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文學力量正在悄然成長

2020-12-02 光明數字報

    7月22日,清華大學人文圖書館會議室,作為一周以來清華大學青年作家工作坊活動的最後一個重頭戲,一場關於「青年作家與中國文學現狀與未來」的圓桌會議頗具視覺效果:坐在一側的是7位風格鮮明、創作頗具潛力的年輕作家,坐在另一側對他們作品進行點評與對話的是李陀、格非、孟悅、張清華、西渡等資深作家、評論家,80後作家張悅然作為評論者出現,對於這7位年輕作家來說,已然是「前輩」。而就在半個月前,中國作家網與《作品》雜誌舉行了一場「90後:正在成長的文學力量」研討會,十位90後作家集體亮相。幾乎與此同時,本月剛剛推出的《收穫》雜誌第四期推出了年度「青年作家小說專輯」,9位年輕作家集體登上這個在中國文壇上極具影響力的文學期刊,他們的平均年齡是28歲,一半為90後。

    班宇、大頭馬、郭爽、王蘇辛、李唐、董夏青青、徐暢、龐羽、徐衎、顧文豔、索耳、玉珍、宋阿曼、周朝軍、馬曉康、李君威、王佔黑、路魆……這些今天聽來尚且陌生的名字,正在悄然成為中國文學的新鮮力量。

    確實是「悄然」。「時代不同了,以前一個文學新人冒出來會非常顯眼,但現在即使是在豆瓣網等網絡讀書媒介上的『紅人』,也很難一下子被外界注意到。《收穫》雜誌推出的9位新人,是我們用了長達半年多的時間甄選出來的。」為此次清華大學青年作家工作坊活動提供鼎力支持的《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說。

    《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則認為:「當年70後包括60後新生代作家個性的表演性比較強,而90後作家有一個非常好的地方,姿態性很弱,他們沒有太多的妄念,客觀起來了。」

    不是轟轟烈烈地登臺,也沒有各種各樣的標籤,但這也許更符合文學的本意與寫作的初心:安靜的寫作,用作品發言。

1、與網際網路無縫對接的一代人

    「我原來在IT公司做產品經理,寫小說時,也帶著產品思維。」「大頭馬」是這位1989年出生、畢業於心理系的姑娘的筆名,作為知名讀書網站的「豆瓣紅人」,她的中短篇小說集《謀殺電視機》《不暢銷小說寫作指南》頗有擁躉者。

    班宇也是從豆瓣寫作進入小說領域,他大學讀的是計算機,寫小說之前曾給多家雜誌寫音樂評論。王蘇辛曾學畫,對繪畫的感悟滲透到了她的作品中,寫出了《所有動畫片的結局》。馬曉康對澳洲留學生活的反思,沉澱為長詩《逃亡記》。這些年輕作家的高素質、跨專業、多視角乃至國際化身份,與網際網路無縫對接的默契,使他們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質。

    大頭馬的看法頗能體現一代新人的銳利:「我一直以來都有一個看法,當代文學的主戰場早就轉移了,這一代寫作者的對手不是莫言、餘華,不是網絡小說,而是遊戲《王者榮耀》。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們經歷的這100年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科技文明爆炸式發展的100年。我們這一代往後的小說家,要面對的東西不再僅僅是語言、敘事、主題這些基本問題,而且還要面對媒介、載體、形式的變化。這些看似是文字以外的東西,其實也是小說內容的一部分,是創造性的一部分。我們不能沉湎在古老記憶中酣睡,將自己封鎖在小說家狹窄的知識群體裡創作。」

    難怪70後作家魯敏感慨:「90後和70後說話,70後已覺得自己老朽了,有衰敗之氣。」

    大頭馬的看法或許值得商榷——事實上,在這兩場對話會中,兩代人之間、同代人之間,觀點的交鋒、碰撞無所不在,但這恰恰是難能可貴的新人的力量。《收穫》雜誌2014年至今幾乎每年都推出青年作家專輯,程永新說:「文學運動需要不斷有新人加入,文學的形態和格局比較複雜,新人的加入可以增加它的色彩和豐富性。」

    「青年意味著一種新的代際經驗誕生,一種新的寫作誕生,一種新的力量發揮作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清華說。

2、現實關注性仍被視為珍貴品質

    先鋒派、新寫實、新生代……如果說之前曾經的代際出場常常是以一個富有表現力的姿態集體登場的話,那麼想用「標籤式」的方式為這些年輕人代言幾無可能,如魯迅文學院教學部主任郭豔所說:「代際這個概念最近七八年不是那麼有效,因為所有的作家都已經以個人的方式,在努力地出場。」

    青年寫作者常常會以較為自我抒情的個人經驗開始寫作,但強烈的現實關注性仍被視為珍貴的品質。

    與大多數同齡人的選擇背道而馳,1987年出生的董夏青青大學畢業後出人意料地去了新疆,一待就是9年,新出版的《科恰裡特山下》收入了她關於戍邊軍人的11個短篇小說。她的書寫被稱作一首當代的「邊塞詩」,其成熟大氣的文學風格和對「堅硬」題材的把握能力,熟練的敘事技巧和駕馭文字的努力,頗受稱道。

    來自上海的90後作家王佔黑,則將筆觸伸向都市鋼筋水泥之中的舊型社區,從小熟悉弄堂文化的她,創作了一系列被命名為「街道英雄」的市井民生小說。王佔黑認為自己是一個「行動者」,「比如說我關注社區共建,或者是公共空間的自治,這種文學之外的行動或體驗,能讓我在創作的時候,有一種不受限的感覺。」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義勤認為,王佔黑「突破了我們對青年作家群體的一種認識」,作為在城市裡成長的90後女孩,她並沒有局限於私人領域,她對時代和現實有非常深的介入體驗。「她塑造的人物群體,豐富了90後作家的可能性,拓展了一個新的重要維度。」

    「願意花時間閱讀小說的人們,真正期待的還是一種可以在現實上正面強攻的文學。」媒體人出身的郭爽如此認為,她的代表作《拱豬》可以說是她的理念的實踐,囊括了城鄉碰撞、文化代溝等各種現實議題。

    知名作家、也是此次清華大學青年作家工作坊的發起者格非認為,這些作者很少有20世紀80年代先鋒小說那種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大家技巧、風格、修辭多種多樣,但所有作品都是從自身、世界、社會的各種問題出發,誠摯探討,「從作品裡能夠感受到極大的真誠」。

3、是對話,也是傳承

    不約而同,兩場座談會都採取了「對話」的形式:以每位青年作家的作品為核心,評論者一一深入點評。清華大學青年作家工作坊,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裡,為邀請的7位青年作家每人都召開了一場研討會,格非、孟悅、西渡等資深學者作家深入點評;中國作家網與《作品》雜誌組織的一場「70後與90後作家對話」,更被稱為「張牙舞爪的猴子」與「沉默的大象」之間的對話。

    對話,其實也是一種傳承。

    董夏青青回憶起當年給新概念作文大賽投稿時,曾得到新概念作文大賽發起人、《萌芽》雜誌主編趙長天的親筆回信鼓勵,如今趙長天已去世經年,憶至動情處,董夏青青哽咽難言。董夏青青說起相處一周以來,她對這些同齡寫作者朋友的觀察:「大頭馬說,她一直在找一種顛撲不破的真理,在尋找新的時代倫理、道德、價值觀的支撐點;郭爽說起她強烈地介入社會的責任感;王蘇辛說她一直在讓自己儘可能快地成長,將目光從自我投向眾生;徐衎有一種非常強大的同理心去介入現實;李唐說他從來不把文學當成自娛自樂的玩具,他一直在回應這個社會的現實。我們一代一代的作者在做什麼?我覺得是一種繼承,寫出人類的善和愛。」

    年輕人從過來者身上汲取力量;過來者也從年輕人身上重拾初心。清華大學教授、詩人西渡全程參與了青年作家工作坊的活動,他說,隨著年齡的增長,當初作為詩人的抱負逐漸被磨損,而幾位年輕作家的雄心,重新激勵了他。「我希望在年長一代和年輕作家之間能夠建立起正常交流的關係,在交流基礎上達成一種理解,這種理解可能不完全是認同,而是兩代作家之間對彼此生命境遇出於同情的一種理解,最終達成一種可貴的友誼。」

    施戰軍則想起了1998年他曾寫過的一篇關於70後的文章,題目是《正在成長的文學力量》。「20年過去了,從70後到90後,文學的力量代代不息。文學事關人類精神的尊嚴,能不能繼承文學的尊嚴,這或許是90後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命題。」

    (本報記者 付小悅)

相關焦點

  • 一個偉大文學的時代已經悄然消失|閻連科專訪
    是我對整個文學的一個看法。再說得難聽一點,中國作家都太善打擦邊球。你一定要相信,擦邊球和正面進攻是兩個概念。正面進攻可能是要失敗的,但它是有力量的。擦邊球是可能成功的,但是討巧的,就這麼簡單。中國的「苦咖啡」大部分是討巧的。 新京報:但對你這個「苦咖啡文學」的說法也有人批評,比如有人說苦咖啡也是80後90後一代人對自己時代的忠誠?
  • 《悟空傳》丨從這裡再看網絡文學與網絡新人類
    這樣的文學並不適宜多加閱讀,然而在忙碌的現實中,人們將偶爾的閒暇都投入到網絡中,漸漸失去了深閱讀與深思。這時粗糙構思與敘事的網絡文學便為碎片化的閱讀提供了成長的土壤。這麼看來,網絡文學的存在發展,是與網絡人類相輔相成的。網絡文學因人而發生改變,人也不知不覺受閱讀作品的潛移默化。從這裡反觀當年的《悟空傳》,我想它能夠受人追捧,是因為它符合了很多人的真實心態。
  • 「新型把尿」悄然興起,正在傷害孩子排尿系統,家長們卻沾沾自喜
    孩子的排便時間不固定,穿紙尿褲孩子身上又容易不舒服,所以很多家長又有了新方法。最近有一種「新型把尿」正在悄然興起。由於有時候孩子半夜要鬧著上廁所,家長的正常睡眠也會被打擾到,有家長就決定每天固定睡前給孩子把尿。一開始孩子可能尿不出來,就算家長引導著孩子要噓噓,但是孩子最多只能尿出一點點。
  • 正午訪談 | 倪湛舸:幻想文學正在捕捉我們的現實
    現實變化得太快,數碼資本主義(digital, cybernetic, semio- capitalism) 的崛起引發了全局性的深刻變化,主體構建、集體組織、全球範圍的勞資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都處在一個崩潰和重建的節點,這種環環相扣的大危機是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沒有辦法回應的,因為它與正在坍塌的那些建構是同構的。正午:可能沒有辦法在原有的物理空間裡解決敘事了。
  • 中國網絡文學走向世界:不斷順應人類對情感體驗的新需求
    藝術發生的內部驅力正在於此。人們的情感體驗需求是自我實現與自我服務的。由於現實生活中,情感體驗、獲取生命經驗的機會不夠,為了讓情感能力得以充分成長,生命體就驅動人們創造或進入藝術情境,進行感覺、情緒與情感體驗活動,在想像中形成第二系統的情感經驗,以提升情感能力。
  • 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50多年前,哈羅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恆河猴實驗這是在《孩子成長的力量
  • 網絡文學平臺有了更多「洋」寫手
    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20網絡文學出海發展白皮書》統計,截至目前,起點國際海外原創作品超過16萬部。從全球區域分布來看,東南亞和北美作者佔據主要市場。從海外作者性別分布來看,女性略多於男性,大多集中在25歲以下。「不可忽視這批作者的創作力量,一定會引領網絡文學消費,為更年輕的一代人提供精神食糧。
  • 陳旭光談新時代中國電影:「新力量導演」群體正在崛起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陳旭光在接受浙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正在崛起的新力量青年導演群體將成為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數位技術與網際網路引發了一場全新的「媒介革命」,引領了一個新的文明階段和文化時代,也催生了一代新的導演群體。「這個新的青年導演群體構成複雜、意向多元,但又有某些共性,最重要的共性就是他們屬於這個新時代,或者說,他們就是這個新的網絡文化時代長出來的一代人。」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
    資料圖片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極不平凡的年份裡,中國文學所呈現的樣貌令人驚豔,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在提升原創品質的路途上,在擴大文學傳播覆蓋的徵戰中,人們看到,從耄耋之年的老者,到意氣風發的中青年,從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到兒童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翻譯文學,都無不顯現出充沛的活力,為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需求,增添精神力量發揮著獨特作用。
  • 2018愛奇藝網絡文學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文學第一力架構新場域
    愛奇藝文學正在集合全網力量,創建新型的產業合作模式,培育開發優質IP,憑藉文學第一力,共建新場域。CEO汪海英、逸雲書院創始人兼CEO沈笑,共同探討開放生態的文學新場域下行業格局的變化,尋求更加開放的合作模式。
  • 新生代賦予網絡文學新氣象
    正如《大江大河》一樣,這依然是一部由網絡文學改編成的電視劇。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文學自身不斷迎來進化和迭代。近日發布的《2018網絡文學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如今的網絡文學在各個維度均展現出全新面貌,其中新生代的崛起和粉絲價值的凸顯更促使行業產生內生式的升級和變革。
  • 科幻文學應不止《三體》一種類型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說,中國當下的科幻文學,遠不止 《三體》一種類型,並且已經呈現出多元的創作面貌。讀者和創作者都不應窄化對科幻的認識從2006年在 《科幻世界》連載到2008年成書,《三體》引發了中國科幻文學熱:小說中的不少概念引起討論,「推薦幾個和《三體》類似的科幻小說」則成為網絡論壇上關於科幻閱讀最熱話題。
  • 讀完《自私的基因》,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悄然變化了
    今天分享點讀後感,讀完《自私的基因》,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悄然變化了。人竟然是基因的生存機器,基因竟是生物的祖先和上帝。每個人是從一個受精卵變化而來,而受精卵是千萬年來基因進化的結果,減數分裂後精子和卵子相互結合,一個微小的細胞能長大無數倍變成一個有眼有手有情有愛的人,這是多久神奇的事情,深思之讓我覺得這是世界上最神奇的魔法。
  • 弘揚時代精神 打造文學新軍——王清海祁娟濤滔創作座談會成功舉辦
    近年來,南陽青年作家創作處於潛力逐漸顯露、影響逐步擴大的態勢,一些優秀青年作家在省級以上文學報刊、獎項中嶄露頭角,已成長為日益醒目的文壇新力量。    王清海,社旗人,主要從事小說創作,作品散見《湖南文學》《山東文學》《延河》《天津文學》《都市》《北方作家》《中華文學》《今古傳奇》《牡丹》《大觀》《躬耕》《
  • 2019年網絡文學:內力深厚 別有洞天
    同時,隨著新入網人口的減少與短視頻、音頻聽書等新的文娛形式的崛起,行業發展的核心指標付費讀者人數和付費收入都有所下降。然而,即便在此情形之下,網絡文學的發展仍別有洞天。在「粉絲經濟」的支撐下,受技術、市場和政策交織影響的網絡文學,在商業模式、互動機制等方面都有新發展,在作家作品層面更有重大轉型和進化。雖被外部力量反覆衝擊,但「內力深厚」的網絡文學仍穩步向前。
  • 打造網文新生代 第二期湖南網絡文學新人培訓班在長沙舉辦
    華聲在線11月16日訊(通訊員 陳彩霞 記者 謝添翼)11月14日上午,第二期湖南網絡文學新人培訓班「長沙學院專場」在中國網絡文學小鎮舉行。湖南省作協副主席、省網絡作協主席餘豔,長沙學院影視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副院長譚文鑫及長沙學院學生等共70餘人參加開班儀式。
  •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度十大好書 | 請你來選
    在與繼父、繼母、繼母之子、公公婆婆等委曲難言的相處中,天性敏感的佳喬不斷以力量微弱的自衛和偏見抵禦著人情冷暖的考驗。面對複雜家庭關係,她努力守護自己最初對父母的愛,卻一再遭遇碰壁與失望,甚而在原生家庭徹底瓦解難以自我定位。然而歷經了一場又一場或悲或喜的細民盛宴後,漸漸長大的佳喬驀然發現,漫長成長途中不期而遇不絕如縷的點滴溫情與無奈哀矜,才是生活最真實的本相。
  • 新冠還沒走遠,又一輪「挑戰」悄然來臨
    就目前來看,除了中國的新冠病毒控制穩定以外,其他各國沒有明顯的好轉,尤其是歐美國家更為嚴重。如今疫情態勢還沒有控制,又接二連三地傳來不好的消息。新一輪「挑戰」接踵而至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方,沒有種族、國家、膚色的區分,只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對待地球光靠一己之力去保護是杯水車薪。
  • 馬未都回顧文學之路:八十年代文學女青年特傲慢
    以收藏名家的馬未都,曾經以文學為事業,在2009年出版的新書《馬未都說》中,馬未都重新回顧了自己的文學之路,感慨頗多。  曾以為文學是一生之事  說起當年的文學夢,馬未都說,懷揣文學夢的青年很容易傲氣,認為塵事太俗,多數的時候眼中不揉沙子,不向世俗低頭。
  • 阿里文學舉辦第二屆作者年會 將啟動超2000萬獎勵徵文大賽
    6月8日下午,阿里文學第二屆作者年會在西安召開。現場百餘位阿里文學籤約作者齊聚一堂,分享了過去一年的成長與收穫。會上,阿里文學與陝西省作家協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結合各自優勢為網文作者和傳統作家創造更廣闊的成長空間,推進文學行業的持續發展。阿里文學還宣布將啟動超2000萬獎勵的徵文大賽,旨在挖掘具有創新精神的作者,扶持一批小眾題材創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