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的百年間,曾經幫助英國軍隊數次入侵清王朝,歷史上被稱作兩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英國人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的比例很小,大部分部隊的組成來自他當時的殖民地,包括印度以及東南亞各國。其中一部分裝備英軍武器的印度部隊在戰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軍序列下的印度部隊參戰單位:
馬德拉斯第2、6、14團 ,馬德拉斯工兵團,還有孟加拉「志願軍」。值得一提的是,三元裡抗英中,就是馬德拉斯某團的一個連參與的,也就是說,被消滅的英軍其實是印度人。
即使是這樣,為了防止印度部隊中途叛變,英國人給他們裝備的武器都是過時的隧發槍,這種槍在陰雨天是不能使用的。清軍戰敗後,被迫籤訂《南京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參戰的印度部隊主要有:
第8、15兵團,騎兵團,第47、65、70孟加拉兵團,馬德拉斯工兵團。
在這次戰爭中,表現尤為突出的是印度騎兵,一舉擊敗了滿清的王牌部隊八旗鐵騎。1860年8月,在北塘被佔領後,滿清騎兵採取迂迴戰術,攻擊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側翼。
8月12日,滿清3000多騎兵包圍了一支700多人的英軍步兵隊伍,英軍依靠先進的阿姆斯特朗重炮不斷消耗包圍的騎兵。
就在這時,英國近衛龍騎兵團(329人)和由錫克人組成的騎兵團(456人)趕到,滿清騎兵腹背受敵。
與敵人展開了白刃戰,最終因為敵人的白刃戰技巧過於強勢,很快八旗騎兵敗下陣來。這一仗,八旗部隊損失慘重,與傷亡較小的印度騎兵,形成了鮮明對比。
9月18日,蒙古騎兵隊伍(2000人)在行軍途中突然遭遇印度「費恩」騎兵團共400餘人,雙方不斷發起衝鋒,採取白刃戰進行廝殺。
但蒙古騎兵最終不敵印度騎兵,傷亡慘重,率先退出了戰場。由此可見,印度騎兵技術之精湛,滿清王朝部隊戰鬥力之低下。
八國聯軍侵華可以說是紫禁城的一大災難,侵入城中的聯軍士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據不完全統計,被屠殺人數甚至超過了1937年的南京。
紫禁城中的寶貝被搶掠一空,很多拿不走的大器件有的被焚燒,有的被砸碎。圓明園也被搶劫一空,很多建築史上的瑰寶被直接銷毀。
這次侵入城中的英屬印軍無惡不作,沾滿了中國人的鮮血,這支部隊的番號甚至一直被保留下來,以此來羞辱國人。
落後就要挨打,唯吾輩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