

01研究歷程:從12分到二六分

亞種的定義本就不甚明確。在科學上,亞種是同一物種內相似種群的集群,它是同一種動物生活在不同地理區域的種群,受所在環境的選擇壓力,在基因和形態上發生變化而形成的。亞種之間一定有隔離,通常是地理隔離,但又還沒有發展到產生生殖隔離的程度。

亞種的劃定受學者主觀意志影響頗大。只要隔離必然產生差異,但要隔離多少年,差異多大,才可以劃定一個新亞種?不同學者的看法可能有很大不同。

卡拉哈裡獅(波札那)

過去,受限於研究手段,學者主要根據形態差異劃分亞種,先後被定名獅子亞種有30多個之多。博物學家史密瑟於1971年將獅子修訂為12個亞種,而食肉目分類專家赫默則在1974年提出了八分法。

12分法的亞種包括:北非獅(巴巴裡獅)、亞洲獅、西非獅、喀麥隆獅、剛果獅、烏幹達獅、肯亞獅、東非獅(馬賽獅)、安哥拉獅(加丹加獅)、南非獅、卡拉哈裡獅和開普獅。赫默保留的八個亞種是:北非獅、亞洲獅、西非獅、剛果獅、東非獅、安哥拉獅、南非獅和開普獅。這兩個分類系統都廣為流傳。

這些亞種有一定的形態差異,如亞洲獅鬃毛稀疏,尾穗較長,腹部有明顯松皮,體型也較小。巴巴裡獅和開普獅據說是鬃毛最發達的,也是體型最大的。東非獅體型比南非獅小,鬃毛較為發達,顏色也更深。

巴巴裡獅照片(1893年)

然而,各地獅子之間的共性遠大於個性。它們的體型有很大範圍的重疊,不像老虎那樣差距懸殊;鬃毛的生長因個體而異,與年齡相關性很大。通過外貌區分獅子亞種,比區分老虎亞種難得多,這可能是獅子亞種的普及程度遠不如老虎亞種的重要原因。

進入21世紀,在老虎亞種被合併到只剩兩個(大陸虎和巽他虎)的同時,一些學者開始主張獅子也只存在兩個亞種。但與大家所想的不同,這兩個亞種並不是非洲獅和亞洲獅。

2014年,巴奈特等9位學者通過DNA測序,發現西非和北非的獅子更接近亞洲獅,而不是東非和南非的獅子。根據他的提議,獅子被分為南、北兩個亞種:北方的指名亞種分布於北非、西非、中非和中東、印度;南方亞種分布於非洲東部與南部。

西非獅(貝寧)

2016年,貝爾託拉等15位學者通過更進一步的DNA分析,將現代獅識別為兩大進化支、六個亞支和29個單倍型。兩大進化支分別對應巴奈特提出的兩個亞種,北方亞種包括北非(含亞洲)、西非和中非三個進化亞支,南方亞種包括東北非、南非(含東非)和西南非三個亞支。

至此,獅子的種下分類總算是搞清楚了。按現在主流觀點,獅子確實分兩個亞種,但不是亞洲獅和非洲獅,而是北方獅和南方獅。兩個亞種各有三大亞支,共六個亞支,亞種下的差異也同樣值得關注。那麼,這些亞支是怎麼形成的呢?

東非獅,現在被認為屬於南非亞支

02現代獅的分化:四次隔離、三次擴張

根據貝爾託拉的研究,所有現代獅的共同祖先是距今24.5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群古代有鬃獅子,在當時,這群獅子的足跡可能遍布非洲大陸的各個角落,彼此之間沒有亞種分化。

亞種和進化支的形成一定是隔離導致的。作為生活在稀樹草原上的陸地動物,獅子基因交流的地理屏障首先是海洋,其次是茂密的熱帶雨林和極端乾旱的沙漠,最後是大河和東非大裂谷

人類文明以前獅子的分布圖

今天,由於人類活動,獅子被排擠到小而孤立的保護區內生活。但如果我們打開一張數千年前的獅子分布圖,就會發現獅子的大部分分布區是連成一片的,它們擴散的最大屏障是亞、非兩大洲之間的紅海(只通過狹窄的蘇伊士地峽連接),以及橫亙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因此,在過去絕大多數分類學家眼裡,北非獅和亞洲獅是最受公認的亞種。

在這裡,傳統的分類學家犯了一個重大錯誤,獅子的亞種和亞支都是幾萬甚至十幾萬年前形成的,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氣候和水文情況去生搬硬套十幾萬年前的形勢。近20多萬年來,地球多次在冰期和間冰期之間切換。當冰期來臨,海平面下降,大陸架露出海面,在兩大洲之間架設起陸橋,供獅子自由遷徙。在氣候溼潤的時期,熱帶雨林擴張,極大阻礙獅子擴散;而撒哈拉沙漠變成大草原,成為獅子生活的樂土。

現在獅子的分布圖(黃色部分為確認的分布,紅色部分可能已滅絕,引自IUCN)

貝爾託拉根據古氣候、化石和DNA三方面的證據,捋清了現代獅近25萬年來的分化和擴散情況。概括地說,現代獅的祖先經過四次隔離、三次擴張,造就了今天兩亞種、六亞支的格局。

距今24.5萬年前,地球進入一次間冰期,氣候變得溫暖、溼潤,熱帶雨林急劇擴張,橫亙非洲中部,與縱穿非洲大陸的東非大裂谷一起,構成了阻礙獅子擴散的一道天然屏障。這第一次隔離,促使獅子南、北分離,奠定了兩大亞種的基礎。

獅子遷徙的屏障——非洲熱帶雨林和東非大裂谷(深灰);淺灰為今天的熱帶雨林範圍,黑色虛線為晚更新世最大範圍,白色為最小範圍

隨著熱帶雨林的繼續擴張,到距今18.9萬年前贊比西雨林(位於今尚比亞境內)將安哥拉、納米比亞的獅子與南非的獅子隔離開來。這第二次隔離,促進了西南非獅的形成

從距今18.6萬至12.8萬年前,地球進入一次漫長的冰期,氣候變得寒冷、乾燥,東北非和中非的熱帶雨林變成稀樹大草原,南非獅和西非獅趁機北上、東進擴張。這是現代獅分化史上的首次擴張,導致西非獅和北非獅分家,南非獅和東北非獅分家,這個時間節點大概在距今14.2萬年前

東北非亞支的雌獅(肯亞桑布魯保護區)

接下來,地球經歷了三次間冰期和兩次小冰期的更迭。直到7.1萬年前,末次冰期來臨,氣候變得前所未有的乾燥,撒哈拉沙漠急劇擴張到5.1萬年前,北非獅與西非獅分離,這是第三次隔離。

這之後,地球經歷了一段相對溫和的冰期,氣候由乾冷轉變為溼冷。到距今2.6萬年前,地球毫無徵兆地進入末次冰盛期,冰盛期以極端寒冷、乾燥為特點,由於沙漠擴大,非洲適合獅子生存的棲息地也急劇減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獅子紛紛躲進了避難所

西非獅的避難所是上幾內亞,中非獅來到了喀麥隆高地和剛果盆地,東北非獅登上了衣索比亞高原,西南非獅回到了安哥拉和納米比亞,南非獅則退守南非東南部。經過末次冰盛期一萬多年的隔離,六大亞支的遺傳結構差異更大了。

中非獅(查德)

此時的北非獅,卻趁著冰盛期紅海海平面低,踏著陸橋進入了亞洲。它們未能在中東和波斯站穩腳跟,最後在印度安了家,這些獅子就是今天吉爾公園的亞洲獅的祖先。這是現代獅的第二次擴張,距今2.1萬年前,有鬃獅才首次進入亞洲。

距今1.6萬年前冰盛期結束以後,六大亞支的獅子紛紛「下山」收復失地。這第三次擴張,奠定了現代獅今天的分布格局。約5000年前,北非獅再次東徵亞洲,最終成功殖民中東和波斯,可能還一度進入了南歐。

亞洲獅(印度吉爾公園)

03科學探討現代獅亞種

根據貝爾託拉的「分子鐘」,我們可知現代獅的演化歷史比現代虎長得多。根據羅述金教授的研究,巽他虎與大陸虎的分化不過6.7萬年,老虎各大亞種的產生普遍只有兩萬年左右,最年輕的亞種裏海虎只有幾千年歷史。要按老虎的標準,將獅子六大亞支全部提升為亞種都不為過,甚至連印度獅、波斯獅也該算獨立亞種了。

獅子兩分法的最大弊端就是不利於保護。根據兩分法,巴巴裡獅還沒有滅絕,印度獅也沒有那麼瀕危,中非和西非的獅子也不是那麼亟需保護。尤其是當貝爾託拉發現,同一亞種內的不同亞支分化已超過十萬年,遺傳結構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兩分法的合理性就更受質疑。

安哥拉獅(西南非)與其他獅子分化已有19萬年

貓科分類素有主分派和主合派之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等主分派的學者佔上風,必然會對獅子亞種進行重新修訂。

以往分類的最大問題就是找不到亞種邊界,這個問題也由貝爾託拉解決了,他按照DNA檢測結果繪製了六大亞支的分布圖。

獅子亞種和進化亞支的分布圖

北非獅與其他亞支隔著廣袤的撒哈拉沙漠,邊界是最明確的。所有亞洲獅都屬於北非獅亞支,亞洲獅不是單起源的,波斯獅與北非獅的關係要比與印度獅近。

西非獅和中非獅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和熱帶雨林之間,它們的分界線是尼日河。中非獅與東北非的分界線是東非大裂谷,但大裂谷並沒有完全阻斷獅子的交流。在衣索比亞高原,大裂谷兩側都同時發現了中非獅和東北非獅,這裡成為兩個亞種的雜交帶

東北非獅和南非獅的分界線位於肯亞境內。肯亞大部分地區都是東北非獅的地盤,只有肯亞南部邊境的幾個保護區(馬賽馬拉、安博塞利和查沃)屬於南非獅。肯亞南部和坦尚尼亞的獅子,長久以來被認為是最典型的東非獅(馬賽獅),基因分析卻證實它們在遺傳學上與南非獅沒有什麼區別,這樣,東非獅作為一個亞種被徹底取締了

豹屬的系統發育關係,圖示現代獅兩大亞種、六大亞支和無鬃獅類的位置

西南非獅與南非獅的分界線稍有些複雜,西南非獅主要分布在安哥拉和納米比亞北部,但往東「伸了一腳」,這一腳伸的還很長,伸到了辛巴威的萬基公園(辛巴威除萬基公園外都屬於南非獅),將波札那北部也囊括在內。

開普地區和卡拉哈裡沙漠都是南非獅的地盤。在南非克魯格公園及周邊地區同時生活著南非獅和西南非獅,後者是人為從納米比亞埃託沙公園引進的。

克魯格公園的獅子,疑似有安哥拉獅血統

04洞獅是獅嗎?

洞獅等無鬃獅類體重可超過400千克,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貓科動物之一。它們在晚更新世非常繁盛,佔據了從歐洲、亞洲北部到美洲的大片地區。那麼,它們是現代獅的亞種嗎?

豹屬分兩個亞屬——虎亞屬和豹亞屬,獅子與豹、美洲虎都屬於豹亞屬,這三個物種分化約300萬年。無鬃獅與現代有鬃獅的分化時間尚不明確,但化石記錄顯示,無鬃獅大約在90萬年前走出非洲,它與有鬃獅的分化至少要早於這個時間節點

晚更新世獅類動物的分布,紅色為洞獅,藍色為北美獅,綠色為現代有鬃獅

現存豹屬中,無鬃獅類最近的親戚就是現代獅,無鬃獅確實屬於獅類,這點是毋容置疑的。爭議就在於,它屬不屬於現代獅這個物種?這實際上取決於獅子這個漸變種如何去定義,主觀性相當強。

學術界對獅這個物種的最廣義定義,是與豹、美洲虎相比,更接近獅子的所有動物,按該定義,獅這個物種可追溯到距今200多萬年前,無鬃獅也屬於這個物種。但按照狹義的定義,這個物種只包括有鬃獅類,或者只包括現代獅子的共同祖先及該祖先的所有後代(即獅的冠群,該物種最狹義定義),獅這個物種就只有幾十萬年的歷史,無鬃獅就被排除在外了。

洞獅復原圖

尼安德特人與智人分化於74萬年前,北極熊與棕熊分化於60萬年前,學術界普遍將它們視為獨立物種。而無鬃獅和有鬃獅分化可能在100萬年以上,個人意見,將無鬃獅視為獨立物種似乎更為妥當一些。北美獅與洞獅分化只有30多萬年,它們倒是應被視為同一物種的兩個亞種。

相關焦點

  • 獅族南北戰爭:南方獅一直在蠶食北方獅的領地
    獅子的亞種分化也是講過多次的話題了,本文結合最新的遺傳學研究,與大家討論一下獅子到底應該分多少亞種,南非獅、東非獅、巴巴裡獅、亞洲獅這些稱謂是不是有效的分類單元,以及洞獅等無鬃獅是不是現代獅亞種。分析結果,現代獅分為南、北兩大支系,北方支系又分北非(含亞洲)、西非和中非三個亞支,南方支系分東北非、南非(含東非)和西南非三個亞支。
  • 在現存6個獅子亞種裡面,有哪些戰鬥力是在孟加拉虎之上的?
    孟加拉虎平均體重在200斤,所以在戰鬥力上,它也不會差,只有體重比它大得多的猛獸,才有機會贏過它,我們先來看看6個獅子亞種的詳細情況。1、剛果獅剛果獅主要是分布在剛果東北部以及韋萊河等地區的獅子亞種,這種獅子臉型頗寬,鼻骨較長,加上鬃毛很長,一直延伸到肩部、胸部,所以看起來相當威武。
  • 洞獅是獅嗎,有多大?能否打得過東北虎?
    洞獅是獅類動物的傑出代表,與有鬃毛的現代獅不同的是,洞獅與化石獅、北美的擬獅一樣,屬於無鬃獅類。曾有一個爭議就是洞獅等無鬃獅類是不是屬於現代獅這個物種,DNA分析證實了它們確實與現代獅是最近的親戚,所有的獅類在距今270萬年前都有一個共同祖先。
  • 北非食肉三巨頭之首,歷史最大獅子亞種,可硬抗東北虎?
    在歐洲人類文化中,西方人把獅子看作是勇氣與崇高的意味,而最早被歐洲人所認知的獅子不是現在非洲大草原那種,而是一種叫巴巴裡獅的獅子。這獅的生活習性也同老虎類似傾向於獨居,生活在阿特拉斯山脈的周邊。 以往科學家認為巴巴裡獅的特徵在於其外在形態,尤其是它們較厚的鬃毛。但後來發現多種外來因素也可以影響獅子的外觀,如氣溫。由於歐洲及北美洲動物園的氣溫較低,一般的獅子也會長出如巴巴裡獅般的鬃毛。
  • 動物知識科普,小編帶你了解洞獅
    洞獅的適應力是如此之強,在距今30萬到10萬年期間,洞獅的足跡就遍布了歐洲北部和中部的草原、苔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區。不過很明顯,它們不太適應密集的森林或較深的雪原。洞獅化石在歐洲最西分布達英倫三島,最東進入西伯利亞。
  • ...組在Current Biology發文全基因組解析現代虎演化史並確認六亞種
    發表題為「Genome-Wide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Natural History and Adaptation in the World’s Tigers」(DOI: 10.1016/j.cub.2018.09.019 )的論文,運用群體基因組學方法描繪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虎演化史,解析了其自然選擇和生態適應性的遺傳基礎,確認了現存虎應劃分為孟加拉虎、馬來虎等六亞種
  • 老虎和獅子的親緣關係有多近?
    一種新的大型豹屬布氏豹從原始豹亞科中分化而來,化石被發現於中國喜馬拉雅山脈,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大型豹屬,正是由它開啟了大型豹屬的輝煌與榮耀。  虎類  約250萬年前豹屬虎亞屬的獨立種龍擔虎(Panthera zdanskyi),不過很可惜它還不是真正的老虎,是虎種正式成型前分化出去的旁支。現在虎亞屬就這樣兩個獨立種:老虎和龍擔虎(師氏虎)
  • 中國境內真實的史前神秘猛獸(一):洞獅
    最近發現的保存完整的洞獅幼崽殘骸古獅在更新世早已遍布全球各地 成為頂級掠食者 而古虎類發源較晚 更新世才有現代虎亞種出現 所以古代虎類在體型和分布範圍上不及當時的獅子譯名中雖然有「虎」字,但楊氏虎與起源於中國的現代虎類以及劍齒虎類卻不是同源,並且與二者共存了相當長的時間,藉著對環境的高度適應, 楊氏虎在距今約35萬年前曾在包括周口店在內的中國東北部廣泛分布。
  • 盤點幾種最大的史前大貓,在它們面前現代老虎獅子成了小貓
    比現代的獅子壯大,四肢粗壯,平均全長可達2.7米,尾長1.2米,體重250千克。歐洲洞獅極限體重400kg以上而西伯利亞洞獅則相對較小。最新研究表明,洞獅並不是獅子的祖先,只是和獅子的關係比較近。 在距今30萬到10萬年期間,洞獅的足跡遍布亞歐大陸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區。距今50萬年前,化石獅已廣布於非洲大陸的東部和南部,有化石記錄顯示,其中一些成員開始「走出非洲」並獨立演化。
  • 中美俄研究:現存虎分為六個亞種
    新華社華盛頓10月26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運用群體基因組學方法描繪了迄今最完整的虎演化史,確認了現存虎應劃分為蘇門答臘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馬來虎、東北虎和華南虎6個亞種。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述金研究組25日在一份聲明中說:「(他們的研究)解決了數十年以來關於虎亞種劃分的爭議。」羅述金研究組與來自美國、俄羅斯的合作團隊發現,虎作為物種的歷史已有二三百萬年,但現代虎基因組多態性水平較低,最近的共同祖先僅可回溯至距今約11萬年前。
  • 波斯豹能不能打過雌性索馬利亞獅?為什麼?
    一般情況下,豹子的體型比獅子要小很多,再加上它們都是貓科動物,所以豹子的戰鬥力是次於獅子的。但是,波斯豹和索馬利亞獅的對比比較有意思,因為波斯豹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花豹亞種,而索馬利亞獅則是現存最小的獅子亞種,因此,這就讓兩種動物有了可比性。那麼,波斯豹與雌性索馬利亞獅誰更厲害呢?
  • 只看可靠數據,有史以來最大的獅子有多大?
    近代滅絕的巴巴裡獅、開普獅號稱是最大的現代獅,如19世紀中期的博物學家Gerard稱巴巴裡獅體重可達270-300千克,然而實際上它們並沒有留下可靠的體重記錄。從顱骨標本測量來看,這兩個亞種可能和南非獅差不多大,頂多略大一些。
  • 哺乳動物亞種在物種進化中至關重要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8日報導,查爾斯·達爾文逝世約140年後,其進化論的一個理論終獲證實!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在18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上撰文稱,哺乳動物亞種在進化中發揮的作用比此前認為的更重要。最新研究可幫助物種保護主義者預測應重點保護哪些物種,以阻止它們瀕臨滅絕或滅絕。
  • 殘暴獅的祖先是原始獅?重半噸敢獵殺1噸重的野牛,還不懼短面熊
    據《光明網》報導,在北極圈永久凍土層中,發現一具殘暴獅的寶寶屍體,看樣子像是在睡覺。不過奇怪的是,它為何還能很完整地保存著4.4萬年前的樣子?01殘暴獅到底是獨立物種,還是獅子的一個亞種?殘暴獅又名美洲擬獅,起初曾被命名為「兇殘的豹」。殘暴獅可以稱得上是美洲大陸的最大頂級掠食者,在貓科猛獸中絕對是龐然大物。
  • 世界上最大的獅子,開普獅體型如同大象(體重420公斤)
    一、世界上最大的獅子,開普獅體重達420公斤   據悉,世界上最大的獅子是非洲的開普獅,最大的獅子體重達420公斤,這驚人的體重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貓科動物——西伯利亞虎也無法比較的。開普獅也稱好望角獅、開普敦獅,雄性獅子肩高1-1.2米,加上尾全體長可達4米,體重可達383公斤,1947年一頭叫GuateGojira的圈養開普獅體重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20公斤,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貓科動物亞種,也曾是生活在地球最南端的獅子,所以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獅子。
  • 海南特有亞種豹貓——貓科小猛獸大贏家
    然而,並非所有的貓科動物都能馴化,譬如獅、虎、豹等大型猛獸,即使是體型沒那麼碩大的豹貓,人類也都未能搞定。   海南豹貓由於體型相較大陸的種群稍小,而被列為海南特有亞種。   豹貓的生存適應範圍極其廣闊,深山老林是其所愛,城郊鄉下亦有其矯捷身影,自然科學工作者就經常在海口郊區「偷拍」到它們的蹤影。
  • 史上最大的獅子殘暴獅,體重可達400公斤,曾縱橫北極圈無敵手!
    作為貓科動物中僅次於老虎的存在,獅子也是這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大型食肉猛獸。如今一提起獅子,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非洲。
  • 「北美灰狼」實則是對北美地區灰狼的統稱,現分5個亞種
    平時看見網上對北美灰狼的描述一般是「現存最大的犬科動物」,這種說法明顯不對,因為北美灰狼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5個灰狼亞種的統稱,以體型最大的灰狼為代表,正確說法是「現存最大的野生犬科動物」。有很多家犬品種比如馬士提夫獒、西班牙獒、巴西獒的體型就大於所有的野生灰狼。
  • 兇猛的殘暴獅能不能打過科迪亞克棕熊?
    生物學家通過對殘暴獅的骨骼基因測定得出,殘暴獅與現存貓科動物中的獅子基因最為接近,因此,殘暴獅一度被劃入了獅子的亞種下。但是也有一些生物學家通過類比獅子與殘暴獅的頭骨,認為殘暴獅不同於獅子,而是貓科下的一個獨立的種-美洲擬獅種。
  • 是老虎阻止了獅子往亞洲內陸擴展?
    獅、虎的起源現代貓科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它們都是由古食肉動物中的貓形類發展而來。貓形類有數個分支:古劍齒虎類、偽劍齒虎類、古獵豹和古貓類,其中前面兩者在第三紀的前後相繼滅絕了,而古獵豹則演化出了現代的獵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