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以前,必須先給大家解釋一下事情的由來,以方便大家理解。
在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中國地大物博,可以實現自給自足。當時候西方各個國家都差不多,誰也比誰強不了多少,所以經商相對開放,各國之間交易比較多,也能在其中實現自己的供需。
那時沒有蘇伊士運河,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交通需要繞非洲頂南的好望角,從倫敦到廣州,最快也得三個月。
那會兒西洋人從中國買的貨物不外乎茶葉及別的奢侈品。費很大的勁跨洋去買一些對生存來說不是很必要的東西,一方面是因為想嘗試建立貿易,另一方面,是雙方文明差異帶來的吸引力。
雙方之間沒有深層次的經濟、文化交流,相互的互利關係也就不大,那麼對自身來說邦交也顯得可有可無,加上當時候各方都不是很在意,所以中西一直沒有邦交。
其實,在1723年,因為與羅馬教廷之間有關中國禮儀之爭的白熱化,雍正帝就禁止了天主教進入中國傳教,而當時已有關於外國商人貿易的限制。
這其實就是著名的閉關鎖國。
清政府不承認別國的平等,外國人不來,我們也不勉強,他們如來,必尊中國為上國,並以藩屬自居,這是體制問題,因為當時中國周邊就以中華為大,在當時的整個清政府看來,這都是很正常事情。
那時的通商制度也很特別,西洋的商人都限於廣州一地,外國人最初對我們的通商制度非不滿意,然而覺得既是中國的定章,只好容忍,到了18世紀末,這種態度就慢慢變了。
這時,中國的海外貿易大部分在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手裡,英國此時的工業革命已經開始,手工業都慢慢地變為機械製造。
所以海外的市場在英國的國計民生中一天比一天重要,而清政府對通商的限制最不利於英國的商業發展,於是,就有了英國國王派使臣馬戛爾尼來華拜訪,帶著英國上等的物品,乘坐頭等兵船,表明英國是個富強且文明的國家。
馬戛爾尼這次來的目的,主要想通過乾隆黃帝,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以促進貿易,並且因為當時法律不健全,稅收雜亂且無固定的海關稅則,英國希望能海關稅則固定、公開。最後希望能給他們一個小島,可以讓英國人居住以及供貨,就像葡萄牙人在澳門一樣。
但最後還是因為雙方的地位之間,應該是平等還是藩屬的問題而談崩了。
十八世紀末年和十九世紀初年,歐洲正鬧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等到戰事完了,英國遂第二次派使節來華,其目的大致與第一次相同。
但是嘉慶帝給英國使臣的待遇遠不及乾隆帝,所以英使不但外交失敗,並且私人對中國的感情也不好,這也讓英國覺得和平外交的方法走不通,只得另尋他法。
那時候,外商帶到中國來的東西只有少數是貨物,大多數是現銀。經濟學者們也認為金銀的輸出對國家有害,所以想盡辦法增加貨物的出口,金銀的進口。
而鴉片,也在這期間被發現正好符合這種要求,於是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就鼓勵種植鴉片,這成了很好的斂財手段,為東印度公司斂了大量錢財。
於此,道光帝對於鴉片是最痛心的,對于禁煙是最有決心的。剛剛即位就嚴申禁令,可是在他即位期間,鴉片輸入增加的最快,有一年竟有三萬箱,價值約一千八百萬元,全國上下都認為是國計民生的大患。
於是,作為當時政界聲望最好,辦事最認真的大員,林文忠,林則徐出馬了。
他諭告外國人說:
利己不可害人,何得將爾國不食之鴉片煙帶來內地,騙人財而害人命乎?"
而當時外國人不知林文忠品格,以為只是普通官僚,到任之初,總要出個告示,大講什麼禮義廉恥,實質上還不是在要價?價錢講好了,買賣就可以照常做了。因此他們就觀望,就講價。
殊不知林則徐不是那類人:
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於是,著名的虎門銷煙,也就在此發生了,英國收到消息以後,就讓全權代表懿律率領海陸軍隊來華。這時英國的外相是巴麥尊,有名的好大喜功的帝國主義者。他不但索鴉片賠款、軍費賠款,並且要求一掃舊日所有的通商限制和邦交的不平等。
清政府顯然不會同意,於是,鴉片戰爭,一步步地開始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以失敗結尾,割地賠款。
這次戰爭,我們稱之為鴉片戰爭,而英國人則稱為通商戰爭,兩方面都有理由。關於鴉片問題,我方力圖禁絕,英方則希望維持原狀:我攻彼守。關於通商問題,英方力圖獲得更大的機會和自由,我方則硬要維持原狀: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勢論,那次的戰爭是不能避免的。
林公在虎門前銷禁鴉片,極大的損害了英國人的利益,和平外交的方式又走不通,如果不想辦法制止,那以後他們的鴉片還能賺到錢嗎?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並且英國想通過戰爭來達到他們經商利益的最大化,怎麼還會考慮鴉片這個東西是不是來害人的呢?歷史總是這樣,你不強大,別人就會來欺負你,不論於你來說合理不合理。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喜歡請點讚收藏,聽說長按文末點讚送三連的人會更加幸福,因為作者的巴拉拉能量會永遠伴隨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