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順治至道光年間是我國傳統火器技術的由盛轉衰時期。清初設置了完備的火器製造管理機構,在康熙年間一度出現造炮高潮,建立了專業火器部隊,戴梓等在火器技術創新上也有所進步。清初火器技術基本是對明末以來西方火器技術的繼承,戴梓等發明的火器創新技術也湮沒在歷史塵埃中。隨著清初戰爭的結束,火器技術逐漸被統治者或嚴加防範或束之高閣。
到嘉慶時期,火器技術的落後性逐漸凸顯。鹹豐年間近代西方新式火器開始逐漸取代傳統火器成為清朝軍隊的主要裝備。隨著近代兵工廠的建立,傳統火器被逐漸淘汰出歷史舞臺。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也曾經湧現出一個非常厲害的火器專家,如果能夠重用他,清朝軍隊鴉片戰爭不會輸得那麼慘。
丁守存,嘉慶十七年二月十二口生,字心齋,山東口照人。道光十五年進士,官授戶部主事。道光二十二年五月,丁守存以戶部主事銜奉旨隨欽差大臣、工部尚書賽尚阿赴天津查辦軍火,監造地雷、火機等器。次年考取軍機章京,成為軍機大臣的助手,專門從事火器研究,並且自行實驗。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以洋鎖水點藥,誤傷手目,月餘始平復。
鹹豐元年丁守存隨欽差大臣賽尚阿赴廣西辦理軍務,他與福建的火器專家丁拱辰(1800-1875年)在桂林監造新式火炮、火箭、噴火筒等火器。次年丁守存升任戶部員外郎,仍兼職軍機處。鹹豐三年他在山東辦理團練,研製大小炮位、石炮等。
不久在直隸辦團練。鹹豐八年,將平口著述《粵西軍事並火器防守戰伏》、《洋器各式製法兵書》、《天文算法》等書呈貢。鹹豐十年回山東築要塞。同治初年,又至直隸管理廣平防務,築堡200餘所。守存通天文、歷算、風角、壬遁之術,善於制器。自光緒元年起,只在河南大梁府書院教授諸生。僅一年時間其學生中就有33人中舉人,次年有5人中進士,34人中舉人。光緒八年卒於家,年七十一歲。
鴉片戰爭期間他研製火器,成績斐然。道光二十三年他據其化學實驗及實驗結果,寫成《自來火銳造法》一書,其主要內容是研究雷管作為火器起爆裝置。守存所用起爆火藥是雷酸銀,成為中國化學史上最早實現雷酸銀合成的人。
丁守存成功地研製出雷管後,很快就推廣應用於火器製造及工業生產中。此後,他又從事手捧雷、地雷等新式火器的研製。他與福建的丁拱辰被時稱「南北二丁」,同為中國傑出的火器專家。丁守存在造船方面亦有專長。除《海國圖志》收有丁守存撰寫的《詳覆用地雷法》及《自來火銃造法》外,他還著有《從軍日記》、《使粵日記》、《新火器說》、《造化究原》、《丙丁秘禽》及有關輪船、天文、算法方面的著作,大部分都獻給朝廷,傳本少見。朝廷將其著作頒至各軍械局,依式製造。
他一生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當時被廣泛應用,成為中國近代化學研究、火器及輪船製造的先驅者之一。
參考資料
【1】清末火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