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提出一些有悖常識的問題,如題這樣的問題常常充斥網絡,為了正本清源,說說自己的觀點,和大家一起探討。
首先要說明的是,哲學和科學不是一碼事,從廣義上來說,它們都屬於科學的範疇,但狹義上來說,一個屬於社會科學,一個屬於自然科學。
哲學是從萬事萬物中抽取出來的一般規律的科學,而自然科學是研究萬事萬物具體規律的,如果把這兩種不同的領域混為一談,就是混淆是非,胡說八道。
比如植物學是研究植物結構和如何生長的,在生長過程中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植物的生存和生長;而哲學會通過任何植物都有一個種子發芽、長大、成熟、老去的過程這種現象,得出生命有一個出生、成長、成熟、衰亡的過程;再通過其他的動植物科學研究成果,總結出所有的生命都有一個誕生、成長、成熟、衰亡的過程;再通過萬事萬物科學研究成果,得出萬事萬物都有一個誕生、成長、成熟、衰亡的過程。
而且還可以通過科學研究這些過程可能發生的一些事情,得出一些基本規律,比如事物發展都是從量變到質變;是在不斷地否定舊事物中誕生新事物,也就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行的;事物都是運動著的,因此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等等。
這些哲學思想,只是對世界萬物運行規律的一些總結,是大道理,可以指導和啟發科學研究和發現,但與自然科學具體發現發明風馬牛不相及。
正確的哲學思想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說穿了,哲學就是人們看待世界的觀點,有了正確的觀點,就能夠在做事做人方面有一個正確的方法,所以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從具體的科學和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一些大道理,反過來又給具體的科學研究和生產生活一些大道理的方法指導。但哲學永遠是滯後的,只有科學的發展才能夠促進哲學的發展,哲學是不能代替科學研究的。
歷史上很多科學家又是哲學家,就是因為他們從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感悟中,得到了對世界普遍規律的感悟。比如阿基米德、亞里斯多德、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等自然科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家,他們的著作裡蘊含著許多深刻的哲學思想。
我們中國健在的偉大科學家楊振寧,其最高學位就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
科學研究是哲學形成的基礎,新的發現和新的成果,會使哲學的認識不斷提升。
比如在牛頓時代,人們持有的是宇宙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靜態宇宙觀,近一百年宇宙模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新的科學發現完全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論,這個理論成為了標準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是有始有終有界無邊的。
這樣哲學思想就必須根據科學的新發現進行調整,才符合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否則哲學就成了無根之水,成了反科學的論調。
自然科學作為基礎,哲學作為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上層建築,這種關係不能混淆,更不能顛倒,否則就成了扯蛋。
說了這麼多,我想大家已經明白,一些人提出所謂「科學中還沒有建立大統一理論,哲學上有嗎」這種論調,就是扯淡的論調,毫無邏輯可言。
科學研究發現,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都在四種基本力的控制之下,這四種基本力就是萬有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前兩種力更多的表現在宏觀事物中,比如星球運行、日常生活中;後兩種力主要表現在微觀領域,作用於原子核以下。
這四種不同表現的力是不是有一個共同的本質屬性,或者說它們是不是有一個共同的源頭呢?是否可以用一種理論和公式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科學家們努力尋找著這個統一的源頭,這就是所謂的大統一理論。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人類對事物的本質就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就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能夠解決很多現在無法認識的問題,就是一次人類文明的大跨越。
早在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就已發現了弱相互作用力的一種破缺對稱性,為1965年溫伯格對稱性自發破缺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啟示,從而成為弱電統一的突破口。
不久,格拉肖、溫伯格、薩拉姆三位科學家提出了弱電統一理論,解釋了這兩種力的各種現象,並預言了幾種新的粒子,後來人們驗證了他們的預言。這樣,弱力和電磁力得到統一,這三位科學家為此獲得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後來人們又在研究弱、電、強三力的統一上有重大突破,但迄今把引力拉進四種力統一還毫無頭緒,大統一理論任重道遠。
這四種基本力的統一,是完全建立在數理邏輯和實驗基礎上的,哲學怎麼能夠解決呢?如果哲學說說就能夠解決的事情,還要科學界一百年來的孜孜以求嗎?
再說一遍,自然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是建立在自然科學之上的上層建築,自然科學沒有解決的問題,上層建築亂建立學說,就成了空中樓閣,無根無基怎麼能立得住?
所以所謂哲學能夠建立大統一理論是本末倒置,完全是扯蛋。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感謝粉絲朋友們一直以來的關注支持和厚愛。
原創版權,未經許可的任何轉載與內容引用均被視為抄襲侵權,可能受到法律責任追究,請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