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系晨輝翻譯所有,如需要轉載,請聯繫晨輝翻譯!
字幕與翻譯作品其實很不一樣。因為我們看完一行字幕,沒法去回味,或者聯繫上下文。現在有些字幕會讓人跳戲,這也許跟當下人的心態有關。
新世紀草根字幕組組織的大規模的影視翻譯,與鳩摩羅什、玄奘對佛經的翻譯、近代林琴南與嚴復等人對西方文化思想的翻譯和八十年代各大出版社對西方現代文化思想的翻譯,並列為改變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四次大規模翻譯。
所以翻譯出一份好字幕到底有多難?真的很難。但即便擁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和語言天賦,仍然不代表他或她能產出完美的作品。因為無論道行如何,字幕翻譯永遠需要面對這三個問題:
1.是應該言簡意賅還是完美地呈現原文重現?
所有的翻譯工作者都需要面對直譯還是意譯的選擇。對於字幕組成員來說,這個選擇主要體現在這兩方面:
一是當碰到臺詞往往一口氣念不完的「話嘮劇」時,到底是應該儘量還原它的真相,還是概括大意讓觀眾第一時間明白這個神經病在說什麼?在近幾年的熱門劇裡,《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 應該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你有這份心,可以去比較一下伊甸園字幕組和 TLF 字幕組的版本,應該就可以體會到這真是一件不好說的事;
二是當碰到一些直譯也能說得通,但意譯也不會偏差太大的情況時,該怎麼辦?這在處理一些英文常見表達時會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既可以翻成「不能同意更多」,也可以翻成「我太同意你了」,你會傾向於哪一個呢?
2.加注釋的尺度在哪裡?
這裡涉及到的一個問題是:字幕到底該扮演什麼角色?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字幕都單純只是安靜的輔助者。但在民間字幕組興起之後,字幕本身開始有了「教育功用」。在誇讚一個字幕組的作品靠譜時,經常會被提到的一點就是他們有很詳細的注釋;但同時也有另一些觀眾會有類似的抱怨:「動不動就看到半屏幕都是字,煩不煩啊!」——畢竟這個世界上的確存在」我不需要的信息」這個東西。
所以加注釋的尺度在哪裡?當一句話中出現了一個英美名人,需不需要總是注釋出他或她是歌手還是演員以及其代表作?當出現了一個文學引用時,是否永遠需要注釋「這裡語出 XXX」?當翻譯字幕的人意識到這個情節是在影射近期某熱點事件但臺詞中卻沒有提到時,
加注釋這件事,一方面的確是字幕組想對觀眾更負責,另一方面卻也是因為有強烈的掉書袋子訴求。從對加注釋的執念程度,也能些許看出些字幕製作人員的自負程度。
當然,專業的字幕翻譯者受到的限制比較多,堅守傳統的原則是可以理解的。草根的字幕組就可以發揮翻譯的多樣性,甚至帶著解說和點評色彩。這也許就跟有的讀者看《紅樓夢》喜歡看脂批一樣,他們會覺得脂批是《紅樓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儘管它會劇透。嚴鋒覺得這個文化轉向很有意思,無論如何,我們不急著去下一個判斷,但我們也要看到字幕組的意義所在。
3.是否需要「接地氣」?
「接地氣」這事兒,適度是好,過猶不及。這還真不好控制,有的翻譯者喜歡老擱著別人原話不翻譯,硬要塞進自己編的笑話,這就讓人反感了。我想大概一句原話原意超過一半的人不能理解的話,可以考慮「接地氣」翻譯。另外上面提到的時效性,個人認為不是問題重點,如果原文中提到的事件本來就是件隔年大家都會遺忘的那種,就算美國人看十年前的劇集也會碰到許多已經遺忘的,那換成國內同類型事件跟這所謂「時效性」沒半點影響。
不過另一方面,說譁眾取寵或許有些過,但接地氣和「夾帶私貨」的界限的確很模糊。更重要的是,接地氣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找類比的過程。但以中英、中美文化的差距之大,在很多時候、尤其是在涉及文化用典時,在中文裡是很難找到完全的對應物的。這就讓接地氣的分寸把握成為了一件很微妙的事情。
縱觀國際的翻譯學研究,我們很少看到所謂的【標準】。我們認為翻譯是藝術和技術的融合,雖然翻譯市場化的發展推動了翻譯的標準化,但從翻譯的全局來看,制定統一的標準並用於指導和評判,並不現實。因此,在討論【什麼是優秀的字幕翻譯】這個問題時,我們並不贊同提出幾個硬性指標去套用於所有電影字幕的翻譯。我們應該做的,是從每一部電影的實際出發,探討與之最合適的翻譯。換言之,符合電影本身特質和觀影需求的字幕翻譯,才是優秀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