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樸道玄燈
1919年4月,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卡魯扎寫信給愛因斯坦,提出五維時空,即四維空間加一維時間,從更高維時空的思維高度,將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與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統一起來。卡魯扎發現,引力與電磁力,都會引起空間結構的波動,引力與電磁力這兩種力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引力在三維空間波動,而電磁力則在捲縮的第四維空間波動。
正如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描述的那樣,引力產生的根源在於空間彎曲,令質量之間存在引力。
卡魯扎與克萊茵奠定了弦論的基石。按照目前的弦論,時空結構是十維空間加一維時間,即十一維時空,按照空間平等性,意味著我們日常宏觀世界的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的四維時空中,捲縮著其餘七維空間,以我們的身心系統結構,感覺不到這七維捲縮空間的存在。
弦論的主要核心思想是多維時空結構和弦的振動方式,目的是建立大統一理論,從理論產生的初始就要把引力納入其中。
弦的振動方式決定了物質的存在狀態種類形態,基本粒子都是由一維的弦產生的,弦以特定的振動方式就形成了相應的粒子。而捲縮的空間結構則決定了弦所能採取的振動方式。
按照佛家「色空不二」原理,空間平等性將貫穿於捲縮的多維空間結構中,因為無論怎樣的捲縮空間,其本性上都是「空性」,都是一維的弦,振動頻率與振動方式只不過是「幻化的色相」,按照「性相用」的體用關係,即使是不同振動頻率與振動方式產生的不同捲縮空間相,也是同一「空性」在不同條件下產生的幻相,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存在,只要無常變化,就存在著相互轉化關係,那麼在本質上就是同一屬性,因為虛空是整體相連、一體聯動的,所以多維捲縮空間也是彼此相通,不是僵硬固化的一成不變。
多維時空的弦論,意味著在一定條件下,主次要層次的維度時空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主次時空的隱顯位置可以互換。
比如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中,主要時空是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當位,處於顯現位置,而其他的七維捲縮空間隱藏起來,平時我們難以察覺到這些維度空間的存在,這些世界裡的現象事物也接觸不到,對我們來說是陌生世界,不會出現在我們熟悉生活的世界中。就好像中國古代有許多雜家玄幻小說,中國道學則把這些多維捲縮空間稱為「方外,別有洞天」,主人公因為某種機緣到了方外異空間,遇到方外的奇人異士,經歷了神奇不可思議的光怪陸離之事。
最著名的要數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漁人緣溪行,經過一片樹林,到了溪水源頭,發現一個洞口,仿佛若有光,漁人因為好奇心驅使,就鑽了進去,然後發現了一個世外桃源。後來出來時,時間還是與當時一樣,沒有發生時空轉換。漁人作記號,告密於太守。
太守派人來找,按照記號標記原路返回,卻不見了入口處,桃花源這個異空間隱藏起來了,從此再無出現於世。
還有採藥人到進山採藥,遇到異人,被請到某處喝酒,發現這裡別有洞天,等品嘗了各種瓊漿玉液美味之後,異人送其回去,採藥人只覺眼前一陣眩暈恍惚間,回到了村裡,卻發現原來已經過了百年時光,原來的村子已經物是人非,親人也早已化為塵土。
還有樵夫觀對弈,忘記時間恍然已過數十年,連砍柴的斧子木柄都腐朽爛掉了!
這類例子古代很多,有的是空間轉換,時間保持同一的延續流變,桃花源就屬於這類,而更多的是空間流變時間也流年,所謂「洞中方數月,世上已千年」,「山中無歲月,修煉無甲子」,說的都是空間流變,時間也流變。都是體現了空間平等性,「色空不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空間彎曲,其實把角度換成空間平等性,來看問題,則能很快與弦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