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是智利共和國的簡稱,位於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智利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我們從地理的角度來分析一二,從地理位置來看,智利位於西半球、南半球,智利西臨太平洋,東部靠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智利的國土形態十分狹長,南北長度超過4350千米,而東西平均寬度僅為180千米,其中最窄的地區只有不到100千米。由於智利南北長度很長,所以地跨約38個緯度,從熱量帶角度來看智利地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亞寒帶等熱量帶。
智利西臨太平洋,海岸線漫長,不過北部地區海岸線較為平直,而南部地區,特別是南緯40°以南地區海岸線十分曲折,這主要是在歷史上的冰川時期,中高緯度地區多冰川分布,盛行西風帶攜帶的水汽碰到了安第斯山脈的阻擋抬升,多地形雨,增加了冰川的厚度,巨大的冰川從高山上向西滑動,對地表形成巨大的侵蝕作用,從而形成了海岸線呈鋸齒狀的「峽灣地貌」。智利的氣候南北差異十分明顯,北部地區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屬於「熱帶沙漠氣候」。
聖地牙哥
位於南緯30°至40°之間的地區,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氣候炎熱乾燥;冬季受來自海洋的西風帶控制,氣候溫和溼潤,屬於「地中海氣候」。而位於南緯40°以南的地區,終年受西風帶控制,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從氣候角度來看,智利北部地區降水稀少,南部地區氣候溼冷,不適合人類生產生活,所以智利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南緯30°至40°之間的地中海氣候區,比如首都聖地牙哥,還有瓦爾帕萊索、康塞普西翁、蘭卡瓜、塔爾卡和蒙特港等城市也在這一區域。
阿塔卡馬沙漠
智利是一個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智利西部海洋中就分布著南北走向的板塊消亡邊界,由於板塊之間的碰撞擠壓,不僅隆起了巨大的褶皺山脈「安第斯山脈」,而且也導致智利地震災害多發。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是世界上最乾旱的沙漠之一,曾經連續91年沒有下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0.1毫米,被稱為世界「旱極」。板塊邊界頻繁的地殼運動和地質活動,促成了智利豐富的礦產資源,智利是世界中銅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