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及其大海嘯成因

2020-11-23 大河網

  3月11日,日本發生9.0級地震,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區遭到海嘯襲擊。電視畫面顯示,海嘯迅速吞沒了農田和房屋,汽車和船隻被海嘯席捲著撞上建築物。在一系列的地球板塊和能量運動後,日本遭遇1900年以來最大的地震,以及由此帶來的毀滅式海嘯。如此大地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地震為何會引發大海嘯?

  板塊

  邊緣處易發地震

  談論日本多地震,首先要了解這個國家的獨特位置。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原地震首席預報員孫士鋐介紹說,日本諸島處在太平洋板塊的邊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最初的全球板塊劃分,就是按照地質和地震帶劃分的。所以板塊邊緣的地區,自然就位於地震帶上。日本諸島、菲律賓群島、阿留申群島都一樣,因為都位於太平洋板塊的邊緣和地震帶上,也被稱為島弧地震。」

  擠壓

  俯衝移動造動力

  孫士鋐告訴記者,雖然具體震動的原因還不好判斷,但從長期的地質變化和地震的動力源來說,本次日本地震可以用板塊移動來解釋。

  「太平洋板塊在日本的東面,它向西移動,而且是俯衝式的移動,擠壓到歐亞板塊,形成了地震的動力源。」孫士鋐介紹說,目前科學界對於太平洋板塊的變化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它向兩側擴張,一種是它在收縮。去年智利的8.8級地震,也應該是受到太平洋板塊移動的影響。

  錯位

  海水湧落形成海嘯

  海嘯是海底地震最主要的次生災害之一,孫士鋐介紹說,內陸發生的地震則不會發生海嘯。就此次日本地震而言,由於震中是位於130公裡外的海底,而不是陸地,因此海嘯帶來的損失和傷害,要遠遠比地震本身大很多。

  孫士鋐告訴記者,引起海嘯的是地殼的垂直錯動。

  「地震引起的地殼運動,既有水平的錯動,也有垂直的錯動。水平的錯動不會引發海嘯,垂直的錯動才會引發海嘯。所以當一次地震以垂直的錯動為主的話,就很有可能造成海嘯。」

  具體地說,就是當海底出現了大範圍的上升或下降,大的高度差引起了重力差。「如果海底塌陷,海水就會迅猛地灌進這個『坑』裡,海水形成了落差,出現海嘯。同樣,如果地震造成了海底的隆起,也會引起高度差,觸發海嘯。」

  落差

  海嘯波超10米

  孫士鋐認為,此次日本地震引起的海嘯最高超過了10米。海底地垂直錯動的幅度比1923年的地震應該更大一些。

  據他介紹,1923年的8.3級東京大地震,震源位於東京以南90公裡處的相漠灣海底。當時此處海底的高度下降了90米到180米,而另一處海底上升230米,海嘯波的高度達到了6米到7米。

  影響 

  地球自轉時間少1.6微秒

  據美國航天局科學家11日表示,此次日本大地震導致當天地球的自轉時間減少了1.6微秒,即每天的時間減少了1.6微秒。1微秒等於一百萬分之一秒。

  美國航天局地球物理學家理察·格羅斯說,日本大地震導致地球質量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地球自轉。

  美國和義大利的一些地球物理學家指出,2004年印尼蘇門答臘地震引發的地軸偏移使得每天減少了6.8微秒,2010年智利大地震使得每天的時間減少了1.26微秒。

  防災

  看到海水倒退,立即去高處

  預測海嘯也是一個科學難題。

  孫士鋐告訴記者,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會發布海嘯的預警,但有時候發布預警後,最終海嘯沒有來。1960年智利的8.6級地震,因為此前發布過一些空預警,導致民眾對最終預警沒有足夠重視,造成巨大損失。

  一般來說,高度在50釐米以下的海嘯不會造成災害性影響。造成較大災害的海嘯,高度一般在4米到5米。

  普通民眾如何預防海嘯帶來的災害?

  孫士鋐介紹說,海嘯一般會在地震後10分鐘到20分鐘發生。而且海嘯波到來之前,海邊的海水會出現倒退的情況。如果在海邊發現了海水倒退的情況,千萬不要去海邊,而是要趕緊往高處跑。從海水倒退到海嘯到來,會有5分鐘到6分鐘的時間,這也是拯救生命的關鍵時間。  

  ■觀世界

  全球地震進入活躍期

  近年強震次數增加,活躍期或達數十年

  孫士鋐認為,日本發生強震和近年來地球進入地震活動活躍期有關。

  能量釋放加速

  「地球演化進程中,無論是地殼運動還是地震活動,都表現出強弱交替的現象,在這個時期活動強烈,而在另一個時期活動就較弱。因此,地震活動是否處於活躍時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孫士鋐說。

  如何判斷地球是否進入強震活躍時期?

  孫士鋐表示有兩點標準:一是強震的活動水平是否明顯高於以往百年的平均水平,尤其是8.5級以上巨大地震的頻度和強度。二是全球地震能量釋放是否出現進入明顯加速狀態。

  7年5次8.5級以上地震

  「從歷史資料可以看出,在上世紀的前60年裡,地球的強震活動水平比較高,強震也多發。而在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後,直到2004年印尼大地震,這40年裡,全球都沒有發生過8.5級以上的地震,可以理解為這40年是一個比較平穩的時期。

  2004年印尼發生8.7級大地震,2005年又出現了8.5級地震,2007年再次發生8.5級地震,去年智利又發生8.8級強震,到這次日本的強震,7年的時間裡,就發生了5次8.5級以上的強震。」孫士鋐認為,目前,全球地震的強度與頻度都明顯增強,全球地震能量釋放加速迅猛。這表明,全球地震活動已經進入一個相對的活躍期。

  這個活躍期會持續多長時間?孫士鋐表示,從歷史上看,穩定期和活躍期大都在數十年,因此在未來幾十年裡,全球主要地震帶上要關注大地震產生的可能。

相關焦點

  • 日本特大地震成因:板塊擠壓
    江蘇省地震局研究院副院長侯康明如此描述日本本次大地震。  震級定義:8.8級  本次日本地震,震級達到了8.8級,專家認為「比較嚴重」。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國稱,「這可以算得上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
  • 日本3·11大地震後海嘯成因被發現
    日、法、美、英4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伴隨日本2011年3月11日的大地震,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海域地震震源區的地層應力大規模釋放
  • 日本三重縣發現約2000年前南海海溝大海嘯跡象
    中國網5月18日訊 據日本媒體網站5月17日報導,在東海地區的三重縣內發現了約2000年前襲擊四國和九州的大海嘯的跡象。日本在3年前發表了在南海海溝能引發的最大級海嘯猜想,負責調查的專家指出,可能實際發生接近此猜想的特大級海嘯。
  • 日本有大地震和海嘯?今年全球已發生6級以上地震20次,最大7.7級
    在地球上,日本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比較特殊,可以說完全是四面環海,同時日本也是世界地震相對較為活躍的國家之一,因為是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附近。按照日本調查委員會的公告顯示,初步預估千島海溝附近在30年以內,有7%-40%的概率發生芮氏8.8級以上的地震,所以這能有大地震發生的概率。
  • 地震成因
    地震成因: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巖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巖層(特別是石灰巖)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 歷史上的今天:2003年伊朗巴姆大地震 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大地震2003年12月26日伊朗東南部地區巴姆古城發生6.6級地震,地震導致至少26271人遇難
  • 日本地震驚美國 卡斯卡迪亞斷層恐引發地震
    鳳凰衛視4月12日《解碼陳文茜》,以下為文字實錄:陳文茜:今天第一段我想和大家來談一下,跟地震有關的一些重要的訊息。因為最近全世界,不只是因為日本所發生的宮城大海嘯,還有包括因為宮城大海嘯所衝擊的核能電廠和地震之間的關係,都成了各國能源政策最關心的焦點,我們先來為大家來整理,在日本有關的地震的後續的訊息。
  • 日本大地震 看史上最經典的十部地震災難電影
    3月11日,日本史上遭遇的最強烈地震攜著史上最強烈海嘯,襲擊幾乎日本全境沿海地區。強震引發的大海嘯最高達10米。地震發生以後,餘震不斷。3月13日晚日本氣象廳已將此次地震震級從M8.8調至M9.0級。據統計,自有記錄以來,日本此次的9.0級地震是全世界第五高,1960年發生的智利M9.5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M9.2地震分別排第一和第二。初步統計,僅芮氏6級以上餘震就達50多起。
  • 日本專家詳解智利大地震成因
    新華網東京2月28日電 (記者藍建中)智利當地時間27日發生芮氏8.8級大地震後,新華社記者聯繫了日本知名地震研究機構——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地震、火山和防災研究中心的數名研究人員,就此次大地震發生的原因進行了採訪。
  • 日本地震波及5縣,地震魚與地震有關嗎?真是大地震前兆?
    根據公開的科學數據顯示,日本氣象部門通過從本月22日開始統計,以日本長野縣中部為震源的地震就已經接連發生40次以上,所以是高度頻繁,其實在這之前,日本還出現了兩次強震,發生在日本小笠原群島地區和本州東岸近海,等級大小分別為6.5級和6.2級,所以這個強度非常大。而這些小地震相當於就是在強震之後,特別是上面提到了日本東部地區的地震相對較為活躍。
  • 「那一年的那一天」日本311大地震·當年的海嘯衝擊以及之後的恢復狀況
    2011年的 3 月 11 日,日本遭逢震度 9.0 的大地震,引發的大海嘯對日本東北三縣造成巨大傷害,死亡加上失蹤人數超過 1
  • 汶川8.0級大地震的根源和成因
    本文指出了在地震學界和地質學界佔統治地位的用板塊運動來解釋大地震成因的板塊構造學說的致命性缺陷和板塊運動沒有驅動力以及板塊構造學說無法預報大地震這些關鍵性缺陷。中國地震部門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前沒有反應、沒有作為的狀況和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盲從有著重要的關係。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當前對地震成因機制的解釋是Reid提出的彈性回跳假說,並在後續的研究中Julian等人提出了用雙力偶震源機制模型來描述地震的成因機制
  • 日本氣象廳的地震、海嘯、火山災害預警
    地震災害的監測預警  日本堪稱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發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  當發生大地震時,氣象廳的地震預警系統會檢測到先傳來的縱波,並在橫波到來前的數秒乃至數十秒,利用對地表破壞較小的縱波和對地表破壞較大的橫波之間的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差,迅速發出地震警報。在S波來臨之前的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差就成了人們逃生的寶貴時間。  此外,氣象廳還開發了地震受災早期評價系統。
  • 外媒:日本熊本地震致259人遇難,其中四成因震後恐懼而死
    外媒:日本熊本地震致259人遇難,其中四成因震後恐懼而死 中新網3月13日電,據外媒報導,日本熊本縣12日發布了關於熊本地震遇難者死因,其中,約四成遇難者是因為地震後的恐懼,造成身體或精神負擔而死亡。
  • 中科院院士陳顒:我國發生大海嘯可能性較小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12月26日是印度洋海嘯15周年紀念日,當日,中科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顒在中國地震局專家講座中表示,雖然我國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土大海嘯的可能性較小,但是要注意防範小海嘯產生的災害。
  • 東京以南突發強地震,海平面劇烈變動發出警報,大海嘯又來了嗎?
    如今的日本,已是世界上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在國際社會上也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獨特的地理環境帶來的並不只有益處,在日本平靜的土壤下也埋藏著一些災難與隱患。比如日本處於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因此地震頻發。
  • 日本將會陷入六千米海底!美國專家:2億日本人只能選擇中國避難
    日本再前段時間投資20億拍過一部災難片,名為《日本沉沒》,在電影中地址物理學家田所雄介在一次深海考察過程中,意外間發現日本全島海底正在發生異常變化,最終查明發現日本海底已經發生嚴重的龜裂,科學家們判斷出一年之後日本將沉沒6000米海底,最後一名美國科學家建議日本整體移民,而給出的最佳方案是去中國
  • 緬甸7.2級地震成因的探討
    緬甸7.2級地震成因的探討Seisman 緬甸地震柱構造是作者所定義的第17號地震柱構造。2011年3月24日緬甸7.2級地震,引起了作者對緬甸地震和汶川地震成因的思考。緬甸及其周邊地區(85°~105°E,13°~40°
  • 沉睡了300年的富士山,如果被大地震喚醒,對日本或是毀滅性的
    火山的爆發是經過長年積累的,並不是隨時都在噴發。  下一次會在什麼時候噴發誰也說不清楚,但是有人預測,下次富士山噴發會是因為地震。因為日本地太平洋地震帶,算是地震頻發區。地震時,地殼運動劇烈,很可能就導致積蓄在富士山下的能力暴動,從而引起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