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流行歌曲裡的八十年代

2020-12-04 騰訊網

[摘要]在所有的樂器中,吉它由於帶有行吟的性質,最與流浪一詞的抒情氣氛緊密結合。它自彈自唱,最易與歌詞形成共謀。對很多稍有經濟自由的年輕人來說,吉它曾經是追求藝術的必備神器。

作者:陳思呈(專欄作家,媒體人,作品:評論集《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

最近,我的同事張怡燕以40歲高齡、百忙之餘、熱烈報名參加一個吉它學習班,令我頗覺驚奇。零基礎,枯燥地學幾個月指法才結結巴巴彈一首曲,在我功利的眼光看來,很難娛樂自己。還不如學門外語對生活更有建設性。但張怡燕同學表示夏蟲不可語冰。我估計,她這是為少年時代的夢想買個單。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對吉它都多少有點情結,也不止張怡燕一人,我還有另一個朋友說她當年的夢想就是抱一把吉它去走天涯,於是後來她真的被一個會彈吉它的人打動了,那個人就成了她的老公,後來果然帶著她去走天涯,並捲入了傳銷團夥。這是題外話,不能把帳算到吉它上。

在所有的樂器中,吉它由於帶有行吟的性質,最與流浪一詞的抒情氣氛緊密結合。它自彈自唱,最易與歌詞形成共謀。對很多稍有經濟自由的年輕人來說,吉它曾經是追求藝術的必備神器。

(《老男孩》電影劇照)

八十年代末期,我家住在小城鎮一個大院裡,鄰居裡有個比我大四五歲的仁兄。平房構成了串門和互享文化的方便,這位仁兄大概是我在流行音樂方面的啟蒙人。他高中畢業後沒考大學,終日在房間裡放各種流行歌,音量之大令父母頻頻不滿,而聽起來不夠偉光正的歌詞則使他的前途顯得更懸。

《365裡路》如今聽來倒是再正能量不過了,「為了理想我寧願忍受寂寞,……,365裡路啊,越過春夏秋冬,365裡路啊,」它反覆吟誦,由於有理想可以追求,眼下的現實就更加忍無可忍了。而《故鄉的雲》仿佛是對《365裡路》的一個補充,顯然,是為追求理想而流浪了一段時間之後的慨嘆:「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那故鄉的風,故鄉的雲,為我撫平創傷。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漂泊。」

——其實當時我們最想的就是四處漂泊,而歌曲,卻需要預支未到的情緒,所以在《故鄉的雲》中,我們是漂泊之後的遊子,帶著經歷滄桑之後的優越感,而故鄉一腔痴情地呼喚自己,歸去來兮,田園荒矣。於是嘆一聲「累了」,疲倦地踏上歸途:「我已是滿懷疲憊,眼裡是酸楚的淚」,是對故鄉的撒嬌,「歸來卻空空行囊」又如何?漂泊過了就算成功。

我的這位鄰居阿哥很喜歡齊秦,連髮型都模仿齊秦:叫不出是什麼型,劉海燙得比女人還卷,後面也比正常頭髮長,說起來很女人,看起來卻很威猛,有股不羈勁。齊秦的《北方的狼》大概是他的心聲,悽厲的北風吹過,茫茫的黃沙掠過。但我的審美只夠欣賞《大約在冬季》的朗朗上口。與「狼」相比,《大約在冬季》是在給孤獨的英雄一個溫柔鄉。「沒有你的日子裡,我會更加珍惜自己,沒有我的歲月裡,你要保重你自己。你問我何時歸故裡,我也輕聲地問自己,不是在此時,不知在何時,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大約在冬季,其實就是「沒個準」的意思,對於對方的感情,卻似乎拿得很準,這首歌的情感是很放心的,很安全地在距離中抒情。

不知從哪天開始,鄰居阿哥家逼仄的房間、擁擠的家具堆上,出現一把「紅棉」吉它。那是當時最有名的牌子。崔健那把電吉它的聲音在那個時候已從大街小巷一直響到我們大院,這把紅棉牌吉它後來也演奏過《一無所有》——可是你總是笑我,一無!所有!——撥弦的手勢很用力,內心很憤怒,因為,確實是一無!所有!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電影劇照)

20歲不到的這位阿哥展現了他的音樂天份。他用一本看起來很專業的教材自學吉它,自彈自唱,從結結巴巴到嘈嘈切切,齊秦,童安格,鄭智化。

直到現在我仍然很喜歡童安格,他的聲音很鬆馳,煽情也那麼溫暖。「怕自己不能負擔對你的深情,所以不敢靠你太近」,這是多麼令人感動,它讓所有未遂的戀愛都有了一個最好的解釋。

而鄭智化是哪一年流行的?突然間在我們班裡火了起來。連女生都很喜歡。他的歌雖鏗鏘卻美感無幾。他是個走路靠雙拐的殘疾青年,不知道與他的殘疾有沒有關係,他用略啞的嗓音強化著生活的挫敗感。「在受人欺負的時候總是聽見水手說,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擦乾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

也許這種挫敗感非常應和青春期的我們。多數人在青春期並沒有想像中的驕傲,而是相反,被各種受挫感折磨,有的因為天份不夠高,或者覺得自己不好看,或者覺得不討人喜歡,甚至只是成績不夠好,這些,都可能對自己的人生產生類似殘疾的感覺,覺得力不從心。我猜想這是鄭智化當時獲得共鳴的理由。他的歌表面聽來是鼓勵堅強,背後未必沒有一種自憐。

鄰居的仁兄在不知不覺將一手吉它學得出神入化,他背著吉它頻頻出門,不知去參加什麼樣的聚會,那個背影在當時我看來有點類似於俠客佩上了劍。在他的房間還是時常飄出他的彈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時光終於來到九十年代中,他並沒有去那個精彩又無奈的外面的世界,而是在某天帶回一個姑娘,和他的父母在同一餐桌上吃飯,後來他們結了婚,結束了他被吉它演繹過的青春期。

最近,由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改編的話劇在廣州上演,我跟著免費票去看了下,劇中人大喊「青春不朽」,又是車禍又是愛得死去活來什麼的。我有時也想著致一下青春,可是對那出劇完全不能共鳴。其實我們很多人的青春是在流行歌曲和文學作品中完成人生想像的,至於現實世界卻很稀薄,甚至於尚沒來得及離開某個逼仄的地方,比如我鄰居那位仁兄。話劇裡的車禍和愛情,簡直是擬人化手法。青春期那賁張的血脈和默默收攏的願望,很難被複述。而青春是速朽的。坐在臺下的我,也懷疑張怡燕同學去學習吉它的過程能懷到什麼舊,因為懷舊本來就是很隔閡的一個詞彙。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1980年的流行歌曲
    1980年的流行歌曲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經歷過1980年,如果有的話現在至少有40多歲了吧。如果你還記得當時的事情的話,那你一定還熟悉1980年的那些流行歌曲。音樂教父羅大佑開啟了流行歌曲的新篇章,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也帶走都市傷感的青春。一起來聽這首歌吧。昨日的故事,今天的回憶,誰沒有青春年少,誰沒有往日情懷。當你滿頭白髮,佇立在落日的斜暉之中,突然聽到從深邃記憶之中的曠野裡飄來這些歌曲,你還會抗拒塵封的歲月把你帶回到從前的時光嗎?
  • 馬未都回顧文學之路:八十年代文學女青年特傲慢
    那時文學女青年特傲慢  回憶起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的盛況,馬未都至今唏噓。那時社會對文學的尊重,讓許多青年如同嚮往革命一樣嚮往文學,沾上文學邊的人都沾上了文學的傲慢。馬未都談起一個叫馬悅的女作者,「我去北京大學中文系找馬悅是騎車去的,騎一個半鐘頭,頂著烈日,到學校已是中午,校園內蟬聲震天,可有同學告我馬悅在睡午覺。我只好等。
  • 女主重生七八十年代軍婚文
    (不過後期男主因為受傷退伍了,變成了經商)《重生農家媳》作者:小二園江敏上輩子選擇了做富裕人家的媳婦,鬥公婆、鬥丈夫、鬥小三,一輩子汲汲營營,這輩子,她選擇了不同的人生,白胖媳婦的農家生活,種田、養娃,且看八十年代的農村小媳婦的恣意生活。(雖然極品多,但是蠻好看的)《寵妃現代生活錄》作者:望江影她是宮女出身的嬪妃,貌美多才,從層層深宮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寵妃。 在最豔麗之際被帝王捨棄。
  • 高質量年代文:我和我的祖國一起成長,六七八十年代甜寵文!
    …………南方白富美安娜穿回到八十年代初北方一個偏遠保守的林場區鎮,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短評:女主突然穿越到三十年前,一九八幾年,自己還沒出生的時候,然而並沒有金手指大開做什麼偉大的事情,她在路上順手幫助了一個自殺的姑娘,並頂替了她的身份去林場當老師,認真的生活。當然穿越者都是有優勢的,後來不僅找到了自己的父母,還挽救了早夭的哥哥。
  • 八十年代恐怖電影秀丨怪奇電影的類型
    低成本與廉價使得它可以大量複製,並成為八十年代恐怖電影最重要的神話之一。這一類型裡有非常多不同的怪獸和風格的電影,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強烈的侵略性和以人肉為食的特性。[南瓜惡靈]基於模型特效技術的成熟,八十年代的恐怖片製作者們有了更大的空間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他們無需禁錮於之前任何一個時代技術的匱乏。
  • 八十年代恐怖電影秀丨恐怖操盤手
    然而這廝仍不罷休,在邁入八十年代後,卡朋特更是開足火力,遊走於科幻/恐怖之間。其絕倫的想像配合出神的手藝,打造了一波又一波足以震懾人心的恐怖經典。木工之餘,他也喜歡吹拉彈唱、通曉五音,作品裡的配樂大部分出自他手,可謂如虎添翼。
  • 七八十年代躁動的紐約!|弗蘭克·霍瓦特|珍妮特·德萊尼|亨利·查...
    圖片來自弗蘭克·霍瓦特,《八十年代初期的迷人紐約照片》no.4 Meryl Meisler圖片來自梅裡爾·梅斯勒攝影師梅裡爾·梅斯勒(Meryl Meisler)詳實地記錄了七十年代紐約令人興奮的夜生活。迪斯科舞池的節奏和Studio 54俱樂部的精神永久地保留在她的黑白照片中。
  • 八十年代文壇:人道主義的重返以及再發展
    導語:中國文壇自八十年代初期開始,人道主義以及對人性的重新發掘被再次重視,尤其是在七十年代文革之後,對壓抑人性的做法展開了大規模的批判。尤其是對人性的呼喚,以及對人的尊嚴以及權力的確認,其實是對人的一種肯定。尤其是人道主義的提出,但是這個在八十年代盛行的人道主義與歐洲的人道主義略有不同,在其意義上遠遠超出了歐洲人道主義的內涵。
  • 七八十年代,農村裡沒有空調和風扇,在大夏天是如何度過的?
    摘要:「我們的命都是空調給的」,過去農村沒電的年代,夏天如何度過?文/農夫也瘋狂老話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就是三九天,而最熱的時候就是三伏天了。在三伏又數中伏是最熱的。那在過去農村裡沒有電的年代,夏天如何度過的呢?農夫是70後,也經歷過沒有電的時代。在我們村裡是在90年代的時候才開始通電的。然後就開始有人購買電器產品了,當時都是小型的黑白電視機,條件稍微好一點的才會捨得購買電扇。其中有些是吊在屋頂的,有些是坐式的搖頭風扇。但多數都是捨不得用的,只有在熱的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才會用一會兒,因為在當時的電費是比較貴的。
  • 這是一部八十年代曾經嚇死過人的恐怖片 膽小者勿入
    這是一部八十年代曾經嚇死過人的恐怖片 膽小者勿入時間:2016-02-02 14:34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這是一部八十年代曾經嚇死過人的恐怖片 膽小者勿入 《黑樓孤魂》,是由梁明、穆德遠等執導,陳希光、潘婕等主演的恐怖片,於1989年上映,由於在北京上映期間嚇死了人而被迫停映
  • 為什麼七八十年代,人身上會長蝨子,這些寄生蟲是怎麼來的?
    現在的大多數人是無法想像,坐在牆角跟上,捉身上、頭髮裡的蝨子這樣的場景。作為一個80年代尾巴上出生的農村人。我非常「有幸」長過蝨子。前幾天,我問我家姑娘,你知道什麼是蝨子嗎?她一臉茫然。在七八十年代,身上長蝨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知道還有沒有這樣的回憶,在外面瘋玩了一陣,被媽媽叫回家,按在懷裡,扯著頭髮,翻看蝨子。找到一個,就聽到頭頂「嗶嗶啵啵」的聲音。
  • 八十年代的萬元戶,當時究竟有多神氣?很有歷史分量的一類人
    經歷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是見證祖國快速走向繁榮富強的一代人,雖然那時的物質很匱乏,但卻在內心深處留下了太多一生難以磨滅的美麗記憶,所以這代人又是精神層面很富裕的一代人,至少我經歷過並且是這樣認為的。說到那個奮進的年代,說到那個年代的巨變,就不得不說說那時的萬元戶,因為這三個字是那個時代巨變的烙印之一。
  • 八十年代譯製動畫片《星球大戰》,你還記得酷炫的麥克瑞一號嗎?
    這段激動人心的開場白來自經典電視動畫片《麥克瑞一號》,《麥克瑞一號》曾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星球大戰》這個片名在我國電視臺播出。本文提到的八十年代譯製動畫片《星球大戰》,和喬治·盧卡斯執導的美國科幻電影《星球大戰》(Star Wars)沒有任何關係。
  • 優秀流行歌曲的三要素
    【關鍵詞】文藝創作  流行歌曲  藝術實踐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而文藝工作正屬於鑄造靈魂的「精神事業」。
  • 假如時光倒流,我會回到八十年代,那裡一定還是幸福的樣子
    如同電影裡演的那樣,夏洛仍然會珍惜馬冬梅,而不會貪戀秋雅。因為,舊瓶子裡面裝的,還是舊酒,即便你換個新壺,它還是原來的味道。假如時光倒流,我會回到那個純樸的八十年代,那時的我們,沒有現在這樣身心疲憊,那時的快樂是簡單的,簡單到只要喝上一口糖水,就心滿意足了。那時的愛情,不會像如今這樣,摻雜太多的物質,很單純。
  •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5個職業被稱為金飯碗工作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剛經歷改革開放,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市場也就像是春天的花朵一般逐漸綻放,一股股思潮在沿海城市逐漸盛行,下海創業經商被逐漸允許,所謂的金飯碗工作也不同過去那麼單一,變得多樣,在國家相繼成立了銀行體系和證券體系之後,金飯碗工作更是多了不少。
  •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男女老少都生了蝨子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蝨子生在所有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輕人身上,其中一些人還長著跳蚤,上世紀代末以來,蝨子基本上從人體內消失,現在蝨子基本絕跡。首先,蝨子從哪裡來?蝨子藏在人的頭髮、衣服裡,只要有機會,就會用前面的針頭扎進人體的皮膚裡,吸人體內的血,直到蝨子肚子鼓起來,透著紅紫色。在吸食人體血液的過程中,蝨子不忍瘙癢,嚴重者過敏,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休息和健康。
  • 八十年代最好的男演員謝園走了,生前他說非常寂寞
    一九十年代,梁天、葛優、謝園合夥成立一影視公司,取名好來西。三位小爺名聲正如日中天,平時聚少離多,但一有投資飯局,便齊齊到場,遞煙敬酒套話,合作默契,滴水不漏。《孩子王》後,謝園名滿天下,八九十年代,他連奪金雞、百花、飛天、金鷹四獎,被笑談為「四料影帝」。1992年,他獨霸央視,一年上映了兩部劇,一部是他和宋丹丹主演的《愛你沒商量》,一部是《上海一家人》,上海陰雲密布,他眼睛就像亂世裡的泉。
  • 極限挑戰4路透照:男人幫又穿越回八十年代 孫紅雷的小黑板亮了
    極限挑戰4路透照:男人幫又穿越回八十年代 孫紅雷的小黑板亮了時間:2018-04-14 12:24   來源:石家莊傳媒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極限挑戰4路透照:男人幫又穿越回八十年代 孫紅雷的小黑板亮了 《極限挑戰》 一期錄製在溫州開工,據說這集是延續全員打工的主題,而且為了契合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主題
  • 老照片;八十年代的紅歌星程琳
    1994年11月回國,雖引起普遍關注,但程琳已不再是八十年代中後期中國歌壇的程琳,她最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命運並非偶然,而是必然,它藏於你的性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