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為什麼說弦理論據稱是「唯一」能夠統一四種基本力的理論?

2020-11-21 騰訊網

2017年以來,物理學界的爭論出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走勢。面對把基本理論應用於可觀測宇宙時的困難,一些研究人員呼籲改變理論物理學中已有的一些信條。他們開始明確地提出,如果一個理論足夠優美且能夠解釋現象,那麼它不需要實驗的檢驗。這無疑打破了數百年來通過實證鑑定科學知識的哲學傳統。如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所說,理論的科學性必須是可證偽的。

一些弦理論家是「優美已足夠」的大力倡導者。由於弦理論據稱是「唯一」能夠統一四種基本力的理論,因此他們認為它必定是真理,即便它依賴於我們無法觀測到的額外維度。一些宇宙學家也開始放棄對用實驗驗證基本假設的堅持,這些研究領域包括多重宇宙(包含無數的宇宙)、量子現實的多重世界解釋(觀測行為會使得現實出現平行的分支)和宇宙大爆炸之前。

這些無法證實的假說和那些直接與現實世界相連且可以通過觀測檢驗的——例如,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以及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截然不同。如我們所見,理論物理學正在冒險進入數學、物理和哲學之間的真空地帶,無法真正滿足任何要求。

可檢驗性的問題已經潛伏了十多年。在科普書籍和科學論文中,已經有批評弦理論和多重宇宙的聲音。 2016年3月,理論物理學家保羅·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在《自然》 雜誌中寫道:「暴脹宇宙學理論已不再是科學,因為它是如此靈活,可以與任何觀測結果相調和。」理論家和哲學家理察·戴維(RichardDawid)和宇宙學家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對這些批評進行了反駁。

但是,他們崇尚的激進步伐還需要仔細地推敲。這場關於物理學靈魂的論戰爆發於科學結果——從氣候變化到進化論——遭到一些政客和宗教原教旨主義者質疑之時。科學家和哲學家之間更深層次的對話必然要包含公眾對科學的信心,以及對基本物理學的本質受到的潛在傷害的關注。

弦理論

弦理論是一個精心設計的理論,通過在更高維空間中微小的(一維)弦和(高維)膜來統一現有的物理學。較高的維度都緊緊地捲曲了起來,尺度都太小,即便是未來的粒子對撞機也達不到探測它的能標。

弦理論的某些方面原則上是可以通過實驗來檢驗的。例如,在弦理論中引入了費米子和玻色子間的對稱性——超對稱性——之後,它預言每種粒子都存在一個尚未被發現的夥伴粒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夥伴粒子,對在超對稱性可能存在的能量範圍進行了限定。如果這些夥伴粒子繼續不見蹤影的話,可能永遠也無法知道它們是否存在。當然,支持者總是可以聲稱,這些粒子的質能比我們所能探測的質能更高。

戴維認為,弦理論的真實性可以通過對研究過程的哲學和概率論證來確立。他援引貝葉斯的理論,認為如果一個理論「正確」或「可行」的概率在不斷提升,它就可以被認為得到了確認。這一概率的增加可以是純理論性的,因為「沒人能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案」和「該理論沒有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 」,於是他認為弦理論應該被視為是正確的。

這是「射門不成,移動門柱」的做法。和通過觀測證據來佐證科學理論的信念相反,他認為理論發現可以鞏固這一信念。然而,從數學邏輯得出的結論未必適用於現實世界。從宇宙的穩恆態理論到粒子物理學中意圖統一弱電力和強力的SU( 5 )大統一理論,實驗已經證明許多優美而簡單的理論是錯誤的。波普爾和其他 20 世紀的哲學家已經否定了不以事實為根據就推斷出真理的做法(歸納法優越論)。

我們不知道是否有其他的理論。可能只是還沒有找到它們。或者,這一提法可能就是錯誤的。如果由時空曲率來描述的引力確實有別於統治粒子的強力、弱力和電磁力,那也許就沒有必要建立一個有關四種基本作用力和粒子的統一理論。有著眾多變體的弦理論本身甚至都沒有明確的定義:這是一張期票,也許會存在這樣一個統一理論。

許多的多重宇宙理論

驅動多重宇宙理論發展的是一個謎題:為什麼自然界基本常數——例如,描述粒子間電磁相互作用強度的精細結構常數和與宇宙加速膨脹有關的宇宙學常數——的數值恰好位於能使生命得以存在的小範圍之內。多重宇宙理論認為,還存在數十億個不可觀測的宇宙,在它們中,這些常數可以取一切可能的數值。其中一些會和我們的宇宙一樣適宜生命生存,另一些則不會。

一些物理學家認為,多重宇宙是許多離奇巧合的最佳解釋。例如,宇宙學常數難以解釋的微小數值,它比量子場論的預言小了120個數量級。

作為多重宇宙和多重世界假說的倡導者,卡羅爾反駁了波普爾的證偽標準,將其稱為「鈍刀」。他提出兩個其他的要求:一個科學理論應該是「確定性」的和「實證性」的。卡羅爾說,「確定性」指的是這個理論「就現實如何運轉有清晰和明確的表述」。對於「實證性」,他同意傳統的定義,即應該通過解釋測量數據的能力來判斷一個理論是成功還是失敗。

他認為,不可及的宇宙會對我們的宇宙產生「戲劇性的效果」,由此可以解釋為什麼觀測到的宇宙學常數是如此之小。但在多重宇宙理論中,這一解釋可以不顧天文學家的觀測結果。宇宙學參數所有可能的組合會存在於某個地方,而這個理論本身也有許多可調的參數。其他理論,例如單模引力和修正了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宇宙學常數很小。

有些人已經提出了更易於檢驗的多重宇宙理論。如果測量發現宇宙具有負的空間曲率,那就可以否定物理學家倫納德· 薩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提出的版本。不過,這一發現對其他眾多的多重宇宙理論來說並不能說明什麼。從根本上說,多重宇宙的解釋依賴於弦理論,而弦理論本身還未經證實,它還依賴於某種機制,能在不同的宇宙中實現不同的物理學。這絕不堅實,更遑論可以檢驗。

物理學家休·埃弗雷特(Hugh Everett)提出的對量子現實的多重世界解釋是最終的量子多重宇宙,在其中,量子概率會影響到宏觀世界。根據埃弗雷特的觀點,在密閉的箱子裡通過隨機放射性衰變放毒,每一隻薛丁格的貓,其是生是死在自己的宇宙中是真實發生的。每當你做出選擇,即使是再平常不過的選擇,比如說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都會在量子真空中誕生出新的宇宙,以適應其他的行為。

數十億個宇宙、星系和我們每個人的「副本」,無法相互建立通信,也無法對其進行檢驗。但是,如果在每一個多重宇宙中都有一個我的「副本」, 並且可能有無窮多個,那麼哪一個才是我現在正在經歷的真正的「我」?是否存在一個優先於其他的「自我副本」?如果有一個我的「副本」青睞多重宇宙理論而其他的「副本」則反之,那麼「我」又該如何知曉現實的真正本質呢?

宇宙學家應該注意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警告:雖然數學上確實需要無窮維度的向量來實現完備的函數系,它並不存在於物理宇宙中。

通過檢驗

理論物理學家薩賓·霍森費爾德的觀點:後實證科學就是一個矛盾。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之所以是正確的理論,是因為它們做出了預言並在實驗檢驗中存活了下來。然而,從託勒密的地心說到開爾文的原子「旋渦論」,再到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的宇宙穩恆態理論,大量的歷史教訓提醒我們,在沒有充足數據的情況下,即便是優美且令人信服的想法也會把科學家引入錯誤的方向。

過分宣揚某些理論意義的後果是沉重的——科學方法會變得岌岌可危。宣稱一個理論是如此之好,它的存在便取代了對數據和檢驗的需要,這一做法有誤導學生和公眾的風險,比如該如何做科學研究?同時還有可能為偽科學家大開便利之門。

怎麼辦?物理學家、哲學家和其他科學家應該在當今物理學的框架下制定一個與其相適應的對科學方法的釋義。這個議題可以歸結為澄清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潛在觀測或實驗證據能夠令你相信某個理論是錯誤的並使得你放棄它?如果沒有,那它就不是一個科學理論。

這必須在正式的哲學術語下來描述。作為最初的步驟,未來應該召開一個會議,有關可檢驗性辯論的雙方都必須參加。

與此同時,期刊編輯和出版商可以根據其潛在的可檢驗性把這些工作歸入其他研究範疇,例如數學,而不是物理宇宙學。一些物理學院系和研究所被這些研究一統天下的局面也需要重新思考。

科學的讚許應該只授予可檢驗的理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捍衛科學免受攻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人能統一四大基本力?
    一直到科學家發現強作用力和弱作用力之前,人類認為只有引力和電磁力兩種力,於是科學家們嘗試兩種力之間存在的聯繫,即建立起統一理論。之後愛因斯坦做到了這一點,他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往電磁力中引入了場的理論,從而使得電磁力和引力統一了起來。在弱作用力和強作用力被發現之後,科學家們又在思考,是否能夠將四種基本力都統一起來呢?
  • 為什麼說弦理論既是夢也是噩夢?
    圖註:弦景觀可能是一個充滿理論潛力的迷人的想法,但它不能解釋為什麼像宇宙學常數、初始膨脹率或總能量密度這樣的微調參數的值具有它們所具有的值。儘管如此,了解這個值為什麼會出現在它所做的特定值上是一個微調問題,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個問題有一個物理動機的答案。
  • 為了統一四大基本力,科學家耗費了多少心血,未來有可能統一嗎?
    科學家們經過數百年來的研究發現,宇宙中所有現象都可以歸結為四種基本力的作用,即強力、弱力、電磁力和引力。眾所周知,牛頓是經典力學的奠基者,後世的科學家在經典力學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甚至是超越。起初人類只發現了電磁力和引力,科學家們想方設法想要將這兩種力統一起來,這一工作直到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後才算完成。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哪位科學家能夠將四大基本力統一起來,這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統一的概念,這個概念最早由愛因斯坦提出,指的是發現不同種類力之間的聯繫。
  • 四種作用力能夠統一嗎?怎樣統一?
    四種作用力能夠統一嗎?怎樣統一?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截至目前,科學家們總共在宇宙中發現了4種基本作用力。萬有引力理論基礎不牢。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用數學方法統一四種作用力,先把弱核力與電磁力統一起來,又把強核力與電磁力統一在一起。但引力依然無法入群,孤獨地徘徊在大統一理論之外。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在粒子物理學中,大統一理論是一種在一個單一的理論框架內,試圖描述所有的基本力和基本粒子之間的關係。19世紀中期,麥克斯韋在他的電磁學理論中闡述了第一個場論,證明了電和磁力之間的關係。然後,在20世紀初,愛因斯坦發展了廣義相對論,它是一種關於引力的場論。後來,愛因斯坦和其他人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場論,將電磁和引力作為一個單一的基本場論的不同方面。
  • 大統一理論是偽科學還是宇宙中的自然美?
    大多數物理學家會告訴你,在人類對現實的不懈追求中,我們提出了可測試的、驚人的精確理論,來解釋發生在難以想像的小尺度和無限廣闊的宇宙中的事件。而,目前的數學框架在解釋「巨大」和「微小」時並不一致。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主要的物理學家把他們的希望寄托在難以捉摸的統一場論或萬物理論上。在粒子物理學中,大統一理論是一種在一個單一的理論框架內,試圖描述所有的基本力和基本粒子之間的關係。
  • 弦理論真的能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嗎?
    在超弦理論中,每一種力都與弦的不同振動模式相關聯。因此,就像由四種不同音符組成的吉他和弦一樣,自然的四種力量在超弦理論的音樂中結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這適用於所有物質。在超弦理論中,電子、夸克、中微子以及所有其他粒子都被描述為擁有不同振動模式的弦。因此,所有物質和所有力在振動弦的同一說明下,都結合在一起,這就像一個統一性理論使所有一切統一起來。
  • 為什麼認為弦理論是終極大統一理論?
    弦理論的核心是貫穿物理學幾個世紀的思想主線,作為同一個框架的一部分,在某些層面上,所有不同的力、粒子、相互作用和現實表現被捆綁在一起。不是四種獨立的自然基本力(引力、電磁、強和弱力),而是一種統一的理論涵蓋了所有這些。弦理論的核心不是0維的粒子,而是構成宇宙的一維弦。
  • 物理需要大統一理論
    從30年代提出相對論後不久,愛因斯坦就著手研究「大統一理論」,試圖通過「弱作用,磁場,強作用」的統一思維來簡單的解釋宇宙,進一步將當時已發現的四種相互作用統一到一個理論框架下,從而找到這四種相互作用產生的根源。
  • 量子弦,優雅的宇宙大統一理論(第六稿)
    理論上宇宙間所有現象都可以用這四種作用力來解釋。為了統一這四種力,愛因斯坦耗費了後半生的精力沒有成功。在他之後,經過無數科學家的持之不竭,尤其是楊-米斯規範場,以及此後經過科學家們不斷完善的基本粒子標準模型,成功的統一了其中的三種力。但引力,始終是個問題小孩,沒有人能把它和其他三種力統一起來。
  • 如果有人能夠統一四大基本力,他的地位能否超越牛頓、愛因斯坦?
    大一統理論其實就是最終所有現象共同的本質,用一個理論去詮釋。 四大作用力 按照如今的視角來看,大一統理論應該就是統一四大作用力。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上個世紀,物理學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出現很多超乎物理學家的想像的現象。於是,他們開始進行統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了宇宙中存在著四種基本作用力。
  • 如果有人能夠統一四大基本力,那他能否超越牛頓、愛因斯坦?
    四大作用力按照如今的視角來看,大一統理論應該就是統一四大作用力。為什麼這麼說呢?在上個世紀,物理學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出現很多超乎物理學家的想像的現象。於是,他們開始進行統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了宇宙中存在著四種基本作用力。
  • 科學家稱發現第五大基本力,可能顛覆現有物理體系
    我們知道宇宙存在四大基本力,分別是強核力(Strong nuclear force)、弱核力(weak nuclear force)、電磁力(electromagnetic force)以及引力(gravitation)。可以說自愛因斯坦起(愛因斯坦時代就只發現了引力和電磁力),科學家就一直想要實現宇宙的大一統。
  • 科學終極理論:大統一理論?我們離萬物理論還有多遠?
    20世紀70年代中期,史蒂文·溫伯格、阿布杜斯·薩拉姆和謝爾登·格拉肖所做的研究成果令科學家們為之一振,他們創造了電磁力和弱核力的統一理論,即電弱統一理論。物理學家格拉肖、喬治等人提出,使用一種叫做「群論」的算法,可以通過「SU(5)」的對稱性將弱核力和電磁力與由膠子介導的強核力結合起來。
  • 人類在4維空間,上帝已被超弦理論證實,宇宙11維是怎樣的存在?
    當然關於四維空間的猜想,以現在的科學發展,科學家根本證明不了四維空間是否存在。畢竟對於三維生物的人類而言,四維空間的生物相當於上帝,可以穿梭時空,可以隨時改變處於四維空間裡的一切生物。既然人類連四維都沒有想明白,為什麼就敢說宇宙是十一維的?
  • 大統一理論
    標準模型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不少科學家認為它很可能不是粒子物理學最基本的理論,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建立一種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理論。  1973年,美國科學家帕提(Jogesh Pati,1937- )(右圖)和薩拉姆提出了統一描述夸克和輕子的帕提-薩拉姆模型,預言了質子的衰變。
  • 為什麼宇宙會有四種基本力?它們能夠統一嗎?未來之路很艱辛
    微觀量子力學世界中,有很多的現象是顛覆宏觀理論的,雖然微觀世界非常神秘複雜,但是它們仍然沒有逃脫科學的範圍,沒有逃出四種基本力的範圍。強核力和弱核力是探索微觀世界原子層面的重要保障,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粒子一旦超過亞原子尺度之外,這兩種力就會完全失去作用。所以,探索研究這兩種力,我們只能在微觀世界中進行,這也是它們相較力引力和電磁力發現較晚並且研究更困難的原因。
  • 什麼是量子引力理論?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四種主宰這個宇宙的自然基本作用力: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和引力。目前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已經能夠把前三種基本力統一起來,這個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這三種基本力,世界上的各種粒子加速器的實驗結果都能支持這個理論。
  • 為什麼會有弦理論
    我這裡所說的「弦理論」,並不是單指早期的「玻色弦理論」,或「超弦理論」,而是包含「M理論」在內的所有弦理論,可以說是廣義上的弦理論,另外因為這個理論不像,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那樣成熟,它相對來說比較前沿,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弦理論,在一向重視實驗的物理學中。
  • 科學家趨之若鶩的大統一理論究竟是什麼,一旦被證明又會如何?
    先簡單說說什麼是大統一理論;我就不搬百度百科了,直白的說,就是科學家的認知是萬物都有定律,蘋果掉了是重力,磁鐵能吸金屬是磁力,電能產生電磁力,世間萬物的一切都應該有個理論去解釋.而大統一理論就是想把現在世界上發現的四種相互作用力聯繫和統一,用一套統一的理論解釋宇宙所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