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興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不久前,作為國民黨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兩岸論述報告終於出臺。但此論述一出,特別是關於「九二共識」的部分,僅將其看做一個「歷史事實」,引發各方質疑和國民黨內的持續反彈聲浪。
雖然現任主席江啟臣表示該論述只是草案,未來將廣泛徵詢各界和基層意見,但各方已有明顯反應。6月23日,在現任黨主席邀請幾位前主席參加的宴會上,連戰、馬英九、吳敦義都因對「新」兩岸論述有意見而未出席。洪秀柱、朱立倫雖短暫出席,但也提出個人的不同意見。即便是一直出席撐場面的前主席吳伯雄,在席間也表示國民黨的改革應該抓住重點,而不應隨波逐流。
每次選舉大敗時,國民黨都會有改革的聲音出現。遠如2000年首次丟掉執政權,近如2016年再次敗選。2016年初國民黨敗選後,國民黨內的新生代和中生代甚至開始認為黨名裡的「中國」已經成為他們的包袱。黨內出現以年輕人為主體的「草協聯盟」,就提出要將「中國國民黨」名字裡的「中國」去掉,直接改名叫「國民黨」。
2020年初國民黨敗選後,不少藍營人士都認為國民黨必須進行深刻反思,必須徹底改革,改革的呼聲再次放大。在新主席江啟臣上任後,對國民党進行了不少改革,出現一些新的變化。不過,此次的「新」兩岸論述,不但沒有抓住重點,在邏輯上也無法自圓其說。國民黨內部對此也出現不少反對聲音,一些政治評論員也批評國民黨此舉「荒腔走板」,缺乏「九二共識」的國民黨,與民進黨或其他政黨有何差異?有評論認為,若按照此論述,國民黨的政治光譜豈不是將由「藍」變成「小綠」?
國民黨改革的導火索當然是因為年初的敗選,然而其敗選的原因恐怕更多是自身原因。從2020年初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來看,韓國瑜其實已經守住了國民黨的基本盤,即中老年人、軍公教等傳統藍營選民,但對於青年等族群的吸引力依然較低,而這正是民進黨一直長期深耕且已開花結果的地方。國族認同、世代對決既是最近這幾次選舉中民進黨慣於操作的主軸,也是國民黨一直無法突破的短板。
國民黨內自身問題重重,長期以來形成了不少頑疾。黨內的派系矛盾導致其內鬥不止,而梯隊問題也使國民黨在選民看來缺乏活力,更形成了「老人政治」、「權貴政治」、「密室協商」等不佳印象。在某種程度上,韓國瑜年初的敗選,雖然有其個人特質的原因,但國民黨內的不團結、未能做到真正的完全整合,也是其敗選的主要原因。儘管江啟臣上臺後,對國民黨的改革使其展現出一些新的面貌,但對於一些固有的頑疾依然未能觸及。而在6月初韓國瑜的高雄市長被罷免後,國民黨暫時也難以再出現這種具有一定韌性和「戰力」的「非典型」政治人物,國民黨將繼續經歷一段較為長期的沉潛期。
從臺灣島內政治生態來看,經過20多年的「去中國化」教育和一些媒體的推波助瀾,很多臺灣民眾尤其是中青年的臺灣「主體意識」已經不斷固化。在選舉板塊中,隨著傳統藍營支持者板塊的不斷萎縮,綠營的支持者呈現不斷擴大趨勢。加上民進黨2016年執政以來毫無顧忌的憑藉手中執政權進行的各種強化,其在島內一黨獨大的趨勢已經日趨明顯,將有可能長期執政。
民進黨對「九二共識」的不認可,對「一國兩制」的汙名化,屬於其黨派自身的特質。但國民黨在「新」兩岸論述中,無論是對待「九二共識」,還是關於「一國兩制」上,卻已經在自覺或不自覺隨民進黨起舞。寄望於通過修改兩岸論述,應承所謂「主流民意」,不但無法吸引到本就對國民黨興趣不大的年輕選民,更容易流失其支持的基本盤。丟掉了「九二共識」的國民黨,不但無法被其支持者所接受,更是喪失了兩岸之間交流溝通的基礎。 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之間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基礎。國民黨應該找到自身的真正癥結所在,而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為了論述而論述。(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