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家都知道,電影字幕翻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電影本身就由劇本改編而來,已經經過了編劇、導演的藝術加工,然後譯員要在電影的基礎上再進行翻譯,呈現給觀眾的作品就很容易偏離原著。
說實話,經過這麼多的工序,要想原滋原味地還原原著真的很困難。尤其是對於電影字幕翻譯人員來說講,難度係數是很大的。下面小編分享一篇有關字幕翻譯的流程和方法的文章,希望對大家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
流程
字幕翻譯流程一般為:任務分工→視頻源下載→聽錄原音字幕或下載源語言字幕→字幕翻譯→校對。大多數情況下還需要後期製作。
如視頻不帶原因字幕(或配音腳本),則需要根據視頻聽寫出源語言字幕,便於後面譯為目標語言。
如提供的源語言視頻已帶有字幕,可根據字幕文件確認字幕內容,並將其準備成易於翻譯的格式(通常存儲在Word文件或其他文件格式)。
得到翻譯、校對的字幕後,應根據源語言視頻中字幕顯示字體、效果和顏色及目標語言種類,選擇可支持的軟體添加對應的目標語言字幕。如在播放源語言視頻時,字幕默認打開,本地化後的字幕也應具備默認打開的條件。
方法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交際行為。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看,就是要求譯者正確領會原作者主觀動機或意圖及在原作讀者身上產生的客觀效果,並力求在譯文中對等地傳達這種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以使原作信息對原文接受者的作用與譯作信息對譯文接受者的作用基本相同。據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意義,還要弄清原作者的真正意圖,以及對讀者產生的作用:譯者必須考慮接受者的反應、譯文效果、功能對等諸多文本之外的因素,只有讀者接受譯文,翻譯過程才算完成。下面簡要介紹幾種視頻字幕等效翻譯的方法。
1. 意譯
在實際翻譯中,譯者應考慮譯文對目標語言文化的群體接受者的預期效果,了解這一群體的共同歷史背景、文化特徵及語言習慣等,譯者應能預期他們對譯文會有何種反應,有的放矢地翻譯,已達到效果上的對等。
由於認知環境及語言文化不同,譯者難以完全轉化源語文化語境,並在目標語中出現,但通過體會原作的是施為性語言行為,也即原語作者意圖,譯者應能使其譯作對譯文讀者產生相近的影響和效果,或類似於原作給原語讀者帶來的影響和感受,從而在目標語文化中充分再現原語文化語境。
當譯者預料譯文讀者無法透過異化翻譯的字面意思領悟作者意圖時,就要捨棄字面意思而一處作者用意。從語用學角度看,譯文無論怎樣處理,只要它能傳達原意,即原作的施為性言語行為,實現交際目的,就是成功的翻譯。
當兩種語言差異巨大,部分英語習語、成語等在漢語中無法找到對應譯文時,就應採用意譯法譯出原文的真實意思,達到意義等效。在影片《功夫熊貓2》中,龜仙人曾說「Your mind is like this water,my friend,when it is agitated,it becomes difficult to see, 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 the answer becomes clear."直譯作「你的思想如同水,我的朋友,當水波搖曳時,很難看清,不過當它平靜下來,答案就清澈見底了」。但考慮到講話人是一代宗師,直譯譯文太過平常,體現不出仙人的氣場和宗師形象。若意譯作「心若此水,亂則不明。若心如止水,解決之道必將自現。」則更加符合仙人的身份和語氣,更好地達到意義等效的效果。
2.釋譯
理論上,任何一種語言表達的東西都可用另一種語言表達。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義都直接或間接反映一個相應的文化。
詞語意義最終也只能在其相應的文化中找到。雖然中外觀眾在文化背景上差異巨大,但譯者在字幕翻譯時應注意歷史、文化、習俗等語言現象,從本國觀眾欣賞譯製片的藝術角度出發,選用目標語中與原語功能最相似的,同時又是本國觀眾耳熟能詳的文化意象表達,讓觀眾一看即懂,且享有與源語觀眾相似的感受,美劇《別對我說謊》中,有一句「Yoga is that thing you do in a lounge chair with a Mai-tai in your hand.」若譯為「瑜伽就是躺在沙發上,手裡拿著美太。」觀眾則不知「美太」為何物。其實Mai-tai是種雞尾酒,如釋譯為「瑜伽就是躺在沙發上,喝喝果汁甜酒。」則會完全消除觀眾的理解障礙。
3.文化替換
翻譯不僅雙語間轉換,順應譯語文化、克服文化障礙、自然表達和流暢翻譯,實現有效的、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更是字幕翻譯的關鍵。文化詞語的翻譯策略取決於翻譯目的、文本體裁及信息受體等諸多因素。因此,視頻字幕翻譯應採用透明順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化陌生感。
電影《阿甘正傳》中有這樣一句話「It made me feel like a duck in water.」現譯為「它讓我如魚得水」。如直譯成「它讓我覺得自己像一隻水中的鴨子」就可能讓中國觀眾聯想到「落湯雞」之類的慘狀,無法實現意義的有效傳遞,因此翻譯時要採用符合目標語表達習慣的說法,按語境需要譯成「如魚得水」等中國文化特色詞,力圖讓目標語觀眾感到自然。可見,字幕翻譯中如何處理文化詞語,是譯者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譯者應尊重目標語文化特徵,儘量使用目標語觀眾喜聞樂見的、符合目標語表達規範的言語形式。如國產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中「他可每天早晨都為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吃的豆漿油條。」一句,中國觀眾對「油條」這種早餐再熟悉不過了,但譯成「you tiao」會讓外國觀眾費解,因此譯成「fried twist bread」因為外國人非常熟悉bread,這樣更加形象、直觀的表達更方便外國觀眾理解。
來自華南翻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