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的最大的貓科動物-殘暴獅

2021-01-14 每天完善



給大家科普一下!


殘暴獅也稱美洲擬獅,獅子滅絕亞種,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殘暴獅是冰河時期 (距今二百萬年左右)遊弋於北美大陸眾多食肉動物中體形第二大的一類,而在美洲的貓科猛獸中則絕對是龐然大物了。(因為目前生物界對其是否能確定為獅類尚存在較大爭議)它們在美洲的分布很廣,北到阿拉斯加及現今加拿大育空地區廣袤的平原,而南部一直延伸到秘魯的安第斯山脈。(故我們也將北美擬獅改稱為美洲擬獅)。多年來,美加兩國的古生物學家陸續發現了很多與美洲擬獅極其類似動物的相關化石。尤其是在加州洛杉磯附近著名的La Brea瀝青坑中,到目前為止,已有超過 80個的美洲擬獅的個體被發現,這使得科學家及愛好者們對其身體結構及習性特點的研究有了很好的條件。而在加拿大,美洲擬獅的骨骼遺蹟在育空地區最後的冰期堆積物中常常被發現,其中最好的化石往往來自道森地區,最北近北極圈附近。



殘暴獅與現代人類的比例圖



關於這類動物的外貌及生活狀態,從它們的近親——歐洲洞獅(Panthera leo spelaea)可見一斑,儘管國內外也有不少人對此持異議,因為在歐洲大陸的一些山洞中發現了一些距今40000到10000年間的史前遺蹟,其中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祖先在巖畫中對洞獅的生動描繪。儘管這些史前藝術品非常迷人也很有價值,但科學家們還是發現了美洲擬獅與洞獅以及現今存在的非洲獅之間的不同特徵,雖然它們同屬於獅類家族。

美洲擬獅的特徵首先是巨大的體形,它擁有地球上貓科動物最大的骨架,其頭骨最大可超過46釐米長(就算是普通個體也超過了現代獅虎),身高通常1.4米,體長超過2.6米,而它們擁有的相對較長的四肢和身長,使得美洲擬獅顯得較為苗條,和一匹馬差不多高大,這一點與體形同樣巨大,但顯得過於魁梧、雄壯的洞獅迥異。與現今的非洲獅相比,成年的雄性美洲擬獅要比其非洲「兄弟」體形長度上要大出35%。科學家們根據骨骼,尤其是基於大腿骨的尺寸推算出美洲擬獅活著時的身體重量,雄性美洲擬獅平均重約400公斤,雌性大約重290公斤。顯然,它們的體重大於同時代的主要競爭對手——美洲劍齒虎(Smilodon)、似劍虎(Homotherium)和異劍虎(Xenosmilus)。也不害怕在北美草原上四處遊蕩的巨型短面熊 (Arctodus simus) 。(那確實是當時北美最可怕的頂級食肉動物,詳見新生代——北美巨型短面熊簡介專貼)。在牙齒和骨骼的結構特徵中,美洲擬獅強烈地顯示出了一些進步的跡象。


殘暴獅的頭骨


目前已知最早的獅類祖先的化石在非洲東部的 Olduvai 峽谷中北發現,是在距今大約15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那是一種類似Panthera gombaszoegensis 的食肉動物,它的骨骼結構兼有現今獅子和虎的共同特徵,被稱為原始獅(Panthera leo fossilis)。到了距今50萬年前,這些原始獅開始從東非草原向四處擴散,由於對不同環境的很好適應,其中一些成員開始「走出非洲」並獨立演化。

進入亞洲東北部的成員演化成了楊氏虎(Panthera youngi),那是一類略小於洞獅及美洲擬獅的貓科食肉動物。譯名中雖然有「虎」字,但楊氏虎與起源於中國的現代虎類以及劍齒虎類卻不是同源,並且與二者共存了相當長的時間,藉著對環境的高度適應, 楊氏虎在距今約35萬年前曾在包括周口店在內的中國東北部廣泛分布。

進入歐洲的原始獅(Panthera leo fossilis)適應了山地和寒冷的氣候,進化成洞獅(Panthera leo spelaea),一些學者推斷美洲擬獅(Panthera leo atrox)可能就是洞獅中的某些成員通過亞洲北部的白令大陸橋,進入美洲大陸單獨演化而成。同樣,留在非洲的原始獅通過相應演化(也出現過一些已絕滅的特化分支),進化出現代非洲獅和亞洲獅(它們是非洲獅在距今更近的時候再次進入亞洲而成)。

在距今30萬到10萬年期間,洞獅(Panthera leo spelaea) 的足跡遍布歐洲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區。不過很明顯,它們不太適應密集的森林或較深的雪原。洞獅化石在歐洲最西分布達英倫三島,最東到西伯利亞的 Alazeya 河流域,它們的主要獵物可能是馬、駱駝、猛獁幼崽和各類野牛,也許就是追蹤這些獵物,它們中的一支通過了冰河時期的白令大陸橋,進入了陌生的北美草原,更廣闊的環境迫使它們演化出長長的四肢,以利更快的奔馳,美洲擬獅出現了。

當時北美草原的環境及食物狀況可能大大由於歐亞大陸,美洲擬獅的擴張顯得非常迅速和順利,它們從阿拉斯加向東進入育空地區,向南穿過威斯康星平原直達佛羅裡達、墨西哥甚至是秘魯南方的山地。與洞獅的習性一樣,相當密集的森林使得它們始終沒有進入加拿大東部和美國東北部地區。

進入育空的美洲擬獅們在狩獵中難免要與別的食肉猛獸發生衝突,諸如巨型短面熊和體形類熊的似劍虎(Homotherium),成群恐狼的騷擾也不可不防。不過,憑著強大的力量和速度,美洲擬獅往往佔得上風。不少學者推測,與現代非洲獅一樣,美洲擬獅也是營群居生活、群居狩獵的社會化動物。然而, 也有學者寧願相信它們是單獨或成對狩獵。他們的依據恰恰來自La Brea 瀝青坑,那裡發現的美洲擬獅的個體中,雌雄的數量相當,這一點與現代非洲獅(Panthera leo leo)大不相同。

也許與洞獅和現代東北虎一樣,美洲擬獅較好地適應了育空地區寒冷的氣候,它們住在洞穴或峽谷中,並以乾燥的草來鋪墊它們的窩。依照美洲擬獅的解剖構造,在追擊獵物時能達到每小時 70km 的速度,並且耐力更佳。與美洲劍齒虎一樣,它們最主要的獵物仍是野牛,1979年,在阿拉斯加Fairbanks發現的冰凍的野牛屍體,據專家考證,該野牛就是於36000年前被美洲擬獅所捕殺。美洲野牛、馬類、叉角羚甚至稍小的猛獁也在它們的食譜上。



殘暴獅化石


持續關注 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美洲擬獅
    美洲擬獅(Panthera leo atrox)也稱擬獅或殘暴獅,生活於至今200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它們的分布範圍很廣,從北到阿拉斯加及現今加拿大育空地區廣袤的平原
  • 兇猛的殘暴獅能不能打過科迪亞克棕熊?
    昨天,有小夥伴留言說:讓我分析一下殘暴獅與科迪亞克棕熊的戰鬥力對比。今天它來了。殘暴獅是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之一,而科迪亞克棕熊是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北極熊嚴格意義上說是生活在浮冰上的),這兩種動物的對決可以說是頂級食肉動物之間的較量。
  • 世界最大貓科動物的對決!古獅VS劍齒虎,誰的戰鬥力更強?
    大約5000萬年之前,在潮溼的森林中,一種叫做Dormaalocyon latouri的生物出現在地球上,古生物學家經過化石分析研究後認為,Dormaalocyon latouri是地球上獅子的直系祖先,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之一——古獅(也被稱作化石獅)。
  • 殘暴獅能捕獵白犀牛嗎?為什麼?
    現存的所有貓科動物中,能夠單挑成年非洲白犀牛沒有,原因並不是老虎、獅子等動物不兇猛,而是白犀牛除了體型龐大外,它的皮膚堅硬且厚能夠抵擋猛獸的尖牙和利爪,讓它們無計可施。既然現存的貓科動物收拾不了它,作為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殘暴獅能不能行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史上最大的獅子殘暴獅,體重可達400公斤,曾縱橫北極圈無敵手!
    作為貓科動物中僅次於老虎的存在,獅子也是這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大型食肉猛獸。如今一提起獅子,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非洲。
  • 恐貓、洞獅擬獅、劍齒虎,史前貓科動物你了解多少?
    ,這給了虎豹等中小型的食肉動物一個空前的發展機會,它們迅速崛起成為一方霸主,在如今的食肉界裡面,貓科動物說是佔據了半壁江山,一點也不為過。在貓科動物演化的過程中,曾出現了許多稱霸一時的猛獸,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奇,今天就挑其中的一些給大家介紹介紹。
  • 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洞獅
    有研究表明,洞獅可能(可能,可能,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是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它們的四肢粗壯,肩高約1.2米,體長約2.7米,尾長約1.3米,體重大約400公斤。而有記錄最長的可達4.2米,體重最大可達1噸,但這個沒有確切的證據。洞獅生活在在距今30萬到1萬年期間的中、晚更新世時期,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區。
  • 已經滅絕的巨型殘暴獅,是否能夠獵殺非洲白犀牛?
    殘暴獅是已經滅絕的一個物種,曾經在距今200萬年前的美洲地區空前繁盛,而在1萬年以前滅絕。從目前發現殘暴獅化石的地點可知,當時其分布區域在美洲應該算是比較廣泛的,從加拿大平原一直到南美印第安山脈都有它們的身影。
  • 有一種世界上最大的貓科生物,體重甚至能達到700斤,甚至更多
    在我們的世界上存在很多的稀奇古怪的動物植物,不過隨著時間的變化,現在還有很多的動物都已經滅絕,不過現在有的時候會有一些蹤跡或者是線索能讓我們偉大的探索家找到那些距今幾億年甚至是上萬億年前的意境滅絕的動物。
  • 殘暴獅的祖先是原始獅?重半噸敢獵殺1噸重的野牛,還不懼短面熊
    據《光明網》報導,在北極圈永久凍土層中,發現一具殘暴獅的寶寶屍體,看樣子像是在睡覺。不過奇怪的是,它為何還能很完整地保存著4.4萬年前的樣子?01殘暴獅到底是獨立物種,還是獅子的一個亞種?殘暴獅又名美洲擬獅,起初曾被命名為「兇殘的豹」。殘暴獅可以稱得上是美洲大陸的最大頂級掠食者,在貓科猛獸中絕對是龐然大物。
  • 地球上已經滅絕的海陸空八種恐怖動物,個個都是戰鬥力爆表的存在
    它們的上犬齒最長可達120毫米,縱然口合起來,其犬齒仍然清晰可見。劍齒虎一般都較現今的貓科粗壯,像熊一般。大部分劍齒虎亞科成員的捕獵對象是大型的食草動物。二、殘暴獅殘暴獅也稱美洲擬獅,歷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之一。殘暴獅是冰河時期 (距今二百萬年左右)遊弋於北美大陸眾多食肉動物中體形第二大的一類,而在美洲的貓科猛獸中則絕對是龐然大物了。
  • 五種殘暴的史前貓科動物,圖三如今有望藉助克隆重新「復活」
    洞獅,別稱歐洲洞獅,是三十多萬年前亞歐大陸上的大型貓科動物,其體長在三米以上,因常年棲息在洞穴之中而得名,是當代大陸頂尖掠食者之一,後來由於獵物數量急劇下降而致使洞獅因為食物匱乏才走向了滅絕。恐貓,最早可以追溯至八百多萬年前的遠古貓科動物,這種史前貓科動物體型較小但行動迅捷兇猛,有相關考古化石數據指出,恐貓的捕獵方式為夜間偷襲,還是我們人類的遠祖,南方古猿最主要的天敵之一。劍齒虎,史前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它們的犬齒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變得十分修長,約有12釐米,如同匕首一般鋒利,能夠以此作為捕食利器輕鬆刺穿獵物喉嚨。
  • 三隻殘暴獅一起上才能搞定的遠古巨獸,與猛獁象有得一拼
    今天體型最大的非洲白犀,體長最多不過4米多,體重能夠接近5噸。而更新世時代的披毛犀,體長最多可以達到5.5米,最大的披毛犀體重可以達到7噸以上。殘暴獅捕殺披毛犀古生物學家們推測,以披毛犀的速度,如果全力衝刺起來的話,那一隻長角甚至可以將今天的非洲象一角貫穿。
  • 全球野生貓科動物分布概況,這兩個國家的貓科動物種類超過一個洲
    目前,多數野生貓科動物都是瀕危物種,有數種更是極危,如何使它們擺脫瀕危,恢復野生種群是一個全球性難題。今天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現存野生貓科動物的起源、種類及分布概況。貓科動物的發展貓科動物出現於3000-2500萬年前,最早是生活在亞歐大陸的原貓(始貓),約在2000萬年前又進化出假貓,假貓演化為兩大分支,劍齒虎類和真貓類。
  • 史前最大貓科動物的對決,古獅對戰劍齒虎,你猜猜誰會贏?
    說起貓科動物,人類免不了要將其中的兩種最頂尖的種類拿出來比較,一種是老虎,一種是獅子,很多人都好奇,如果把獅子和老虎弄到一起,兩種動物誰會贏?按照鬥獸棋的規則,我們都知道,獅子可以吃老虎,但是老虎吃不了獅子,可是現實生活中真的是這樣嗎?
  • 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巴巴裡獅
    巴巴裡獅(Panthera leo leo)也叫北非獅,曾經被認為是近代獅子的第二大亞種,僅次於開普獅,一度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埃及、突尼西亞、
  • 犬科動物史上,出現過頂尖的猛獸,能挑贏現代貓科嗎?
    灰狼客觀地說,犬科動物雖然生存狀態比貓科要強那麼一些,但論體型、論實力的話,現代犬科比貓科要差一大截,我們不妨把關注點放寬一點,例如犬科動物史上,有沒有出現過超大型的猛獸?它們有能力挑贏現代貓科動物嗎?
  • 劍齒貓科動物的巔峰:刃齒虎
    拋開趨同演化出劍齒的非貓科食肉動物(如獵貓科、巴博劍齒虎科,以及食肉目之外的類劍齒虎、南美有袋類中的袋劍齒虎等)不論,廣義上的「劍齒虎」是對貓科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劍齒虎亞科(Machairodontinae)下近百個物種的統稱,其中有的種類的確擁有誇張的劍齒而另一些相比今天的貓科動物並無多少特異之處;
  • 地球上11種罕見的變異貓科動物,你最喜歡哪一隻?
    地球上11種罕見的變異貓科動物,你最喜歡哪一隻?貓科動物家族成員眾多,它們的體型或大或小,花紋各種各樣,性格和習性也各有不同。有些貓科動物是我們經常見到的,例如家裡的家貓和動物園的獅子、老虎。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貓科動物,它們是某些貓科動物發生基因變異產生的,毛色和一般的貓科動物差異很大。本文收集了11種罕見的變異貓科動物,你見過幾種呢?你最喜歡哪一隻?
  • 世界上最大的獅子,開普獅體型如同大象(體重420公斤)
    一、世界上最大的獅子,開普獅體重達420公斤   據悉,世界上最大的獅子是非洲的開普獅,最大的獅子體重達420公斤,這驚人的體重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貓科動物——西伯利亞虎也無法比較的。開普獅也稱好望角獅、開普敦獅,雄性獅子肩高1-1.2米,加上尾全體長可達4米,體重可達383公斤,1947年一頭叫GuateGojira的圈養開普獅體重更是達到了驚人的420公斤,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貓科動物亞種,也曾是生活在地球最南端的獅子,所以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