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所說的四大文明古國都是大河文明。但是這種說法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以及發展分布而言太過局限。其中身處歐洲的愛琴海文明,實際上並不比大河文明晚太多。在文化傳承上也屬原生文明體系之內,但是卻獨具一格,是從海洋發端的文明。並且工商業發達,崇尚海外貿易與探險。不論是歐洲的地理大發現,新航路開闢還是克裡特島和希臘時期的文明城邦發展,都有其獨特的邏輯與大河文明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徵。
在人類文明發展社會成立之初,東方的各國也就是四大文明古國,確實曾經走在歐洲的前面。甚至巴比倫文明和埃及文明某種程度上是歐洲最先學習的老師。之後的亞洲文明也大部分比歐洲更為先進,發展更為迅速,規模更為碩大。但是自進入近代以來,歐洲迅猛發展一舉超越了世界上的所有文明,成為世界第一大文明,並且毫無爭議。
對與前期歐洲文明為何落後於東方各國文明?其中的因由又在何處呢?
其實任何一個文明都存在自己的文明和社會轉型。東方的文明古國在古代就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發展道路,並轉型成功走上各自的文明演進。而歐洲由於海島被海洋分割某種程度上其文明的發展體系一直維持在小國寡民的狀態下。
文明和社會轉型都不徹底,而是以一種最原始的社會組織形式發展到文明的巔峰的,之後迅速黯淡下去,接受了東方共和國乃至帝國的統治模式。並沒有完成絕對意義上的自身文明更替的文明轉型和社會轉型。無疑古代四大文明古國提早的完成了這一點,所以文明史顯得更為輝煌。而歐洲文明直到500年前,才走到了這一步。但是似乎歐洲文明最成功,最徹底。
當時興起了近代科學哲學以實驗為基礎,數學方法論為核心的自然知識體系。再加上對歷史的觀察思辨,帶來了整體社會和政治上的深刻革命。當歐洲發現這一深刻變化的時候,包括四大文明古國在內的傳統封建國家依然束縛在自己已有的思想哲學體系之內,不願意破壁。
踏入自己文明所認為的雷區之中,進而導致與近代的發展革命相牴觸而固步自封。可以說,歐洲在近代以來的一系列變革是社會總變革的綜合之中的一部分。真正走上了自我發展的道路,資本主義的生產國際貿易使得歐洲迅速成為世界的中心。直到現在,任何一次工業革命都是歐洲為最先發源地,科技革命對於推動歐洲文明的發展繁榮以及確定其主導地位有著直接的聯繫。
那麼為什麼歐洲文明會在最後主導世界呢?難道真的是因為歐洲的航海工商業和自然科學照比其他文明更加發達嗎?
應該指出,歐洲文明中是工業和商業以及海外探險的傳統,在克裡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時期就已經開始,而並非近代西方文明所特有。這種獨具一格的海洋文明,決定了歐洲文明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根本特徵,在地理環境上島國文明山多地少,土地貧瘠不適宜大面積的農業耕種。所以在農業文明時代,海洋民族很難在綜合國力和社會生產力方面比得過農耕文明。
但這並不意味著,海洋民族的手工業,農業生產以及它的商業沒有自己的發展邏輯。只不過他們的經濟構成和內部經濟結構與很多文明封建國家有所不同歐洲在文明之初形成了自己工商業為主,農業為輔的特有經濟體系。在海洋經濟交換當中達到了自己的文明巔峰。就拿克裡特島文明來講。克裡特有狹長的平原,可以種植一些糧食作物。但是相比之下這一地區更適用於耕種一些經濟作物。
然後發展海外貿易,在其米諾斯王宮的遺址壁畫和雕刻上都有最直觀的國家生產力反應。克裡特主要生產橄欖油和葡萄酒。並與周邊的農業民族進行廣泛的物資交換,即便是之後興起的邁錫尼文明,也充分吸收了陸上民族和海上民族的文明傳統。結合成愛琴海文明以及相應的商業貿易網絡。其商業的繁榮程度絲毫不亞於當初的克裡特文明,並且在航海和對外貿易方面的範圍更加擴大,遍及整個地中海。
希臘城邦就更是如此,也完全繼承和發展了歐洲文明,重視工商業的航海傳統。進而達到了獨特的文明巔峰,城邦體系開始向外擴展。新興城邦與舊有城邦在政治經濟上完全平等,進而保證了城邦間的海上貿易聯繫,對於歐洲文明的傳統和現實的發展做有特殊的貢獻。各個城邦對於手工業都十分重視。對於經濟作物的重視堪比農業民族對於糧食作物的重視。並且在城邦改革當中都大力發展工商業。
鼓勵國外技工遷居自己的城邦,並願意把自己的公民權授予這些有技術,懂得如何種植和能夠傳授手工業技術技巧的傑出工匠。也正因如此,希臘文明所鑄造的錢幣在國際市場上流通廣泛,促使大量財富流入希臘城邦,使希臘的財富不斷擴張。由此也促進了希臘文明的精神繁榮和物質享受。海上民族雖然在航海時靠天吃飯,但他並不認為自己所生產的一些物質是由神來決定,而是由自己生產。
所以某種程度上對於神明也並沒有東方各國一般的絕對信仰。在他們看來,對神的信仰以及神的形象是與人十分類似的。神是青春永駐,法力無邊,而非權威。這也使希臘人的思想更加活躍,敢於對自然進行探索和挑戰,也能夠演化出一個真正對周邊環境有所敬畏的民族,這一敬畏不是來自於權力,而是來自於自然的不可徵服。
這就是希臘對於自然的研究,超越其他東方文明,自然哲學不受限制的發展起來。希臘人所享有的學術自由,鼓勵學者對自然和社會進行客觀的研究,出現了很多大學者,從而使古希臘的自然科學成為近代科學的源頭,構成了歐洲科學發展的歷史傳統。
西方文明從克裡特到邁錫尼再到希臘。工商業的發展一直深受重視,那麼羅馬是否也繼承了這一傳統呢?
答案是是的。羅馬共和國是最具擴張性的共和國。從平民到貴族鬥爭,再到義大利的統一,再到徵服整個地中海,以及奴隸起義和羅馬內戰,羅馬在長期的軍事鬥爭當中獲取了大量的土地財富。而羅馬人對於農業手工業,商業的重視則隨著羅馬的擴張而遍及整個地中海,形成了真正完整的地中海貿易網絡和手工業生產體系。
很多羅馬貴族和富商競相投資各行省的土地,建立莊園獲取可觀收入,然後發展出了高利貸。這表明商業在當時更加繁榮,甚至觸及到了農業領域和身份貸款。進而一定程度上腐蝕了羅馬帝國的根基。同時很多社會基礎生產,包括農業和手工業,也都有大批的奴隸負責。以保證商品的正常供應和流通。為羅馬公民和貴族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財富生產來源。
羅馬的商業貿易在當時,可謂一大壯觀景象,充分發揮了海洋民族所應有的傳統於繼承。羅馬在徵服過程當中的海外貿易金融和高利貸業務迅速增加,對於環地中海貿易網絡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某種程度上並不利於羅馬自身的發展。畢竟商業的過度繁榮一定會導致財富的大量聚集,進而危及基礎社會生產。
但是商業的繁榮並不只有矛盾。更有過去海洋民族無法達到的財富聚斂程度。很多商人都廣泛參與到軍事行動當中,提供軍需物品以獲得被徵服地區的市場和奴隸。這保證了羅馬持續的對外進攻和擴張,極大地擴展了羅馬人的生存活動的領域。
在羅馬進入帝國以後,羅馬的經濟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甚至超越了共和國時期。在一段時期內,羅馬協調了商業的過度繁榮與農業和手工業之間的關係。從而達到了整個國家欣欣向榮的景象。在生產力變革方面,帝國時期的羅馬也進行了很多的技術突破和創新。提高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效率,使其生產環節真正體系化,規範化。這也是為什麼羅馬能夠成為西方文明引以為傲的輝煌歷史。
當時帝國的統一已經步入穩定階段,不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徵服,對於內部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十分廣泛迅速。各個地區的商貿往來得以連接,商業路線四通發達,對於東方的國際貿易規模碩大,佔據羅馬經濟當中的重要地位。這是曾經的希臘羅馬以及埃及包括巴比倫文明所不曾達到的規模。也正是在這時,通過絲綢之路羅馬帝國與當時的漢王朝建立了直接聯繫。並且初步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將歐亞文明聯繫在了一起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中世紀歐洲海洋文明的悖論與支持
中世紀無疑是西方文明的黑暗歷史時期,蠻族對於羅馬帝國的徵服和肢解,歐洲走了一個很大的彎路。在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停滯了數百年以後的第十世紀,西歐才逐漸發展起來。在逐步反擊阿拉伯帝國的進攻和徵服之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歷史定位和使命定位。並在14世紀以後開始重新海外探索。
而這一次重新回歸也使歐洲重新孕育出了新的工商業文明。到了中世紀後期,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這種水平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航海規模,因為當時阿拉伯國家和東方的明朝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第二。西方在規模上依然無法與之相比,但問題是西方的航海理念,航海意識在當時已經超越了東方各國,這是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
中世紀由於社會生產能力的下降以及海外貿易的萎縮。使得很多封建貴族都通過建立莊園的形式將農奴固定在土地上,以維持整個社會的財富增長,進而與東方各國極為類似。對於農業文明而言,這是常規社會生產現狀,但是對於海洋文明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彎路。但這也並非沒有任何好處,歐洲人在此刻真正意識到了土地是一切財富的來源。而新的歐洲工商業文明就是依靠封建土地制度之下所積累下來的原始財富而重新發展的。
包括之後的城市文明也是如此。歐洲近代以來的一系列經濟模式經濟理論也是在封建莊園土地制度之下開始形成並發展的。最先提出了重農經濟政策隨後過渡到了重商,並逐步發展出了自由貿易理論。本質上歐洲的歷史傳統沉寂了一段時間而非消失。工商業文明的物質條件因為農業上的生產和封建土地制度,而有了再一次發展的基礎。工業文明不會隨意消失,商業文明也不會隨意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