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日本向清政府索賠2.3億白銀,日俄戰爭向俄國要了多少?

2021-01-09 文史群英會

1904年2月8日夜間,日本對俄不宣而戰,日俄戰爭就此爆發。戰爭打了一年多,雙方都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在美國的調停下,不得不握手言和。事後雙方都宣傳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以局外人的角度來看,真正的勝利者屬於日本。日本積累十年的國力,全都投入到了這場決定國運的戰爭上去了,當然回報也是極為豐厚。

這場戰爭背後的經濟帳,也給了我們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日俄戰爭前夕,兩國均經歷了近四十多年的改革,日本從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運動,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之路。日本從甲午戰爭中獲得的賠款除了少部分用於經濟發展外,全都投入到了軍事領域。為了籌劃對俄作戰軍費,日本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法,對內增加稅收種類、發行公債和實行菸草專賣制度,到1903年,日本年度稅收1.46億日元,公債額高達5.38億日元。對外,日本則向英美兩大強國舉債,其中主要是美國的猶太財團。

戰前日本的經濟總量僅為俄國的六分之一,怎麼看都是俄國勝算更大一些。為什麼美國猶太財團願意借錢給日本打仗?除了有美國政府遏制沙俄在遠東擴張的國情因素。當時沙俄政府迫害國內猶太人,迫切希望日本教訓一下沙俄,哪怕打不贏,也能狠狠地從沙俄身上咬塊肉下來。

戰爭開始後,日本逐漸佔據上風,猶太財團毫不猶豫地借給了日本8億日元用於戰爭開銷,幾乎負擔了整場戰爭開銷的一半。這筆錢日本還了七八十年,到1986年才還清。

日俄戰爭歷時19個月,日本動員兵力100餘萬,死傷總計30萬,損失艦船90艘,軍費開支18億日元,約合十億兩白銀,相當於國家6年財政預算,其中有8億多日元是對外借款。這是一場典型的靠借錢打贏的戰爭。

回過頭來,咱們再來看看沙俄。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比日本明治維新還要早六七年,但是這個龐大的帝國相對於美國、德國來說,就是個長不大的弟弟。1903年,在俄國企業的全部股份資本中,外資就佔了一半。特別是採掘、冶煉、機器製造部門,外資比重高達7成以上,俄國的金融市場也由外資所掌控。此外,俄國政府還借了30億盧布外債,每年僅利息支出就有1.3億盧布。

日俄戰爭爆發時,俄國總兵力超過200萬,海軍實力位居世界第三,就整體實力來說,俄國對日本是全方位的碾壓。但是俄國在戰爭中暴露出的缺陷也很明顯,西伯利亞鐵路尚未修建完成,遠東地區兵力空虛,只有25萬人。戰爭爆發後,後方的物資無法及時輸送到前線,俄海軍幾乎環繞了大半個地球才趕到戰場,已呈師老兵疲之態。

這樣俄國的優勢就無法完全發揮出來,在付出了傷亡、被俘約27萬人,損失艦船98艘,軍費開支20億盧布的巨額代價後,不得不接受美國的調停。

1905年8月,日、俄兩國在美國樸茨茅斯舉行和談,日本故伎重演,獅子大開口向俄國提出30億日元賠款。沙俄畢竟不是當年軟弱的清政府,直接回絕,要錢沒有,不服就接著打。

日本政府裡清醒的人還是有不少的,戰爭一開始就思慮著如何結束這場戰爭。能從沙俄搞到賠款更好,拿不到也無妨。1905年9月5日,俄、日兩國籤訂《樸茨茅斯和約》,沙俄勢力退出東北,並將庫頁島北緯50度以南地區割讓給日本。

日本在日俄戰爭的勝利使得其愈加膨脹,大大刺激了軍事層面的賭徒心理。但是30多年後的諾門罕戰爭,蘇聯人很快就給了日本一個深刻的教訓!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後日本對中國的侵佔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從中國獲得了很多利益,包括2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及中國贖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白銀。在此期間,日本利用從中國勒索的戰爭賠款,擴軍備戰,準備了十年,1904年對俄發動了戰爭,爭奪在中國東北及朝鮮的勢力範圍。
  • 甲午戰爭前後日本吞併朝鮮的過程
    日本借「甲申事變」為機,再次逼迫朝鮮籤訂了《漢城條約》,並派伊藤博文為特命大使與清政府交涉。1885年4月18日,伊藤博文與滿清代表李鴻章會談,籤訂了《天津條約》,清政府軟弱無能,使日本取得了在朝鮮和清政府平等的地位,取得了向朝鮮擴張的「合法」權利。日本在摸明清政府的底細後,開始大肆擴軍備戰,準備與清政府決戰。
  • 20世紀初的爭霸:日俄戰爭是怎麼回事
    於是,在西邊沒得到的,就想從東邊加倍要回來。02 向東看在1897年12月15號,俄國人的三艘戰艦突然出現在旅順港,港口的清軍一臉懵。3年前的甲午戰爭讓他們記憶猶新,巨大的差距讓清軍完全不敢做什麼反抗。
  • 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文/商學野在清末的列強侵略戰爭裡,甲午中日戰爭是史學界公認的對晚清影響最大的戰爭,其地位可能在後來的「庚子事變」之上。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
  • 日俄戰爭諷刺畫,最後一張體現了日本人的狂妄
    3其實就是1904年開始的日俄戰爭。4因為這場戰爭,表面是日本與沙俄兩個強盜國家的利益爭奪,但他們的後面,其實還有各自的陣營。俄國由法國和德國支持;而日本則有日英同盟,以及同情日本的美國。5正因如此多的國家或明或暗參與,當時最先進的武器都應用到了戰爭之中,所以日俄戰爭才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是第零次世界大戰。在戰前,基本沒有人認為日本會贏。包括日本人自己。
  • 甲午戰爭前後朝鮮半島是各國利益交匯點
    人民網北京8月8日電 (記者 黃子娟)今年又是一個甲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已過去整整120周年。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是規模最大、影響最深、後果最重的一場戰爭。近日,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教授舒健大校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國家利益最終決定各國戰略走向,朝鮮半島是當時各國利益的交匯點。
  • 這個英國士官目睹了甲午戰爭,聲稱:清軍不是敗給了懦弱
    在中國近代史上,如果說哪場戰爭顛覆了東亞傳統秩序的話,那麼一定是「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中日戰爭,這場戰爭的成敗與否,直接關乎到兩國在近代化努力探索的失敗,然後淪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從此被列強欺負,要知道,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的國內並不比清朝好多少,雖然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家有所起色,但想打贏清朝這個龐然大物,他們心裡也沒譜,可惜日本人此時相當團結,全國上下勒緊褲腰帶,從牙縫裡擠出資金讓海軍打了一仗,這點從後來的馬關條約喪心病狂的要求戰爭賠款就能看出來,
  • 日本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死了8萬人,最終受益的卻是中國人
    1904年到1905年間,日本帝國與沙皇俄國為了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在中國的東北進行了一場無恥的戰爭,史稱「日俄戰爭」,日本跟沙俄兩個強盜在中國的土地上打的你死我活,遭殃的肯定是中國的老百姓,當時的清政府是誰也不敢惹,只能無恥的宣布中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 張作霖統治期間,為什麼在東北會駐有日本軍隊?歷史原因造就!
    到了晚清時期,中國國力衰弱,日本和俄國因為地緣優勢,再加上一直以來野心不滅,所以對中國的瓜分侵略相當嚴重,東北日本後來駐紮大量的日軍,就是二者相爭的結果。1894年,嗜賭成性的日本發動了第一次賭上國運的戰爭——中日甲午戰爭。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戰爭,清朝敗在無備而迎戰。正所謂奇襲七分強,無備處處慌。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 日本贏了日俄戰爭,為什麼出兵幹涉蘇俄革命,卻以失敗告終?
    1905年,日本和俄國為了中國東北的利益,大打出手。結果俄國打敗了,不得不讓出巨大的權益給日本。日本也因為這一仗,躋身世界列強的行列。然而短短十來年後,日本和蘇俄又一次爆發了戰爭。這一次是日本武裝幹涉蘇俄革命,結果灰溜溜地被蘇俄趕了出去。
  •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如果給各朝各代軍隊戰鬥力排一個名,那清王朝一定是倒數第一,畢竟那麼多「光榮」戰績擺在面前,很難讓人承認它的強大。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中北洋軍隊全軍覆沒,甚至在最後的殲滅戰中因為指揮問題,北洋軍隊連還手餘地都沒有,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情況呢?真的是清軍菜嗎?那麼損傷比例又是多少呢?清王朝倒是的軍隊實力並不弱,至少在裝備對比上,清軍比日本高出幾個等級。
  •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方要求賠償3億兩,卻因為他被襲擊而讓步
    威海衛戰役敗戰兩個月後,清政府派戶部左侍郎張蔭恆與湖南巡撫邵友濂前往馬關議和,但是兩人卻被日本的談判代表給拒絕了,他們表示:這場議和的前提條件關乎於戰爭,而大清派來的代表卻沒有獲得統治者的全權授權,即便是議和成功也不符合國際法的條例。於是在兩日後,李鴻章攜帶著由清政府提供的「全權授權書」與議和代表團再次登上了去往日本的遊船,而手中握著的授權書,盡顯了當時的屈辱。
  • 剛果(金)為何會成為唯一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的非洲國家
    與日本籤訂的《馬關條約》使中國喪失對臺灣的主權長達50年,與沙皇俄國陸續籤訂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16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辛丑條約》使中國背負了本息合計高達9.8億兩白銀的賠款......當列強紛至沓來要求中國與之籤訂不平等條約的過程中一個貧窮落後的非洲國家竟也跑到中國天津要求同中國籤訂和列強一樣的不平等條約。
  • 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首先,美國希望日本能夠成為其侵略東亞的助手;英國則希望日本能夠去對抗俄國對於遠東的勢力擴張;德、法兩國為了更好奪取更多的在華利益,對於日本的侵略行徑也採取了默許的態度。1872年,日本將侵略的首要目標對準了清政府的附屬國琉球,兩年後又以琉球為跳板大舉進攻臺灣,但此戰日本作戰並不順利,最終在英美等國的調停下,以清政府賠款五十萬兩白銀,以及承認日本侵略臺灣是義舉來結束。1876年,日本又將下一個的侵略目標對準了清政府的另一個附屬國朝鮮,通過武力強迫朝鮮政府籤署了《江華條約》。
  • 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備受西方列強欺凌,但中國從強大走向沒落,真正的轉折點並非是鴉片戰爭,而是甲午中日戰爭。 正是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不僅賠了銀子,還搭上了土地,甚至自己的主權。
  • 日本式的風俗畫:中日甲午戰爭
    清日三國交涉的情景中日戰爭對中日兩國以及東亞地區的國際形勢具有重要的意義,中日兩國今日國運的淵藪都是如此。這個系列的風俗畫是當時日本畫家對戰爭的寫照。此圖為1894年6月至7月的三方談判。在拒絕日本提出的「共同改革朝鮮案」並強調日本必須撤軍後,日本向清政府發出了「第一份絕交書」。由於美、英、俄等國的調解失敗,以及「第二次絕交書」,談判失敗。日方使節,大島守衛著大院君。朝鮮近代歷史上,高宗的生父、宮廷君李長貞與女婿明成皇后閔妃是不可忽視的政治人物,她們之間的鬥爭也表現在這場戰爭中。在中日戰爭前,日本為了控制朝鮮,選擇扶植宮廷君李氏應取代閔妃集團。
  • 第三次進攻被粉碎,避免與日本發生戰爭,俄國決定建立遠東共和國
    1920年初,法國、義大利等國被迫解除了對蘇維埃國家的經濟封鎖,允許俄國與盟國、中立國之間在互惠基硼上交換商品。2月初,蘇維埃俄國與愛沙尼亞籤訂了和約。同年3月蘇維埃政府又同拉脫維亞、立陶宛開始了和平談判。蘇維埃俄國的國外環境有所改善。 三年來的國內戰爭已經使俄國經濟瀕臨崩潰,農業總產量大約只有戰前的一半,餘糧的徵集對農民來說,感到是沉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