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在網上看到一篇關於「心身」方面問題的哲學文章,談的似是而非,不由覺得有點好奇,所以順便拾起而思之。
到底什麼是心靈?
有解釋說:心靈(而非靈魂或精神);一個器官,是將動物在生物學的層面上與植物區別的分界線。
這種解釋似有偏頗,不嚴謹且不符合邏輯。
其一;從詞性上來講,「心靈」不是名詞,而是偏正詞組;「心」是名詞、「靈」是形容詞,形容詞對名詞的修正。「心」是器官;「靈」是心的一種存在方式。
其二;從生物學層面解釋、動物與植物區別的分界線;「心靈」的專屬對象是具備邏輯思維能力的「人」,而不是泛指動物,因為其它動物不具備這種主觀意識和客觀條件。
所以,我們對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應用,是需要一個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較強的理解能力,不僅是對一些語言應用的基本常識,尤其對哲學這麼嚴謹的思維形式。
網絡文章中說;「心靈與身體究竟什麼關係,它們是怎樣交互作用的」是哲學史上的一道難題,並且例舉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人所感知的萬事萬物不過是心靈製造的幻想,心外無物;
二、人的身體是客觀實在(是否可以理解為客觀存在),它可以感知同樣作為客觀實在的外物並把感知的結果進行處理分析,然後針對具體情況做出應對措施;
三、心靈是一種客觀實在,身體也是一種客觀存在,但他們屬於性質不同的兩種實在。心靈可以思考但不佔據空間;身體佔據空間但不能獨立思考,二者相互獨立,不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這是文章原話)。最後文章作者又給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結論;純粹記憶存在於心靈之中,純粹知覺存在於外物之中
文章嚴重的邏輯性錯誤;思考問題的是大腦而不是心靈,身體不能思考但可以通過大腦中樞神經做傳導而可以受到外界感觸。
類似這一類的文章,在網上隨處可見,其實不必在意。只是因為談到關於」心靈」與「心身」問題似有感觸,所以予以探討。
什麼是心靈,前面已做解釋。關於「心靈」和身體是什麼關係、它們又是如何交互作用的、是不是屬於哲學問題?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可以上升到哲學的觀點上來解釋,而有時哲學就未必能夠解釋生活。
心臟作用於身體機能的造血功能,血液循環故由它而起。
「心靈」和身體既存在「心臟」與身體方面的物理關係,也存在於「靈動」而觸發的心理問題;物理是身體的基本結構,心理是針對物理做出的基本反應。
有形容「心」與身體的互為作用;「蓋草木之根病,則枝葉病。若人之心,猶草木之根也,心病則身病。故身病由於心病;心廣則體胖。
人身體的健康與否;一方面是身體機能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存在心理作用對身體機能所產生的影響,這就牽涉到性格與心理問題,由於它們之間的關係更複雜,引申岀的問題更多;所以有專門學科《心理學》《行為學》進行研究,我們只能從表面形式和邏輯概念上來認識。
心靈的缺憾、心靈的損傷、心靈的修補;為什麼會產生這類因素,不僅僅只是心靈與身體的關係問題,而且牽涉到大腦。
常言道;存心以養性,修身以立命。
古人對「心」與「身」的理解為;「見解知識岀於心,思慮念想心役性;舉動應酬岀於身,語默視聽身累命。命有身累,則有生死;性受心役則由來去,有生死,不能至命;有來去,不能盡性。」
這即是它們的相互關係,也是它們的交互作用。
性之造化繫於心,命之造化繫於身。
大腦在人體承擔著傳導作用,即信息的輸入和輸出,它可以把所能看到和聽到的信息不加篩選的一方面儲存在腦海裡,另一方面源源不斷地沉澱於心底。在平常的生活中,會隨時打開記憶的闡門讓儲存的信息對應各種不同的場景、並迅速做岀反應,這種反應也許曾經在內心進行過不斷咀嚼後,如同舌頭品味一樣的品嘗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心靈的缺憾和損傷就在其五味雜陳之中,所以也需要不同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修補的方式能通過情感去完成修補。
眾所周知的」心靈雞湯「曾經風靡一時,一是精神撫慰;二是行為勵志;其實是採取對心靈修補的一種措施。偶爾為之也許因耳目一新而能夠急一時之需,如果時常不絕於耳;不僅使人覺得寡淡無味,並產生擾人之憂。尤其一些自翊為心靈導師類的人物,總喜歡不斷地編造出一些看似有哲理,其實只是空洞華麗的語言堆砌,毫無意義的所謂心靈疏導,不斷的輸入,卻很難有良好的產出,因為他們在意的不是你能接受多少,而在意的是輸岀可以使他們名利雙收。
「心靈」與身體如何交互作用,其實支配人們行為的即不是心臟、更不是心靈,而是大腦。
人大腦的精密度及其邏輯思維能力非常強,所以很多問題通過傳導系統進行篩選後,一部分保留在大腦記憶庫中備份、一部分去接受心靈感應;還有一部份通過大腦中樞神經支配身體感觸和行動的方向。
這些不是全部內容與結果,而僅僅是概念。
你是怎樣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