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NHK新聞報導,日本專家近日表示,日本首都東京在未來30年內,有70%的機率會發生「首都直下型地震」。也就是說,地殼運動導致地殼變形,在東京正下方發生地震的隱患也在不斷加大。
據悉,日本關東地區的地殼正以每年2釐米的速度向北推進,專家指出:「明天發生地震也不足為奇,必須要做好能做的所有準備。」
此前,日本關東地區南面的菲律賓海板塊和東面的太平洋板塊在關東地區的陸地板塊下方下沉,形成了複雜構造,多次引發了各種類型的大地震。
西村卓也接受採訪(NHK電視臺)
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副教授西村卓也通過GPS觀測到的數據對地殼運動進行了分析,以調查地殼變形的程度。分析發現,隨著菲律賓海板塊不斷下沉,陸地板塊向北推進,導致關東地區南部的房總半島和三浦半島等地的地殼正以每年2釐米左右的速度移動。
西村副教授指出,地殼持續變形容易引發「內陸直下型地震」。他還表示:「在地殼深處變形還在持續,會引起其他類型的地震。」
菲律賓海板塊下沉的正前方被東面的太平洋板塊阻擋,從而導致板塊內部被施加了彎曲的力量。由此引發的地震以菲律賓海板塊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東京和千葉等人口密集的區域將會感受到劇烈震動。
「首都直下型地震」中,情況最糟的是可能造成2萬人死亡的「都心南部直下芮氏7.3級」地震。從類型上來看,該地震就是在菲律賓板塊內部發生的。
西村副教授表示:「雖說『首都直下地震』在未來30年內發生概率是70%,但這不意味著30年後才會發生,明天起床就發生地震也不足為奇。所以要重視生命安全和家庭防災準備,盡己所能,將防災準備付諸行動。」
「首都直下地震」是?
「首都直下地震」是由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預測的,東京在未來30年內有70%概率發生芮氏7級大地震,或給首都圈帶來巨大損失。
專家表示,將吸取東日本大地震的教訓,將此次地震設想為2013年以來最大級別的地震,來進行損失預估和對策制定。
專家表示,如果順利執行事先對策,將使遇難者減少到預估的十分之一。加強建築物抗震度和普及 「感震斷路器(該機器在感知震感後能及時斷電從而防止起火)」十分重要。
今後30年內發生率為70%的依據是?
日媒稱,「首都直下地震」發生率是由過去多次發生的大地震數據為基礎而推導出的。
據統計,在日本關東南部的板塊邊界,兩次芮氏8級「巨大地震」之間間隔220年,在220年間平均每27.5年發生一次芮氏7級大地震。由此推導出,未來30年內發生「巨大地震」的概率是0%到6%,發生7級大地震的概率是70%。
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指出,芮氏7級大地震存在「靜穩期」和「活動期」。220年的前100年是靜穩期,之後是大地震相繼發生的活動期。
現在距1923年發生的7.9級關東大地震已近100年,而在這100年內總只發生了1次7級大地震。地震調查委員會表示,今後很有可能會頻繁發生地震活動。
來源:海外網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