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雖然在一生中會遇到各種磨難,但是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勇敢向前,就會看到另外一片屬於我們的天空。
張海迪的堅強品質時至今日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她用自己頑強的信念作為生命的支撐,用對知識和對美好目標的追求作為生命的支柱,砥礪前行。
張海迪,作為一位英雄人物一直存在著,普通人所了解的大多是那個在輪椅上發言、談笑風生的樣子,但是這僅僅是她表現出來的一部分。張海迪其實也有和普通大眾相似的地方,比如她有愛好,她有追求,她有煩惱,她有各種喜怒哀樂。
一、「中國的保爾」:五歲截癱後如何面對生活
一個人的思想、情感、理想和性格,並不完全是先天形成的,大多情況下是在後天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1955年9月的一個普通的一天,張海迪誕生了。她的出生讓身為文藝工作者的父母倍感興奮,將全部的愛寄予她一身。張海迪的父母可以說是在當時非常民主的一對父母,他們在張海迪的生活中充分尊重她的選擇,給予她寬鬆、自由的家庭環境。
在這種民主寬鬆的背景下,張海迪不僅擁有開朗樂觀的性格,而且也充分激發了她身上的好奇勇敢的天性。
美好的時間總是短暫的,從小就比較活潑可愛的張海迪在五歲的一天,和其他的小夥伴一起玩遊戲的時候意外摔倒,在我們看來,小孩子摔倒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張海迪在這次摔倒後卻被查出患上了脊髓血管瘤。
在隨後的日子裡,張海迪的父母為了治好她,帶著她去過各地的醫院,醫生對脊柱做了四次大的手術,導致最後脊柱嚴重彎曲變形,無法支撐住她的身體,只能依賴輪椅。
遭受到命運沉重的一擊的張海迪在家人的關心和呵護下,儘管有過輕生的舉動,但是最終堅強的挺下去了。張海迪就是這樣以堅強的意志和信念同病魔做著鬥爭。與此同時,她還勤奮學習,充實自己。她在認真工作的空閒的時候,自學了多國語言,此外,還翻譯了諸多的外文書籍。創作的有《絕頂》、《海邊診所》等優秀作品。
二、堅守崗位,奉獻自己,享受正部級待遇
張海迪儘管從小遭遇不幸,但是始終以頑強的意志支撐著自己。她不僅完成從小學到碩士的學業,而且學習各種技能來提高自己的實力,充實自己的生命。她的感人事跡逐漸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所感動。
新聞媒體對她進行專門採訪後,在全國進行報導,並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和她有著相似經歷的人,在看到她的事跡,也逐漸重拾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在此後數年間,張海迪憑藉著自己對社會的貢獻獲得了多項榮譽稱號,既有國內頒發的,也有國外授予的。張海迪在面對這些榮譽獎賞時,並沒有迷失自己,而是更加認真工作,服務社會。
她常常去養老院、殘疾人家庭等去看望老人和孩子,關心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問題,提出切實有效的建議,以改善這些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
張海迪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先後獲得了各種獎項,擔任過中國作協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並且多次擔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主席,享受正部級待遇。
張海迪雖然長期遭受病痛的折磨,但是她依然用自己的意志支撐自己。在她的工作崗位上也一直默默地奉獻著自己,即使當選殘聯主席,也是保持一個謙虛的心,低調做事,做著為老百姓服務的實事。
三、激勵著幾代人樂觀向上的「海迪姐姐」,現狀如何
張海迪當選為中國殘聯主席後,受到廣大網友的祝福,成為家喻戶曉的時代偶像,受歡迎的程度並不差於如今的偶像巨星。光環下的張海迪並沒有迷失自己,。她曾說過自己是顆流星,會把光留在人間,這句話始終帶領著她不斷地向人生更高的山峰攀巖跨越。
時至今日,儘管張海迪已經獲得了較高的榮譽和成就,但是她前進的步伐並沒有停止。她充分利用自己的偶像光環,積極發展公益事業。她將更多的目光投向社會,向社會民眾提出呼喊,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他們。
在她的熱心號召和幫助下,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以及個人群體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生活條件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身居高位的張海迪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她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奉獻社會,以真誠的態度去面對社會,給予無數殘疾人士以強大的力量樂觀堅強。
總結
張海迪以殘疾人的身份取得巨大的成就的示例,給予了我們諸多思考和啟示:首先:張海迪從五歲開始便遭受著病魔的侵擾,但是她並沒有向一般人那樣頹廢,對生活失去希望,相反,她尋找到了自己的信念,並向著這個信念不斷前行。
她不但翻譯外文書籍,而且自己也進行創作。她創作的這些書籍,不僅是支撐著她自己的精神食糧,而且對於她的讀者來說,這也是一種無形的鼓勵和支持。
其次,張海迪從一名普通的人一步步成長為我黨的一位好幹部。走上從政道路的張海迪並沒有被權利金錢迷惑心智,而是在她的崗位上一直默默地做實事,利用優勢幫助更多的人。
她不做平凡無奇的庸人,而是盡心為人民服務。將自己的價值都奉獻給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我們雖然不能像她一樣取得成就和光榮,做出巨大的貢獻,但是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力量,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力為社會和人民服務,無愧於自己,就能實現自己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