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迪委員:讓殘疾老人生活得有尊嚴有幸福感

2020-11-25 中國青年網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2日電 (人民政協報記者 李木元 )3月11日11:40,小組討論會結束,會場還剩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一人在接受記者採訪,主題是殘疾人的養老。

  有一次在國外,張海迪看到這樣一個廣告:一個老奶奶拉著一個小姑娘的手,對她說:「我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今天你是年輕的,可明天你會變老的。」

  她觸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想到一個問題——當我們老了。

  張海迪1955年生於山東濟南,很小的時候因患血管瘤而高位截癱。但她沒有向命運屈服,當過老師、自學過針灸,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雖然沒機會走進校園,可她靠著頑強的毅力,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還自學了多國語言,出版了多部小說,被譽為「八十年代新雷鋒」、「當代保爾」。

  衰老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如今張海迪62歲,可她想到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老年,而是中國所有殘疾人的老年。

  「不少殘疾老人都出現了失能狀況,比如偏癱,他們能請得起阿姨照顧嗎?他們能夠通過康復恢復機能嗎?我們這一代人很多都是一個子女,還有一些人像我一樣沒有子女,他們老了怎麼辦?當他們老了失能了,康復誰來管?怎麼能夠讓他們有尊嚴的生活、擁有幸福感?」張海迪一句句反問扣動著記者的心弦。

  更讓張海迪牽掛的是貧困殘疾人。她擔任中國殘聯主席以來,每年都要到全國各地看望殘疾人。她經常選擇那些偏遠的、貧困的地方,目的是了解貧困殘疾人的真實情況。「每到一地,我都會掀掀殘疾人家的鍋,看看他家的乾糧,甚至喝一口他家的水,然後問問他需要我做什麼。」

  孟子說過一句話:「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一個偉大的理想,今天我們實現了嗎?」張海迪坦言。

  有一次她去農村看望一個殘疾老人,這個老人癱瘓在床多年,卻依然頑強地活著,「我以為老人家被子底下會墊著尿布,可實際上是沙子,因為貧困,他們家買不起尿布,甚至連多餘的破布都沒有。」說到這兒,張海迪的眼睛溼潤了。

  「我們要愛每一個殘疾人,更要愛每一個無助的殘疾老人。讓他們能夠參與社會、融入社會,讓生命有價值、有光彩,高高興興地來一次人生,再平平靜靜地回歸茫茫宇宙。」 這是張海迪的希望。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不少殘疾老人的養老還面臨困難,還沒有得到及時的康復。一方面是專業康復機構不足,更重要的是缺少專業人才。截至目前,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可康復專業隊伍不到20萬人。

  習總書記說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事實上,殘疾人包括殘疾老人的健康狀況、生活質量,不僅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也關係到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所以要採取有效措施保障殘疾老人能夠安度晚年。

  張海迪認為首先應該摸清殘疾人當中有多少老人、多少貧困老人,這是精準幫扶的前提。其次是,讓殘疾老人得到及時的、有效的康復。

  她的建議很具體——

  為殘疾老人提供最低基本生活保障,讓他們衣食無憂;

  加快發展老年康復和託養服務,提供多種形式的照護服務;

  和0-6歲殘疾兒童一樣,殘疾老人也應納入搶救性康復範圍……

  張海迪還盼望著國家能夠建設一所專門培養康復人才的大學。「呼籲多年了,得到了委員們的大力支持。去年這個建議已經納入了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我還有個好消息,國家正在努力推進康復大學建設,未來10年內一定會建起來!」張海迪臉上洋溢著堅定的笑容。

  張海迪喜歡看書,喜歡朗讀。最近她喜歡上了央視一檔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我已經和主持人董卿聊過了,希望我能夠通過這檔節目給殘疾人朗讀,特別是讓那殘疾老人聽到我的聲音,感受到精神的慰藉和愛的力量。」

  張海迪的話語中充滿著愛,也傳遞著愛的力量。或許多年以後,殘疾老人真得不再發愁——當我老了……

相關焦點

  • 張海迪:用福利制度保障殘疾人過上更好生活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張海迪在座談會上發言。(資料圖)殘疾人的生活狀況怎麼樣,貧困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的處境怎麼樣,殘疾人需要什麼幫助?我們應該為殘疾人做什麼?這些問題聽起來簡單,分量卻是沉甸甸的。因為這些問題關乎人的生命和生活質量,還有人的尊嚴。殘疾不僅是殘疾人個人的痛苦,也是千萬個殘疾人家庭和整個社會的痛苦。
  • 張海迪:望社會福利制度能讓殘疾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世界上有哭泣和悲傷,也有歡樂和幸福,所有這一切都是由生命來感受和品嘗的。生命的形態總是不完整的,這種不完整性是人類進化的必然,不完整促使人們認識完整,並且為美好的生命前景做不懈的努力。痛苦是幸福的比照。殘疾人承受的痛苦讓人們看到了什麼是幸福、自由和健康。因此,我對那些忍受殘疾之痛,而依然能面帶微笑生活的兄弟姐妹始終懷有深切的同情和敬意。記者:您現在最大的夢想是什麼?
  • 當代「保爾」張海迪:五歲高位截癱,官至正部級,現狀如何?
    前言一個人的一生並不會一帆風順,總是充滿坎坷的,有得就會有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事物的發生都有兩面性,我們應該辯證且客觀的看待,同時也不要喪失對生活的熱情和勇氣,很有可能會就會幸運的事情降臨。心理學上有一種表示,遇見困難不要想著逃避,而是要面對她們,時間長了,次數多了,就會鍛鍊出堅強的心靈,任何東西都不會再可怕。正文張海迪在2008年的時候當選新一屆的中國殘聯主席。這位在五歲的時候就高位截癱的小女孩,長大了。多年以來,張海迪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不斷地用演講和歌聲鼓舞了眾多的年輕人,奮發向上,對生活產生熱情。
  • 女大學生趙詩雨:張海迪是我的引路明燈
    奮強不息的成長時光趙詩雨是不幸的,因患先天腦癱,落下終身殘疾;但趙詩雨又是幸運的,通過自己和家人的不懈努力,她收到了來自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成為2014年重慶殘疾學生收到高校錄取通知的第一人。家住沙坪垻區土灣街道鐘聲村的趙詩雨患有先天性腦癱,屬於二級肢體殘疾。
  • 當代「保爾」張海迪:五歲高位截癱,享受正部級待遇,後來怎麼樣?
    張海迪的堅強品質時至今日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她用自己頑強的信念作為生命的支撐,用對知識和對美好目標的追求作為生命的支柱,砥礪前行。張海迪,作為一位英雄人物一直存在著,普通人所了解的大多是那個在輪椅上發言、談笑風生的樣子,但是這僅僅是她表現出來的一部分。張海迪其實也有和普通大眾相似的地方,比如她有愛好,她有追求,她有煩惱,她有各種喜怒哀樂。
  • 張海迪:為殘疾人創造美好的小康生活
    張海迪:為殘疾人創造美好的小康生活--學習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保障和改善殘疾人民生,幫助殘疾人共享發展成果、同奔小康生活做出了部署。
  • 張海迪:帕運健兒讓更多殘疾人看到生活希望
    原標題:帕運健兒讓更多殘疾人看到生活希望——專訪中國代表團團長張海迪 新華社裡約熱內盧9月17日體育專電(記者姬燁 顧涓 何軍)2016年里約帕運會即將於18日結束,中國代表團發揮出色,暫列金牌榜和獎牌榜雙第一。
  • 張海迪:5歲高位截癱,用知識改變命運,激勵了幾代人,如今怎樣
    張海迪本來是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可惜患上了脊髓血管瘤,百般求醫無效,5歲時高位截癱,不得不整天坐在輪椅上。小小的張海迪沒有被命運的捉弄擊垮,她自學文化知識,還學習針灸來醫治鄉裡鄉親。雖然病魔一直苦苦折磨張海迪,但宋熙文見到的,是一個開朗,樂觀,周圍總有一群人圍著她轉的女孩。
  • 古稀老人突發腦梗生活不能自理,兩個孩子重度殘疾急需幫助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麗12月1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接到市民張先生的求助電話:一位71歲的老人在突發腦梗之後病倒,生活無法自理。家裡兩個殘疾孩子無人照看,心急如焚,希望通過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呼籲一下,給兩個殘疾孩子一處安置地。老人突發腦梗兩個智障孩子無人照看「老人名叫梁興貴,今年71歲,喪偶多年,有兩個智障孩子屬重度殘疾,多年來一直是老人照顧兩個孩子。
  • 80年代新雷鋒張海迪:5歲高位截癱身殘志堅,如今已官至正部級
    我國當代殘疾人作家張海迪。1955年的9月,張海迪出生在山東省濟南市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裡,她的小名叫玲玲。可是五歲時,她因為血管瘤進行了一次大手術,這導致了她進行了高位截癱的手術,從此之後她可能再沒有進入校園的機會了。就是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特別的的人生,她雖然無法上學,但是她在家裡自學所有的課程,奮發圖強,從那之後一步步變成了中國的「保爾」。
  • 張海迪參選國際帕運會主席 曾在武漢生活多年
    &nbsp&nbsp&nbsp&nbsp說起來,出生於山東的張海迪其實也是個武漢人,上世紀50年代,她曾跟隨姑姑一家在武漢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生病後又回武漢住過一段時間,江漢關、長江大堤、曇華林等老武漢地標一直烙印在她的童年記憶中。
  • 當代保爾張海迪:5歲身體高位截癱,自學成才,終成一代人的榜樣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他們雖然殘疾了,可是他們身殘志堅,做出了很多正常人不能做到的事,詮釋了什麼叫生命的奇蹟,他們的故事被世人所傳頌。輪椅上的夢1955年9月16日,張海迪出生於山東省文登縣。出生時的時候她剛好9斤,母親高興地說:「這真是個九斤老太了。」轉眼間,她已經能自己下地走路了,她快樂而活潑,整天蹦蹦跳跳地跑來跑去,大人們看到她健康成長、聰明伶俐,都叫她「玲玲」。
  • 那些你以為去世卻仍健在的歷史人物,張海迪居然是最年輕的!
    然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你以為早已離世的這幾位老面孔,其實都活得好好地,其中還有一位拍電影,接廣告,退休生活可謂精彩豐富。快來看看是哪幾位長壽的老人家吧!1.戈巴契夫(1931年)提起戈巴契夫,我們第一印象應該就是他早跟著史達林走了,其實他老人家活得好好的,而且退休生活多姿多彩。他出演了幾部電影,沒錯,就是演自己,經常宣布蘇聯解體。
  • 笑對生活就能走出人生逆境 走進「長沙張海迪」的生活
    笑對生活就能走出人生逆境 走進「長沙張海迪」的生活 2013-03-14 3:25 來源:星辰在線-長沙晚報   星辰在線—長沙新聞網3月14日訊(記者 顏家文 實習生 易冠華) 本報3月10日A1版報導高位截癱病人賀美湘的故事後,引發許多讀者強烈的共鳴。
  • 張海迪5歲高位截癱,後官至正部級,被贊輪椅上的當代「保爾」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家庭環境,養成了她樂觀開朗的性格,這樣幸福的生活沒過多久,就有一個噩耗降臨在了她的身上。在張海迪5歲那年,被查出了脊髓血管瘤,家裡人遍尋名醫都無疾而終。自此,往後的16年,一家人都在為她到處奔波,張海迪也在與病魔作鬥爭。在這期間,她先後做了四次大手術,才勉強保住了生命。
  • 當代保爾張海迪:高位截癱卻自學成才,15歲懸壺濟世活成了傳奇
    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勝它,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張海迪在漫漫人生路上,誰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有些人萎靡不振,有些人艱難爬起,有些人碌碌無為,有些人功成名就。張海迪,被稱為「當代保爾」,身體高位截癱卻自學成才,成為億萬青年的好榜樣,她的事跡激勵了無數迷茫掙扎的人。
  • 你是否還記得張海迪這個名字?曾經5歲高位截癱,現已官至正部級
    我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不願意一生無所作為,做一個無聊的人。不多學些東西,我就不舒服。我願把我的一生獻給我喜愛的事業。我的腿雖然不好,可是多年我一直是那樣的樂觀,對美好的生活充滿激情。——張海迪相信大家小學的時候都學習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這個形象可謂是深入人心。保爾是個殘疾人,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地成為了一代人的標杆。張海迪就是現實中的一個保爾,張海迪五歲的時候因為血管瘤而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便開始了自己獨特的人生。高位截肢讓她失去了與同伴一起去學校讀書的機會,但是他依舊沒有放棄自己,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現在已經官至正部級。
  • 「殘疾名人勵志故事展」進社區
    、熱愛生活、樂於助人的種子。10歲時,由於車禍的原因,張琳雙腿嚴重變形,肢體四級殘疾,如遇天氣變化,腿疼嚴重時還無法行走。正因為身體殘疾,張琳在日常生活中尤其關注殘疾人的生活,儘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困難。2011年,張琳成為寸灘街道蘭溪社區的殘疾人志願者,社區殘疾人哪裡需要她,她就出現在哪裡,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她忙碌的身影。
  • 殘疾老人輪椅被卡鐵軌中,火車開來的前五分鐘,好心市民救下老人
    在10月19日,漯河市漯舞路空冢郭鎮潘莊火車道口處發生了一件驚心動魄的事故,當天有一位殘疾老人,開著自己的電動殘疾車要經過火車道口是,輪胎的車軸突然就被鐵軌卡住了,一動都不能動。而火車也在其軌道上正常運行,如果不及時處理這個問題,情況將變得非常糟糕。
  • 讓同胞過上有尊嚴和幸福的生活|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4周年
    離開美國前,錢學森說,他將竭盡全力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和幸福的生活」。一年後,又是10月8日,我國首個飛彈、火箭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在中央的號召和部署下,更多致力於讓同胞過上「有尊嚴和幸福的生活」的各學科精英集結在國防部五院,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業「元勳」。他們將與不斷加入的志士一起,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屬於中國的航天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