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古脊椎所發布古DNA探源華夏族群重要成果 填補人類演化史中...

2020-12-03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5月15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這是古今中外人類探究自我的終極發問。這不僅僅是一個哲學話題,更是個嚴謹的科學問題。科學界對於人類不同族群演化的研究從未停止。作為人類演化史的重要一環,中國南北方人群從何而來、如何演化,一直以來學界沒有定論。而現在,中國科學家給出了更明確的答案。

5月15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獨立主導、多家單位參加的研究成果。該成果通過對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歷史的面紗。那麼,中國南北方人群從哪裡來?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遷?這一發現對人類演化史的研究有什麼意義?

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北方人與南方人方言各異,外貌特徵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中科院古脊椎所古DNA實驗室主任、研究員付巧妹團隊通過對大量的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發現,在中國,南北方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分化。「距今9500~7500年的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的人群,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分化格局,即同期北方人主要跟古北方人群相關,南方人主要跟古南方人群相關。我們通過其他分析也看到了古北方人群跟西伯利亞草原人群的聯繫,同時還看到了古南方人群跟東南亞相關人群的聯繫。」付巧妹介紹。

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東亞大陸南北方人群之間的差異性和分化程度逐漸縮小,這種變化暗示著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南北方之間頻繁的人群遷移與混合。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古北方人群成分對現在的東亞人顯示出更多的影響。

付巧妹介紹:「在8300年前,南北方人群不僅已經開始遷徙,而且有了融合的現象。新石器時代,南北人群有相互的融合,但在新石器時代之後,可能黃河以北的人群對黃河以南的人群影響非常大,出現大量的遷徙。所有現代人群跟古北方人更相關,所以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古北方人對整個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影響。」

學術界有一種說法認為,距今5000年及以前,中國福建奇和洞人與臺灣海峽亮島人等古南方人群屬於「第一層」人群,他們與從事農業經濟的「第二層」農業人群,也就是現代東亞人,是截然不同的。但付巧妹團隊的研究修正了這一說法,其研究表明,在至少8400年前,組成現今東亞人群、南島語系人群基因結構的主要祖先群體之一已經在東南沿海出現。

「8400~4000年前的福建等地的人群,跟3000多年前的西南太平洋的島民屬於相關人群,而西南太平洋島民與南島語系人群直接相關。我們直接將南方內陸的傣族跟臺灣島上的阿美族進行了比較,發現古南方人群跟阿美族有更近的遺傳聯繫。所以這個研究比較確認的是,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以南方人群比如以福建以及臨近區域人群為代表的人群。」付巧妹說。

研究同時發現,雖然中國南北人群最初有著明顯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一直是基本連續的,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的影響,遷徙互動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

付巧妹說:「在9000年前,尤其是在農業出現以後,歐洲人群不斷受到外來人群的『大換血』。但是在中國,主體人群雖然有南北的分化,但仍然對現代人群產生影響,而且現在不同區域的漢族人群有非常明顯的相似性,也體現出南北人群的相互混合。」

這一系列研究成果都是基於對中國南北方人群古基因組的研究。那麼,研究團隊從哪裡獲取的古人類基因樣本呢?付巧妹表示,他們與多家單位合作,創新古DNA捕獲技術,實現從11個考古遺址中的大量土壤微生物DNA裡「釣取」極其微量的人類核DNA。「最終捕獲並測序了北方山東、內蒙古及南方福建、毗鄰亮島和鎖港等地11個遺址的25個9500~4200年前的個體基因組和1個300年前的個體基因組。研究首次針對中國南北方人群開展了時間跨度最大的系統性研究,填補了人類演化史中的中國篇章。」

近年來,與東亞毗鄰的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的古代人類遺傳演化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迄今為止,東亞,尤其是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的相關信息我們還所知甚少。中科院副院長李樹深指出,付巧妹團隊的研究成果填補了人類演化史所缺失的重要中國篇章,為探源華夏族群及其文化、修正東亞南方人群演化模式作出了重大貢獻。「從遺傳學角度揭開了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活動的若干謎團,是一項有關中國和東亞古人群遺傳多樣性研究的重大科學發現,對於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探源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李樹深說。

付巧妹表示,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只是揭開人類演化史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更深層的疑問有待解答。「比如,在舊石器時期,相關南北方人群到底是怎樣互動的;沿海區域的北方人群跟內陸人群的差異在哪裡;另外,中國南北方人群的遷徙到底跟農業技術傳播有什麼關係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問題待解。」

相關焦點

  • 付巧妹:用古DNA研究探源中華文明
    今年5月,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一項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付巧妹團隊主導,通過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表明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並在至少8300年前出現融合與交流,且一直以來是基本延續的,沒有外來人群的「大換血」,研究還提示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鄰地區。
  • 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丨亮點成果
    近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中科院亮點工作的了解,同時促進院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對重大成果的傳播推廣,特啟動「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
  • 古脊椎所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相關研究成果呈現了中國史前人群遺傳與演變歷史,提供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方面的重要信息。  該文系首次正式發表大規模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分析結果,為探源華夏族群及其文化和修正東亞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了重要貢獻。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今年5月,《科學》在線發表了一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領銜的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它揭開了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兩個月後,該團隊又發布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相關研究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繫。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率先行動」計劃
    作者 | 胡珉琦今年5月,《科學》在線發表了一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領銜的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它揭開了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
  • 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添新證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對外發布了一項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重要科研進展:經過八年艱辛探索,利用古DNA技術解析古代人類樣本的基因組,科研團隊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的歷史面紗。相關成果已於5月15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
  • 中科院團隊發表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重要研究成果
    2019年11月28日,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最新通過對距今約1.2億年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化石的深入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
    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結果顯示,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但無論來自南方還是北方,今人都同時混合有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的成分,其中,古北方人群成分顯示出更多影響。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點評】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我是誰?
  • 付巧妹:跟著DNA「神探」來一場尋根之旅
    5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一項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中國南北方人群究竟從哪裡來,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遷,這一發現對人類演化史的研究又有什麼意義?記者採訪了付巧妹團隊。打開古代生命奧秘的鑰匙 近年來,與東亞毗鄰的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的古代人類遺傳演化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迄今為止,東亞尤其是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的相關信息卻所知甚少。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新知)
    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結果顯示,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但無論來自南方還是北方,今人都同時混合有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的成分,其中,古北方人群成分顯示出更多影響。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  【點評】  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
  • 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現代人類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們探討的熱點問題,而古DNA技術出現為這一領域帶來全新發展。近年來,歐洲以及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的相關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而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類基因組的相關信息則所知甚少。
  •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PLoS年度十大古脊椎動物發現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PLoS年度十大古脊椎動物發現 2016-10-31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這一評選由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主辦,旨在將以「開放獲取(open access)」方式發表的,年度重要而有趣的古脊椎動物學研究介紹給公眾。   公共科學圖書館是美國的一家非營利性學術組織,致力於把世界上科學和醫學的文獻作為免費資源向公眾開放,該組織成立於2000年。
  • 最新研究:中國早期人類為應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做出重要轉變
    (中國新聞網)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由中外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的一項最新古人類研究結果表明,在距今120萬-70萬年的中更新世氣候轉型顯著階段,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早期人類為應對氣候變化,在地理分布和石器製作行為等方面做出重要轉變。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他視「華夏」為長程歷史中的人類生態,而「華夏邊緣」不僅是時間上的邊緣、地理上的邊緣,也是認同上的邊緣。在資源競爭與分配的現實考慮下,華夏如何凝聚成一個人群?在華夏邊緣的擴張中,非華夏如何成為華夏(如發生在華夏邊緣的「漢化」)?華夏的邊緣確立後,華夏如何維持此邊緣?當現實利益環境發生變化時,華夏如何成為非華夏(如近代部分邊緣漢族之「少數民族化」)?
  • 古DNA研究:亞洲和歐洲人群至少在4萬年前已經分離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最新發表的一項綜合研究成果,系統揭示了歐亞大陸東部現代人演化歷史,其中,對距今約4萬年北京田園洞個體的古DNA研究表明,亞洲和歐洲的人群至少在4萬年前已經分離。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古DNA實驗室付巧妹研究組最新發表古DNA研究綜述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歐亞大陸東部存在著許多古人群,有一些與現今人群沒有遺傳聯繫,而有一些與東亞人群相關,有些則給美洲土著人群貢獻了基因。而在全新世(1.17萬年以來),歐亞大陸東部人群的遺傳組成出現很大改變,發生了多次大規模人群遷徙情況。
  • 古脊椎所等在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然而,夏河人化石鑑定為丹尼索瓦人的主要依據是古蛋白中的一個胺基酸變化,且化石缺乏埋藏地層和共存考古遺存信息,因此,儘管該化石推動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其所揭露的這支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的信息卻較為有限,比如對其時空分布、遺傳特徵和文化內涵等所知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