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丁真因為潔白牙齒而爆紅引起"做題人"的怨氣時,當"打工人"笑稱"小丑原來是我自己"時,很多60、70後不禁想起了當年他們的偶像——海迪姐姐。
一、病魔來襲,小姑娘奮力抗爭
1981年,新華社山東分社記者宋熙文偶然發現了一個奇蹟,在莘縣這個不大的小地方,人人都知道一個叫"玲玲"的殘疾小女孩,很多人都時不時把她掛在嘴邊,動不動就"玲玲的病怎麼樣了"。
在深入採訪中,宋熙文知道玲玲真正的名字叫做張海迪,她的父親原來是濟南市文聯幹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下放到莘縣。
張海迪本來是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可惜患上了脊髓血管瘤,百般求醫無效,5歲時高位截癱,不得不整天坐在輪椅上。
小小的張海迪沒有被命運的捉弄擊垮,她自學文化知識,還學習針灸來醫治鄉裡鄉親。
雖然病魔一直苦苦折磨張海迪,但宋熙文見到的,是一個開朗,樂觀,周圍總有一群人圍著她轉的女孩。
她似乎就是小青年們的知心姐姐,他們一起唱歌,講故事,談理想談未來,張海迪是那麼生機勃勃善解人意,完全看不出她和正常人有什麼不同。
事實上,張海迪也曾經絕望過甚至自殺過,她不是因為錐心刺骨的疼痛,也不是因為怕麻煩家人而一天到晚不喝一滴水,而是因為成績優秀卻叩不開高等學府的大門,因為想擁有一份工作,甚至不計報酬卻被一次次拒之門外。
她在遺言上痛苦地說:我多想做這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而不是旁觀者。不過對生的渴望讓幾近昏迷的張海迪開始呼救,醒來後的張海迪如涅槃的鳳凰,更努力的認真生活。
隨著宋熙文的報導,張海迪瞬間被媒體關注,一夜成名,成了億萬國人的偶像。榮譽,鮮花,掌聲不斷向她湧來,十幾萬的信件如雪花般飛到她身邊。
張海迪沒有陶醉於突如其來的榮譽之中,她繼續用心學習,1993年,張海迪成為吉林大學哲學專業碩士,在那時全國所有碩士中,張海迪是唯一一個坐在輪椅上答辯的人,後來為了提高自己,張海迪還曾到德國遊學,這也為她後來成為帕運會主席打下了基礎。
二、榜樣的力量,張海迪激勵幾代人樂觀向上
也正是因為張海迪,很多殘疾人看到了希望,他們向海迪姐姐學習,實現了大學夢。
山東伏牛山一位殘疾孩子,考了大學五年,年年成績優異,就是因為身體殘疾而落榜,1993年他終於被山東大學中文系錄取,他激動地給張海迪寫信說:謝謝你海迪姐姐,正是因為宣傳了你,當地人都把我也叫做"海迪",大學才破格錄取了我。
最讓張海迪高興的是,因為自己是名人,她能幫助更多殘疾人,有個叫做何樂芹的苦命女人被丈夫摳瞎了雙眼,可是她丈夫判刑卻很輕。
張海迪得知她的悲慘遭遇之後伸出援手,研究法律諮詢律師,最終惡人受到應有的懲罰,何樂芹也在張海迪的幫助下學習按摩,開始了全新的人生。
由於張海迪病情時好時壞,她經常動不動玩"消失",1993年,張海迪又患上了基底細胞癌,手術,放療,植皮,脫髮,經過幾年的努力,張海迪再次獲得新生。
因為消息的不透明,社會上傳出各種謠言,有人說張海迪死了,有人說張海迪出國了,還有人說張海迪下海經商,鑽進錢眼裡面了。
經歷過非凡人生的張海迪從來不為自己辯解什麼,她用自己的名人效應為殘疾人四處奔走,為更多的殘疾人帶去光明和希望。
如今已經是中國殘聯主席的張海迪更加忙碌,在今年的9月28日,中國殘聯主辦的"融合發展.我們在行動"中,張海迪不僅出席並講話,還和所有人一起唱由她作詞、盲人歌手蔣燦作曲的《我心向天唱》,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也許有人說,如果不是官方宣傳,張海迪不會這麼有名,可是張海迪坦然地說:
即使沒人宣傳我,我會照樣把日子過得很好,我會針灸,會修理家電,愛好繪畫寫作。我熱愛生活,生活也會優待我!
"世上既有苦水,也有美酒, 就看你怎樣去追求。 只要你能昂起頭, 苦水也能化美酒。"
這是當年小小的張海迪寫下的詩,也是她一生信奉的信念。她是殘疾人,是弱者,卻創造了人生的奇蹟。
如今社會浮躁,兩極分化,年輕人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過上夢寐以求的土豪生活。然而奮鬥、挫折、磨練、積極、樂觀這些美好的精神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海迪姐姐是豎立在那的一面永遠青春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