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期間,中國翻譯的水平有多差?

2020-12-05 晚清陳卿美

文|陳卿美

鴉片戰爭是中英兩國之間的矛盾,但兩國的矛盾遠不止鴉片那麼簡單。當時,中國與英國需要頻繁交涉,小到民間糾紛,大到政治談判,都要依賴英文翻譯。一個英文翻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矛盾的解決程度。翻譯得好,雙方溝通順暢,矛盾就可以順利化解。翻譯得不好,雙方誤解加深,可能就會激化矛盾。晚清的中外衝突那麼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方翻譯水平之差。

晚清初期的中國翻譯,沒有英文專業畢業的科班人才,大都是買辦。也就是與外國商人打交道的商人,比如廣東珠三角一帶,懂外語的買辦就比較多。他們是最早與外國接觸的中國人,也是外國人到中國後首先接觸的人。與外國人的長期接觸,讓他們逐漸學會了外語。不過,這些人的外語水平基本僅限於簡單的口語交流,如貨物的買賣等商業領域。一旦涉及到其他領域,他們就啥都不懂了。最要命的是,他們沒有英文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因為工作中幾乎很少用到。給他們一本英文書,只能簡單認識幾個字。讓他們寫一封英文信,更是難上加難。

晚清思想家馮桂芬對此曾有抱怨,他說:「叩其所能,僅通洋語者十之八九,兼識洋字者十之一二;所識洋字,亦不過貨名銀數與俚淺文理。」

即使如此,買辦們掌握的英語也不是標準英語,而是廣東英語,是混雜了粵語、葡萄牙語、英語的雜交英語。廣東英語注重口語、聲音。這些買辦學英語時,同今天很多中國人一樣,喜歡用漢字標註。但買辦們用的卻是粵語發音。比如英文「today」的發音,往往會標註為「土地」。「土地」兩字的發音明顯與「today」的標準發音差很多。

1834年11月,《中國叢報》對此曾有過報導。文章說:「除了有限的,幾乎不可理解的和廣州語混合的蹩腳英語外,這些通事在任何重要問題上都完全沒有能力充當傳譯。」通事,即指翻譯。幾年後,又有人在該報紙上批評中國翻譯的水平。文章說:「他們用記在腦子裡的英語單詞,用漢語的習慣和一些與談話主題相關的信息組成他們所認為的句子,隨後便覺得自己是高水平的學者,完全可以勝任自己的官府和外國商人之間的通事。這些『舌人』中卻沒一人會讀懂最明了的英語文書,大多數聽不懂兩個外國人之間的口語交談。」

現代人很難想像,如此糟糕的英語水平在中英兩國的交往中會鬧下多少誤會。1842年2月,英國人駕駛十多艘火輪進入浙江餘姚。餘姚百姓很少見到外國人,此次公然看到洋人直接將船開進了縣城外很是震驚,大駭。事情緊急,餘姚縣事帶領四名水勇,直接與洋人交涉。一名水勇先登上船,怎奈雞同鴨講,無法溝通。縣事再上船後,英國人要扣留縣事,欲將其帶往寧波。縣事大聲抗議,沿岸圍觀的百姓也大聲起鬨。英國人便將兩張寫滿英文的紙交給了他。

蠟像圖:清朝官員與洋人交涉

「夷字二紙」到底寫的什麼,誰也不認識。一路上奏到朝廷,道光下旨,要求儘快找人翻譯。浙江巡撫劉韻珂發動全省力量,終於找到一個在浙江的廣東買辦。結果,費盡千辛萬苦找到的這個買辦也只是略懂英文口語,根本不認識幾個英文。「但知夷語,並不認識夷字。」

劉韻珂很著急,不知如何才是好。有人出主意,吩咐人用透明的油紙將英文拓印下來,交給這個廣東買辦,讓他去儘快到外省找人。此買辦憑藉原來與英軍交往的人脈關係,輾轉打聽到了南京,特別找到了當時在英國船上的兩個當事人,一個是英軍炮兵團上尉安突德,一位是德國傳教士郭士立。兩人說,這兩張紙就是所謂的便條而已,答應不會將縣事帶走,並寫上了年月日與籤名。

買辦如實稟報,浙江又匯報到了朝廷,道光才放下心。但此事並沒有這麼簡單,疑點重重。因為郭士立是通曉漢語的,還會講廣東話、福建話,而且會中文寫作。因此,他為何不用中文寫字條呢?買辦回來時也帶回了郭士立的字條,這次卻是漢字書寫。如此矛盾的事情卻沒引起大家的注意。

晚清初期,類似這種中英交往的尷尬與誤會比比皆是。據英國東印度公司記載,1834年7月,「哈裡森號」商船駛入澳門,要求澳門海關監督減免部分稅收。海關的中國翻譯與海關監督嘰裡呱啦一陣講,然後對英國人說,可以放行。但英國人發現海關官員的態度與表情貌似並不是這個意思,明顯是拒絕與厭惡的樣子。英國人反倒不敢動了,經過反覆溝通、確認,終於發現,還是翻譯搞錯了。

1839年,林則徐在廣東禁菸,命廣東知府與番禺、南海知縣,立即逮捕顛地。廣州知府帶人到英商的公所,緝拿顛地。中國翻譯一陣講,把英國人搞蒙了,不知道是啥意思。當時在場的英國人很多,其中費倫等人也是翻譯,他們的漢語還不錯,就連他們也沒聽懂。現場吵吵嚷嚷,一片混亂,差點動手打起來。中國翻譯嫌英國人故意聽不懂,廣州知府認為是英國人耍陰謀詭計。英國人一臉無辜,最後還是費倫等人出面,經過仔細溝通才搞清楚事情緣由。

1834年7月,英國任命律勞卑訪問澳門。雙方因為會見的翻譯問題反覆談判。兩廣總督盧坤始終堅持,不能違反慣例,必須使用中國翻譯。而律勞卑根本不信任中國翻譯,堅持要使用自己帶的翻譯。盧坤認為洋人不識抬舉,律勞卑認為中國人死腦筋。最後雙方爭執了兩個月,都沒有見成。

事實上,當時英國翻譯的漢語水平都普遍高於中國翻譯的英語水平。但為何中國人不願意用英國翻譯,而非要固執地使用中國翻譯呢?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國人普遍認為,洋人一肚子壞水,用他們的翻譯肯定會遭算計。而且,還有一點是要命的,就是在重大談判場合,英國人不能使用漢字。如果英國翻譯直接將英文翻譯成中文給中國官員是被認為違反規定的。但英國方面發現中國翻譯的水平很差後,總是拒絕使用中國翻譯,由此又造成了新的矛盾。每每雙方交涉、談判時,英國發現有中國翻譯在場時都會提出抗議。

清廷由於始終不重視外交問題,一直沒有培養出自己的官方翻譯隊伍。買辦除了翻譯水平的問題,還有背景問題。由於買辦都與洋人打過交道,這讓清廷很不放心,擔心他們被洋人收買。虎門銷煙後,琦善任兩廣總督,他聘用的英文翻譯鮑鵬就被各方懷疑為英國人的間諜,甚至鬧出了鮑鵬擅自做主,割讓香港的重大政治事件。此事讓道光大為震驚,將琦善與鮑鵬押解至北京嚴刑審問。但最後也沒找到鮑鵬勾結洋人的證據,只能不了了之。

由翻譯事件可以管窺全豹,晚清的落後局面是全方位的。很多本可以避免的矛盾,卻因為一個小小的翻譯問題,捅出了大簍子。這又該怨誰呢?

相關焦點

  • 漢語有個詞,英國人很不樂意,還要求中國禁止這麼翻譯
    在世界文明史上,隨著國與國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多,翻譯的重要性就突出顯現了出來。應當說,一個準確的翻譯,極大程度上會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尤其是對於博大精深的漢語來說,裡面的很多古詩詞、古文化名詞概念非常難以翻譯,這也更加考驗著翻譯者的功底。
  • 百年前的翻譯,塑造了今天的中國
    翻譯改變傳統中國主持人鄭慶寰首先提到古代中國的幾次翻譯潮流。最開始的是民族間的翻譯,作為一個大一統國家,中原與周邊的區域始終有許多接觸,因此民族間的翻譯在中國古代極為常見。第二種中國古代時期的重要翻譯是對佛教經典的翻譯,從東漢至唐宋,大量的佛教經典被引入。
  •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第一次鴉片戰爭,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在1840年至1842年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最終結果以中英雙方籤訂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839年6月,中國清朝政府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並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要求承諾不要再販賣。於6月3日至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毀。而英國人認為禁菸行動為侵犯私人財產,促成鴉片戰爭的爆發。
  • 鴉片戰爭清軍的大炮和英軍大炮,差別有多大?自廢武功,焉能不敗
    鴉片戰爭一共有過兩次,即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對手是英國;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清對手是英法聯軍,兩次鴉片戰爭的結果,都以清朝慘敗而告終。為什麼一個泱泱大國被打得慘不忍睹,其主要原因就是雙方武器有代差,大炮差距太大。清朝軍隊使用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大炮,製作工藝落後,射程近,炮彈殺傷力小,精確度低。
  • 浙江海洋大學鴉片戰爭研究所成立
    12月1日上午,浙江海洋大學鴉片戰爭研究中心在定海舉行掛牌儀式。浙江海洋大學副校長徐漢祥、舟山市定海區政府副區長屠定玉、浙江海洋大學科研處副處長張郃以及中國清史辦主任、中國清史編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卜鍵研究員出席本次掛牌儀式。
  • 清政府的滅亡從鴉片戰爭開始!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一階段:1840年6月,懿律率船艦40餘艘、士兵4 000餘人到達廣州海面,封鎖珠江口,戰爭開始。因廣州有備,懿律率主力北上。7月,進犯廈門,攻陷定海。8月,抵達天津白河口,道光帝派琦善到天津議和。
  • 回憶中國外文局早期幾位翻譯工作者
    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簡稱「中國外文局」)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誕生的,當時的名稱為國際新聞局。它與新華社同屬新聞總署,並在一起辦公,人員不到百人,但外文力量極強,播發英語新聞(文播與口播),出版英語《人民中國》半月刊,翻譯出版各種書籍,管理外國記者等。儘管當時物質條件差,但同志們士氣昂然,大家感到解放了,要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 《紐約時報》駐港記者推特封面,竟是鴉片戰爭英法艦隊集結香港
    費利斯·比託是最早的戰地攝影師之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作為英法聯軍的隨軍攝影記者前往中國,用相機記錄了殘酷的戰爭場景,也揭示了西方列強在中國土地上軍事和殖民擴張的歷史真相。但用這張英法艦隊集結香港的老照片作為推特封面的「迷惑」操作,讓推特上的網友,尤其是中國網友感到被冒犯。
  • 實時翻譯水準高 科大訊飛翻譯機在線翻譯水平達到英語專業八級
    實時翻譯水準高 科大訊飛翻譯機在線翻譯水平達到英語專業八級時間:2020-07-17 19:01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實時翻譯水準高,科大訊飛翻譯機在線翻譯水平達到英語專業八級 很多人從小就有一個環遊世界的夢想,可等到自己長大成人時才發現,原來環遊世界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 開眼看世界有多難?看看林則徐幕僚翻譯的英文文獻就知道了
    耶穌升天之後聖徒分走四方布教,中有二位一伯多琭一寶祿,皆至羅瑪都城,講論天主事理,人多信,從此二聖之後又累有盛徳之士相繼闡明,至於總王公斯璫丁者,欽奉特虔盡改前奉邪神之宇,為瞻禮諸聖人之殿而更立他殿,以奉天主至今存焉,教皇即居於此,以代天主在世。
  • 鴉片戰爭的起源是什麼原因?歷史書上看不懂的鴉片戰爭看這裡!
    3點,英國軍艦向封鎖的中國戰船開火,以圖突破封鎖。《時代周刊》稱之為鴉片戰爭第一槍。其實這頂多只是一場局部的武裝衝突,稱不上任何戰爭。 5.鴉片戰爭始末 衝突結束之後,無論正常貿易仰或鴉片走私,在整個過程中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區別僅在規模縮小了許多。銷毀鴉片的一個「副產品」就是鴉片價格飈升,鋌而走險的大有人在。
  • 鴉片戰爭清廷戰敗,戴德生畢生獻身中國基督,信仰之火燃遍華夏
    朋友們,你了解近代外國宣教士來中國一事麼?你知道在背後推動他們的是一股什麼力量麼?這些前赴後繼來到中國的外國人身軀裡跳動的是怎樣一顆心?你知道在華夏大地這塊陌生的土地上,他們到底做了些什麼?你知道他們所做的,與你有什麼關係?今天起,我們分幾期來做一個詳細的歷史事實真相還原吧!1840鴉片戰爭—1900義和團馬禮遜死後6年。
  • 中國從鴉片戰爭到民國應該吸取什麼樣的教訓。
    中國從鴉片戰爭到民國應該吸取什麼樣的教訓。應該吸取的真正的教訓是,真正建立儒家的仁政國家。只有有道的國家才可以延續近300年。我需要提醒一下各位的是,中國尊儒的朝代,全部都是實際上或者紙面上的世界第一。從漢到清,無不如此。只有中國尊儒,才能對周邊國家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吸引力。甚至清朝雖然不仁,殺降屠城,但是表面尊儒,表面就是第一強國。按總量來算,大請就是第一強國,還有著自己的朝貢體系。實質崇儒的明宋唐漢,都是實質意義上的第一強國。受到周邊敬仰。
  • 開眼看世界到底有多難?看看林則徐組織翻譯的英文文獻就知道了
    城周一百五十裡地有大渠,名曰地白裡(Tevere River,今譯特韋雷河),穿出城外百裡,以入於海。四方商舶悉輸珍寶駢集此渠,自古名賢多出此地。耶穌升天之後聖徒分走四方布教,中有二位一伯多琭一寶祿,皆至羅瑪都城,講論天主事理,人多信,從此二聖之後又累有盛徳之士相繼闡明,至於總王公斯璫丁者,欽奉特虔盡改前奉邪神之宇,為瞻禮諸聖人之殿而更立他殿,以奉天主至今存焉,教皇即居於此,以代天主在世。
  • 中國第一個雷管專家,兩次鴉片戰爭如果重用,清軍不會輸得那麼慘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也曾經湧現出一個非常厲害的火器專家,如果能夠重用他,清朝軍隊鴉片戰爭不會輸得那麼慘。丁守存,嘉慶十七年二月十二口生,字心齋,山東口照人。道光十五年進士,官授戶部主事。道光二十二年五月,丁守存以戶部主事銜奉旨隨欽差大臣、工部尚書賽尚阿赴天津查辦軍火,監造地雷、火機等器。次年考取軍機章京,成為軍機大臣的助手,專門從事火器研究,並且自行實驗。
  • 我國宗教學上的「鴉片戰爭」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這些學者還說,在馬克思之前,歐洲許多教會人士早已使用「鴉片」來比喻宗教,鴉片在他們的概念中是一種有效的鎮痛劑,只是近代中國人經歷了臭名昭著的鴉片戰爭,才開始將鴉片一詞完全作負面的理解。
  • 糖貓詞典筆的翻譯水平有多高?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原標題:糖貓詞典筆的翻譯水平有多高?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糖貓詞典筆具有速度快,句子翻譯準確等特點,是中小學生學習的好幫手。下面,我麼來了解這款助力孩子輕鬆學習的糖貓詞典筆有哪些魅力吧。隨掃隨譯 真正的英語學習神器糖貓詞典筆的功能核心是查詞翻譯功能。
  • 人工智慧再下一城:機器翻譯提前7年達到人類專業翻譯水平
    「從技術上說,漢譯英和英譯漢是相同的,只要有足夠的數據。」為了確保翻譯結果準確且達到人類的翻譯水平,微軟研究團隊還邀請了雙語語言顧問,將微軟的翻譯結果與兩個獨立的人工翻譯結果進行了比較評估(全部盲測)。黃學東告訴新智元:「當機器翻譯質量很差的時候,使用BLEU評分還行,但是當機器翻譯質量提高以後,就需要靠人類來評價。」
  • 四六級翻譯又翻車!霸屏熱搜的翻譯到底有多奇葩
    春節和中秋怎麼翻譯?姓和名又該咋說?上半年的四級翻譯題目分別為剪紙、燈籠和舞獅。 有同學詞彙量不夠拼音湊,開「國際玩笑」把紅燈籠翻譯為red Denglong,話題被1.2億小夥伴圍觀。
  • 中國領導人英語水平都啥樣?
    這並非李克強第一次展現其英語水平。去年5月,他到非洲訪問時,與衣索比亞總理海爾馬裡亞姆在機場歡迎式上直接用英語對話,沒有用翻譯。從毛澤東到周恩來,再到江澤民、朱鎔基,很多中國領導人都算得上是外語達人,他們曾多次在不同的場合,或是即興用外語演講,或是直接與外國領導人用外語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