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從哪來?古DNA將揭開人演化的面紗

2020-11-26 中華網

出品|新浪科技《科學大家》

撰文|付巧妹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我是誰?我從哪來?」,自從人類有了文明,關於人類的演變歷來是科學家、哲學家比較關注的科學問題。世界各地的古人類學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尋找答案。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技術的進步讓我們有能力在現實中追本溯源,而古DNA研究,是目前比較有效的的研究方法之一。簡言之,就是利用古人類的DNA來了解當時人群的遺傳關係,進而可以了解到當時人類發生過什麼。近十年來,結合最新的DNA提取、富集、測序方法,科學家才得以揭開早期現代人演化的神秘面紗。

進化的源頭:DNA複製錯誤

說起古DNA可能有人不是太熟悉,但提起染色體,相信每個人都不會陌生。染色體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雙螺旋結構,對我們整個遺傳非常重要。通過雙螺旋結構中的鹼基互補,賦予了DNA神秘的魅力。在鹼基互補的過程中,並不是非常精確的,有時候會出現一些複製錯誤。而就是這些錯誤,對我們人類演化是非常重要的。舉例來說,黑猩猩跟人類是比較相近的,但兩者的遺傳物質只有1%的差異,也就是說99%的遺傳物質,其實是和人類一樣的。

人類的23對染色體

那麼我們人與人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異?是在剛才說的1%的前提下,減小了10倍,也就是千分之一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人體中到底有多少這樣的染色體?我們一共有23對染色體,其中有一對是性染色體,也就是這一對性染色體,決定了我們的性別。當第一個受精卵產生的一瞬間,由父親和母親提供的X和Y決定了我們的性別,在這種過程之中,其實他也告訴了我們染色體是由父親、母親各一半提供給下一代的。

其實在我們人體中,除了染色體以外還有別的物質,也是帶有遺傳特點的。比如線粒體,它跟染色體有些不一樣,它主要是通過母系遺傳,它的遺傳物質相對要少很多。但是它在我們整個細胞中,會比剛剛看到的核多很多。比如在上面的這個細胞示意圖裡面,就有非常多的線粒體,但線粒體它的遺傳物質很少。而其中只有一個細胞核,核裡有我們剛看到的23對核染色體。

古DNA是什麼

那麼我們不由回到探索人類演化,我們就很好奇在過去的幾萬年、幾十萬年裡,其實有很多人類存在。在這種存在過程中,在遠古的時候,可能大家對於當時人類的認識,更多地是認為他們需要生存,能夠生存下去是首要條件,是不是那個時候人就只有一個非常簡單的生活?

古人類創造的藝術品

其實並不是這樣,比如說上圖中的藝術品,其實都是幾萬年前人創造的。比如說這裡看到的古笛,他是幾萬年前在德國(出現的),這裡看到的雕像也是幾萬年前的。所以,在幾萬年前的人並不只有簡簡單單的生存需求,他們也有精神上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非常好奇在幾萬年前是不是存在過很多不一樣的人,比如跟我們現代人不一樣。

我們可以看看這兩個圖片中的骨架,其中一個就跟我們現代人非常相似了,另外一個就非常不一樣。這一邊(左)其實是跟我們現代人不一樣的,這個(右)是跟我們現代人一樣的。這邊不一樣的其實就是尼安德特人的骨架,非常明顯的他有這種倒啞鈴的形狀,而我們現代人並不是這樣,他還有很多體質上的不一樣。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這些人的相關遺傳,了解過去發生什麼,同時也讓我們了解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通過更多的研究讓我們知道呢?是的。這種研究是通過什麼?就是古DNA。

那麼古DNA是不是就像這裡看到的,我們可以很粗略地把遺傳物質從相關的骨骼中獲得,就可以直接做相關研究呢?並不是這樣。首先,其實古DNA的對象並沒有一個局限,我們雖然大多數用的是骨骼,但是即使是在相關的土壤中,我們也能夠獲得古人類的DNA。像2017年Science上就報導過,利用這種土壤的DNA,獲得古人類的DNA。也就是說只要是跟古人類樣品有關的,都可以成為我們的研究對象。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PCR時代),其實已經開始做了非常多的古DNA(的研究),但是在當時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講?比如說這裡看到的圖片中的琥珀中的DNA、化石中的DNA,甚至有人在恐龍中發現了相關的遺傳物質,後來都發現它其實主要來源於汙染,它並不是真正屬於個體的內源DNA。這讓我們看到,古DNA可能跟現代DNA不一樣。

那麼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可以看看這張圖片,如果從血液中獲得相關DNA的話,有很大程度上都屬於個體本身,而且它的片斷非常長。但是對於古DNA,即使你的研究對象是這個直接對象的骨骼,裡面的DNA也只有少量是屬於內源DNA,很多情況下都是微生物的DNA,而且這種情況下它的DNA片斷非常短。所以如果我們研究對象是人類的話,這時候如果有少量汙染,對於現代DNA影響並不大,但是對古DNA影響非常大。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光要做很多預防,在後期的評估過程中也會做很多工作。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即使在實驗中做了很多事情,在出土過程中,其實也經歷了很多歷程,所以它可能(在實驗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很多汙染。不管怎麼樣,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儘量保證不要帶來這種汙染,比如我們會使用超淨室這種絕對的封閉環境,包括不受微生物的影響等等一系列的操作。比如這裡看到的防護服,還有細微的操作,保證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儘量不要對後期帶來更大的影響。同時我們會加很多這種特殊的編碼,保證我們每個個體之間是可以分開的。

從骨骼中提取樣品

另外還有一點,大家也意識到,其實我們在獲得樣品過程中,儘量減少對他體質的影響,可以看到我們在這裡,只是對他骨骼中非常小的部分取一個骨粉,所以影響並不大,對他們的其他研究並沒有受到我們的影響。

此外我想給大家說一下,古DNA可以這麼講,雖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興起,但是在最近十年,可以說是古DNA迅速發展而且非常繁榮的階段,它的繁榮其實跟它的技術還有大數據挖掘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古DNA跟下一代測序儀(二代測序)結合,出現了第一個古人類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草圖,同時也出現了未知的古人類,丹尼索沃人。另外高效的單鏈文庫建設,使得我們獲得了高質量的古DNA組。這個高質量什麼概念?就是跟我們通過現代的某一個個體獲得的基因組質量,是可以相媲美的,而且後期很多人用這個做了相關研究。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我們開發了有效捕獲大量的核DNA(的技術),使得之前微生物含量很高的樣品,都成為我們研究的可能(對象)。

另外就是有效地獲得短片段,這個字眼可能並不起眼,但是我可以通過一個實例讓你知道它的重要性。比如說在2014年前的研究,都認為古DNA是跟生物化學中DNA降解有很大關係的,所以在常規環境下,它的極限時間是十萬年,也就是說十萬年以內的DNA是可能獲得的,十萬年以上的DNA是很難獲得的。但是通過這樣有效富集古DNA(的技術),使得這裡看到的非冰凍層裡的DNA提取,由原來的十萬年,提升到了四十萬年,而且這個四十萬年就是一個古人類的遺址,讓我們獲得了很多信息。所以我們可以看到DNA技術的開發對於古DNA的影響,同時由於技術帶來大量的數據,使得我們這個領域跟生物信息還有數據挖掘,也有很大的關聯。

高效捕捉DNA

在這裡我想取其中的一個技術,也就是有效富集大量核DNA,它對於這個領域是怎麼推動的,而且它本身捕獲的方式是什麼樣的情況。首先我們會涉及非常多的跟基因組有關的探針和位點,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把相關骨樣中的DNA跟探針進行富集,這個原理和常規的一樣,但是我們有很關鍵的針對探針的擴增(技術),使得我們能夠有效地獲得古DNA。雜交以後,把它固定在對應的磁珠上,最後洗滌掉溶液中的古DNA,就達到了富集作用。

我想通過實例讓大家知道這個效果,這裡看到的實例是距今四萬年前的一個個體,他的DNA,比如21號染色體,在這個個體中只佔到了0.0003%(在富集以前),但是在富集之後,他的DNA能達到47%,而且富集過程中,我們把它的複雜性也保留下來了。由於這項技術的開發,也使得我們研究的古DNA對象大大擴大。比如近三年的這些研究中的很多研究對象,是來自大洋洲這種炎熱的地方,甚至是非洲,甚至是四十萬年前的個體,都使得原來不可能獲得的相關數據成為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我想讓大家知道,雖然這個領域在近十年發展得非常迅猛,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是跟我們相關人員的努力(分不開的),相關人員對很多不同的挑戰,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保持的科學好奇心,才使得我們剛剛看到的繁榮成為可能。

人類演化歷史

人類演化

接下來我要給大家稍微介紹一下人類演化,在這裡只是簡單地給一些背景。比如說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祖先最早出現在非洲,目前爭議最大的是現代人的起源,但是對於人類本身的起源是沒有任何爭議的。而我們的研究框架是在人類整個大的框架下進行的延續。雖然人類在180萬年前走出非洲,但是之後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在我們現在的歐亞大陸上都有發現。比如這裡看到的尼安德特人,還有亞洲這邊的丹尼索沃人,還有大家都知道的北京人、大荔人、馬壩人等等。

但這裡指的兩個人,是我們目前有核基因組的相關的個體。我們有相關個體之前,很多人認為相關現代人走出非洲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完全取代當時的古人類,而沒有任何基因交流的。但是一直到2010年的時候,也就是尼安德特人第一個基因組草圖出來的時候,才知道這種絕對取代並非真實的。因為尼安德特人,對於我們現在的現代人,只要不是非洲人,都會有1%到2%甚至4%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這是在2010年通過尼安德特基因組草圖才知道的。

另外一個人就是丹尼索沃人,丹尼索沃人並沒有像尼安德特人對所有的人群都有影響,他主要是對於大洋洲(有影響),之後我們還會針對這兩個人群,給大家做更多的介紹。但在這裡,我主要想讓大家知道,在過去的幾萬年裡面,其實發生了非常多的故事。在早期現代人跟這些滅絕的古人類或相關古人類共存的階段裡面,到底這些早期現代人是怎麼演化成現在的亞洲人還有歐洲人的呢?還有他們在共存的過程中發生過什麼?接下來主要針對這兩個主線向大家介紹。

首先是關於它的不同人群,就是現代人群形成的特點。在2016年以前,早於7000年的基因組個體是非常少的,只有零星幾個,但是在2016年,由於剛提到的富集的方法,使得我們從幾個個體,擴展到了51個個體。這51個個體針對的是基因組,基因組的染色體是父母相互互補,然後對後代影響。這一個個體代表了跟這個個體相關的所有的群體。所以這51個個體,對於我們研究冰河時期(的古人類很有幫助)。大家可能對冰河時期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但是末次冰期大家可能聽過,也就是說這51個個體大概是從4萬5千年前到距今7千多年,它經歷了末次冰期還有末次冰期結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非常好奇這些人在這種環境下,會有什麼影響?

末次盛冰期

這張圖裡看到的整個灰色的區域,就是被冰蓋覆蓋住了。曾經在兩萬九千年前後,地球上經歷過一個末次冰期裡面最寒冷的階段,也叫做末次盛冰期,大約是從兩萬六千年到一萬九千年前,而且在末次盛冰期的階段,整個歐亞大陸,尤其是歐洲這邊的北歐,都被冰蓋覆蓋住了。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生存是非常嚴峻的,對於人類來講是如此,對動物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其實在末次盛冰期這個階段,有很多動物滅絕了,比如這裡看到的猛獁象,還有披毛犀等等。在這個階段裡,人類何去何從?

古人類對於現代人群的影響

首先,我們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距今大概四萬年前後,有兩個不同的個體告訴了我們類似的信息。四萬年前的相關群體中,有還沒有成為歐洲人或亞洲人的群體,也就是說他既不是歐洲人,也不是亞洲人,但他已經是歐亞大陸的人群了。比如說四萬五千年前的Ust』-Ishim個體,他是目前為止有直接測年的最早的早期現代人,(我們)獲得了他的基因組,而且通過這個基因組,我們了解到不管是針對歐亞大陸中哪一個人群,他都不是最相關的,但是相對於非洲人來講,他還是跟歐亞大陸人群最接近。

在這種情況下,他告訴了我們什麼?在這裡只是簡單地讓大家知道它蘊含的含義。在我們這個研究之前,很多人通過現在的基因研究,認為進入到亞洲主要是兩次事件,一次事件是從南線進入到大洋洲,這是稍早一次,第二次稍晚是進入到東亞,這是主要的兩次遷徙到亞洲的特點。那麼我們這個個體,他是在北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也符合剛才說的南線的遷徙的話,他應該跟後期的這個人群更近,跟大洋洲這些人群更遠,但是我們研究發現並不是這樣。所以至少告訴我們早期人類很有可能是輻射進入到亞洲,並不是簡單的一個南線。

另外一塊有意思的是,即使四萬年前還存在著沒有成為歐洲人或者亞洲人的人群,但是在這個時間階段,同樣也存在已經成為歐洲人的人。比如這裡的三萬七千年前的個體,他對他之後的以及現在的歐洲人,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已經有歐洲人的系統的信息了。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這個三萬七千年前的個體,他對於三萬七千年到一萬四千年前整個時間段裡的人群,其實是非常相似的,雖然內部有很多不一樣,但是外部的人群對他沒有太大的影響。

此外我們還想讓大家了解到,在這個時間段裡歐洲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文化,叫做格拉維特文化。大家可能會好奇這個文化有什麼特點?這個文化對於寒冷環境是非常非常適應的,比如他會使用猛獁象搭帳篷。不管怎麼樣,很多考古學家甚至人類學家都認為,因為他適合這種寒冷,所以他在整個歐洲甚至西伯利亞,都有發現相關類型的文化,所以當時認為這個相關人群的遷徙能力非常強,能夠把文化傳遞到這麼遠的距離。

但是我們的研究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首先,這些人都是幾萬年前的人,通過他的這些藝術品,我們可以看到確實兩邊有非常相似的文化,但是我們通過遺傳發現,在歐洲這些文化的人,確實他們之間有很大的遺傳相似性,但是在西伯利亞的人群,他並沒有跟歐洲的相同文化的人群聚在一起,他們並不是同一個類群的。所以讓我們看到了,文化相同的情況下,並不意味著這些人群一定是相同的。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什麼?就是三萬五千年前比利時的一個個體,這個個體之後就是剛剛說到的格拉維特文化,但我們並沒有看到這兩個直接相關的人群有直接的聯繫,反而這個人群突然對他很久之後時間裡面的人群有影響,這個人群就是一萬九千年到一萬四千年前的人群。至少讓我們知道,當時的人並沒有一個連續的(影響),反而是一個古老人群在某一個時間段裡,突然對後期的某個特殊的時間段裡的人群有影響。這其實也告訴我們人群的一個反轉,在之前的研究是根本不知道的。

我們也是通過資料發現,如果大家對這個時間有一定敏感性的話,其實這裡的一萬九和一萬四,一個是末次盛冰期結束的時候,一個是末次冰期快要結束的時候,所以這個反轉跟環境氣候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不知道,但是可以看到它們肯定是有聯繫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們把所有的歐洲人從不同時間段進行排序,把這些歐洲人跟我們外界的現代人,比如說亞洲人、非洲人、美洲土著人還有東亞人、包括近東人等等一系列的人群進行比較,我們發現其中有一支人群,也就是近東這些人群,他對於不同時間的歐洲人的影響都不一樣。比如說一萬四千年前,在此之前歐洲人跟他沒有直接聯繫,但是在此之後的人群,非常顯著地跟近東人群有聯繫。而且一萬四千年(這個時間節點)跟末次盛冰期有很大的關聯。當然我要強調的是,我們的研究都不是基於氣候來看它的時間段,都是基於遺傳本身提供的信息告訴我們這個時間,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了解分段時間可能跟什麼相關。所以兩邊是絕對獨立的,在這種情況下讓我們看到了可能全球變暖的現象,對於人群結構的影響還有融合是有很大關係的。

典型的歐洲人——金髮碧眼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在一萬四千年前後的歐洲人,他眼睛的顏色是完全不一樣的。一萬四千年之前的歐洲人,他並沒有藍色的眼睛,只有一萬四千年之後才出現了藍色的眼睛。而且在很大情況下,歐洲人的白色皮膚比藍色眼睛出現的時間還要晚,所以我們現在所謂的典型的歐洲人——金髮碧眼,就是藍色眼睛和白色皮膚,並沒有說在一萬多年前就有,其實是之後才出現的。

大家肯定覺得您說了這麼多關於歐洲人(的信息),到底東亞是個什麼情況?去年十月份,我們獲得了第一個東亞人的古基因組,而且這個古基因組經歷了一定的歷史。這個古基因組是距今四萬年前的田園洞人,是在北京發現的。這個四萬年前的田園洞人,其實在2013年的時候我們做了一點點線粒體、還有21號染色體的工作,但是當時只是一個數據,而且局限於當時可以考慮的數據,他其實存在一個很重要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後來發現現在所有的歐洲人,在近農耕時期(也就是在農業來到歐洲以後),相關外來的農耕人群,對於歐洲人群是有一個非常大的換血,換血到什麼程度?

有40%多的歐洲人成分,現在的人跟當時的狩獵採集的人群是完全不一樣的,而這個40%是來源於近東裡面的古老的歐亞人,而這個古老歐亞人的成分會比歐亞分離之前還要早。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使用現在的歐洲人群研究的話,會使得裡面很大的古老的歐亞人群的成分,使得我們把東亞人和田園洞人看起來更近。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拿田園洞的基因組信息跟沒有受到農耕人群影響的這些歐洲早期的人群進行比對,從而知道我們的田園洞人,到底是東亞人,還是說他還沒有成為東亞人,因為田園洞人是四萬年前,剛剛也提到了四萬年前其實存在非東亞人和非歐洲人的群體。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田園洞人雖然生活在北京,但並不意味著他在那個時候已經是東亞人了。

所以去年我們通過不同的方法獲得了類似的信息,圖中越紅的顏色,就代表田園洞跟這個地點上的人群越相似。這裡可以看到整個東亞的紅色還有美洲的紅色是最顯著的,而且它不僅是跟現代歐洲人比較,跟當時古老的歐洲人群比較也是如此。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明確,田園洞人已經是東亞人,但是當我們把他跟全世界不同人群進行比較的時候,比如在歐洲內部跟田園洞人進行比較的過程中,發現比利時的一個人相對別的地區的歐洲人,他會跟田園洞人更近。這種情況下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至少在當時的歐洲和亞洲,並不是一個絕對分開的狀態,不是簡單的分開,他們是有聯繫的,但這種聯繫是基因交流的結果還是古老成分的影響,我們目前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們想了解是不是所有東亞人跟田園洞人是一樣的距離,有沒有可能某一個人群相對別的東亞人群,跟田園洞人要更近一些?或者美洲土著人中某些人跟田園洞人更近呢?我們發現其中美洲土著人中的亞馬遜人群,相對於別的美洲人群來講,他會跟田園洞人更近。其實在之前的研究中,有人發現大洋洲某一些人群,也是跟亞馬遜人群相對別的美洲土著人要近,這種情況下田園洞人告訴我們更多的資訊是什麼呢?就是說在四萬年前,這種特殊的人群就已經存在了,而且它同時反映了當時東亞人的複雜性。因為這裡看到,這種影響在我們現在東亞人中,並沒有看到,也就是說現代的東亞人並沒有對美洲土著人的亞馬遜人群有更大的影響。所以反過來也告訴我們當時東亞的遺傳結構是非常複雜的。

所以總體來講,我們了解到了至少在幾萬年前,大概在四萬年前後,有不同支系的人群存在於非洲,但是這個非洲人既不是東亞人,也不是歐洲人,同時存在了像以田園洞人為代表的東亞人,還存在了三萬七千年的以歐洲人為代表的個體,另外還存在一個未知的支系。所以在整體情況下,讓我們知道當時整個歐亞大陸人群是非常複雜的,而且這個過程中不同人群的反轉還有他的聯繫,也讓我們知道當時的人群是非常複雜的。所以我們之後還會做更多的研究,來了解當時的人群,甚至之後的人群對我們現在人群的影響。

那麼第二個問題,在這種共存的時間裡,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到像我們這裡看到的這一幕,有沒有可能看到直接的對話?這裡看到的是尼安德特人的模型,這邊是一個小女孩,有可能,但是我先不說可能性。我們先了解下到底滅絕的古人類有什麼特點?每一種古人類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丹尼索沃人和阿爾泰尼安德特人都是在丹尼索沃洞穴發現的。其中丹尼索沃人,我們最後獲得了30X的基因組,30X的基因組的質量其實是可以跟使用現在人的DNA獲得的基因組相媲美的,而這些DNA是從哪裡獲得的呢?就是從這裡小手指上的一丁點中的10毫克獲得的。

那麼我們得到什麼資訊呢?非常簡單地告訴大家,首先丹尼索沃人相對於現代人來講,跟尼安德特人更近,他們分離的時間大概在四十三萬年前。而尼安德特和丹尼索沃人整體跟現代人分離時間大概在60萬年到80萬年之間。而丹尼索沃人,剛剛也提到了他對於大洋洲人群有影響,但事實上除了大洋洲以外,他還對東亞人有一定的影響。也就是說在東亞人中,也有少量的丹尼索沃人,而且最近Cell上發了一篇文章,關於了解丹尼索沃人在整個亞洲,他發生事件的可能有幾次,研究發現可能存在兩種。一種是針對大洋洲的,一種是針對東亞的,而且針對東亞這個丹尼索沃人的支系,會比針對大洋洲的丹尼索沃人的支系更古老。

在這種情況下,尼安德特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可以看到,他對除了非洲以外的所有別的區域的人群,都有影響。而且也因為這個,很多人猜測他發生的地點很有可能是在中東這個區域,也就是說在歐亞人群沒有分化之前,才能使得相關人群能擴展到這麼大的區域。

這個在阿爾泰發現的尼安德特人,我們只是選了這麼點骨粉,獲得的基因組中發現它有非常強的純合性。比如說這個染色體,有將近一半是純合的,也就是說他父親和母親提供的遺傳信息是一模一樣的。這意味著什麼?如果我們通過數據模擬,可以分析出來他是近親產生的後代,他很有可能是堂兄妹這種關係產生的,還有可能是祖孫之間產生的,另外一種可能是兄妹產生的,還有可能是叔侄產生的,所以他的近親繁殖非常厲害。但這只是這個個體本身,並不意味著尼安德特人所有人群都是這樣。

總結一下剛剛我們聽到的信息,尼安德特人的混合主要是針對整個歐亞大陸的人群,有1%到2%,但是我在這裡要提到,其實尼安德特人裡,東亞人的尼安德特人成分會比歐洲人高一些,而且在東亞人中,比如說II型糖尿病,其實高發性相對比較高,也跟尼安德特人有一定的關係。此外就是丹尼索沃人,他主要影響的是這個區域,但是這個區域你可以看到他整個遺傳本身的特點是非常相似的,但它是以這裡為界,這之上的人群是沒有丹尼索沃成分的,這之下的人群是有丹尼索沃成分的。所以雖然這裡所有的人群他們的遺傳本身是相似的,但是他們丹尼索沃的混合是不一樣的。而且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東亞人中的0.1%到0.2%,其中尤其是針對於西藏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EPAS1這個基因,最近發現在與西藏人的高原適應性相關的EPAS1基因中,將近80%的西藏人都有跟丹尼索沃人相似的特點,這種適應性跟丹尼索沃的成分有很大的聯繫。

古人類對於當時早期現代人的影響

剛剛說到的都是古人類對於現在人群的影響,那麼古人類對於當時早期現代人的影響是什麼樣子?我們了解一下從四萬五千年到最近這段時間,你可以看一下不同的時間裡尼安德特人成分的變化,它是不斷下降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三萬七千年到一萬四千年前的這個階段,他並沒有受到外來人群的影響,所以這個階段,他並不能用外來人群對它的稀釋來解釋,所以很有可能跟它的選擇性有很大的關係。

而且我們還可以利用尼安德特人跟早期現代人的基因交流,來計算當時發生事件的時間。為什麼可以計算這個時間?主要原因就在於,比如說第一代的時候,其實有一半的染色體是來源於尼安德特人,一半是來源於現代人。那麼在產生第二代的過程中,最早那一代的尼安德特人的成分是在不斷被打斷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種不斷被打斷的信息,返算當時發生的時間。

測定與尼安德特人發生基因交流的時間

那麼也是利用這個特點,我們通過四萬五千年前的個體,可以看到這個個體中,他就有相對於別的現代個體中的要長很多的區域,然後通過數據模擬還有計算方法等等,我們計算出大概尼安德特人跟現代人發生基因交流的時間,是距今五到六萬年前。而且另外一個研究也是通過另外一個個體,也算出同樣的時間,大概五到六萬年前。而且基於這個研究,在2014年的時候,被《自然》評為十大科學事件之一。

早期現代人中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含量在不斷下降

大家可能還注意到了,在尼安德特人的基因降低的過程中,大多數都在這條線上,但是有一個特例,就是這裡的Oase1個體。他的尼安德特人成分非常高,遠遠超過了任何個體。但這個個體不是最古老的,他距今四萬年前,最古老的四萬五千年前的個體都沒有他的高。通過研究,我們首先知道,這個個體是在羅馬尼亞發現的,而且距今大概四萬年前。我們當時取了非常少的骨粉,獲得了相關的基因組。而且這個基因組告訴我們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他有將近一半的染色體是跟尼安德特人有關係的。

結合我剛剛說的重組分布打斷的特點,其實大家很快就能算出來,他很有可能是很近發生的,當然這裡是一個染色體。當我們看到整個22對常染色體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不光是這一個,還有別的地區都有這樣的特點。所以利用他這個片斷的分布,還有數據模擬,還有一些別的方法,我們算出來對於這個個體來講,四到六代之前有一個尼安德特人是他的直接祖先。

家譜樹

那麼如果我們把他放在家譜樹上,算他的含量,他大概是在三到五代之間,如果利用尼安德特人的片斷計算,大概是四到六代之間,也就是說這個個體中的曾曾曾祖父母中,有一個尼安德特人。

這除了告訴我們它本身的含義,還告訴我們一個信號,整個現在的人群,他獲得尼安德特人(基因)很有可能是在近東這個區域,而且是一次事件,而且距今大概五到六萬年前。那麼這個個體他是在羅馬尼亞歐洲,而且距今大概四萬年前,不到兩百代之內就發生了。那麼這至少告訴我們,尼安德特人跟現代人的基因交流不是一次事件,很有可能是多次,而且發生的地點也不局限於近東,也有可能在別的區域也有。大家獲得的信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希望做更多的工作,來了解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也希望我們能夠堅持下去,永不放棄!

相關焦點

  • 使用機器學習和Python揭開DNA測序神秘面紗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基因組。儘管如此,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組的大部分彼此相似。作為數據驅動的科學,基因組學廣泛地利用機器學習來捕獲數據中的關係並推斷出新的生物學假設。但是,要想擁有從不斷增長的基因組學數據中提取新發現的能力,就需要更強大的機器學習模型。通過有效利用大型數據集,深度學習已給了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帶來了很大進步。
  • 姬安寧:我是誰?我從哪來來?我又到哪來去?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也都有自己的回答。任何人的前身都是一個受精卵,而受精卵又來自哪裡呢?DNA是誰造的?有三種說法:第一,是上帝製造了生命,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見過上帝,因此這種說法可以排除。第二,是外星人製造了地球上的生命,這也沒有證據,因為我們見過所謂的外星人。
  • 閒聊迪迦(十四):大古,你手放哪呢?放開那外星女孩,讓我來!
    大家好,我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爆胎的小編,又到了大家最喜歡的迪迦奧特曼環節——《閒聊迪迦(14):大古:mmp,我正想要以地球人的身份,與外星友人進一步的交流呢,誰知道……》,又名《大古,男女授受不親,趕緊放開那個外星妹紙,讓我來!》,最後名《木珍星人,你們這些比真的是該死,多清秀水靈的妹紙啊,就這樣沒了!沒了!》
  • 中科院古脊椎所發布古DNA探源華夏族群重要成果 填補人類演化史中...
    央廣網北京5月15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這是古今中外人類探究自我的終極發問。這不僅僅是一個哲學話題,更是個嚴謹的科學問題。科學界對於人類不同族群演化的研究從未停止。
  • 揭開帕米爾高原拜火教的神秘面紗
    2500年前,這裡曾舉行過怎樣隆重而神秘的拜火教天葬儀式,然後,誰又將他們安葬在這裡?面對著被稱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頭枕著塔什庫爾幹河,墓主人曾將自己生前怎樣的生活,全部帶入這沉睡了數千年的墓葬中?又留下了多少未解的謎團?這一層層厚厚的神秘面紗,正隨著諸多考古、歷史、民俗專家學者的介入,一點點被揭開。
  • 揭開生物復甦的神秘面紗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團隊發現,二疊紀末大滅絕之後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需要長達一千萬年的時間才能明顯恢復,相關成果3月31日在線發表於《地質學》。「如果沒有在地層中發現那麼多門類的化石,就構不成一個完整的生物鏈條,也就無法得到文章的結論。」
  • 付巧妹:跟著DNA「神探」來一場尋根之旅
    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這些人類苦苦追尋的起源問題,如今有了一種最新認識。,利用古DNA技術開啟了一趟尋根之旅,歷經8年艱辛探索,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的「神秘面紗」。
  • 中國人是從哪來的?古DNA技術揭秘中國人起源之謎
    當古DNA技術被引入人類學研究後,一系列新的成果逐漸揭開了中國人的起源之謎然而,當科學家引入古DNA研究後,「南方路線」假說被推翻,「東亞人」的演化故事也呈現出了另一番場景。 短暫的巨變 東亞是一片涵蓋巨大的地理區域,包含了中國、日本、東南亞等地,是人類演化的重要舞臺之一。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這片區域生活,保留的語言種類也達到了相似的比例。
  • 蝙蝠的祖先究竟是誰?科學家發現化石,神秘面紗終於揭開!
    蝙蝠的祖先究竟是誰?科學家發現化石,神秘面紗終於揭開!很多人對蝙蝠的了解都比較局限,認為它是一種黑黝黝的飛行動物,沒有什麼美觀可言。它的外表看起來就像是長了翅膀的老鼠,體型嬌小,很容易被人誤認為是鳥類,其實不知道的是,它是一種哺乳動物,它不單單會飛,直接被歸結為鳥群中去,一直以來人類對蝙蝠的祖先都感到非常的好奇,很多生物學家也進行一番研究,那麼蝙蝠的祖先到底是什麼呢?蝙蝠的祖先究竟是誰?
  • 美國專家:若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月球「面紗」或將被中國揭開
    就在24號的凌晨4點30分,中國又一次對月球邁出了探索的腳步,成功發射了嫦娥五號運載火箭,一切都在按照預估的計劃運行著,這次嫦娥五號的成功升天,意味著中國將成為第三個前往月球取樣的國家,對月球的形成和其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古DNA洞察歐亞大陸東部現代人演化歷史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付巧妹研究組應《遺傳學與發育新見》(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邀請,參加世界人類遺傳起源演化系列專題報導,發表題為《古DNA洞察歐亞大陸東部人群演化歷史
  • 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做什麼?我要到哪裡去?
    原標題: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做什麼?我要到哪裡去?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做什麼?我要到哪裡去? 那麼關於人類生命還有宇宙的身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世界觀,也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西方信上帝的可能眼睛都不會眨一下,直接和你說是上帝創造了萬物,而我們理科出身的,可能會給你講一堆有關於宇宙大爆炸生物進化論等等的東西。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
    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結果顯示,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但無論來自南方還是北方,今人都同時混合有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的成分,其中,古北方人群成分顯示出更多影響。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點評】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我是誰?
  • 揭開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神秘面紗:破獲宇宙起源與演化「大案」
    宇宙中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其鋰元素含量超過恆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備受天文學界關注、事關宇宙起源與演化的「大案」,又將帶來哪些最新認識?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中方專家,請他們講述這一宇宙「大案」破獲背後的故事。  「新興」元素  說到鋰元素,現代人並不陌生,無論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還是無人機、電動汽車,都在使用鋰電池供電。
  • 中烏考古隊前後8次挖掘 中亞傳奇古城"面紗"揭開
    (原標題:中烏考古學者揭開中亞傳奇古城「神秘面紗」)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新知)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些疑問,既是每個人生而有之的文化自覺,也是值得不懈探索的科學命題。2001年起,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推進,中華文明起源研究邁入新階段。這一過程中,古DNA研究為破解文明密碼打開了新窗口。  古DNA作為古代生物遺存留下的關鍵「語言」,對重新認識古人類、動植物以及微生物具有重要價值。上世紀80年代,國外科學家開啟了該領域專業研究進程。
  • 付巧妹:用古DNA研究探源中華文明
    7月,她又通過古基因組研究最新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她的研究,為中華民族的形成演化及中華文明的探根溯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佐證。我們是誰?又從何而來?一直以來,人類起源之謎始終讓人充滿好奇,並為之探索不止。
  • 中國科學家揭開南北方人群遷徙與混合之歷史
    跟著DNA「神探」來一場尋根之旅中國科學家揭開南北方人群遷徙與混合之歷史科研人員進行古代人類樣本採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福建奇和洞約8400年前的2號個體頭骨。付巧妹在古DNA超淨室工作。中國山東一具約9500年前個體的顳骨。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
  • 韋伯望遠鏡將揭開銀河系黑洞的神秘面紗!
    NASA即將投入使用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則被設計成利用紅外線來觀察宇宙。紅外線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光線,然而它對於觀察隱藏在塵埃中的天體卻非常重要。等到它發射後,它將收集穿過塵埃為人們揭開以前所未有的銀河系中心細節。
  •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2020-12-03 09:5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