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中國外文局早期幾位翻譯工作者

2020-12-05 中國網新聞中心

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簡稱「中國外文局」)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誕生的,當時的名稱為國際新聞局。它與新華社同屬新聞總署,並在一起辦公,人員不到百人,但外文力量極強,播發英語新聞(文播與口播),出版英語《人民中國》半月刊,翻譯出版各種書籍,管理外國記者等。儘管當時物質條件差,但同志們士氣昂然,大家感到解放了,要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初創的國際新聞局,出現過眾多的高級翻譯,為我國的對外傳播事業作出過突出貢獻。

楊承芳是老革命,1930年代曾在上海地下黨中央工作。時任國際新聞局編撰處處長,領導翻譯出版了毛主席的《論人民民主專政》,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著作。1958年,《北京周報》英文版創刊,他作為該刊的總編輯,撰寫了許多英文社論,其文字之精彩為外文專家所稱道,當他們聽說楊從未出國學習過時,更是驚嘆不已。我曾問過楊本人,他是如何做到的。他說自己用的是「一種刻苦的辦法」,即將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和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社論譯成中文,隔一段時間後,再從中文譯回英文,之後找出譯文與原文之間的差距,研究如何掌握用英語習語(idiomatic English)來表達,如此反覆練習,積少成多。我理解,這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對我這個當時的年輕人來說,是上了一次畢生難忘的大課。

方鉅成是斐濟華僑,曾在香港上中學,後入北平清華大學,畢業時恰逢抗戰,即赴昆明。之後前往印度為塔斯社工作,後又去英國BBC廣播電臺工作。解放後回國加入國際新聞局,為《人民中國》撰稿。他的英文水平為同志們所公認。我曾同他一起借調到外交部,翻譯副部長伍修權代表中國在聯合國大會的發言。參加者分頭各譯幾段,他翻譯得又快又好,得到大家的讚賞。五、六十年代,他參加毛選的翻譯和定稿,水平也是公認的。這期間我們在《北京周報》共事,曾分頭撰寫《每周大事述評》及《國際時事述評》。他出差時,我代他撰寫,我出差時他代我撰寫。他的與人為善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6年「文革」結束後,他雖已退休,憑著對周總理的仰愛,在極短的時間內,他與夫人薑桂儂撰寫出英文版《周恩來傳》,得到國內外讀者的好評。國內讀者紛紛要求出中文版,1989年他們又在英文版基礎上加以整理出版中文《周恩來傳略》,廣受歡迎。

唐笙(女)1942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1944年入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後曾在聯合國從事口譯工作,1951年回國,進入國際新聞局。1952年我國舉辦亞太和平會議。這是我國建國後第一次主辦國際會議,會場設在中南海懷仁堂。她領導我們一些年輕人進行英語口譯工作,並在籌備時認真傳授經驗。那時人們從未見過口譯設備,是她向工程師介紹口譯箱的原理,然後建成必要的設備。會議期間,凡是難做的口譯工作,均由她負責。1956年,她又一次帶領我們參加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英語口譯工作。她的口譯水平和負責精神再次受到會議代表和領導人的讚賞,陳毅等同志還專門到我們工作處慰問。她曾是《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的副總編。70年代我國重返聯合國,她回到該組織負責領導我國的英語口譯班子。回國後被聘為國務院參事。2012年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她無愧為我國英語會議同聲傳譯的創始人。

沈江是又一個自學成才的例子。他大學畢業後自學俄語。1951年,《人民中國》俄文版創刊,沈江和一些年輕人參加工作。他全身投入,勤奮好學,因此進步很快,幾年內就有了突出表現,深為蘇聯專家泰勒(原名Perevotyro,蘇聯科學院院士)所稱道。俄文版停刊後,他一直在外文出版社的翻譯部門工作,成了一位專家,擔任外文社俄語組組長。他為人謙和,少說多做,具有極高的人品。

康大川原任國際新聞局人事科科長。1953年《人民中國》日文版創刊,他擔任該版主編,人們才逐漸了解他。康大川原籍臺灣,曾留學日本,抗戰時加入地下黨,在重慶日本戰俘營工作。他是一位日本通,不僅日文好,而且了解日本,善於和日本專家合作,因為作風麻利,被人們戲稱為「康霸」。當時在日文版工作的年輕人中還有劉德有,他在「文革」時擔任新華社駐日記者,後任外文局副局長、文化部副部長,也是一位日本通和日文翻譯家。

馬節是位德文翻譯。抗戰時赴德留學,因歐戰而長期滯留德國,並與德國女子結婚。回國後曾在廣州某大學執教,國際新聞局成立後加入,參加過許多局內外的翻譯活動。我有一段時間與他同在東城居住,同乘一路公共汽車上班,因而對他有些了解。馬節為人熱情誠摯,對德國十分了解。我長期從事國際報導,曾聽他介紹對德國人和德語的看法,頗受啟發。馬節之德譯文,十分地道,頗有特色。他於「文革」後退休,攜妻女赴德國定居。多年來,他一直關心祖國的改革開放,經常給我們寫長信(有時長達十數頁)介紹自己的心得,其愛國之心,讓人感動。他能每天盯著桌上那張中國地圖看許久,了解國內的變化。

國際新聞局人才輩出,此文不可能全面地加以介紹。像劉尊棋(副局長,後任《中國日報》首位總編輯)、蕭乾(《人民中國》副總編)、愛潑斯坦(改稿人,改革開放後任《中國建設》總編)、陳依範(改稿人,《人民中國》副總編)等人都是國際名家,他們既是翻譯家,又是名記者和作家,當時曾負責翻譯定稿或改稿工作,為我國翻譯和對外傳播事業做出過突出貢獻。

國際新聞局的任務是對外傳播,譯者不僅要忠實於原文,而且要用流暢的外語加以表達,加之內容涉獵廣泛,時間緊任務重,早期的翻譯工作者們艱苦奮鬥,進取創新,成績斐然,值得後人尊重與學習。

(作者系原中國外文局局長,中國翻譯協會顧問。)

相關焦點

  • 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協會重大翻譯工作審評專家委員會成立儀式在...
    中國日報9月29日電(記者 鄒碩)9月28日,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協會重大翻譯工作審評專家委員會在京成立。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中國翻譯協會會長周明偉、中宣部國際傳播局副局長陳雪亮等出席儀式,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於運全主持成立儀式,來自中央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新聞媒體、智庫研究機構、高校等的各語種專家近60餘人參加活動。
  • 從聯合國到外文局 訊飛A.I.翻譯朋友圈再舉擴大
    中國外文局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專業對外傳播機構,長期致力於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翻譯自然是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而眼下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壯大,正在為這種文化傳播提供一個更有效的途徑,日前,中國外文局與訊飛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建人工智慧翻譯平臺,不僅助力中國翻譯產業發展和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更進一步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翻譯領域的應用,滿足網際網路用戶語言交流與翻譯需求。
  • 中國翻譯研究院成立 促進行業發展提升我國話語權
    鄭亮攝中國網7月29日訊  「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與中譯外人才培養」高峰論壇暨中國翻譯研究院成立儀式今日上午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舉行,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蔡名照、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共同為研究院揭牌,宣布中國翻譯研究院正式成立。成立儀式上,中國外文局局長周明偉宣讀中央領導同志有關外文局在中國翻譯研究院報告上的重要批示。
  • 中國翻譯事業的成就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對外交流空前活躍,我國的翻譯事業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11月4日至7日舉行的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第五屆全國理事會會議上,翻譯學界的專家們聚首北京,縱論中國翻譯事業的得失成就、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
  • 科技日報社與中國外文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日,科技日報社與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以下簡稱中國外文局)共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兩家機構就「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形成合力,積極拓展對外傳播渠道和平臺,對外講好中國科技創新故事」達成共識,並建立務實高效的合作機制,聯合工作機構「國際科技傳播中心」同日揭牌成立。
  • 中國翻譯協會單位會員(企事業單位)名錄
    (排名不分先後)2005年會員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外交部翻譯室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商務印書館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外文出版社北京周報社中國報導社人民畫報社今日中國雜誌社人民中國雜誌社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中國外文局翻譯專業資格考評中心中國外文局教育培訓中心華語教學出版社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交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 中國翻譯研究院發布課題項目試行管理辦法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剛毅主持論壇。[中國網 鄭亮 攝]由中國翻譯研究院承辦的「翻譯與對外話語創新」論壇於2015年6月12日在重慶成功舉辦。本次論壇旨在為國內從事研究話語體系建設與對外翻譯工作的專家學者搭建高端交流平臺,匯聚最新相關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提高對外翻譯水平、增強國際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提供政策建議。會議期間,中國翻譯研究院發布了《中國翻譯研究院課題項目管理辦法(試行)》,以便更加科學、規範地組織實施課題項目。
  • 季羨林: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作為中國翻譯協會創始人之一,自1982年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中國翻譯協會的前身)成立起,先生曾先後擔任中國譯協副會長、名譽理事。2004年,他同愛潑斯坦、黃華一起,當選為中國翻譯協會名譽會長。自擔任中國譯協的領導工作以來,先生始終熱情積極,為協會的發展、為促進和推動協會的工作作出貢獻。
  • 優勢互補 攜手創建對外傳播新格局——中國外文局與科技日報社籤署...
    11月20日,北京,中國外文局—科技日報社戰略合作籤約儀式舉行。圖為出席籤約儀式的嘉賓合影。中國網 倫曉璇 攝中國網11月20日訊(記者戚易斌)在首屆世界5G大會召開之際,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簡稱中國外文局)與科技日報社20日在大會現場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形成合力,積極拓展對外傳播渠道和平臺,對外講好中國科技創新故事」達成共識,確定建立務實高效的合作機制。聯合工作機構「國際科技傳播中心」同日揭牌成立。
  • 翻譯專家揭秘:《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英文版翻譯背後的故事
    該書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編輯,並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內外發行。三年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經發行即好評如潮,成為全世界關注的暢銷書。三年後問世的第二卷英文版,有哪些新亮點?從籌備到面世,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今天,記者專門採訪了負責此次英文版書稿翻譯的幾位專家,聽他們講述背後的故事。
  • 中國外文局與科技日報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攜手創建對外傳播新格局
    11月20日,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與科技日報社共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11月20日,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簡稱中國外文局)與科技日報社共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兩家機構就「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形成合力,積極拓展對外傳播渠道和平臺,對外講好中國科技創新故事」達成共識,並建立務實高效的合作機制,聯合工作機構「國際科技傳播中心」同日揭牌成立。
  • 關於開展2012年英語資深翻譯、一級翻譯評審工作的通知
    資深翻譯和一級翻譯是翻譯系列正高級職稱和副高級職稱。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委託,中國外文局負責開展全國範圍的資深翻譯評審和一級翻譯的考試與評審工作。自2012年開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中央管理的企業不再進行翻譯系列英語譯審和副譯審任職資格的評審。尚未推出資深翻譯評審和一級翻譯考評的語種,仍根據《翻譯專業職務試行條例》有關規定和現行辦法,組織翻譯系列高級職稱評審。
  • 在翻譯工作者風光旖旎的背後……
    身為一名翻譯工作者,表面上看極為風光且時尚,衣著光鮮且靚麗,出入高檔場所,談吐優雅得體,而且還是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其實不然!在這一份風光旖旎的背後,卻也有著種種不為外人知的辛苦與煎熬……且不說其他,單從這份高收入的工作說起。
  • 分享戰疫經驗 聚焦國際合作——中國外文局舉辦抗擊疫情國際智庫雲...
    中國網3月31日訊 (記者李小華 戚易斌 張娟) 3月30日,由中國外文局主辦的「當代中國與世界——抗擊疫情國際智庫雲論壇」成功舉辦。這是中國外文局首次通過網絡視頻會議形式組織召開國際性論壇。
  • 一個爭議很大的中國老翻譯家成了「北極光」首位亞洲得主
    8月22日上午,在北京中國外文局會堂,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家協會、中國翻譯研究院代表國際譯聯將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頒發給93歲的翻譯家、北大教授許淵衝。該獎每三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一人,此次為亞洲翻譯家首得該獎。許淵衝在西南聯大的同學物理學家楊振寧和「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希季出席共賀。
  • 許淵衝獲國際譯聯「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原標題:許淵衝獲國際譯聯「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央廣網北京8月22日消息 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協會、中國翻譯研究院今天代表國際翻譯家聯盟授予我國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許淵衝先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 385人分獲第32屆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不同獎項
    12月13日,第32屆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頒獎儀式暨競賽譯文評析報告會在京舉行。本屆大賽由中國翻譯協會、四川外國語大學聯合主辦,《中國翻譯》編輯部與四川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聯合承辦。
  • 譯魚人工翻譯平臺——論文一站式服務全新上線
    為了解決廣大高校師生及科研工作者在各個場景下的文稿處理、閱讀、使用的一體化需求,協助優化中文作者的語言表達,譯魚在線人工翻譯平臺(www.cipgtrans.com)全新打造了論文板塊,結合前沿技術、多年經驗及實際需求,致力於打造論文寫作一站式服務平臺,更智能、更精準、更快捷地為用戶提供服務。
  • 韓少功:我對文學翻譯的前景仍充滿信心
    以這本書的義大利語和韓語的譯介為切入點,11月16日下午,一場主題為「翻譯出版與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的啟動儀式在海南省三亞市艾迪遜酒店舉行,這場活動由中國外文局和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也是首屆海南島國際圖書(旅遊)博覽會的系列文化主題活動之一。
  • 北大教授許淵衝獲頒「北極光」翻譯獎
    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協會、中國翻譯研究院22日在京舉行頒獎儀式,代表國際翻譯家聯盟授予我國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許淵衝國際翻譯界文學翻譯領域最高獎項——「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