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斑鳩,拉丁學名是Streptopelia decaocto (Frivaldszky,1838),英文名Eurasian Collared Dove,屬於脊索動物門(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鳥綱(Aves)、今鳥亞綱、鴿形目(Columbiformes)、鳩鴿科、鳩鴿亞科的一種動物,定名人是Frivaldszky,,繁殖區是古北界,東洋界,定名年代是1838年。
其額和頭頂前部灰色,向後逐漸轉為淺粉紅灰色。後頸基處有一道半月形黑色領環,其前後緣均為灰白色或白色,使黑色領環襯託得更為醒目。背、腰、兩肩和翅上小覆羽均為淡葡萄色,其餘翅上覆羽淡灰色或藍灰色,飛羽黑褐色,內側初級飛羽沾灰。尾上覆羽也為淡葡萄灰褐色,較長的數枚尾上覆羽沾灰,中央尾羽葡萄灰褐色,外側尾羽灰白色或白色,而羽基黑色。頦、喉白色,其餘下體淡粉紅灰色,胸更帶粉紅色,尾下覆羽和兩脅藍灰色,翼下覆羽白色。
成年灰斑鳩在樹上築巢,在樹枝編織的巢中產下白色的蛋。孵化需要14-18天,幼鳥在15-19天後會羽翼豐滿。這種鳥對人類並不戒備,在人類的居住區周圍經常能發現它們。灰斑鳩是群居物種,在穀類等食物充足的地方會形成相當大的群落。灰斑鳩的叫聲是「咕咕-咕」,第二聲較重,並重複多次。因為它的叫聲聽起來像是希臘語的decaocto,因此得到這個學名。偶爾它也會發出大約2秒鐘的巨大刺耳而又呆板空洞的鳴叫聲,特別是在夏季著陸時。灰斑鳩和粉頭斑鳩被論證是家養環鴿的野生祖先。其中一個原因是此種鳥可以與環鴿交配並繁殖。
灰斑鳩棲息於平原、山麓和低山丘陵地帶樹林中,也常出現於農田、耕地、果園、灌叢、城鎮和村屯附近。
它的繁殖期為4~8月。或許一年繁殖2窩。通常營巢於小樹上或灌叢中,也在房舍和庭園果樹上營巢。巢甚簡陋,主要由細枯枝堆集而成。距地高度多在3米以上,巢外徑14~20釐米,內徑8~13釐米。每窩產卵2枚,卵的顏色為乳白色,形狀為卵圓形。卵的大小為29~34×23~26釐米,重7~9克。主要由雌鳥孵卵。雄鳥多在巢附近休息和警戒。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大約經過15~17天的餵養,幼鳥即可飛翔離巢。
該物種目前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同時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
灰斑鳩在中國相當常見,指名亞種分布於華北和四川,亞種S. d. stoliczkae分布於新疆喀什和天山地區,亞種S. d. xanthocyclus作為迷鳥偶然出現在安徽、福建福州和雲南。灰斑鳩在20世紀時遍及歐洲全境,1953年首次到達最西端大不列顛島,1956年首次在英國大量繁殖,不久之後到達愛爾蘭島。灰斑鳩也棲息於北極圈北部的斯堪地那維亞。1970年代灰斑鳩被引入巴哈馬,1982年傳播到美國佛羅裡達州。這種鳥在北美的聚集地仍是墨西哥灣沿岸,南至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西至加利福尼亞州,北至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和五大湖。其對本土物種的影響仍是未知的;它們似乎佔據了哀鴿和原鴿間的生態位;一些情況表明其擴張代表了旅鴿滅絕所留下的生態位被其佔用。
灰斑鳩在日本的擴張,有一種說法是江戶時代引入家養,放生後成為當地的野生動物。當時灰斑鳩的棲息地是在關東地方東北部一片不大的區域,因此灰斑鳩被指定為日本自然遺產。近期確認群馬縣南部也有灰斑鳩棲息。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