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和心靈有什麼關係?如何解釋「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2021-01-09 有聽讀書

對於先天帶有生理缺陷的人,常常會出現兩種情況,要麼是怨天尤人,自甘不幸;要麼就是百折不撓,破繭成蝶。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鮮明的差距呢?究竟是什麼影響著他們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各位書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共讀《自卑與超越》的第23頁—第44頁。共讀前,大家可以先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身體和心靈有什麼關係?

2.如何解釋「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01

身體和心靈是一個整體

兩個人同時看到了懸崖上的一朵花,其中一個人說:「因為花在那開著,所以我們才能看到」,而另一個人則說:「因為我認為那裡有一朵花,所以那裡有一朵花」。

第一個人我們可以稱之為唯物主義者,第二個人我們可以稱之為唯心主義者。

究竟是心靈支配身體,還是身體支配心靈,唯心主義者和唯物主義者各執一詞,至今也懸而未決。

村上春樹曾經說過:「肉體是每個人的神殿,不管裡面供奉著的是什麼,都應該好好保持它的強韌、美麗和清潔。」

在個體心理學中,心靈和身體的爭論不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問題。試想一下,如果一株植物有心智,它可以想到:「有人要來了,馬上就要踩到我了,我就要被踩斷了」。可作為植物,它終究無法轉身逃開。

而人的生命仰賴於行動,但僅僅發展身體是不夠的,因為行動少不了腦力的調節支配。

從中不難看出,無論心理還是身體都是生命的體現。

人難免會受傷,比如磕破了皮膚,我們的身體就會著手修復使其完好如初,但身體卻並非孤軍奮戰的,心靈也會提供幫助。

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七旬老人,身體和心靈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進行著合作。心靈調動著身體,同時,身體的每一個行動和表情都能看出心靈的印記。

人們常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就是如此。

02

心靈和身體交互作用

在前段時間大熱的電影《戰狼》中,有一個場景是冷鋒帶著Rachel從工廠逃離,而此時冷鋒也已被拉曼拉病毒感染。

當時冷鋒滿腦子裡想的,大概都是逃到安全的地方去吧,在為了達成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心靈就需要將目標具體化,也就是說,首先要弄清楚哪裡是「安全」的,以及如何才能到達。

而常見的偷竊行為,無外乎就是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然後憑藉竊取來的財物讓自己變的富有,並且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但是偷竊的根源又在哪裡呢?

在賈樟柯執導的電影《小武》中,主角小武自稱是手藝人,但實則是一個扒手。而他曾經的「戰友」小勇,也早已金盆洗手,成了縣裡著名的企業家,此時的小武自知無法適應社會的變化,因此仍舊以偷竊為生。

在小武身上,偷竊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的無奈,以及自甘墮落的表現。因為自我的沉淪,所以才會一次又一次的涉足泥潭。

另外,也有部分行竊者是因為貧窮和有所缺失的感受。而說到底,他們也不過是選擇了一種錯誤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03

補償作用

盲人阿炳,一曲《二泉映月》聞名於世,雖然雙目失明,但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在音樂上的造詣。

同樣,有許多的畫家和詩人都飽受視覺障礙的困擾,但這些不完美都被訓練有素的心靈所克服,最終,他們比其他擁有良好視覺的人更懂得運用自己的眼睛。

同樣的補償作用,也體現在左撇子的孩子身上。在家裡,或在剛進入學校時,他們都被訓練使用他們原本並不出色的右手。就這樣,他們為原本並不具備優勢的書寫、繪畫和手工做好了準備。

如果心靈能夠克服困難,那麼有缺憾的右手就往往發展出高超的技巧。

許多天生左撇子的孩子能用右手寫出更漂亮的字,表現出更高的繪畫天賦,通過正確的訓練,他們將劣勢轉化為了優勢。

如果身體無法適應環境,那麼往往就會成為心靈的負擔,所以天生殘疾的兒童心智發展相對遲緩。對他們的心靈來說,要影響並指揮身體優化發展,難度會更大一些。這往往會導致他們的心靈不堪重負,個性則容易變得自我中心。

儘管生理缺陷會帶來許多障礙,但這些障礙並不意味著無可變更的命運。如果心靈本身積極活躍,努力克服障礙,那麼同樣可以取得成功。

不過,這些孩子卻有一個共同特點:如果想要成功的彌補自己的不足,他們必須希望為整體出力,而非局限於關注自身。

如果一個孩子只想這擺脫自己的困難,他就會只會落在後面,只有當他發自內心地找到一個激勵自己的目標,他才會有可能打起精神來。

一隻笨拙的右手不會因為想要變靈巧,而少些笨拙,就會變成靈巧的右手。除非有一個建立在對於現實、他人乃至合作的興趣之上的目標,並通過練習,才會得以實現。

04

表達自我觀點的方式

如同上一篇中提到的《新警察故事》中,罪犯關祖的父親其實是一名警司,而德國的一位社會學家發現,相當一部分犯罪者的父母所從事的工作都與阻止罪犯有關。

像如法官、警察或獄警,而通常老師的孩子會冥頑不靈,牧師的子女常出現少年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們不妨從孩子的遺尿症,也就是俗稱的尿床來分析一下。

通常來說,在遭遇腎病腎病和膀胱疾病困擾的家庭中,孩子在便溺這件事情上往往承受了過多的壓力。父母太過努力制止遺尿的發生,孩子就會開始發起抵制:用遺尿來表達他們有自己的意願。

另外,尿床的孩子常常夢到他們起床去了廁所,通過這種方式,他們解脫了自己的負疚感,在夢裡,他們終於可以放心的尿了。

心理學家發現,尿床有時候是為了引起關注,操縱他人,爭取在夜裡得到和白天同樣的關注。不得不說,遺尿就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方式:孩子用膀胱而不是嘴來說話。

如今二胎政策放開,當家庭中另一個孩子出生了,原先的孩子很可能就會認為父母偏心了,自己再難以得到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與照顧。

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他們可能會用遺尿來表達這種不愉快,或者可能整夜哭鬧不休,通過聲音來贏得關注。

另外,還有一部分孩子會夢遊、掉下床鋪等等作為自己的心理偽裝。

從中我們看出,生理上的問題不過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表達自我觀點的方式。也展示了心靈作用於身體的影響力。

而在「皮格馬利翁」效應中,接受自己喜歡、欽佩的人暗示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所以,心靈不單影響到某個特別的生理症狀的選擇,還決定和影響著一個人的未來。

本章思維導圖:

領讀君說: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在人生的路途上,如果心有了方向,我們的行動才不會彷徨,因為心有所想,人生的旅途才不會迷路。或許你生來並不完美,又或是能力平平,但這並不意味著命運已經註定,不會變更。只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努力克服重重阻礙,並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你沒有理由會輸。

相關焦點

  • 人的心靈和身體究竟是什麼關係?它們又是如何交互作用的?
    偶爾在網上看到一篇關於「心身」方面問題的哲學文章,談的似是而非,不由覺得有點好奇,所以順便拾起而思之。到底什麼是心靈?有解釋說:心靈(而非靈魂或精神);一個器官,是將動物在生物學的層面上與植物區別的分界線。
  • 張曉:宇宙星河,心之所向
    他成為一個「幸運兒」,偶然之機得以投在「數學大師」丘成桐門下。自此,宇宙星河任逍遙,快意人生心所向。以數學的視角看事物本質馬克思曾說:「一門科學只有當它達到了能夠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真正發展了。」今天的技術科學,如信息、航天、醫藥、材料、能源、生物、環境等都成功地運用了數學。
  •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笛卡爾的論證自然不無問題,當代哲學家們對此已經有很多分析了。但問題在於,在放棄了笛卡爾的解決方案之後,如何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這是當代心靈哲學家們面臨的任務。賴爾等人提出了行為主義的解決方案,將心靈還原為可觀察的行為。
  • 由脈輪體系到七番徵心:正確認識身體部位與意識內容的相應關係
    關於意識內容和身體部位的相應關係,藏密的脈輪系統、中醫的臟腑系統都有各自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式,在道教內丹術當中也有較為豐富的體現。藏密脈輪藏密的脈輪體系不僅能夠解釋意識由我國古代所說的「心」向現代的「腦」的轉變,而且這個轉變包含在其拙火定由海底輪向頂輪的整個過程中,同時拙火定理論也和西方精神分析學關於性能量轉化為智慧的說法遙遠相契。
  • 小島時間站 | kin256太陽黃戰士:你的勇敢探索將帶你突破一切困境,到達心之所向
    當困境出現,我們可以藉由提問,去看看是否會有新的選擇及可能性誕生。去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適合的是什麼,還能夠做到和嘗試什麼,該往哪裡走,該如何去做……勇敢提問,然後等待靈感的降臨。很多看起來無路可走的當下時刻,其實並不是真的沒有選擇,而是沒被我們看見。每一次的設問都會為我們開創一個全新的意識空間,將新的可能性和選擇擺在你的面前。
  • 如何突破教育內卷,這所創新學校有何想法?
    為了能幫助這一代孩子創造屬於自己的新世界,提升他們的創業精神和領導力,肖知興創辦了致極學院,通過特有的「博雅教育」與「勝任力模型」,培養「知中國,懂世界的未來實幹家」。文丨張瑤 編丨Travis要說今年什麼詞最能展現大家的教育焦慮,那就是「內卷」了。顧名思義,大家都往裡面卷,卷的越多,裡面的空間就越小。
  • 我和我的學校 | 上海交大開年主題大片《心之所向》發布!北京地標...
    我和我的學校 | 上海交大開年主題大片《心之所向》發布!北京地標刷屏亮相!決戰脫貧攻堅、「十三五」圓滿收官你好2021迎來「十四五」的新目標建黨100周年的新徵程展望2035的雲約定新的一年,新的發展堅定的信念、傳承的精神不變「徵途漫漫,惟有奮鬥」國家所需 心之所向
  • 世界上唯一的性取向就是心之所向
    「世界上唯一的性取向就是心之所向.」 「不要對任何人有道德上的潔癖,這個世界上的任何靈魂,都是半人半鬼,湊的太近,誰都沒法看。」 「知道丘比特為什麼是蒙著眼睛射箭的嗎,因為愛情不分性別。」 「打不開的心結就把它系成蝴蝶結哦.」 「真心的本質僅僅是,見識過複雜,仍然想要單純的對待你。」
  • 大學生:如何解讀大學的自由,是身體的散漫,還是心靈的無拘無束
    【引言】什麼是自由,是身體的散漫還是心靈的無拘無束,我想應該是後者。但是不知道你是如何給自由定義的,是身體的散漫,還是心靈的無拘無束。很多人都選擇了前者,因為在他們的理念裡,不學習就是自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追求,所以大學所做的事情也都不盡相同。大家在業餘時間想做什麼都是自己的事情。沒有人有權利去管他們。雖然是這樣,我依然要給所有的學生一句忠告,散漫可以,不要經常做這3件事情,不然會影響以後的事業發展。
  • 《全職高手》榮光加冤渺小英雄,心之所向只為了嘉世戰隊的未來!
    邱非看葉修想賴帳就表示有理由一直糾纏他,葉修一時沒辦法也只好接受這份事實,他繼續向邱非承諾會還給他一個榮耀,陳夜輝一見邱非從興欣網吧回來誤以為總算跟葉修鬧掰折騰了就連綿不斷的貶低葉修還起了居心試圖將邱非和他拉在同一條船上,邱非一聽完就諷刺笑了狠狠地賞給陳夜輝一拳甚是告誡他若是膽敢再貶低葉修見他一次揍一次!
  • 藥物通過身體治癒心靈,音樂通過心靈治癒身體
    唱片店老闆曾經說過:「在這家唱片店裡,你所有的煩惱和悲傷都能被聽到和治癒。"事實上那個小的記錄存儲區安撫變成了許多人受傷的心的人心靈驛站。這個溫馨的故事來自一本小說,音樂的魔力是驚人的。據說小說創作源於生活。
  • 科學解釋靈異現象之鬧鬼和心靈感應
    可以說對於世界上70 億的人類來說有一半的人都相信超自然現象的存在,另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人都經歷過這些超自然現象,那麼究竟什麼是超自然呢?美國心理學協會對其的解釋是,存在於任何已知的解釋機制以外的表面異常,也就是說為了解釋這些現象,必須採用現在已經被物理學和生物學排除的一些機制,而且大部分超自然現象的解釋都認為,精神也可以脫離產生它的生物機制。
  • 心之助:疫情遇上大考 心靈「抗疫」不容忽視
    心之助心理專家盧悅表示:疫情遇上高考,考生的心靈「抗疫」仍不容忽視。高考延期節奏打亂焦慮情緒更加顯著「再過一個多月就高考了,但目前學習狀態不佳,無法安心學習,怎麼辦?」「在家集中不了注意力,真的很焦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各地的高考生們大部分時間都只能在家裡上網課學習。
  • 美麗心靈-我所認識的約翰納什
    說起來,《美麗心靈》裡講得他們如何神仙眷侶,其實他瘋了不久後她就要要求離婚,這麼多年他們住在一幢房子裡,只是同住人的關係,直到2001年拍了電影,他們才又復婚。」兩位老人從我們身邊走過,步履蹣跚,一聲不吭,他們間是那麼疏離,既像是陌生人的疏離,又像是熟識無睹太多年的疏離。《美麗心靈》在我心中營造的那個關於愛的奇蹟的泡沫就這麼被戳破了,我只是看到一個尋常老人的卑瑣晚境。
  • 上海交大開年主題大片《心之所向》發布!北京地標刷屏亮相!
    告別2020決戰脫貧攻堅、「十三五」圓滿收官你好2021迎來「十四五」的新目標建黨100周年的新徵程展望2035的雲約定新的一年,新的發展堅定的信念、傳承的精神不變「徵途漫漫,惟有奮鬥」國家所需 心之所向
  • 一個神奇的物理現象,和「心靈感應」有關,目前科學無法解釋
    其實在量子物理中,就有一個神奇的想像,和「心靈感應」十分類似,這種現象就是——「量子糾纏」,一個科學家至今都沒有搞清楚原理也無法解釋的物理現象,但是我們目前把「量子糾纏」這個現象利用在了前沿科技中,比如「量子計算機」和「量子通信」都是十分熱門的研究方向,量子力學相關的研究,是未來幾十年中科學家要研究的方向。
  • 一個神奇的物理現象,可能和「心靈感應」有關,科學家也無法解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基礎科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和熟悉的朋友交流時,經常會遇到「心有靈犀」的情況,只需要相互看上一眼,就可以明白對方的意思,甚至在一些雙胞胎的身上,還會出現類似「心靈感應
  • 數學之美:如何向孩子解釋學習數學的意義
    孩子們常常會對學數學的意義感到困惑,經常問:「學數學有什麼用?」,「我什麼時候會用到數學?」,或者是「數學在今後的生活中如何幫助我?」等等。對於提問的孩子們來說,似乎數學與生活沒大關係,只是課堂上的一些知識而已。
  • 《龍貓》心靈深處的歸宿,小孩的秘密基地,大人的「治癒所」!
    影片中的龍貓毛茸茸的,摸起來滑滑的,個子又大,可以當作床睡覺,非常治癒,難過時抱抱龍貓,心裡也得到不少安慰和慰藉,影片中小梅在森林裡亂串,掉在了龍貓身上,畫面非常溫馨,以及後面小梅兩姐妹掛在龍貓身上飛來飛去,有了龍貓的陪伴,她們對生活充滿了樂趣,這才是童年該有的樣子。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龍貓,它在心靈深處,那是我們靈魂深處的歸宿感。
  • 《最好的療愈》:醫學通過身體治癒心靈,音樂通過心靈治癒身體
    唱片店的主人曾說:"你所有的煩惱和憂愁,都能在這家唱片行得到傾聽和治癒。"確實如此,那家小小的唱片店安撫了許多人受傷的心,成了人們的心靈驛站。這個溫暖的故事來自一本小說,音樂的魔力讓人感到驚奇。音樂,不僅能治癒破碎的心靈,也能治癒病危身體。它給了病人新生的希望,也給了他們死亡之前最後的安詳。如今,作為一名音樂治療師的安德魯把自己所經歷的這一切寫成了一本書《最好的療愈:當靈魂遇見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