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現在來說,貓科動物無疑是人們關注度最高,喜愛人數最廣的一類,現代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有著超高的顏值,比如雪豹、金錢豹等,體型勻稱健碩,毛髮蓬鬆柔軟,令人看了就有想「擼貓」的衝動。
經過不斷的發展與演化,當代貓科動物一共40種,它們在各自的生態環境中佔據了高階的生態位,尤其是獅虎豹,是食物鏈頂層的生物,能夠捕食絕大多數的野生動物。
自寒武紀物種大爆發之後,地球上又經歷了5次物種大滅絕,類似於恐龍、巨鱷等等超大型的捕食者相繼滅絕,這給了虎豹等中小型的食肉動物一個空前的發展機會,它們迅速崛起成為一方霸主,在如今的食肉界裡面,貓科動物說是佔據了半壁江山,一點也不為過。
相較於「人丁凋零」的鬣狗科來說,現代貓科家族可以說是十分昌盛,但是你知道嗎?如果將現代貓科的祖先們都算上去的話,那將是一個龐大異常的家族。
貓科動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古食肉類中的貓形類,後來貓形類在演化的過程中分化成了數個分支,一支為古劍齒虎類,沒能活過第三紀早期;一支為偽劍齒虎類,在第三紀晚期滅絕了;一支為古獵豹,逐漸演化成了現代的獵豹;一支為古貓類。
後來古貓類在演化的過程中又分成了三個分支,分別是:恐貓類、真劍齒虎類和真貓類,其中前兩個在第四紀冰河期時相繼滅絕了,只有真貓類倖存了下來,並最終演化成豹族、貓族兩個大類群,也就是後來的豹亞科與貓亞科的前身。
值得一提的是獵豹亞科如今已經被取消,合併到貓亞科裡面去了,所以如今的獵豹是貓亞科獵豹屬裡的物種。
在貓科動物演化的過程中,曾出現了許多稱霸一時的猛獸,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奇,今天就挑其中的一些給大家介紹介紹。
恐貓
從目前發現的有關於恐貓的化石推斷,這種動物出現的時間段應該是中新世末期至135萬年前,早期與短劍劍齒虎共同生活過一段時間,由於恐貓的出現已經較為靠後了,所以在形態上面,它有很多地方都比較接近於現代的貓科動物,比如全身布滿斑紋。
恐貓雖然是劍齒虎亞科裡面的成員,但是其劍齒並不是很發達,與我們印象中劍齒虎的模樣差距有點大,所以恐貓亦有「偽劍齒虎」的稱號。
從化石結構推斷並復原出它們的身體結構,發現恐貓跟現代花豹一樣,也是很擅長爬樹的一類貓科動物,只是恐貓速度和敏捷程度都不及花豹,它多採取伏擊的方式捕獲獵物,具有夜行性,擅長偷襲,其食物主要是大型羚羊、狒狒,甚至是南方古猿。
人們在一些南方古猿頭骨化石中發現了恐貓的齒痕,表明它曾是人類遠祖的噩夢,事實上恐貓接近200千克的體型,完全有能力捕食體型嬌小且沒有尖牙利齒的人類遠祖。
洞獅
相對於其他史前貓科動物來說,洞獅的知名度算是比較大的,與現代獅子相比,洞獅的體型更加龐大,成年的雄性能夠達到300千克以上,超過400千克的個體也很常見。
由於到了更新世晚期,當時地球上已經沒有什麼超大型的食肉猛獸了,洞獅成了當之無愧的霸主。
其分布範圍很廣,從西伯利亞到英倫三島都有其生活的足跡,只是後來隨著草場退化及人類崛起,洞獅逐漸不適應新的環境被淘汰掉了。
很多人從名字上覺得洞獅是現代獅子的祖先,但實際上洞獅並不是獅子的祖先,只是它們的關係相對來說要近一些。
洞獅性情兇猛,體型巨大且群體狩獵,所以我們能夠推斷出它們的主要獵物也是一些體型巨大的食草類動物,比如猛獁象、野牛、披毛犀等。
不過這裡面需要注意的是,洞獅不太可能像現代獅一樣呈十幾二十隻的大群活動,更多的是三兩隻小群活動,因為到了更新世晚期,大型獵物數量早已呈現下降的態勢。
美洲擬獅
美洲擬獅亦被稱為「殘暴獅」,光聽名字就知道它肯定不是小角色,事實上美洲擬獅有可能是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根據目前的研究推測,雄性美洲擬獅的體重能達350-420千克,雌性的體重也能達260千克左右,比起當今的東北虎來說,確實要大很多。
不過美洲擬獅的身高能達一米多,身材較長,四肢修長,所以它們看上去高大有餘而雄壯不足,沒有同樣巨大的洞獅那麼威武。
美洲擬獅生活的時間段是更新世至全新世期間,後來由於冰川期結束,大型食草動物相繼消失,它們也由於食物匱乏等原因也逐漸滅絕了,試想一下,如果美洲擬獅沒有消失,那麼在北美大陸上,絕對是一個超強的統治者,也就沒有後來的灰熊、美洲獅什麼事了。
它與現代有鬃獅構成一個單系,同樣屬於獅類動物,但美洲擬獅既不是獅子也不是美洲獅,我們可以將其看成是獅子的一個遠古親戚。
巨獵豹
當今的獵豹,雖然有時候也被稱之為「大貓」,但在以往的種種表現裡面看,它其實並不擁有大貓的實力,由於獵豹為了使自己跑得更快,身體的各項結構已經呈現特化了,比如肌肉變得更加纖細強勁,身體也變得更加輕盈。
然而我們把時間往前推移到更新世期間,在亞歐大陸上,生活著一種跟今天的獵豹長得很像的貓科動物,只是它會比現在的獵豹更加高大,所以也被稱之為巨獵豹。
不過我們也不要對巨獵豹的期望過高,因為畢竟它是當時獵豹亞科的成員之一,所以即便跟「巨」沾上邊,也不會大到哪裡去。
根據化石信息推測,巨獵豹的平均體重在120-140千克,跟現代的一隻雌獅類似,但是與當今獵豹普遍只有21-72千克的體型相比,已經算是很大了。
巨獵豹即便是擁有雌獅的體型,但它們的生活方式跟現代的獵豹相似,也是以速度致勝,並不是以實力致勝。
短劍劍齒虎
提起史前貓科動物,很多人都會說到劍齒虎,但實際上劍齒虎並不是指某一種動物,而是指某一類型的動物,廣義上來說,劍齒虎亞科的成員都能被稱為劍齒虎,但狹義上的劍齒虎就單指短劍劍齒虎。
短劍劍齒虎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段是中新世到更新世期間,在中新世末期這一族達到了輝煌的時期,其憑藉對環境的適應性及自身過硬的實力,在與各類猛獸的競爭中逐漸脫穎而出,當時地球上最具生存優勢的霸主。
劍齒虎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匕首狀的上犬齒,這使得它們看起來更加恐怖。
科學家們推測,由於身體結構不同,短劍劍齒虎的捕食方式跟現代的大型貓科動物的捕食方式,極有可能不同,它能將顎降低到更大的角度,從而使得長長的犬齒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當短劍劍齒虎捕殺較為小型的獵物時,則直接用犬齒切斷其喉嚨,而當它捕殺大型獵物時,則用犬齒咬斷獵物的腿部,使其喪失活動能力。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硬核的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