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極樂鳥,拉丁學名(Paradisaea rudolphi),又名藍天堂鳥,英文名Blue Bird-of-paradise,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極樂鳥科的一種動物。
該物種成體長約30釐米,大致深色。雄鳥頭、頸和翕為光澤黑色,頸部雜有暗紅色羽毛。白色眼圈呈斷開狀。翅寶藍色,背、尾亦為藍色。上翼鈷藍色,翅上覆羽內外的藍色深淺不同。尾上部藍紫色,中央尾羽延長呈深藍色絲帶,末端鏟形。胸部上方黑色較淡,胸部下方具清晰的深藍色反光。腹部黑色,尾下覆羽和腿棕黑色。體側具噴射狀的飾羽,形成深淺不一的藍色或紫色絲絮。體側深紅色斑點,在求偶炫耀時起重要作用。虹膜深褐色,喙藍白色。該物種雄鳥具紫藍色和黃棕色的側羽,以及兩條長帶狀尾羽。雌鳥比雄鳥稍小,無雄鳥的裝飾性羽毛。雌鳥頭部類似雄鳥,但黑色黯淡偏褐色,光澤也不明顯。雌鳥下體慄褐色,喉至下腹深褐色。幼鳥類似雌鳥,但翅膀的顏色更暗,喙更顯灰色,眼睛周圍的白色羽毛更為明顯。
雌性亞成鳥有較多的黑色斑紋,在腹部尤為明顯。雄性亞成鳥仍保留了雌鳥的許多羽毛特徵,但隨著年齡增長,他們逐漸生出漂亮的飾羽和緩慢變長的中央尾羽。藍極樂鳥與同屬其他品種相比顯得較小而粗壯,尾部較短,頭部圖案樣式和藍色上體為該鳥的顯著特徵。
藍極樂鳥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潮溼森林,分布海拔1400~1能適應森林退化的棲地環境。有時出現在花園別墅,又或飛臨高原溝壑、林緣地帶,藏身其雜有樹木的灌叢中。
藍極樂鳥大抵活動於原始叢林的林冠層。也有該鳥雲集塔裡山谷歌但該地少有原始林保存。有時會與其他品種的極樂鳥結成小群。食物主要為各類水果,尤其是無花果、漿果和核果;也攝食動物,如節肢動物和蜥蜴。該物種為留鳥,不遷徙。藍極樂鳥繁殖炫耀期,雄性發出有規律的「wahr,wahr」,「嗡、嗡」聲以及交流時的「哇、哇哇」,「隆、隆隆」的聲音。
巴布亞紐幾內亞。藍極樂鳥散落於原產地中央區的東部,從塔裡的西薩山南到歐文斯坦利山脈。
根據已知種群記錄、豐度及種域分布的綜合評估,藍極樂量約為2500~9999隻,該數據與體型類似的同屬或相近種的種群密度估計相一致。該鳥種群總數在3500~15000隻。計算種群趨勢的有效數據尚不充分,由於獵獲羽毛的壓力,推測其種群數量處於緩慢的下降中。
該物種目前已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易危物種,2014年評估。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