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曲、詞、人是流行歌曲最為基本的三要素。在曲的創作方面,要秉承「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藝術精神和美學傳統。在詞的創作方面,要反映時代精神、回應時代訴求、鼓舞民眾士氣。在音樂創作者方面,於內要注重藝術修養,創作面向未來的音樂;於外要忠於聽眾,創作面向大眾的音樂,注重正能量的弘揚和傳播。
【關鍵詞】文藝創作 流行歌曲 藝術實踐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而文藝工作正屬於鑄造靈魂的「精神事業」。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將文藝定位為「時代前進的號角」,認為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作為大眾文化中較為活躍的組成部分,流行歌曲尤能代表時代風貌,是引領時代風氣的「急先鋒」。
曲(曲調、節奏等)、詞、人(音樂人、歌手等)是流行歌曲最為基本的三要素。這三要素中只要有一個格外突出,就可以成就一首流行歌曲;三個要素均十分突出,則可以成就精品佳作。流行歌曲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這一藝術形式藉助音樂與文字的結合,通過歌者的演唱,在人們心中建立起唯善唯美的精神家園。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為人們提供精神享受和道德指引,新時代的文藝作品應尤為注重正能量的弘揚和傳播。
曲:秉承「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藝術精神和美學傳統
音樂作品有其特殊性,優秀的作品往往能夠呈現出創作者較高的精神境界。流行歌曲是創作者生命體驗與人生感悟的自然流露,其情緒、情感會自然而然地灌注到音樂之中,引起聽眾的共鳴,從而起到打動人心、淨化靈魂的作用。流行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可能是充滿希望的,也可能是憤世嫉俗的。如果一定要將負面情緒強硬扭轉成正面情緒,或者勉強為幽怨的樂曲接上一個光明的尾巴,就違背了音樂創作規律,也會使音樂作品的質量大打折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生活中並非到處都是鶯歌燕舞、花團錦簇,社會上還有許多不如人意之處、還存在一些醜惡現象。對這些現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決好如何反映的問題。古人云,『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發乎情,止乎禮義』……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醜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因此,流行音樂創作者應當做到頌揚而不失其度,有所批判而不滅希望。
新時期的音樂創作應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藝術精神和美學傳統一脈相承。以歌頌愛情的音樂作品為例,無論是詠頌愛情之甜蜜還是抒發失戀之感傷,只要情感真實、表達細膩、曲詞優美即值得推介;若樂曲刻畫的是沉湎於失戀而荒唐頹廢、一蹶不振的精神狀態,或透露出玩世不恭、遊戲人生的隨意姿態,則在思想價值上遠遜於前者;而過度強調感官刺激的作品就更不值得提倡了。例如民族歌劇《小二黑結婚》中的經典歌曲《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就是優秀音樂作品的代表。它藉助地方戲特有的鮮活潑辣的曲調,表現了農村姑娘小芹質樸純潔的愛情,其背後是深沉厚重的民族傳統音樂美學積澱。這首作品曲調昂揚靈動,又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欣欣向榮的局面相呼應,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因而成為經久不衰的愛情歌曲典範。
詞:流行歌曲在反映時代精神、回應時代訴求、鼓舞民眾士氣上具有先天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對於藝術創作者而言,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既要「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也要「順應人民意願、反映人民關切」。一首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詞與曲是緊密貼合、不容分離的。若以詞、曲相較,歌詞在敘事或情緒表達上的指向性更明確、更通俗易懂、更容易引起大眾的情感共鳴,因此也是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發展的重心所在。
流行歌曲在反映時代精神、回應時代訴求、鼓舞民眾士氣上具有先天優勢。比如1997年的公益歌曲《從頭再來》,是為鼓勵下崗工人而作。這雖然是一個不易討好的題材,但歌曲中傳遞出的永不服輸、決不氣餒的強大精神力量,契合了國人堅韌、坦蕩的民族性格,給予逆境中人積極向上的鼓舞,因而深受大眾喜愛。
此外,民族風和古風歌曲也是大眾文化中頗具中國特色的組成部分。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信天遊》《一無所有》《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等一批「西北風」歌曲,到之後《天堂》《青藏高原》《新阿瓦爾古麗》等一批帶有內蒙、西藏、新疆等民族特色的歌曲,其中既保留了各民族特有的或雄渾低沉、或高亢激昂、或憂鬱細膩的音樂氣息,又創新地融合了通俗音樂的表達形式,因而收穫了比傳統民族歌曲更好的效果。
無論是20世紀80年代改編自《詩經·蒹葭》的《在水一方》、90年代從唐詩中汲取靈感的《濤聲依舊》《晚秋》、21世紀初的《東風破》《千裡之外》《菊花臺》,還是近幾年的《卷珠簾》等歌曲,均屬一時紙貴的優秀古風音樂作品,傳承了民族文化基因。通過這些作品,即便是對傳統文化領悟不深的人,也會對古風歌曲悠遠的意境和雋永的韻味深深著迷。
民族風與古風流行歌曲的成功創作、傳播,反映了民族文化綿綿不絕的生命力,回應了人民追本溯源、認祖歸宗的文化心理,滿足了其清幽純淨、寧靜悠遠的美好嚮往,同時也是流行歌曲立足時代、植根民族文化、服務人民群眾的最佳寫照。
人:於內注重藝術修養,創作面向未來的音樂;於外忠於聽眾,創作面向大眾的音樂
對於文藝工作者,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這樣的要求,要「處理好義利關係,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後來又進一步將這一要求提升為「明大德、立大德」。
具體來說,音樂人和歌者的「德」,於內是注重藝術修養,不斷突破自我,創作面向未來的音樂作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樂人只有尊重音樂、忠於音樂,才能真正做到忠於內心。在音樂上力求完美、尋求創新、精益求精,是音樂人最大的「德」。於外是尊重人民、忠於聽眾,創作面向大眾的音樂。好的音樂源自心靈深處的感悟,並非特地為取悅他人而作;優秀的音樂作品不會止步於孤芳自賞,而是始終面向大眾、尊重大眾、服務大眾。因受到群眾追捧而洋洋自得、目中無人,或因作品不被聽眾喜愛而憤憤不平、惡言怨詈,均屬德行有虧的表現。
忠於音樂、忠於大眾的藝術工作者往往內心純淨,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他們從不刻意樹立高遠目標而自然會肩負起以音樂溫潤心靈、以歌聲救贖靈魂的使命,此即音樂人的「擔當」。專注於追求藝術上的盡善盡美,自然不懼一時褒貶。不為名利左右,始終不失熱愛音樂的初心,如此便是音樂人的「不媚俗」。以敬畏之心創作真誠純淨、打動人心的音樂作品,就是音樂人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價值觀的最佳方式;將優秀的作品奉獻給人民,便是音樂人為民抒情、為民抒懷的自然呈現。
(作者分別為東北師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上海越劇院黨總支書記;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導)
【註: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大學生組織思想政治教育感染性研究」(項目編號:16YJC71004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求是》,2019年第8期。
②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5年10月14日。
責編/王妍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