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文壇:人道主義的重返以及再發展

2021-01-08 夜談娛樂知天下

導語:

中國文壇自八十年代初期開始,人道主義以及對人性的重新發掘被再次重視,尤其是在七十年代文革之後,對壓抑人性的做法展開了大規模的批判。尤其是對人性的呼喚,以及對人的尊嚴以及權力的確認,其實是對人的一種肯定。尤其是人道主義的提出,但是這個在八十年代盛行的人道主義與歐洲的人道主義略有不同,在其意義上遠遠超出了歐洲人道主義的內涵。

而且在八十年代有一個人的存在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汪曾祺,汪曾祺的作品以及文學觀念成功的將中國近代小說和現代小說連接了起來。這種連接是都以蕭紅等人為代表的近代散文式的小說與現代賈平凹等人的散文式小說的結合。而且汪曾祺還成功的將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以及再發現拉進了文學創作的視野,以其詩化的創作方式為我們展現了全新的文學內容。

人道主義的重新發掘及定義

一、中西方人道主義的差異

其實說到人道主義我們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歐洲十七、十八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所提出的一種文藝思潮,而這種文藝思潮也逐漸延伸到了文學、政治等多個領域。但是這個時期人道主義或者說人文主義其核心乃是人的幸福,人道主義的提出是為了將人從神的光輝下解救出來。強調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每個人的權力以及自由,對人的價值以及尊嚴進行保護。人要以人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依附於神。

人文關懷對人性的塑造以及對人性的肯定

但是在我國文壇八十年代開始興起的人道主義精神又與歐洲人道主義有所不同,這主要是所提出的背景大不相同。首先歐洲人道主義的提出是基於歐洲中世紀神學對人性的忽視而提出來的,在那個時候人是神的附庸。其人道主義的提出主要是為了打破人身為工具的一個現狀,將人從神的控制下解放出來。

人文主義的回歸、神的因素的減弱

但是中國八十年代提出的人道主義則是基於七十年代文革的批判提出的,七十年代人或者說整體社會的一個現狀便是人的精神上的壓抑,以及對人格尊嚴的一個隨意踐踏。

八十年代人道主義的提出,更多的是對被壓抑的人性的呼喚,要求對人的生命給予足夠的肯定以及尊重。這是新時期的文人對七十年代政治高壓下文學文藝的異化的反駁以及批判,同時也是新時期文學的開闢的探索。因此就中西方人道主義的提出,八十年代"新時期"的人道主義的意義蘊含遠遠超出了西方古典人道主義的蘊含。

二、蘇聯"解凍文學"的影響

我國文壇對於人性的探索以及發現其實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已經出現了萌芽。那個時期我國與蘇聯的關係還並未進入白熱化的階段,所在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也很多,因此在蘇聯流行的"傷痕文學"也影響到了當時的中國文壇,出現了許多關於人權、人性等方面的創作。

蘇聯解凍文學代表作《日瓦戈醫生》

但是伴隨著我國與蘇聯關係的惡化以及六十年代開始的反右鬥爭以及隨後爆發的席捲全國的文革中斷了。因此這一時期對人性的探索便無功而終,並且在政治高壓的影響下也毫無進展乃至被忽視。

但是伴隨著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到來,政治上的撥亂反正大規模的開展,文壇的春天開始到來。眾多作家開始對六、七十年代最重要的是文革時期的文學異化狀態進行反思。

同時由於社會的開放,政治的開明,西方人道主義精神開始傳入,人道主義的重新提上了文學舞臺。人開始作為全新的研究對象得到了重視,人以及人格尊嚴得以被重新發現以及認識。同時中國文壇成功的將人道主義與中國的社會現狀相結合,針對文革期間對人性的摧殘發出來對人性的全新呼喚以及認識,隨人的尊嚴以及權力的肯定,尤其是混亂時代對人的生命的漠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認識。

八十年代文學的發展

一、人的本真情感的回歸

對於人性的發現以及認識在我國七十年代傷痕文學興起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但是這種探索是微妙的以及片面的。這種對人的情感的認知一直到來八十年代才更加全面以及廣泛,這種對人的本真情感採取全面肯定的態度,是我國文學發展的內在要求以及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尤其是反思文學的出現,是徹底的對曾經那個壓迫人性的時代的推翻以及重塑,這種變化是人性最本質的要求以及社會進步的必然。

張賢亮《靈與肉》

例如反思文學的代表作《靈與肉》,在這裡面作者張賢亮首次大膽的拋開了政治立場的影響,主人公許靈均是右派分子,受到政治影響,身心受到了摧殘,但是牧民卻對其沒有偏見,對他頗為照顧,甚至李秀芝不顧其敏感的政治身份,與其結為夫妻。在這裡面我們看到了人性的美麗以及善良,在這裡我們沒有看到政治對人性的壓抑,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善良。

《芙蓉鎮》的部分內容

其實這也是反思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因為在那個政治高壓下的年代,人性被壓抑到來極點,即便是親人也要劃分清界限,這種經歷,帶來的不僅僅是肉體的上的磨難,更有精神上的摧殘。

而反思文學,就是對那個時代的最好的反駁以及對人性的全新挖掘。古華《芙蓉鎮》中新富農胡玉音和右派秦書天非但沒有避嫌,反而結為夫妻互相幫助,這種危難面前的人性的光輝得到了最大的展現。

二、八十年代文學作品的濫觴

由於八十年代開始了對人的本真的探索,加上政治因素的減弱,在這一時期誕生了眾多優秀的對人性深度挖掘的作品。在1980年由張弦創作的《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中,向我們展露最原始的人性的善惡,因為物質的貧乏,一家三代人,兩位母親不得不走上相同的道路,通過買賣婚姻來獲得生存。

這種思想的出現,既是可恨的,也是可憐的。可恨的是人們對與人的踐踏以及漠視;可憐的是那個時代的可悲。在這裡我們深刻的看到了人性回歸的必要性以及急迫性。

莫言的《紅高粱》

而在八十年代中期的作品不僅僅局限於人的本真情感,開始關注人的本身生命需求所需要的生存環境以及人道主義理性新時期下的探索。在莫言的《紅高粱》中,餘佔鰲與戴鳳蓮二人火熱的愛情以及對生活的熾熱,便是被壓抑許久的生命熱情的表現,這種熱情的綻放,充滿了生機以及力量,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次覺醒以及復活。

而在八十年代末期,作家更是直接上升到了情感那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中,看到了當代人的生存環境異化帶來的人的性格的沉淪。例如方方的《風景》中,便向我們展示了人在複雜情感交錯中以及新時代生活困境中所引發的各種矛盾。這種矛盾是人的理性、人的本真性格與社會殘酷現實之下相對抗造成的,這種異化使得人脫離了人的本性,而為了生存發生了異化。

汪曾祺對中國近、現代文學的連接

一、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

每每提到汪曾祺,我總會想到人們對他的一個最中肯的評價——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的小說具有一種散文化以及詩化的特徵,他擅長小說的平淡敘述,但是平淡卻不平庸,將深奧的人生哲理寓於凡人小事、瑣碎事件之中。

而且採用散文化的筆調,情節在汪曾祺的筆下變得不再重要,不論是寫景還是寫人,都意味無窮,散發出一種迷人的詩情畫意,語言簡潔流暢,如春日流水。

《受戒》詩意感

而且汪曾祺的小說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他的小說的取材大多都是其故鄉高郵的一些日常生活之事,著重描寫故鄉的民俗風情。而且就汪曾祺的寫作結構來看,其是按照生活的多維流動來構建的,因此這種原滋原味的寫作方式也就造就了其寫作時現描寫身邊的環境在描寫人和事情。使得汪曾祺的小說在敘事上具有明顯的文藝性,而且採用的是回憶性的敘事方式。

佛門俗家子弟的豁達生活

在汪曾祺的小說《受戒》中,他將中國傳統的儒學哲學意識以及民間生活的情趣成功阿融合了進去,語言古樸自然、雅俗共賞,通過對佛門俗家子弟生活場景的描寫,向我們展現了鄉村之間返璞歸真、清新自然的人性之美。

二、汪曾祺——承前啟後

就小說文體的發展來說,汪曾祺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對於中國近、現代文學來說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尤其是對於新時期的小說觀念的改變,促進了新時期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

首先是汪曾祺小說散文化以及詩化的特點,便是受到了沈從文以及廢名等人的影響,他們強調小說的風格趨於生活,認為小說中應該消除其中的戲劇化設計,其實也就是過分注重情節的刻畫。

汪曾祺

例如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就是最為典型的忽視故事情節的具有散文化的的小說,在其中展現的更多的是生活的本色,採用的是一種更為自然的表達方式。但是蕭紅的作品在那個時候並沒有得到重視,知道汪曾祺的出現才又將這種散文化的小說創作方式重新提了出來。

《呼蘭河傳》

而汪曾祺這種散文化、詩化的創作方式,又重新引起了軒然大波,影響了更多的人,如賈平凹則便是受到汪曾祺影響的一位。在這種思潮之下,文學作品開始以表現特點地點的民俗習慣以及日常生活為主,如莫言筆下所形成的高密東北鄉,便是極具代表性的,而且在其中成功的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將對民族文化的反思以及認識參雜其中,從而引發了新一輪的民族覺醒。而這些成果正是由汪曾祺將中斷的抒情小說重新連接起來之後所引發的。

總結

回頭來看,其實中國文學的發展是必然的,這不僅僅是中國文學內在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新時期文學受眾的要求。同時伴隨著七十年代文革的結束,文學的發展受到政治的影響也越來越少,這種變化使得文學創作者有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有了抒發自我感情的機會、有了審視民族過往、人性轉變的機會。

同時因為受到了七十年代人性壓抑影響,新時期的文學更加關注對人的關懷,這也是人道主義在中國的一次進步以及與中國的文化生活環境的良好結合,中國人道主義成功的邁進了一大步,進入全新的文學發展階段。

相關焦點

  • 八十年代恐怖電影秀丨怪奇電影的類型
    原創 GA 看電影雜誌再沒有哪個年代的恐怖片是如八十年代這般的癲狂了,不僅影像呈現上屢屢突破人類接受的底線,還將恐怖電影名目下劃分各種亞類型。當時的人們似雄心壯志,語不驚人死不休,非要把能想得到的恐怖源頭都給搬上銀幕。
  • 七八十年代躁動的紐約!|弗蘭克·霍瓦特|珍妮特·德萊尼|亨利·查...
    紐約的七八十年代躁動不安,又充滿刺激。曼哈頓跳動著能量的脈搏,繁榮的外表下隱藏著危險的暗流。紐約現在已變成人們所熟知的模樣,而那些令人迷亂的日子似乎越來越遠。多虧街頭攝影師們的不懈努力,我們藉助攝影銘記著城市發展的過程,重溫過去的歲月。因此我們匯集了十二位街頭攝影師,無論是拍攝地鐵塗鴉還是Studio 54俱樂部,他們為我們捕捉了這二十年紐約的活力。
  • 攜《單筒望遠鏡》,馮驥才重返文壇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我風 通訊員 宋強 李然新時期文學四十年,很多作家都在文壇上有了自己的表現機會。其實到今天再看,能有多少人的作品真正留下來?但馮驥才給讀者留下了很多優秀作品,他的《義和拳》《神燈前傳》《雕花菸斗》《三寸金蓮》《陰陽八卦》甚至《高個子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都具有經典性,這跟馮驥才高超的敘述技巧以及對中國人性和國民性的深刻洞察都是密不可分的。
  • 馬未都回顧文學之路:八十年代文學女青年特傲慢
    那時文學女青年特傲慢  回憶起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的盛況,馬未都至今唏噓。那時社會對文學的尊重,讓許多青年如同嚮往革命一樣嚮往文學,沾上文學邊的人都沾上了文學的傲慢。馬未都談起一個叫馬悅的女作者,「我去北京大學中文系找馬悅是騎車去的,騎一個半鐘頭,頂著烈日,到學校已是中午,校園內蟬聲震天,可有同學告我馬悅在睡午覺。我只好等。
  • 八十年代的萬元戶,當時究竟有多神氣?很有歷史分量的一類人
    經歷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是見證祖國快速走向繁榮富強的一代人,雖然那時的物質很匱乏,但卻在內心深處留下了太多一生難以磨滅的美麗記憶,所以這代人又是精神層面很富裕的一代人,至少我經歷過並且是這樣認為的。說到那個奮進的年代,說到那個年代的巨變,就不得不說說那時的萬元戶,因為這三個字是那個時代巨變的烙印之一。
  • 八十年代恐怖電影秀丨恐怖操盤手
    一時間血雨腥風,鬧得人心惶惶,再沒有哪個青少年想要偷吃禁果,大家爭做乖寶寶。然而這廝仍不罷休,在邁入八十年代後,卡朋特更是開足火力,遊走於科幻/恐怖之間。其絕倫的想像配合出神的手藝,打造了一波又一波足以震懾人心的恐怖經典。木工之餘,他也喜歡吹拉彈唱、通曉五音,作品裡的配樂大部分出自他手,可謂如虎添翼。
  • 女主重生七八十年代軍婚文
    (不過後期男主因為受傷退伍了,變成了經商)《重生農家媳》作者:小二園江敏上輩子選擇了做富裕人家的媳婦,鬥公婆、鬥丈夫、鬥小三,一輩子汲汲營營,這輩子,她選擇了不同的人生,白胖媳婦的農家生活,種田、養娃,且看八十年代的農村小媳婦的恣意生活。(雖然極品多,但是蠻好看的)《寵妃現代生活錄》作者:望江影她是宮女出身的嬪妃,貌美多才,從層層深宮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寵妃。 在最豔麗之際被帝王捨棄。
  •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5個職業被稱為金飯碗工作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剛經歷改革開放,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市場也就像是春天的花朵一般逐漸綻放,一股股思潮在沿海城市逐漸盛行,下海創業經商被逐漸允許,所謂的金飯碗工作也不同過去那麼單一,變得多樣,在國家相繼成立了銀行體系和證券體系之後,金飯碗工作更是多了不少。
  • 這是一部八十年代曾經嚇死過人的恐怖片 膽小者勿入
    這是一部八十年代曾經嚇死過人的恐怖片 膽小者勿入時間:2016-02-02 14:34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這是一部八十年代曾經嚇死過人的恐怖片 膽小者勿入 《黑樓孤魂》,是由梁明、穆德遠等執導,陳希光、潘婕等主演的恐怖片,於1989年上映,由於在北京上映期間嚇死了人而被迫停映
  • 人道主義援助
    人道主義援助[ 2008-12-23 09:35 ]近年來,亞丁灣、索馬利亞海域頻繁發生海盜襲擊、劫持過往船舶事件。海盜問題已成為一大國際公害。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表示,艦艇的主要任務是保護中國船舶及船員的安全,以及保護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運送人道主義援助物資船舶的安全。在上面的報導中,humanitarian relief就是指「人道主義援助」,有時也寫作「humanitarian aid」。
  • 為什麼七八十年代,人身上會長蝨子,這些寄生蟲是怎麼來的?
    作為一個80年代尾巴上出生的農村人。我非常「有幸」長過蝨子。前幾天,我問我家姑娘,你知道什麼是蝨子嗎?她一臉茫然。在七八十年代,身上長蝨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知道還有沒有這樣的回憶,在外面瘋玩了一陣,被媽媽叫回家,按在懷裡,扯著頭髮,翻看蝨子。找到一個,就聽到頭頂「嗶嗶啵啵」的聲音。這就證明,一個蝨子被媽媽「無情「地消滅了。
  • 八十年代譯製動畫片《星球大戰》,你還記得酷炫的麥克瑞一號嗎?
    這段激動人心的開場白來自經典電視動畫片《麥克瑞一號》,《麥克瑞一號》曾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星球大戰》這個片名在我國電視臺播出。本文提到的八十年代譯製動畫片《星球大戰》,和喬治·盧卡斯執導的美國科幻電影《星球大戰》(Star Wars)沒有任何關係。
  • 高質量年代文:我和我的祖國一起成長,六七八十年代甜寵文!
    …………南方白富美安娜穿回到八十年代初北方一個偏遠保守的林場區鎮,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短評:女主突然穿越到三十年前,一九八幾年,自己還沒出生的時候,然而並沒有金手指大開做什麼偉大的事情,她在路上順手幫助了一個自殺的姑娘,並頂替了她的身份去林場當老師,認真的生活。當然穿越者都是有優勢的,後來不僅找到了自己的父母,還挽救了早夭的哥哥。
  • 活在流行歌曲裡的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對吉它都多少有點情結,也不止張怡燕一人,我還有另一個朋友說她當年的夢想就是抱一把吉它去走天涯,於是後來她真的被一個會彈吉它的人打動了,那個人就成了她的老公,後來果然帶著她去走天涯,並捲入了傳銷團夥。這是題外話,不能把帳算到吉它上。在所有的樂器中,吉它由於帶有行吟的性質,最與流浪一詞的抒情氣氛緊密結合。它自彈自唱,最易與歌詞形成共謀。
  •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老照片,洋溢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當時國家的經濟發展還是比較落後的,大家的收入也都不高,當時的醫療條件和住房條件以及教育條件,比現在相差太遠太遠。可以說,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雖然物質生活非常匱乏,但是年輕人的精神都非常充實,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渴望和憧憬,充滿了嚮往。看看這些當時的老照片,女孩子的眼神中是那麼的清澈和純淨,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不是很令人神往?
  • 米基-洛克:八十年代的布拉德-皮特(圖)
    這位八十年代好萊塢的性感偶像,因為叛逆的個性和古怪的脾氣破壞了自己的演藝事業;在他轉行重新做回了拳擊手後,英俊的外表卻被破壞得面目全非。十多年來,洛克從配角做起,一步一步走著回歸之路,而《摔跤手》終於讓他重新在好萊塢找到了自己。  「這條回來的路很長。」米基·洛克在第66 屆金球獎的典禮上這樣說道。這一刻,他剛因《摔跤手》而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
  • 周揚晚年談「人道主義和異化」挨批始末
    同時,再召開一個學術討論會,推舉理論權威周揚作主題報告。 「中宣部原本要找人幫周揚寫發言稿,但周揚不同意,自己挑選了我們三人。其實,按照過去的做法,周揚完全可以讓秘書代筆,寫一篇應景的文章。但他是真心想總結這一百年來馬克思主義所走過的路,看看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顧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寫作班子住進天津迎賓館,開始了全封閉的寫作。
  • 假如時光倒流,我會回到八十年代,那裡一定還是幸福的樣子
    假如時光倒流,我會回到那個純樸的八十年代,那時的我們,沒有現在這樣身心疲憊,那時的快樂是簡單的,簡單到只要喝上一口糖水,就心滿意足了。那時的愛情,不會像如今這樣,摻雜太多的物質,很單純。只要我想見你,我會走上三五裡路,翻越一座山,去看看你清純簡樸的樣子。相戀的人,連手也不敢牽,就彼此遠遠地望著,一個甜甜的微笑,就足以讓心裡樂開了花。
  •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男女老少都生了蝨子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蝨子生在所有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輕人身上,其中一些人還長著跳蚤,上世紀代末以來,蝨子基本上從人體內消失,現在蝨子基本絕跡。首先,蝨子從哪裡來?第三,蝨子是如何消除的自20世紀代改革開放春風吹開始,計劃逐步走向市場,經濟大發展,人們的錢袋子也膨脹了。
  • 七八十年代常有人收購牙膏皮,牙膏皮有啥用?為何現在沒人回收了呢?
    七八十年代常見的幾個行當,現在逐漸的消失了。 第一個就是貨郎擔,一些人挑著貨郎擔子走鄉串戶收廢銅爛鐵、塑料、牙膏皮甚至頭髮等廢品,他們大多採用的是以物換物的方式,用廢舊物品換一些糖塊、針、線紐扣、按扣等等小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