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用福利制度保障殘疾人過上更好生活

2020-11-25 中國網

編者按:全國政協22日下午在京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殘疾人權益保障」協商議政、建言獻策。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張海迪在座談會上發言。以下是她的發言摘錄: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張海迪。(資料圖)

殘疾人的生活狀況怎麼樣,貧困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的處境怎麼樣,殘疾人需要什麼幫助?我們應該為殘疾人做什麼?這些問題聽起來簡單,分量卻是沉甸甸的。因為這些問題關乎人的生命和生活質量,還有人的尊嚴。

殘疾不僅是殘疾人個人的痛苦,也是千萬個殘疾人家庭和整個社會的痛苦。作為殘疾人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同情關懷他們,千方百計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使他們能夠康復,接受教育,有就業的機會,擺脫貧困,減輕家庭生活負擔和精神壓力,享受高質量的生命和人的尊嚴。殘疾人的生存與發展是不可輕視的社會問題,殘疾人事業是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事業,也是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

貧困是現階段殘疾人最大的困難。保障殘疾人的權益,目前最緊迫的是幫助他們擺脫貧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殘疾人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殘疾人保障法》的頒布實施,使殘疾人事業逐步走上法治軌道。但是,法律和相關政策沒有得到完全落實,國家還沒有建立殘疾人的福利制度。而如果沒有殘疾人福利制度,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殘疾人與健康人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同時,建立殘疾人福利制度,也要有優先,有重點,把有限的財力用在確保殘疾人的基本生活上,先解決他們的衣食溫飽,並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

因此,建議制定《殘疾人福利條例》,從法律上確保殘疾人的社會福利,讓殘疾人平等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今後應當依照《殘疾人保障法》,制定一系列法規,保障殘疾人權益。目前,中國殘聯正在進行殘疾人專項調查,建設殘疾人基礎資料庫,希望這些數據能為制定殘疾人福利制度提供幫助。只有殘疾人也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的中國夢才更加美麗。

相關焦點

  • 張海迪:望社會福利制度能讓殘疾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殘疾人承受的痛苦讓人們看到了什麼是幸福、自由和健康。因此,我對那些忍受殘疾之痛,而依然能面帶微笑生活的兄弟姐妹始終懷有深切的同情和敬意。記者:您現在最大的夢想是什麼?海迪:我希望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的建設,能讓殘疾人和全體人民一起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國有8300多萬殘疾人,涉及2.6億家庭人口,這是一個數字龐大的弱勢群體,讓這麼多殘疾人都過上更好的生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 張海迪:為殘疾人創造美好的小康生活
    張海迪:為殘疾人創造美好的小康生活--學習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保障和改善殘疾人民生,幫助殘疾人共享發展成果、同奔小康生活做出了部署。
  • 張海迪:帕運健兒讓更多殘疾人看到生活希望
    原標題:帕運健兒讓更多殘疾人看到生活希望——專訪中國代表團團長張海迪 新華社裡約熱內盧9月17日體育專電(記者姬燁 顧涓 何軍)2016年里約帕運會即將於18日結束,中國代表團發揮出色,暫列金牌榜和獎牌榜雙第一。
  • 張海迪委員:讓殘疾老人生活得有尊嚴有幸福感
    但她沒有向命運屈服,當過老師、自學過針灸,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雖然沒機會走進校園,可她靠著頑強的毅力,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還自學了多國語言,出版了多部小說,被譽為「八十年代新雷鋒」、「當代保爾」。  衰老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如今張海迪62歲,可她想到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老年,而是中國所有殘疾人的老年。
  • 張海迪參選國際帕運會主席 曾在武漢生活多年
    &nbsp&nbsp&nbsp&nbsp長江日報融媒體6月20日訊 (記者高崇成)20日,當聽到張海迪成為國際帕運會參選主席人選時,正在籌備2017年全國殘疾人遊泳錦標賽的武漢市殘聯副理事長蘇厚平認為,這實際上體現了國家的強大以及中國殘疾人體育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 張海迪:5歲高位截癱,用知識改變命運,激勵了幾代人,如今怎樣
    在深入採訪中,宋熙文知道玲玲真正的名字叫做張海迪,她的父親原來是濟南市文聯幹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下放到莘縣。張海迪本來是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可惜患上了脊髓血管瘤,百般求醫無效,5歲時高位截癱,不得不整天坐在輪椅上。小小的張海迪沒有被命運的捉弄擊垮,她自學文化知識,還學習針灸來醫治鄉裡鄉親。
  • 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概念辨析
    在美國、日本等國,社會福利通常是指專為弱者所提供的帶有福利性的社會服務與保障,如兒童福利、老人福利、殘疾人福利,等等。日本的康子認為,社會福利是對於存在生活問題的社會成員提供個別的或者特殊性措施。這些都是對社會福利的狹義理解。2.社會福利是一種制度從制度的角度,社會福利具有狹義與廣義兩種定義。
  • 一二級殘疾人2019年才能享受的8個好政策
    2、根據民政部2012年12月19日出臺的《最低生活保障審核審批辦法(試行)》第十條明確規定,困難家庭中喪失勞動能力且單獨立戶的成年重度殘疾人和脫離家庭、在宗教場所居住三年以上(含三年)的生活困難的宗教教職人員可以單獨提出低保申請。
  • 中國古代殘疾人保障思想 探析(上)
    鑑於思想文化的傳承影響及受其制約的制度實踐所具有的因循慣性,本文對我國古代殘疾人保障思想進行挖掘和梳理,探究其發展脈絡與主要內容,以期據史為鑑,去糟取精,助力於當前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與建設。 殘疾人保障的思想淵源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包含殘疾人保障在內的社會保障思想源遠流長,內容異常豐富。
  • 當代「保爾」張海迪:五歲高位截癱,享受正部級待遇,後來怎麼樣?
    張海迪的堅強品質時至今日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她用自己頑強的信念作為生命的支撐,用對知識和對美好目標的追求作為生命的支柱,砥礪前行。張海迪,作為一位英雄人物一直存在著,普通人所了解的大多是那個在輪椅上發言、談笑風生的樣子,但是這僅僅是她表現出來的一部分。張海迪其實也有和普通大眾相似的地方,比如她有愛好,她有追求,她有煩惱,她有各種喜怒哀樂。
  • 張海迪5歲高位截癱,後官至正部級,被贊輪椅上的當代「保爾」
    張海迪就是如此,她的事跡深深影響著我們,對於突如其來的困難與挫折,她用自己頑強的信念一直在支撐。我們所了解的都是那個坐在輪椅上談笑風生的張海迪,可卻不知她在這背後承擔了多少壓力與心酸。她出生於1955年,從小就是被父母捧在手心裡長大的,父母也是非常的開明,在生活中也是充分尊重她的選擇,可以說,她是被愛包圍著長大的小公主。
  • 當代「保爾」張海迪:五歲高位截癱,官至正部級,現狀如何?
    正文張海迪在2008年的時候當選新一屆的中國殘聯主席。這位在五歲的時候就高位截癱的小女孩,長大了。多年以來,張海迪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不斷地用演講和歌聲鼓舞了眾多的年輕人,奮發向上,對生活產生熱情。經常去福利院,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和殘障兒童,為他們送去溫暖,積極的捐款幫助貧困區的兒童,讓他們不喪失受教育的機會。
  • 國際殘疾人日丨關愛殘疾人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省殘聯深入基層開展「點對點」調研,到衡水、保定、邯鄲等4個市、10個縣的村(社區)、殘疾人康復託養機構、特教學校、福利企業和殘疾人群眾家中進行實地調研。省殘聯在調研中了解到,家裡有無無障礙設施,直接關係到殘疾人的生活質量,不少貧困殘疾人家庭有強烈的無障礙改造需求。
  • 女大學生趙詩雨:張海迪是我的引路明燈
    父親趙渝生對趙詩雨開展「魔鬼訓練」,從小就用木板、布條、米袋綁住她腳手關節幫助其正常生長發育。5歲時,趙詩雨能獨立行走,經過長期堅持康復訓練,生活基本能自理。因為自家的住房處於危房改造中,一家三口目前暫寄住在外婆家。趙詩雨熱愛生活,沒有因身患殘疾而一蹶不振,總是笑對人生;她酷愛文學,曾多次在雜誌書刊上發表文章,字裡行間都充滿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和嚮往。
  • 張海迪寫信贊王憶:她是一棵「不倒的生命之樹」
    2018-10-19 09:24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近日,南京青年殘障作家王憶收到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張海迪寫給她的信,信中,張海迪稱讚王憶「超越困境,掙脫命運的束縛
  • 80年代新雷鋒張海迪:5歲高位截癱身殘志堅,如今已官至正部級
    我國當代殘疾人作家張海迪。1955年的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濟南市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裡,她的小名叫玲玲。可是五歲時,她因為血管瘤進行了一次大手術,這導致了她進行了高位截癱的手術,從此之後她可能再沒有進入校園的機會了。就是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特別的的人生,她雖然無法上學,但是她在家裡自學所有的課程,奮發圖強,從那之後一步步變成了中國的「保爾」。
  • 你是否還記得張海迪這個名字?曾經5歲高位截癱,現已官至正部級
    我的腿雖然不好,可是多年我一直是那樣的樂觀,對美好的生活充滿激情。——張海迪相信大家小學的時候都學習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這個形象可謂是深入人心。保爾是個殘疾人,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地成為了一代人的標杆。張海迪就是現實中的一個保爾,張海迪五歲的時候因為血管瘤而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便開始了自己獨特的人生。
  • 【國際殘疾人日】用微笑面對生活……
    【國際殘疾人日】用微笑面對生活…… 2020-12-03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當代保爾張海迪:5歲身體高位截癱,自學成才,終成一代人的榜樣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他們雖然殘疾了,可是他們身殘志堅,做出了很多正常人不能做到的事,詮釋了什麼叫生命的奇蹟,他們的故事被世人所傳頌。輪椅上的夢1955年9月16日,張海迪出生於山東省文登縣。出生時的時候她剛好9斤,母親高興地說:「這真是個九斤老太了。」轉眼間,她已經能自己下地走路了,她快樂而活潑,整天蹦蹦跳跳地跑來跑去,大人們看到她健康成長、聰明伶俐,都叫她「玲玲」。
  • 差異化養老:基於我國老年殘疾人異質性特點分析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52%的老年殘疾人在自理生活方面存在輕度到極重度的障礙,只有48%的老年殘疾人生活能自理,大多數老年殘疾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活活動能力方面的障礙。由於殘疾類型、殘疾等級和致殘時間千差萬別,所有基於殘疾狀況的殘疾人養老需求也表現出高度類別化和個性化。[10] 近十年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的保障,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制定有針對性的制度措施。但是政策大多較宏觀、難落地,同時政策漏洞多、各類保障措施難以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