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2月8日夜間,日本對俄不宣而戰,日俄戰爭就此爆發。戰爭打了一年多,雙方都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在美國的調停下,不得不握手言和。事後雙方都宣傳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以局外人的角度來看,真正的勝利者屬於日本。日本積累十年的國力,全都投入到了這場決定國運的戰爭上去了,當然回報也是極為豐厚。
這場戰爭背後的經濟帳,也給了我們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日俄戰爭前夕,兩國均經歷了近四十多年的改革,日本從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運動,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之路。日本從甲午戰爭中獲得的賠款除了少部分用於經濟發展外,全都投入到了軍事領域。為了籌劃對俄作戰軍費,日本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法,對內增加稅收種類、發行公債和實行菸草專賣制度,到1903年,日本年度稅收1.46億日元,公債額高達5.38億日元。對外,日本則向英美兩大強國舉債,其中主要是美國的猶太財團。
戰前日本的經濟總量僅為俄國的六分之一,怎麼看都是俄國勝算更大一些。為什麼美國猶太財團願意借錢給日本打仗?除了有美國政府遏制沙俄在遠東擴張的國情因素。當時沙俄政府迫害國內猶太人,迫切希望日本教訓一下沙俄,哪怕打不贏,也能狠狠地從沙俄身上咬塊肉下來。
戰爭開始後,日本逐漸佔據上風,猶太財團毫不猶豫地借給了日本8億日元用於戰爭開銷,幾乎負擔了整場戰爭開銷的一半。這筆錢日本還了七八十年,到1986年才還清。
日俄戰爭歷時19個月,日本動員兵力100餘萬,死傷總計30萬,損失艦船90艘,軍費開支18億日元,約合十億兩白銀,相當於國家6年財政預算,其中有8億多日元是對外借款。這是一場典型的靠借錢打贏的戰爭。
回過頭來,咱們再來看看沙俄。俄國的農奴制改革比日本明治維新還要早六七年,但是這個龐大的帝國相對於美國、德國來說,就是個長不大的弟弟。1903年,在俄國企業的全部股份資本中,外資就佔了一半。特別是採掘、冶煉、機器製造部門,外資比重高達7成以上,俄國的金融市場也由外資所掌控。此外,俄國政府還借了30億盧布外債,每年僅利息支出就有1.3億盧布。
日俄戰爭爆發時,俄國總兵力超過200萬,海軍實力位居世界第三,就整體實力來說,俄國對日本是全方位的碾壓。但是俄國在戰爭中暴露出的缺陷也很明顯,西伯利亞鐵路尚未修建完成,遠東地區兵力空虛,只有25萬人。戰爭爆發後,後方的物資無法及時輸送到前線,俄海軍幾乎環繞了大半個地球才趕到戰場,已呈師老兵疲之態。
這樣俄國的優勢就無法完全發揮出來,在付出了傷亡、被俘約27萬人,損失艦船98艘,軍費開支20億盧布的巨額代價後,不得不接受美國的調停。
1905年8月,日、俄兩國在美國樸茨茅斯舉行和談,日本故伎重演,獅子大開口向俄國提出30億日元賠款。沙俄畢竟不是當年軟弱的清政府,直接回絕,要錢沒有,不服就接著打。
日本政府裡清醒的人還是有不少的,戰爭一開始就思慮著如何結束這場戰爭。能從沙俄搞到賠款更好,拿不到也無妨。1905年9月5日,俄、日兩國籤訂《樸茨茅斯和約》,沙俄勢力退出東北,並將庫頁島北緯50度以南地區割讓給日本。
日本在日俄戰爭的勝利使得其愈加膨脹,大大刺激了軍事層面的賭徒心理。但是30多年後的諾門罕戰爭,蘇聯人很快就給了日本一個深刻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