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小知識: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織金洞,都了解了多少啊
文/小剛愛旅行
織金洞景區位於織金縣境內的東北面,系烏江上遊鴨池河、三岔河交匯環抱之間,屬亞熱帶高原氣候平均氣溫,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是理想的旅遊休閒避暑勝地。織金洞景區地質遺蹟景觀發育典型,景區內溶溝、溶槽、陡峭的大河谷、天生橋、溶洞處處皆是,方圓數十千米峰巒疊翠,孤峰挺拔,雄奇險峻,堪稱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洞內景觀琳琅滿目、流金溢彩,囊括了世界上所有溶洞的堆積形態和類別。織金洞的特點可以用三個字概括:大、奇、全。「大」是指織金洞的空間及景觀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面積最大的廳堂有3萬多平方米,堆積物平均高度為40米左右,最高達70米。
「奇」指景觀及空間造型奇特,審美價值極高,風景科學家從奇特度、審美度等方面對其評價都給出了滿分。「全」指洞內景觀形態齊全,40多種巖溶堆積物包括了全世界溶洞的主要堆積形態和類型,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織金洞洞廳洞體分四層構造,錯落別致,已勘察長12.1千米,洞腔最寬跨度175米,相對高差150米,一般高寬均在60至100米之間,總面積70餘萬平方米,劃分為11個大廳47個小廳堂,簇擁著千座「塔」、萬座「佛」。
呈現萬千氣象,無限風光:雄偉壯觀的「金塔之城」;傲立挺拔的「雪壓青松」,虛無縹緲的「鐵山雲霧」,神秘莫測的「寂靜群山」,金碧輝煌的「靈霄殿」,磅礴而下的「百尺垂簾」,纖細玲瓏的「捲曲石」,深奧難窮的「廣寒宮」,珠光璣點的「霸王盔」、氣勢恢宏、延綿起伏長200餘米的「大壁畫」,舉世無雙、豪壯、秀逸、精巧的「銀雨樹」,栩栩如生的「普賢騎象」「婆媳情深」「十二生肖」,亭亭玉立的「姊妹樹」「螺旋樹」,波光粼粼的邊石壩;琴弦分明的「琵琶」;群峰巍峨、叢林眾生的「十萬大山」。博大精深、鬼斧神工,一幅幅大畫卷,一處處小情景,令人心魄震撼,嘆為觀止。
捲曲石是織金洞的一大珍寶,是國內其他洞穴所沒有的。觀察它們的形狀,你可以知道它們是不受地心引力束縛,向空間捲曲著自由地生長。有的像樹枝,有的像梅花,有的像獸角。更為奇特的是,它的中心是空心管道,裡面密封儲水,管壁很薄,因此通體透明,珍貴無比。它的成因,現在仍然是科學之謎。捲曲石形成一般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毛細管作用形成的捲曲石,是在一個封閉或半封閉的恆溫穩定地帶形成。二是結晶軸偏轉形成的捲曲石,主要成分是方解石。方解石在結晶過程中其環境一旦變化,易造成結晶軸偏轉而導致捲曲。
三是靜電作用形成的捲曲石。在窄小的縫隙中,兩壁上的毛細水或薄片滲流水中的極性離子易相互作用,產生靜電引力,從而形成羽毛狀及垂縫壁生長捲曲石。這三種捲曲石的形成,有一共同點,滲出水量非常小,水溶液濃度高,懸掛在巖壁上的水珠停留時間可達數小時。霸王盤是織金洞的第二絕,它的得名是其形狀酷似古代楚霸王的頭盔。只見盔殼上珠璣點綴,銀光閃閃。但它實際上是石筍,是由下部的帽狀石筍和上部杆狀石筍組成,這說明早期洞頂頂棚滴水量大,先形成帽狀石筍,後期滴水量減少,形成杆狀石筍。洞中第三絕是位於廣寒宮的「銀雨樹」。銀雨樹高17米,猶如象牙雕刻的玲瓏塔,披金撒銀,亭亭玉立。
銀雨樹形成約需15萬年,它的形成分塔狀石筍、松球狀石筍、花瓣狀石筍三個階段。早期是洞頂滴水,形成塔狀石筍,後來滴水緩慢流淌,對下部溶蝕形成松球狀石筍,最後頂部的濺水又使葉片加寬,形成花瓣狀石筍,可見這過程是多麼複雜而漫長啊!關於銀雨樹人們對它也是讚譽不斷,無不稱奇。著名地質學家孫大光先生說:把銀雨樹稱為「國寶」還不夠,可以稱為「球寶」,無價之寶》,仔細觀察銀雨樹,它的下方還有一根倒塌的花瓣狀石筍。銀雨樹是在它倒下的地方生長起來的,因此有人說它們是「母女樹」,這是不是也說明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呢?
好了,這次小編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這些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創,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