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獅,學名為Panthera leo spelaea,中文別名是洞穴獅,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食肉目、裂腳亞目、豹亞科、豹屬的一種動物,同義學名是Felis leo major,命名人為Goldfuss,命名時間是1810年,族是獅族。
它起源於一種早更新世生活在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化石獅。到了距今50萬年前,化石獅已廣布於非洲大陸的東部和南部,有化石記錄顯示,其中一些成員開始「走出非洲」並獨立演化。
洞獅的適應力是如此之強,在距今30萬到10萬年期間,洞獅的足跡就遍布了歐洲北部和中部的草原、苔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區。不過很明顯,它們不太適應密集的森林或較深的雪原。洞獅化石在歐洲最西分布達英倫三島,最東進入西伯利亞。它們的主要獵物可能是草原上的各類馬、駱駝、野牛和猛獁象幼崽,也許就是追蹤這些遷徙性很強的獵物,它們中的一支通過了冰河時期的白令陸橋,進入了陌生的北美大陸。更加廣闊的原野迫使它們演化出長長的四肢,以利於更快的奔馳,於是另一個奇蹟——美洲擬獅亞種出現了。這些新大陸的獅子身材修長,比現代非洲獅大25%左右,雄性平均體重可達235千克,但少數化石顯示其最大者幾乎和最大的洞獅一樣大。它們的犬齒也非常發達,上犬齒長度常常超過10釐米,幾乎不遜於各類劍齒虎。與此同時,留在非洲的化石獅也逐漸進化成現代的非洲獅。
與現今的非洲獅相比,洞獅身體的各個部位都相應增大,只是尾巴較短。它們比普通的非洲獅平均要大出25%-35%,身軀和四肢也更為粗壯,顯得異常魁偉。最大的雄洞獅身長3.8米,肩高可達1.4米,超過東北虎和已絕滅的各種劍齒虎類,是有史以來體形最大的貓科動物。它們的形象曾出現在石器時代歐洲先民的巖畫和雕刻作品中,這些最古老的人類藝術品同時也成了科學家手中的寶貴材料。根據這些可以看出它們的毛皮上有隱約可見的斑紋,雄洞獅的脖頸也有環狀鬃毛,只是遠不如非洲獅顯著。
其四肢粗壯,全長可達3米,體重250千克,比一般老虎還高大,更是遠遠勝於任何一種獅子,在遠古時期,肩高可達1.2米左右,頭骨大約45釐米,大於現代所有的獅子。洞獅有圓形突出的耳朵,簇絨的尾巴,可能有微弱的老虎狀的條紋,至少在其脖子和臀部處有條紋。其他考古文物表明它們會用於舊石器時代的宗教儀式。洞獅是性格暴躁孤獨的兇猛大貓。它和獅子的唯一相似之處就是都長有長長的鬃毛,曾經被原始人用巖畫記錄下來。有關洞獅的巖畫、雕刻已經在歐亞大陸陸續被發現。最好的之一是一個來自德國南部的Vogelherd山洞的雕刻品,其清楚地描述出雄性洞獅明顯的環狀頸部鬃毛。來自法國La Vache洞的另一幅作品中,甚至連雌性洞獅尾部纓球狀毛髮都一覽無遺。另外,這二個藝術品都清楚地顯示,這些洞獅可能擁有微弱地有斑紋的毛皮。
洞獅一般認為,由於身軀龐大、獵物數量又少,洞獅可能不會結成非洲獅那樣十幾二十隻的大群,而可能結小群、成對甚至單獨生活。它們的主要獵物可能是馬、駱駝、猛獁幼崽和各類野牛。
在距今30萬到10萬年期間,洞獅的足跡遍布亞歐大陸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區。洞獅化石在歐洲最西分布達英倫三島,最東到西伯利亞的 Alazeya河流域。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