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形態的轉變:佛教死亡觀

2021-01-15 如來如去108

人死之後,並非形神皆滅,佛教在吸收印度教「業報輪迴」的思想的基礎上,釋迦牟尼在禪思中思察生死輪迴因果本末的基本方法或所依據的基本原理,是被強調為佛法理論基石乃至佛法代稱的「緣起法」。此一法則,可用《雜阿含經》裡的偈語:「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概括。然此緣起法則亦被稱為「中道」,所謂「中道」,即如實認識現象的本來面目,不偏不倚,不墮於任何不符合真實的片面見解和偏執。

(本圖片來自網絡)

此「中道」思想是佛教的根本思想,故佛教之死亡觀亦是建立在此基礎上,所以說佛教在破斥外道對於死亡的執見時,皆是採用「非斷非常」、「非有非無」的思想。所謂「非斷」或「非無」,意謂生命是一生滅相續、生死相續、因果相續的不斷延續過程,當念如是,生前死後也當然如是。然人之生、老、病、死,物之成、住、壞、空,亦是一個過程,非永恆不變之「實體」,彈指間,此物非彼物,從哲學意義上來看,即「非常」或「非有」。

(本圖片來自網絡)

釋迦牟尼佛在初轉法輪之時,就提出了解脫之道,所謂的「四聖諦」,通過觀人生之苦,明晰苦之根本,在認知的基礎上,以道踐行,繼而實現究竟之解脫。

(本圖片來自網絡)

然在諸苦之中,眾生之生與死是無法迴避的,在世俗表現上往往是兩個極端,眾生畏懼死亡,如《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將眾生死亡前之相總結為五類:

「一、離別所愛盛財寶故;二、離別所愛盛朋友故;三、離別所愛盛眷屬故;四、離別所愛盛自身故;五、於命終時備受種種極度重憂苦故。當知此苦由五相,謂不與彼會生愁惱故。」

(本圖片來自網絡)

由此看出,眾生死亡之苦在於不舍世間的情與物,殊不知世間之無常,無論是世間之情與物,還是眾生本身。佛教指出,生命無常,死亡可能就在呼吸之間,超越死亡之威脅當為人生大事。釋迦牟尼以自身示現,親證人之生、老、病、死,繼而強調死亡之無可避免以及死亡的超越性,正如其在臨終前的教誨:「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我今雖是金剛之體,亦復不免無常所遷,生死之中極為可畏!汝等宜應勤行精進,速求離此生死火坑。此則是我最後教也。」

(本圖片來自網絡)

可見,佛教亦是主張人生之「非常非斷」,但著重點不在於死亡的形式,而在於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如何提升死亡的品質,以及如何實現精神的解脫。

相關焦點

  • 佛教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編者按:關於人類起源問題,佛教有過詳細解答,比如一些佛經記載,地球最早人類來自色界第六天光音天,他們飛空而來。佛教認為,眾生分為四種形態,胎生,化生,溼生,卵生,人類屬於胎生。那麼,入胎需要具備哪些因緣?在佛教經論中,也有相應解答。
  • 佛陀講述外星人的生命形態
    佛陀描述的外星人形態(製圖:曉愚)外星人是否存在,當今科學界已經有了共識:那就是有的。因為類似太陽的恆星僅我們銀河系就有上千億顆,而類似銀河系的星系也已發現了超過10億個,這種情況下,認為僅僅太陽系行星的地球有高級生命,是完全不成立的。關鍵只在於我們能否找到外星人並與他們交互。美國為此特意投入巨資成立了「尋找地外智慧生命研究所」(SETI)專門尋找外星生命,只是目前還未有真正意義上的發現。事實上,在科學家們發現地外文明之前,我們現在就可以通過佛經了解地外文明。
  • 生命是什麼?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生命是什麼?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生命是指一種「東西」的存在,同時,也是人類對生命現象存在的詮釋。
  • 解讀北大鐘上威文章:植物幼苗出土後形態轉變的分子機制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鐘上威實驗室在《PNAS》上發表了關於微蛋白(microproteins)在植物發芽過程中對子葉彎鉤扭轉和子葉展開的積極調控作用的文章,題為「Allosteric deactivation of PIFs and EIN3 by microProteins in light control of plant development」。
  •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目的在於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 神秘的多維空間生命透視與佛教世界層級觀
    物本的生命觀,從物質的構成層面來解讀生命現象,包括物質、物種、物類三個層面的內容。西方唯物論哲學和近代生物學、醫學、心理學即側重於這種生命觀。亞裡斯多德曾說:「整個靈魂在人死後繼續存在是不可能的。」他認為生命的形式與質料是統一的,具有共在性,人的生命結束後,只能靠同類子孫作為種族的延續存在下去。奧地利著名生物學家貝塔朗菲也認為,生命表現為無數種植物和動物的形態。
  • 骷髏念珠與天主教會的死亡觀
    一些念珠上有骷髏珠,作為「死亡的象徵」,或提醒人們生命無常。 拉丁短語「Memento Mori」(記住你終有一死/珍惜時間)的出現,可為教會的死亡觀找到根據。這句短語對中世紀歐洲的藝術和宗教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影響到今天的世界。
  • 池田大作:以佛教的思維方式解析生命現象_佛教_鳳凰網
    《論生命》是他眾多佛學著作中討論生命現象的專著。在該書中,他用佛教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對人類最奇妙、最精微的生命現象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當代西方著名學者J·湯因比對該書的評價是:「池田大作先生對生命動力的佛學分析,比我所知的現代任何西方的分析都精美深奧。」
  • 佛教怎樣解答人類起源的問題?
    那麼,在佛教教義中,如何解答人類起源問題?最初的人類是從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圖片來源:資料圖片)佛教不相信宇宙有個創造神,專門創造宇宙與人類的神權乃至禍福吉兇,是非善惡由神權所主宰,這一連串的邪說謬論,在目前的時代已逐漸被文明的人士唾棄,在歐美各國皆視為天方夜譚。
  • 張美雲:佛教的環保理念實踐是如何折射的?
    在這種大背景下,探討佛教與環保這一命題便顯示出其應有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下面,擬從佛教折射出的環保理念和實踐兩個方面來進行具體闡述。一、佛教環保理念的思想淵源佛教環保理念的基礎源於佛教中的緣起論。作為佛教的根本教義,緣起論認為一切現象形態都是由因緣和合成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 葉狀形態類生命——動物生命的起源
    不過現在,科學家相信,紐芬蘭發現的化石和其他類似的化石可以幫助他們解答關於地球生命的關鍵問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葉狀形態類生命存在於距今約6.35億到5.41億年的震旦紀。這類生物具有莖狀身體,可發育出分形狀分枝,並像水母一樣柔軟。最重要的是,科學家認為這些生物能夠生長到兩米長,而這種體型在當時的動物當中並不多見。
  • 佛教的生死觀一一智者學佛
    佛教認為生死相連,生死之間由業力所牽,死只是作為一種生命的幻化形態,並不是生命的終結,而對我們這一期生命來講,這一具色身只是經過了生命的一個驛站。只要世人明了緣起法則,不昧因果,就能把握生命的主動權,並通過對生活的合理安排,而解決人們對死的恐懼和無奈。
  • 「探秘」生命的形態
    首先思考個問題,生命是否有形態?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有」,生命因肉體而存在。大自然萬千物種,動植物、微生物等生命體,都有實體的形態,而且是區別其他種類的標誌。但緊接著,你應該會質疑這個第一反應的「有」,質疑的點在於「生命因肉體而存在」。時至今日,科學尚未證明,生命只存在於有形實體中。沒有證實,就有其他的可能性。
  • 第四屆普覺文化「2019佛教與生命教育」學術交流大會在廣州開幕
    佛教在線廣州訊 2019年8月3日-4日,第四屆普覺文化「2019佛教與生命教育」學術交流大會在千年古剎廣州市大佛寺隆重召開。來自國內外的法師、學者、專家,各級領導以及居士、學員、善信等500餘人齊聚廣州,在東方智慧與現代哲學與醫學、科學的共同聲音中探討生死話題,共同建構新時代「生老病死」的生命觀,推動生命更有質量地發展。上午9點整,「2019佛教與生命教育」學術交流大會正式開始。
  • 不同的動物在佛教中分別有什麼含義?
    佛教以慈悲為懷,視眾生平等,這其中也包括了動物。佛法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無二的,在本質上並無差別。但由於因緣果報的關係,所以現前的生命形態各有不同。而佛陀於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教理說法,度其出輪迴苦海。在佛陀的各種說法當中,譬喻說法是比較生動、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這也成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有效方式。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指出在家信眾與出家僧眾是相輔相行的,欲要振興佛教,是必使佛教在社會上得到支持和普及,必須「都攝乎正信佛教之在俗士女而後圓滿。」(《佛教正信會緣起》)提出要以佛教的五戒十善作為在家信眾學佛的根本,以使佛教道德深入社會人心,而改善社會風尚。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從正史資料和佛教的藏經文獻中,佛道之爭往往是皇帝組織的辯論或佛道之間關於信仰歷史和基礎觀念的辯論,道士似乎一直處於下風,這其實是佛道互涉的特殊形態。如果看六朝時的志怪小說,民間日常生活中的佛道之爭往往是信仰資源的競爭。與此相對,在中國古代文化的大環境中看,佛教進入中國面對的中國人的認同問題則呈現為夷夏之爭,這顯然不是佛道之爭。
  • 佛教是否允許吃雞蛋?
    依據佛教的觀點,生命有四種形態:胎生、卵生、溼生、化生。雞蛋屬於卵生,這個形體的存在,代表一個生命的存在,吃一個雞蛋,就相當於殺害了一個生命。因而,吃雞蛋就相當於殺生。在《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中,曾經提到有人終生沒有子女,佛陀就說此人在前生不信因果,曾在百鳥產乳之時,用瓶子拾取鳥蛋,並煮來食用,致使諸鳥喪失子嗣,所以獲得無子的報應。
  • 「生命之美:豐富多樣的地球生命形態」展
    2020年12月1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主辦的「生命之美」公益展開展了!地球上生存著種類繁多的生物,它們以各自不同的生命形態與人類共同生存在同一顆星球上。這些神奇的生物有著千姿百態的外形、眼花繚亂的色彩、靈巧多變的功能,有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生物、挺拔俊俏的植物等,它們用各種方式展示著自然界中的生命之美,為地球舉辦一場饕鬄盛宴。本次展覽是北京自然博物館自主開發的展覽,以突破慣有的陳列方式,打造獨一無二的自然博物館特色,展現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引領觀眾開拓賞析生命之美的嶄新視角。
  • 「生命之美:豐富多樣的地球生命形態」展
    2020年12月1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主辦的「生命之美」公益展開展了!地球上生存著種類繁多的生物,它們以各自不同的生命形態與人類共同生存在同一顆星球上。這些神奇的生物有著千姿百態的外形、眼花繚亂的色彩、靈巧多變的功能,有小巧靈動的昆蟲、翱翔雲端的飛鳥、健步奔馳的走獸、遨遊水下的水生生物、挺拔俊俏的植物等,它們用各種方式展示著自然界中的生命之美,為地球舉辦一場饕鬄盛宴。本次展覽是北京自然博物館自主開發的展覽,以突破慣有的陳列方式,打造獨一無二的自然博物館特色,展現原創性的學術研究成就,引領觀眾開拓賞析生命之美的嶄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