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椋鳥,拉丁學名為Sturnus sturninus,別稱燕八哥、小椋鳥,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椋鳥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Purple-backed Starling,命名人為Pallas,命名時間在1776年。
北椋鳥體型略小,全長約18釐米,背部閃輝紫色;兩翼閃輝綠黑色並具醒目的白色翼斑;頭及胸灰色,頸背具黑色斑塊;腹部白色。與紫背椋鳥的區別在頸背斑塊黑色且頸側無慄色。雄鳥頭頂至背灰色或暗灰褐色。初級飛羽和三級飛羽金屬綠黑色。尾上覆羽棕白色,喉、胸和兩脅微綴有棕色而呈現棕白色。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上體菸灰色,無紫色光澤;頸背具褐色點斑,兩翼及尾黑。上體枕部無黑色斑塊,兩翅亦缺少綠色光澤,體羽顯得較暗淡。頭頂淺褐灰色,上體呈土褐色,下體灰白色。亞成鳥淺褐,下體具褐色斑駁。虹膜褐色;鳥喙近黑色;腳爪綠色。
此物種棲息於平原地區或海拔500-800米的田野。主要棲陵和開闊平原地帶的疏林草甸、河谷闊葉林,散生有老林樹的林緣灌叢和次生闊葉林,也棲息於農田、路邊和居民點附近的小塊叢林中。
此物種繁殖於從外貝加爾至中國東北;冬季遷至東南亞及大巽他經中國東南至華南及西南並海南島。一般罕見,高可至中等海拔。性喜成群,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成群活動。常在草甸、河谷、農田等潮溼地上覓食,休息時多棲於電線上、電柱上和樹木枯枝上。所吃昆蟲種類主要有鱗翅目幼蟲、螟蛾幼蟲、螞蟻、虻、胡蜂、蝗蟲、葉甲、金龜子、象鼻蟲等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和雙翅目昆蟲。秋冬季則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主。取食於沿海開闊區域的地面。典型的椋鳥沙啞哨音及嘶叫聲。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該物種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
北椋鳥可以與烏鴉用相同的方法飼養,北椋鳥的糞便多而腥臭,要每隔一天清刷一次籠底和託糞板。同時應常使鳥水浴。可將鳥放在水浴籠任其自行洗浴,用噴壺淋浴也可,水浴後置陽光下曬乾。水罐每天換水,因為吃軟食常涮嘴,容易汙染。自幼羽至成羽期間教鳥「說話」最好,每天早晚空腹時教,周圍環境要安靜,無噪雜聲音。教的話音節應先少後多,一句學會後再教第二句。每「說」清楚一次便賞給鳥喜歡吃的食物。象香蕉、昆蟲等。需多次重複,一般學會一句需3—7天,能學會10句話的就是優秀者。用學會說話的老鳥帶最省事,教話時讓鳥對著鏡子見效快。至於八哥學「說話」必須給舌頭動某種手術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多數鳥的發音器官是位於氣管下端、支氣管分支處的「鳴管」,靠附著肌肉的收縮而發音的,而人的聲帶是在氣管上端。成對飼養多在大的籠子或房舍內,安放樹洞巢或木巢箱,有的動物園曾繁殖成功。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