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之後,並非形神皆滅,佛教在吸收印度教「業報輪迴」的思想的基礎上,釋迦牟尼在禪思中思察生死輪迴因果本末的基本方法或所依據的基本原理,是被強調為佛法理論基石乃至佛法代稱的「緣起法」。此一法則,可用《雜阿含經》裡的偈語:「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概括。然此緣起法則亦被稱為「中道」,所謂「中道」,即如實認識現象的本來面目,不偏不倚,不墮於任何不符合真實的片面見解和偏執。
此「中道」思想是佛教的根本思想,故佛教之死亡觀亦是建立在此基礎上,所以說佛教在破斥外道對於死亡的執見時,皆是採用「非斷非常」、「非有非無」的思想。所謂「非斷」或「非無」,意謂生命是一生滅相續、生死相續、因果相續的不斷延續過程,當念如是,生前死後也當然如是。然人之生、老、病、死,物之成、住、壞、空,亦是一個過程,非永恆不變之「實體」,彈指間,此物非彼物,從哲學意義上來看,即「非常」或「非有」。
釋迦牟尼佛在初轉法輪之時,就提出了解脫之道,所謂的「四聖諦」,通過觀人生之苦,明晰苦之根本,在認知的基礎上,以道踐行,繼而實現究竟之解脫。
然在諸苦之中,眾生之生與死是無法迴避的,在世俗表現上往往是兩個極端,眾生畏懼死亡,如《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將眾生死亡前之相總結為五類:
「一、離別所愛盛財寶故;二、離別所愛盛朋友故;三、離別所愛盛眷屬故;四、離別所愛盛自身故;五、於命終時備受種種極度重憂苦故。當知此苦由五相,謂不與彼會生愁惱故。」
由此看出,眾生死亡之苦在於不舍世間的情與物,殊不知世間之無常,無論是世間之情與物,還是眾生本身。佛教指出,生命無常,死亡可能就在呼吸之間,超越死亡之威脅當為人生大事。釋迦牟尼以自身示現,親證人之生、老、病、死,繼而強調死亡之無可避免以及死亡的超越性,正如其在臨終前的教誨:「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我今雖是金剛之體,亦復不免無常所遷,生死之中極為可畏!汝等宜應勤行精進,速求離此生死火坑。此則是我最後教也。」
可見,佛教亦是主張人生之「非常非斷」,但著重點不在於死亡的形式,而在於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如何提升死亡的品質,以及如何實現精神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