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學之祖左丘明、戰國卓越的軍事家孫臏、世界一流數學家華羅庚、偉大的英國詩人拜倫、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奧斯卡影后瑪莉·馬特林……
在江北區未成年人教育品牌活動「殘疾名人勵志故事展」裡,這些樂觀向上、自強不息殘疾名人的歷史故事,感染了不少市民,尤其是在青少年的心裡種下了一顆顆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樂於助人的種子。
殘疾名人故事展進社區
7月14日下午兩點,「殘疾名人勵志故事展」走進大石壩街道石油社區。展板一擺放好,就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
11歲的賀永豪是徐悲鴻小學的學生。他和媽媽伍貴蓉專門從正街社區趕來觀看展覽。在媽媽的帶領下,賀永豪認真地閱讀展板上的故事,領略這些偉大人物帶給他的感動。
「40多歲的時候,皇甫謐患了風痺病,半身不遂,右足萎縮,行動非常困難,一度耳聾失聽。皇甫謐翻閱了許多醫書,靠針刺、拔火罐、按摩,治好了自己的風痺病……終於寫出了一部為後世針灸學樹立了規範的巨著——《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
當讀到《病痛造就的中國針灸大師——皇甫謐》時,賀永豪充滿敬佩地說:「我長大了也要當一名醫生,可以幫助別人,救死扶傷!」
當天的展覽現場,不少像賀永豪、李佳琪一般的青少年在家長的帶領下前來參加。區殘聯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展出殘疾名人的勵志故事,還特意設置了殘疾體驗活動,「舉辦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殘障人士,引導他們學習幫助殘疾朋友的技巧。」
7歲的李佳琪是科技實驗校一年級學生。她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蒙住雙眼,手拿盲杖,體驗了盲人走路的感覺。她用稚嫩的聲音對媽媽說:「眼睛不好,走路很不方便,很怕摔倒。以後看見這樣的叔叔阿姨,我一定要幫助他們過馬路!」
江北殘疾人故事可信可學
作為區殘聯推出的未成年人品牌活動,「殘疾名人勵志故事展」在策劃之初,就廣泛搜集全區各街鎮湧現的先進殘疾人典型,用江北人身邊可信可學的勵志故事感染人、教育人。
殘疾人志願者張琳的故事因此被納入展覽,讓不少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1978年出生的張琳,是寸灘街道蘭溪社區的一個普通居民。10歲時,由於車禍的原因,張琳雙腿嚴重變形,肢體四級殘疾,如遇天氣變化,腿疼嚴重時還無法行走。正因為身體殘疾,張琳在日常生活中尤其關注殘疾人的生活,儘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困難。
2011年,張琳成為寸灘街道蘭溪社區的殘疾人志願者,社區殘疾人哪裡需要她,她就出現在哪裡,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她忙碌的身影。她是操持社區殘疾人這個大家庭的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操心,大家都親切地稱她「胖妹」。今年5月,張琳被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委員會授予「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在看過張琳的故事後,12歲的王佳說:「這個阿姨很了不起!她很堅強,也喜愛幫助別人!我應該向她學習!」
定期展覽確保教育常態化
「殘疾名人勵志故事展」是區殘聯牽頭主辦的一項品牌活動,面向社會各界,重點面向廣大的未成年人開展宣傳教育。故事展精選了古今中外40餘位殘障人士,包括戰國時期的偉大軍事家孫臏、「當代保爾」張海迪、樂聖貝多芬、聾人發明家愛迪生等名人的偉大事跡,定期在社區主要活動場所、各大中小學校園內,開展殘疾人勵志故事展覽及殘疾體驗活動。
據區殘聯相關負責人黃科介紹,這項活動主要宣傳殘疾預防知識及扶殘助殘技巧,教育和引導青少年兒童正確認識和對待殘疾人,主動關心和幫助殘疾人,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接下來,該項活動還將繼續走進社區、走進校園,將殘疾人人道主義教育常態化開展下去。
據統計,自今年初啟動起來,「殘疾名人勵志故事展」已藉助「全國助殘日」等節點舉辦近十場,發放各類關愛殘障人士宣傳單萬餘份,約5000名市民觀看展覽或參加殘疾體驗活動,營造了關愛殘疾群體的濃厚氛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記者 黃麗麗)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