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5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這是古今中外人類探究自我的終極發問。這不僅僅是一個哲學話題,更是個嚴謹的科學問題。科學界對於人類不同族群演化的研究從未停止。作為人類演化史的重要一環,中國南北方人群從何而來、如何演化,一直以來學界沒有定論。而現在,中國科學家給出了更明確的答案。
5月15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獨立主導、多家單位參加的研究成果。該成果通過對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歷史的面紗。那麼,中國南北方人群從哪裡來?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遷?這一發現對人類演化史的研究有什麼意義?
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北方人與南方人方言各異,外貌特徵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中科院古脊椎所古DNA實驗室主任、研究員付巧妹團隊通過對大量的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發現,在中國,南北方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分化。「距今9500~7500年的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的人群,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分化格局,即同期北方人主要跟古北方人群相關,南方人主要跟古南方人群相關。我們通過其他分析也看到了古北方人群跟西伯利亞草原人群的聯繫,同時還看到了古南方人群跟東南亞相關人群的聯繫。」付巧妹介紹。
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東亞大陸南北方人群之間的差異性和分化程度逐漸縮小,這種變化暗示著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南北方之間頻繁的人群遷移與混合。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古北方人群成分對現在的東亞人顯示出更多的影響。
付巧妹介紹:「在8300年前,南北方人群不僅已經開始遷徙,而且有了融合的現象。新石器時代,南北人群有相互的融合,但在新石器時代之後,可能黃河以北的人群對黃河以南的人群影響非常大,出現大量的遷徙。所有現代人群跟古北方人更相關,所以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古北方人對整個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影響。」
學術界有一種說法認為,距今5000年及以前,中國福建奇和洞人與臺灣海峽亮島人等古南方人群屬於「第一層」人群,他們與從事農業經濟的「第二層」農業人群,也就是現代東亞人,是截然不同的。但付巧妹團隊的研究修正了這一說法,其研究表明,在至少8400年前,組成現今東亞人群、南島語系人群基因結構的主要祖先群體之一已經在東南沿海出現。
「8400~4000年前的福建等地的人群,跟3000多年前的西南太平洋的島民屬於相關人群,而西南太平洋島民與南島語系人群直接相關。我們直接將南方內陸的傣族跟臺灣島上的阿美族進行了比較,發現古南方人群跟阿美族有更近的遺傳聯繫。所以這個研究比較確認的是,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以南方人群比如以福建以及臨近區域人群為代表的人群。」付巧妹說。
研究同時發現,雖然中國南北人群最初有著明顯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一直是基本連續的,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的影響,遷徙互動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
付巧妹說:「在9000年前,尤其是在農業出現以後,歐洲人群不斷受到外來人群的『大換血』。但是在中國,主體人群雖然有南北的分化,但仍然對現代人群產生影響,而且現在不同區域的漢族人群有非常明顯的相似性,也體現出南北人群的相互混合。」
這一系列研究成果都是基於對中國南北方人群古基因組的研究。那麼,研究團隊從哪裡獲取的古人類基因樣本呢?付巧妹表示,他們與多家單位合作,創新古DNA捕獲技術,實現從11個考古遺址中的大量土壤微生物DNA裡「釣取」極其微量的人類核DNA。「最終捕獲並測序了北方山東、內蒙古及南方福建、毗鄰亮島和鎖港等地11個遺址的25個9500~4200年前的個體基因組和1個300年前的個體基因組。研究首次針對中國南北方人群開展了時間跨度最大的系統性研究,填補了人類演化史中的中國篇章。」
近年來,與東亞毗鄰的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的古代人類遺傳演化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迄今為止,東亞,尤其是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的相關信息我們還所知甚少。中科院副院長李樹深指出,付巧妹團隊的研究成果填補了人類演化史所缺失的重要中國篇章,為探源華夏族群及其文化、修正東亞南方人群演化模式作出了重大貢獻。「從遺傳學角度揭開了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活動的若干謎團,是一項有關中國和東亞古人群遺傳多樣性研究的重大科學發現,對於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探源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李樹深說。
付巧妹表示,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只是揭開人類演化史的冰山一角,還有更多、更深層的疑問有待解答。「比如,在舊石器時期,相關南北方人群到底是怎樣互動的;沿海區域的北方人群跟內陸人群的差異在哪裡;另外,中國南北方人群的遷徙到底跟農業技術傳播有什麼關係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問題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