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大作:以佛教的思維方式解析生命現象_佛教_鳳凰網

2021-01-12 手機鳳凰網

池田大作曾任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國際創價學會會長。《論生命》是他眾多佛學著作中討論生命現象的專著。在該書中,他用佛教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對人類最奇妙、最精微的生命現象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當代西方著名學者J·湯因比對該書的評價是:「池田大作先生對生命動力的佛學分析,比我所知的現代任何西方的分析都精美深奧。」

《論生命》一書分為三部分。本文試分別作一簡單介紹。

(一)宇宙與生命

池田大作探討了現代社會,特別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給人類帶來的新挑戰,許多問題都有待於人們作進一步的探討,例如:靈與肉、夢、人的軀體與生命的關係、永恆不變的自我、瞬間的永恆等。

「人類的生命寓居何處?」池田大作認為:如果按照古希臘哲人那樣,從人的存在之外去尋找一個「普紐瑪」來解釋人的生命根源,那麼,人也就只能是一架機器而已。因為,把細胞與器官結合成一個生命體的法則,本身就內在於人的軀體以及生命之中。在他看來,普紐瑪主義者反對了機械主義的生命觀(機械主義分離軀體與生命),但由於他們假設了一個超唯物主義的生命力,他們也就在本質上犯了一個與機械主義相同的錯誤。為此,池田大作認為:必須把我們自己的軀體本身看作就是生命的顯現。也就是說,人類的生命力本身就內在於其自身的軀體之中。這種積極的生命力,就是生命的根本實質。而且,這種內在於人的軀體之中的生命力本身與宇宙的生命力是同為一體的。

何謂「宇宙的生命力」?池田大作認為,「宇宙的生命力」在佛教中有許多名稱,但最好的名稱是「神秘法則」,它是萬物與眾生所必不可少的積極力量。這種力量創造並再創造一切事物——所有的精神活動以及物質活動。當其在物質世界中顯示自身時,它表現為一種對無機世界的統攝法則。它使化學的組合成為可能,並且控制著物理宇宙有節奏的運動。換句話說,物理的、化學的、天文的法則僅僅只是宇宙神秘法則的一種特殊的、現象界的表現。同樣,這個生命力也構成精神世界,它創造著理智、良心,它給本能、欲望以力量和衝動,它創造了所有精神與心理的活動。這種宇宙的生命力,在其它宗教中稱之為上帝,但在池田大作看來,它不是上帝,它就是宇宙本身。它內在於宇宙以及人類生命之中,宇宙萬物(包括無機界、有機界、生物界、動物界)以及人類生命及其運作都是它的顯現。

池田大作認為,當宇宙生命之根本的原理,在接受了極為不同的外部條件並在適應這些條件的情況下,就把生命的進化過程推導到了人類的形式。這就表明:每個人都與那構成宇宙生命本質的、無限永恆的源力有著深深的熱切的交流。可以這樣說:人就是宇宙生命力運作現象中最精緻、最奇妙的一種,然而卻又不是唯一的一種。宇宙的生命力,它還體現在小鳥的鳴啼和蝴蝶的飛舞之中。甚至在森林中,人們每走一步都可以踩著四萬個微生物。地球上的食物鏈圖表明:一切生物都參與著生命的維繫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地球就是一個超級有機體,宇宙則是一個至上的有機界。生命的節律性運作就瀰漫於整個宇宙的時空之中。

那麼,地球這個超級有機體的內在生命與宇宙生命同一的實質是什麼呢?池田大作認為:就佛教的觀點來看,每一獨立的個體生命,均是由肉體、精神與體(中道)的合力之作。從地球與宇宙的關係來看,地球可喻為生命的肉體法則,而宇宙則可喻為生命的精神法則,而體——中道則是維繫肉體法則(相)與精神法則(性)的根本原理或本原,它也就是那貫穿於流逝不居的靈與肉中的生命的恆固本質。體,就其作為「中道」而言,它與宇宙同一,中道就體現在那可觸知和可感知的明確現象中,但它的實質卻又是存在於「空」的狀態中。「空」就其廣義來說,它指的就是諸法萬有的精神或性質,亦即通常所謂的「本體」,它的特性超越存在與非存在。由於我們對存在與否的判斷是依賴時間、空間而得出的,因此,體或空也是超越時間、空間概念之尺度的。這正猶如我們要找出我們的精神,那麼,我們將既得不到它的形式,也得不到它的實體。但我們卻並不能就斷定它的不存在和非存在。因為,它確實又在各種可感知、可觸知、可認知的現象中顯示著它的作用。

池田大作認為,這種空,並不能簡單地歸之為就是人類精神,它是萬物的特質或本原。在最大意義上可以這樣說,宇宙本身的實質就是一種空的狀態,亦即宇宙生命力的本體。正因其是空,故實證科學的感性分析解決不了生命本體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是宗教與哲學的目標之一。在這個意義上,夢可以說是通向真實的自我生命的一隻眼睛。因為,夢本身就體現為一種時空上的恍惚狀態。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宇宙本身描述為一種恍惚(本來不該這樣描述的),在這種恍惚中,包含著秩序與和諧,這種宇宙本身便是那永恆的宇宙生命力。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個體所汲取或稟賦的宇宙生命(體,自我)也因而具有了永恆的意義。

【頭條】: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竣工 引人注目

【兩岸】:啟智運悲 慈濟為災民建設安身立命的家園

【禪茶一味】:禪與茶悟道 瓶喝也行  

【素食】:秋季每天都吃點石榴好處多

【覺悟】:機鋒無限——深入內心啟發清淨的智慧

【一日禪】:懂得放棄 尋獲另一種釋然

【心靈物語】:反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眾生】:李厚霖:我不會拿自己的信仰做秀

【佛藝】: 藏傳佛教造像題材分類及特徵(一) 

【書店】: 大手印實修心髓—瑜珈心性學科頌 

李雅清

相關焦點

  • 對中國佛教哲學內涵的全面探索
    (黃心川語,2003)該書從中國人的佛教著作出發,從中梳理出中國佛教的重要哲學問題,勾勒中國佛教哲學體系,闡述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在此基礎上,又與印度佛教哲學思想、中國固有的儒、道哲學思想進行比較,凸現了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獨具的異彩。依據中國佛教哲學的實際,方教授從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和實踐論等四個方面解析中國佛教哲學的內涵。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三)三和理論的提出範居士在《佛教文化與和合生態》一書中指出,自然生態危機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都要認真對待的重大問題,更為嚴峻的現實是,人類利用自然來實現建設和毀滅的能力遠遠超過自我管控的能力。顯然,自然生態問題絕不僅僅是環境保護的問題,更涉及人的世界觀和存在方式。
  • 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_佛教_鳳凰網
    懺悔有理懺與事懺,佛教講「一切唯心造」,一念善則善,一念惡即惡。理懺的道理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心空則罪消,但此理過於高妙,沒有特別的佛教修養功夫和深厚的慧根及善根不能得。佛教通常所說的懺悔是事懺,事懺乃是按一定的修懺法以懺除罪業(心、事兩方面)的佛教活動。
  • 對話淨因法師:生命是延續的,佛教不講生死
    對話淨因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淨因法師:生命是延續的,佛教不講生死主持人曾瀞漪:我們生一定會面臨死,但是人死一定會再有生嗎那麼生命是什麼呢?生命就像一個流淌的河水,它只有延續性,沒有生死。普通民間講生死,佛教不講生死,佛家講延續性,生命是延續的,它就是相當於陽光的那一種光的那個波,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一直在流淌。所以你說的有代表性,這樣它不一定很專業。
  • 佛教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編者按:關於人類起源問題,佛教有過詳細解答,比如一些佛經記載,地球最早人類來自色界第六天光音天,他們飛空而來。佛教認為,眾生分為四種形態,胎生,化生,溼生,卵生,人類屬於胎生。那麼,入胎需要具備哪些因緣?在佛教經論中,也有相應解答。
  • 白化文教授在研討會第三場發表論文_佛教_鳳凰網
    白化文教授在研討會第三場發表論文 2007年09月18日 11:14鳳凰網華人佛教
  • 張美雲:佛教的環保理念實踐是如何折射的?
    在這種大背景下,探討佛教與環保這一命題便顯示出其應有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下面,擬從佛教折射出的環保理念和實踐兩個方面來進行具體闡述。一、佛教環保理念的思想淵源佛教環保理念的基礎源於佛教中的緣起論。作為佛教的根本教義,緣起論認為一切現象形態都是由因緣和合成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 汶川大地震手記:一個佛教傳媒人的災區經歷
    誰也沒有想到,羅漢寺的山門會在接下來的大雨和不斷的餘震中迎進來那麼多驚恐苦難的生命。(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丹珍旺姆)鳳凰網佛教頻道李保華在帳篷裡了解產婦情況(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丹珍旺姆)
  • 生命是什麼?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生命是什麼?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生命是指一種「東西」的存在,同時,也是人類對生命現象存在的詮釋。
  • 2019年藏傳佛教教義闡釋工作研討會在京召開
    、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院長嘉木樣活佛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徐上傑)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幹事鄭堆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攝影:徐上傑)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全柏音代表中國佛教協會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徐上傑)
  • 神秘的多維空間生命透視與佛教世界層級觀
    物本的生命觀,從物質的構成層面來解讀生命現象,包括物質、物種、物類三個層面的內容。西方唯物論哲學和近代生物學、醫學、心理學即側重於這種生命觀。亞裡斯多德曾說:「整個靈魂在人死後繼續存在是不可能的。」他認為生命的形式與質料是統一的,具有共在性,人的生命結束後,只能靠同類子孫作為種族的延續存在下去。奧地利著名生物學家貝塔朗菲也認為,生命表現為無數種植物和動物的形態。
  • 生命形態的轉變:佛教死亡觀
    人死之後,並非形神皆滅,佛教在吸收印度教「業報輪迴」的思想的基礎上,釋迦牟尼在禪思中思察生死輪迴因果本末的基本方法或所依據的基本原理,是被強調為佛法理論基石乃至佛法代稱的「緣起法」。此一法則,可用《雜阿含經》裡的偈語:「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概括。
  • 第四屆普覺文化「2019佛教與生命教育」學術交流大會在廣州開幕
    佛教在線廣州訊 2019年8月3日-4日,第四屆普覺文化「2019佛教與生命教育」學術交流大會在千年古剎廣州市大佛寺隆重召開。因此,生命教育是有必要開展的,關於人的生存與生活、成長與發展、本性與價值。讓我們一起探討生命的奧妙,多角度探討生死話題,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生命,生命在於呼吸之間,思維緣起性空,才能了解生命的意義,才能深刻了解生命的奧秘。學術大會將安排專家學者與聽眾進行相關主題的對話,激發更多對死亡的思考。
  • 湖裡區佛教協會幫扶自閉症家庭
    活動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明德法師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星星家庭親子手繪帆布袋(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中共廈門市湖裡區委統戰部副部長、湖裡區民族與宗教事務局局長葉毓青(左二)、明德法師(左一)、黃昌玲秘書長與星星的孩子交談(右一)(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 胡雪峰喇嘛: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編者按:2019年10月10日至14日,2019中美加三國佛教論壇在美國召開。鳳凰網佛教受論壇組委會邀請赴紐約全程報導本屆論壇。論壇期間,中、加、美三國佛教界和學術界濟濟一堂,共論「覺悟在人間:禪的精神與實踐脈絡」。
  • 鳳凰佛教臺灣行第四日隨筆:楠西萬佛寺傳奇
    法藏法師在鳳凰佛教巡禮報導團橫幅上簽名留念(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2015年12月19日,今天是鳳凰佛教通訊員臺灣行的第四天。 法藏法師曾任南普陀佛學院教務主任,熟通戒律,對佛教傳播也有多年的專業經驗,法師現任僧伽林文化事業出版社負責人,佛教僧伽林教育院院長,《僧伽》雜誌發行人,佛教衛星慈悲電視臺臺長。因此,法藏法師對鳳凰佛教報導團,有著更為熟知的親切感。見面後,法藏法師馬上指出:我是鳳凰網網友,剛剛看到鳳凰網上你們採訪徐玉成老師關於宗教立法的文章,非常好。我們也非常關注大陸佛教的發展。
  • 科學家眼中的佛教到底什麼樣?潘宗光教授親述學佛體會
    6月24日,上海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邀請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在覺群大禪堂作了題為《淨土法門——我的體會》的主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潘宗光教授現場與大家分享了從淨土法門的選擇到體會的心路歷程(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 覺群人生講壇:潘宗光教授助你理解「科學的佛教」
    (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2019年12月1日,上海玉佛禪寺舉辦2019年第十九期覺群人生講壇,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以
  • 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迪慶梅裡雪山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盧海林)大多數人到了德欽,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看到梅裡雪山。來過的人都說,看到梅裡雪山,任何人都會受到強烈的震撼,這種震撼來自心靈深處。遺憾的是,到德欽來的人,十有八九看不到梅裡雪山,因為它經常被雲霧所籠罩,很少露出真面目。藏民們都會說,能看到梅裡雪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1986年,藏傳佛教的十世班禪大師曾在這裡舉行隆重法事。
  • 維護佛教界合法權益,中國佛教協會在行動
    一、佛教界合法權益被侵害現象頻發,嚴重影響佛教的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佛教界始終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全國佛教活動場所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完善寺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寺院管理體系,一切活動依法、依規開展。但是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在社會上出現了寺院「被承包」、「被上市」等商業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