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看世界到底有多難?看看林則徐組織翻譯的英文文獻就知道了

2021-01-14 騰訊網

作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前曾大量藉助翻譯材料認識外部世界。他下令翻譯的《孟買時報》,《中華叢論》,《新加坡自由報》,《廣州紀事報》的英文報刊文章被集結成冊,編成《澳門新聞紙》,成為了林則徐窺探敵情的案頭高參。然而他可能並不清楚,自己所看到的內容被重重過濾。這讓他最後只能了解一個已經被扭曲的西方世界。

首先應該肯定的是,對於中英開戰的直接原因,還有在英國人動機的轉達上,幾個翻譯基本正確翻譯了英國人航海擴張,包括對華作戰的真實目的,那就是:尋找新路倍消出產貨物。英國人的原文是:

「Our object is trade, not conquest, not the getting into our possession so many provinces or departments of the Celestial Empire but to open new market to British enterprise, and find new vents for our redundant manufactures.」

但是在對很多細節的處理和翻譯上,幾個翻譯犯下了大大小小的錯誤,這些信息極大的影響了林則徐還有清廷高層對於事態發展的理解和對中英戰爭性質的定位。

首先是一些歷史人名,名物詞彙的翻譯問題,由於翻譯對於歷史人文知識缺乏認知,導致翻譯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語義流失。

關天培

比如1839年10月12日,廣州新聞報轉載《中華叢論》裡對於關天培家世的短訊,關天培令人將自己的身份和公文告示翻譯為英文,其中很自豪地提及了自己出身河東,乃是武聖人關羽的後裔。英國媒體人看了之後表示,一些歐洲貴族也許會很羨慕。因為在英格蘭,很多貴族家族只能上溯到數百年前的家世;而最古老的貴族世系可能在義大利,那裡的羊皮紙本家譜可以將一些貴族的身世追溯到古羅馬英雄和皇帝身上。譯者將羅馬(Rome)直接翻譯為羅問,這一翻譯顯得非常不專業,無法體現名詞本身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分量。

事實上中文世界早在明朝末年就已經知道了希臘羅馬古典歷史的存在和輝煌程度,比如明末的《職方外紀》是這樣描寫羅馬城的歷史和盛況的:

「......羅瑪,古為總王之都,歐羅巴諸國皆臣服焉。城周一百五十裡地有大渠,名曰地白裡(Tevere River,今譯特韋雷河),穿出城外百裡,以入於海。四方商舶悉輸珍寶駢集此渠,自古名賢多出此地。

曾建一大殿圜形寛大,壯麗無比,上為圓頂悉用磚石,磚石之上復加鉛板當瓦,頂之正中鑿空二丈餘,以透天光顯其巧妙(羅馬萬神殿)。供奉諸神於內此殿至今二千餘年尚在也。耶穌升天之後聖徒分走四方布教,中有二位一伯多琭一寶祿,皆至羅瑪都城,講論天主事理,人多信,從此二聖之後又累有盛徳之士相繼闡明,至於總王公斯璫丁者,欽奉特虔盡改前奉邪神之宇,為瞻禮諸聖人之殿而更立他殿,以奉天主至今存焉,教皇即居於此,以代天主在世。(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

主教自伯多琭至今一千六百餘年,相繼不絕,教皇皆不婚娶,永無世及之事,但憑盛徳,輔弼大臣公推其一而立焉,歐邏巴列國之王,雖非其臣,然鹹致敬盡禮,稱為聖父神師,認為代天主教之君也,凡有大事莫決,必請命焉......城中有七山其大者曰瑪山人煙最稠密......」

至少在明末,漢語世界就有少數開明士大夫接觸到:羅馬城是古歐洲的政教中心,教皇駐地和七丘之城的準確信息。但是這幾個翻譯在處理其他關於羅馬的條目時,也是囫圇吞棗地將羅馬翻譯為羅問,根本無法理解原作者提及羅馬時所做的類比的用意。

清朝在內亞邊疆的戍邊部隊

還有在1839年10月12日《中華叢論》中,英國人討論了對華軍事戰略,到底是從內亞內陸遠徵中國,還是從印度支那北上中國南部,還是在沿海建造小島要塞,結合英國艦隊進行島鏈封鎖,英國人認為結合島鏈封鎖最實際,在討論從陸路進攻中國時,英國人認為從印度-喀布爾-克什米爾-莎車-南疆-甘肅-漢地的遠徵路線,要穿越大量的山地和沙漠地帶,如果英印軍隊要走這條路線,那麼以色列人出埃及和他們相比,根本就算不上什麼(the wandering of the Children of Isreal in the desert would be nothing of theirs),但是中國翻譯因為只認得Children,省略了這個詞所代表的典故,於是直接將這句話處理成「此是小孩子之想,愚者之思。」

西方探險家筆下的莎車古城

如果說翻譯們不知道西方的歷史地理名詞的話尚且情有可原,但是對中國歷史的不熟悉,就實在說不過去。比如在對忽必烈汗的處理上,翻譯們認不出Kubilai Khan就是忽必烈,所以在1839年12月14日發表於《廣州記事報》的一篇介紹中國古文明的文章裡,這個詞被音譯為咕末裡坎;而在1840年4月4日描述中國海軍史和中國航海史的文章中,原作者的意思是元太祖派遣艦隊遠徵日本,但是翻譯者直接將這句話曲解為「元太祖派其將領姑布列坎遠徵日本」。

而且更可氣可笑的是,這些人還把本朝先君的年號弄錯,比如在1840年《廣州新聞報》轉載《孟買時報》的一篇關於清朝軍力的評估中,原文作者寫道:

The late emperor Dziazzin issued a proclamation, in 1800, in which he recalled to the memory of the Mandjours, their ancient exploits.

這句話的本意是在1800年前後,先帝嘉慶在詔書中追憶滿洲先祖的豐功偉業。但是到了中國翻譯這裡,嘉慶皇帝(Dziazzin)居然莫名其妙地成了「近來俄羅斯之皇帝底西阿仁,於一千八百年曾經有詔,喚醒滿洲各人前時之勇猛「,將清朝天子翻譯成俄國沙皇,如果不是林則徐的包容,和中國官僚對英語的普遍無知,這幾個翻譯怕是要被打入大牢之中。

除了專業名詞上的錯誤外,在介紹己方經濟實力,軍隊戰力和制度等情況的時候,翻譯者們又會自然的「討好」林則徐,哪怕是有些內容出現明顯的前言不搭後語。

比如1839年12月14日發表於《廣州記事報》的一篇介紹中國古代文明的文章裡,作者提到:

They were famous for weaving of the silk and manufacture of porcelain, and probably also the making of sugar even at the time of the Roman Republic and that samples of their industry even reached the empress of the western world.

此句說的是古代中國人曾因紡織絲綢和制瓷業而聞名,在相當於羅馬共和國的時代他們也許就有了製糖工藝,其手工業的樣本甚至流傳到了當時西方世界的皇后手裡。

但是中國翻譯卻錯誤的理解了這段話所表達的時態,直接將古代故事說成了當下盛況:「中國之才藝著作由來已久,其中最著者是織造,燒瓷器和製造各種糖,外國不及,今亦流傳到西邊各國也。」

如果說翻譯省略了西洋典故,對於林則徐等人快速了解敵情沒有構成幹擾的話,那麼對於語氣還有用詞輕重的錯誤把握乃至扭曲,直接影響到了朝廷對於英人實際態度的判斷,比如1839年7月4日新加坡自由報中對於中英衝突的建議的翻譯中,英國人表示:如果英國能暫停徵收一段時間的茶葉稅,如果中上階層可以忍受一段時間的無茶生活,不發生大規模抗議,那麼我們就有一個教訓中國的絕佳機會了:

If the revenue arising form tea could be dispensed for a brief period, if the upper and the middle rank of the society could be put on a short allowance for tea for a while ,here is a golden opportunity for giving the Chinese a lesson .

但是翻譯的文字卻是:」英國若能暫時不收茶葉稅餉銀,上中兩等之人亦可暫時不用茶葉,而中國也無變亂,就算是最好與中國理論之機會。「這直接將中英雙方的依賴關係和英國人的決心給扭曲了。

也因為錯誤的翻譯,翻譯過來的信息磨平了中英兩方在武器上的巨大代差:比如在1840年4月4日描述中國海軍史和中國航海史的簡評中,英國人的原文是:

As there is good reason to suppose that the coasts of China will soon be subjected to attack, It may not be uninteresting to enquire what means the Chinese possess to repel such attack, or whether they are likely to render themselves formidable as a naval power to an assailant from the seaside.

但是到了中國翻譯的筆下,就成了「自海岸上入侵中國之敵人,在史書上十分罕見;中國有勇猛之水師」,直接扭曲了作者的本意,似乎是為了討好官員而刻意為之。

還有在翻譯1840年4月18日的澳門新聞紙--《中國軍力》一篇的時候,英文原文對中國火炮做出了這樣的描述:

The Chinese managed to cast immense pieces, which could match our 48 Ponders.

原作者的意思是中國人也能製造發射48磅重炮彈的大炮。但是經過翻譯一處理,就成了「中國又鑄有大炮,一門可敵我們之大炮四十八門。「將中國的自製炮翻譯成了令英夷膽寒的無敵神器。

但是隨後,翻譯者的翻譯話鋒一轉,表示中國的火炮鑄造技術粗糙,炮身時常炸膛,而且炮兵沒有算學訓練,所以放炮缺乏準頭;而且中國人喜歡將石頭和鐵片安到炮管中發射,所以中國火炮很難危害於人物。後半段的翻譯大致正確,但是和前文對照起來看,就會發現兩者完全無法銜接。

還有的翻譯就非常匪夷所思,比如翻譯裡提到「中國人一經當兵,好似嫁出婆家一樣,以當兵為侮辱。」雖然從宋代開始就有很多汙名化當兵的諺語,但是如此比喻還真是聞所未聞。而原文中作者寫的是,士兵大都從士兵的後代中招募,而且入伍者大都有妻室:

「The army is raised from the offsprings of the soldiers, who are almost all married」.

甚至有的內容完全扭曲原文大意:比如在接下來的一段中,原作者寫道:

」Chinese soldiers don't march in closed ranks, nor wheel around or draw up like our soldiers, in fact they walk as they best can ,without putting themselves to any inconvenience."

原意是中國軍隊行軍時不會排成緊密的行軍隊形,也不會像英國兵那樣轉身或者集合。他們行軍時想怎麼走就怎麼走,絕對不會讓自己感到半點不舒服。但是到了中國翻譯手裡,就成了「中國兵若遇不甚好走之路,就不肯行。」

這樣的翻譯,也導致了清朝在戰前對於敵情的種種誤判,比如清朝方面一廂情願的認為,英國是海上強國,英國海軍強大所以英國人不善於陸戰,一旦開戰縱然海戰不利,那麼清軍還可以在陸地上得勝,英國人的原文是清軍和所有流氓一樣,本質上都是懦夫,(the Chinese ,like all the bullies are cowards),但是翻譯卻將此翻譯成英國人認為「中國之兵皆似雄壯。」

再比如對中英茶葉貿易和英國人分析中國茶葉的文章的翻譯中,過分誇大中國茶的質量和優點,對於英國人和荷蘭人在亞洲殖民地培育中國茶,招募中國茶農種茶的行為大加貶低,讓清朝高估了中國茶在中英博弈中的分量。

也是基於類似的思路,在日後的鴉片戰爭中,奕山看到清軍在廣州附近作戰不利,在繳納贖城費用之後,對內宣稱英國人前來只是因為清朝不允許賣貨才導致進貨血本不收,現在開戰是為了討要進貨的成本,然後懇請清朝開關給個通商機會,將中英關係完全曲解為傳統的朝貢貿易體系內的糾紛。雖然這種欺上行為與當時官場的整體生態不無關係,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中國人最早開眼看世界的時候,高官們獲得的一手資料也是漏洞百出,依舊是充滿了低級語法錯誤,還有天朝上國的傲慢。

清代的英語詞彙教材,採用諧音記音法

當時林則徐手下的翻譯主要有4人:

袁德輝籍貫四川,曾經流落到南洋,在馬六甲德英華書院學習過拉丁文,還曾經將聖經的拉丁文詞彙翻譯成中文書,這份經歷讓他成為林麾下最重要的翻譯之一。但是由於他被當地三合會要挾入會,結果在6年學制不滿的情況下就離開了南洋歸國。但是之後的袁德輝因為缺乏英文學習環境,英文水平大幅退步;

而阿倫最早是通過一艘荷蘭船流亡到荷蘭,然後孤身漂泊到美國費城,1823年,在這裡他遇到了同樣來自中國的青年阿蘭,兩人被美國長老會的傳教士史密斯發現,在發現兩人有意願學習基督教知識之後,史密斯在費城發起了」教育異教徒費城婦女協會」,為二人籌集學費衣食,然後將二人送到位於美國康沃爾的外國傳教學校就讀,這是美國人歸化印第安人,亞洲人等非白種人的教會學校,但是到了1825年,兩人平靜的學習生活因為傳教學校裡的印第安人和校外的白人女孩談戀愛而中斷,保守的新英格蘭地區對此事反應巨大,所以到了1826年,這所學校停辦,兩人因為行為不檢或者私自離校而被清退。在清退之後,兩人在美國遊蕩了4年,最終在1830年回到廣州,被林則徐收入麾下;

梁進德的父親梁發是中國第一位基督徒,最早美國傳教士裨治文收梁進德為徒,是為了幫助他學習英文和拉丁文,以便讓他像中國人傳教,隨著1834年中英關係緊張,而梁進德作為基督徒還帶頭散發基督教傳單,於是被迫流亡到新加坡繼續讀書,他學習了希伯來文和英文詞彙,語法還有數學等科目。數年之後,梁進德回到廣州,在1839年由於中英關係緊張,此人被林則徐發現,並被林則徐從裨治文手下請走,加入林的幕僚團為其翻譯英文報刊和書籍。在加入林的幕僚團之後,初嘗名利的他已經不會甘心當傳教士了,而是希望回歸母國的官場,得到林則徐等人的舉薦。當然這也阻斷了他進一步學習西方文化和語言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林則徐招募的翻譯,首先都是社會上的非主流遊民,大都因為種種原因流亡海外,被傳教士發現之後,在教會學校或者傳教士那裡,學習了1年到數年的英文,他們的英文水平根據同時代傳教士的回憶,大致可以滿足日常溝通,閱讀報紙,但是只能把握大意,做不到精確表意,從他們對於西方歷史文化名詞,還有語法的處理來看,這些人的英文書面能力實在是非常堪憂。而在外語教育完全不受重視的當時,這些教會學校的肄業生,就是林則徐能找到的最好的翻譯者。

當然,他們在為林則徐服務的時候,有海外經歷的他們,也適應了中國官場的規則。比如在翻譯英國艦隊北上白河口提交外交文書的文獻時,他們將中方提供牛羊補給品的行為,自覺地翻譯為「賞賜」。

參考文獻:《林則徐看見的世界:〈澳門新聞紙〉的原文與譯文》

相關焦點

  • 開眼看世界有多難?看看林則徐幕僚翻譯的英文文獻就知道了
    作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前曾大量藉助翻譯材料認識外部世界。他下令翻譯的《孟買時報》,《中華叢論》,《新加坡自由報》,《廣州紀事報》的英文報刊文章被集結成冊,變成《澳門新聞紙》,成為了林則徐窺探敵情的案頭高參。然而他可能並不清楚,自己所看到的內容被重重過濾。這讓他最後只能了解一個已經被扭曲的西方世界。
  • 林則徐如何僱傭英語翻譯的?
    文|陳卿美虎門銷煙期間,中國與英國頻繁接觸,究竟是如何解決翻譯問題的呢?到底是什麼人在給林則徐擔任翻譯?對於這個歷史細節問題,貌似少有人關注。作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並不懂英語,清廷也沒有懂英語的人才。也就是說,林則徐只能從社會上去招聘翻譯,他是如何做的呢?
  • 在虎門硝煙時期林則徐是怎樣找到英語翻譯的?
    作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同樣不懂英語,因此當時只能去招聘會英語的人們,林則徐是怎麼做的呢? 在虎門硝煙時期林則徐是怎樣找到英語翻譯的? 在虎門硝煙時期林則徐是怎樣找到英語翻譯的?
  • 你和英文文獻的距離僅僅是一個好用 的翻譯工具
    導Lead語你是否還在為看英文文獻發愁?使用翻譯軟體卻效率很低。其實,不是你的方法錯了,只是你沒有用對工具。後來,我們讀研了,但這並不能改變我們英語差的現實,英文文獻閱讀起來依舊很費力,閱讀的也慢。每到閱讀文獻匯報時,明明我們很用功了,卻只能看完很少的幾篇文章,匯報的內容較為單一。接下來就是老師的一波瘋狂暗示(你看看別人,為啥人家都能看完,你呢?),這時的你是否很受傷?
  • 福州「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門銷煙,拯救國人
    中國的國門第一次被列強打開,文明的衝擊與思想停滯,讓列強有了可趁之機,鴉片的流入讓國人頹廢,讓國力衰退。作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深深地認識到了國家危亡的源頭。這裡有一所紀念館,名為林則徐紀念館,它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至今已經有非常久遠的歷史。 林則徐紀念館,又稱林文忠公祠。它的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而後通過修繕,將紀念館的面積擴大到8500平方米,原有的林文忠公祠恢復了祠堂功能。內有儀門廳、御碑亭、樹德堂、南北花廳、曲尺樓、竹柏軒等主要建築物,皆具有江南園林的風格。
  • 看不懂,看不進去?如何閱讀一篇英文文獻?
    對於大四寫畢業論文的學生以及研究生來說,查閱大量的英文文獻是非常有必要的。曾經我也不愛看英文文獻,看不懂,看不進去,直到後來寫畢業論文,10分鐘看完一篇,一宿查閱完四五十篇英文文獻並且撰寫緒論引用文獻,慢慢地掌握了閱讀英文文獻的方法。為什麼看不進去英文文獻?剛上研究生的時候,導師的要求是每周至少精讀一篇英文文獻。
  • 英文文獻怎麼找?檢索+翻譯,這個網站都幫你搞定了!
    眾所周知,大部分優秀的科研論文都發表在英文期刊上,而許多學者受外語能力限制,常常面對海量英文文獻發愁。檢索英文文獻難,更不要說翻譯文獻了。但是,如果告訴你,這些文獻都被轉化成了中文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超好用的文獻檢索網站——中文版Nature。 首先,這是我們熟悉的Nature首頁。全英文環境,雖然首頁看起來並不難理解,但是一想到要面對一大堆英文版的搜索結果,並從中選出可用的,就覺得腦仁疼。
  • PDF文檔翻譯神器,英文文獻一鍵翻譯成中文!
    我們平時下載的外文文獻,大多數是pdf的,所以在找翻譯軟體的時候,還要考慮到格式是否支持的問題。那麼,怎麼把英文pdf翻譯成中文?英文文獻翻譯軟體哪個更好用呢?下面我們就來分享一下英文pdf翻譯成中文的方法。
  • 百年前的翻譯,塑造了今天的中國
    譯想論壇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倡議發起的公益性計劃,為中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以翻譯為主題的大型研討論壇。第三屆譯想論壇由社科文獻甲骨文、新京報文化客廳、新譯科技聯合福州「無用空間」書店共同主辦。
  •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將中文專利譯為英文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2016年3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以2.98萬件《專利合作條約》框架下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排名全球第3位,僅位居美國(5.74萬)和日本(4.42萬)之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於2016年10月31日在瑞士日內瓦表示,中國國際專利申請量預計兩年內將居全球次席,因此該組織推出的最新基於人工智慧的神經機器翻譯工具將首先用在中文專利文檔轉化為英文的服務上。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高銳表示:「中國在智慧財產權和科學技術上的實力不斷增強,2015年14%的國際專利申請來自中國,我們預計2016年的比例將達到17%或18%,甚至更高。
  • 文獻怎麼看?這款硬核文檔翻譯軟體,你有了嗎?
    論文寫作時,經常會引用一些英文文獻,我們需要快速地了解整篇文獻所講的內容,來判斷這篇文獻對自己的論文寫作是否有意義。但英文蹩腳怎麼辦?這時,一款好的翻譯軟體就能派上用場了。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款PC端超實用的翻譯工具,徹底解決的你的文檔翻譯問題~同時也和大家聊聊在克服語言障礙之後,如何有效地閱讀文獻。通常下載的文獻都是PDF格式的,這種格式的文獻缺點在於,複製粘貼後會產生斷行,影響翻譯效果。今天分享的這個翻譯工具,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 看到英文文獻就頭痛,如何克服文獻閱讀中的語言障礙?
    嚶嚶嚶,見到英語文獻就頭禿怎麼辦?嗚嗚嗚,導師讓我看文獻我卻看不懂怎麼辦?來了來了,榮格格帶著你知道的不知道的乾貨,快馬加鞭地向你跑來了!五大原則,一鍵掃除英語閱讀障礙。你只需要做的,就只有堅持,堅持,再堅持。大聲地說,你準備好了嗎?榮格格駕到!
  • 醫學學術文獻檢索網站推薦,還可以在線翻譯論文!
    醫學文獻怎麼找、英文文獻怎麼翻譯成中文,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今天小編就來推薦幾個學術網站,擁有著權威且豐富的外文文獻資源。重點是,翻譯狗將這些網站都中文化了,只要登錄翻譯狗官網,點擊【網站翻譯】就能看到哦~BMJ作為全球著名的四大主導醫學期刊之一,BMJ旗下出版有60多種世界一流的醫學期刊,內容包含綜合醫學、流行病學、藥品、健康以及與醫學相關的政治、經濟、教育等眾多方面,深受醫學師生歡迎。JCIJCI是美國臨床研究協會出版的同行評審期刊,致力於臨床前和臨床研究。
  • 有什麼好用的文獻翻譯工具?
    而選題的過程,往往要經歷大量的英文文獻閱讀。為了提高效率,我們可以用英語翻譯工具來翻譯文獻。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如何選擇合適的論文課題,以及超實用的文獻翻譯工具推薦。第一次寫論文,完全沒有頭緒很正常,那麼如何明確目標呢?
  • 英語六級有多難?看六級詞彙量就知道了!
    相信大家應該都考過四級了吧(廢話),應該都已經了解了四級考試的難度,那麼跟四級相比,六級到底有多難?英語六級詞彙有多少?應該怎麼背單詞?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就清楚啦!一、跟四級相比,六級到底有多難?先看看六級和四級有哪些區別。【詞彙量不同】四級考綱要求的詞彙量有4000左右,而英語六級要求掌握的詞彙量大約在5500左右。
  • 畢業論文準備:開題報告、文獻檢索帳號、文獻綜述、外文翻譯、抄襲檢測軟體、論文目錄,都在這了,有備無患,拿去吧!
    由於文獻綜述有作者自己的評論分析,因此在撰寫時應分清作者的觀點和文獻的內容,不能篡改文獻的內容。引用文獻不過多。文獻綜述的作者引用間接文獻的現象時有所見。如果綜述作者從他人引用的參考文獻轉引過來,這些文獻在他人引用時是否恰當,有無謬誤,綜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間接轉引文獻。 ⒋ 參考文獻不能省略。
  • 做好字幕翻譯 僅看懂英文是遠遠不夠的
    版權系晨輝翻譯所有,如需要轉載,請聯繫晨輝翻譯!字幕與翻譯作品其實很不一樣。因為我們看完一行字幕,沒法去回味,或者聯繫上下文。現在有些字幕會讓人跳戲,這也許跟當下人的心態有關。新世紀草根字幕組組織的大規模的影視翻譯,與鳩摩羅什、玄奘對佛經的翻譯、近代林琴南與嚴復等人對西方文化思想的翻譯和八十年代各大出版社對西方現代文化思想的翻譯,並列為改變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四次大規模翻譯。所以翻譯出一份好字幕到底有多難?真的很難。但即便擁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和語言天賦,仍然不代表他或她能產出完美的作品。
  • 莎士比亞在中國:首次出現在林則徐主持翻譯的書中
    莎士比亞在中國:首次出現在林則徐主持翻譯的書中   19世紀中後期莎士比亞的作品藉由翻譯走向世界,中國也正是在這時接觸到這位作家。
  • 文獻該怎麼看?用什麼軟體翻譯最高效?
    提起文獻閱讀,似乎總是件讓人頭疼的事,尤其是英文版,閱讀前還要先翻譯…如何高效地翻譯文獻資料?哪款翻譯工具適合翻譯文獻?文獻怎麼看?這大概已成為每個論文狗發自內心的拷問了。所以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如何高效地檢索翻譯並閱讀文獻。Step1:有針對性地篩選查找現在獲取文獻資料的途徑很多,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會抱著一種先下載下來再說的心態,最後往往變成下載得不少,但依舊茫然。究竟怎樣才能找到合適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