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大作曾任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國際創價學會會長。《論生命》是他眾多佛學著作中討論生命現象的專著。在該書中,他用佛教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對人類最奇妙、最精微的生命現象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當代西方著名學者J·湯因比對該書的評價是:「池田大作先生對生命動力的佛學分析,比我所知的現代任何西方的分析都精美深奧。」
《論生命》一書分為三部分。本文試分別作一簡單介紹。
(一)宇宙與生命
池田大作探討了現代社會,特別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給人類帶來的新挑戰,許多問題都有待於人們作進一步的探討,例如:靈與肉、夢、人的軀體與生命的關係、永恆不變的自我、瞬間的永恆等。
「人類的生命寓居何處?」池田大作認為:如果按照古希臘哲人那樣,從人的存在之外去尋找一個「普紐瑪」來解釋人的生命根源,那麼,人也就只能是一架機器而已。因為,把細胞與器官結合成一個生命體的法則,本身就內在於人的軀體以及生命之中。在他看來,普紐瑪主義者反對了機械主義的生命觀(機械主義分離軀體與生命),但由於他們假設了一個超唯物主義的生命力,他們也就在本質上犯了一個與機械主義相同的錯誤。為此,池田大作認為:必須把我們自己的軀體本身看作就是生命的顯現。也就是說,人類的生命力本身就內在於其自身的軀體之中。這種積極的生命力,就是生命的根本實質。而且,這種內在於人的軀體之中的生命力本身與宇宙的生命力是同為一體的。
何謂「宇宙的生命力」?池田大作認為,「宇宙的生命力」在佛教中有許多名稱,但最好的名稱是「神秘法則」,它是萬物與眾生所必不可少的積極力量。這種力量創造並再創造一切事物——所有的精神活動以及物質活動。當其在物質世界中顯示自身時,它表現為一種對無機世界的統攝法則。它使化學的組合成為可能,並且控制著物理宇宙有節奏的運動。換句話說,物理的、化學的、天文的法則僅僅只是宇宙神秘法則的一種特殊的、現象界的表現。同樣,這個生命力也構成精神世界,它創造著理智、良心,它給本能、欲望以力量和衝動,它創造了所有精神與心理的活動。這種宇宙的生命力,在其它宗教中稱之為上帝,但在池田大作看來,它不是上帝,它就是宇宙本身。它內在於宇宙以及人類生命之中,宇宙萬物(包括無機界、有機界、生物界、動物界)以及人類生命及其運作都是它的顯現。
池田大作認為,當宇宙生命之根本的原理,在接受了極為不同的外部條件並在適應這些條件的情況下,就把生命的進化過程推導到了人類的形式。這就表明:每個人都與那構成宇宙生命本質的、無限永恆的源力有著深深的熱切的交流。可以這樣說:人就是宇宙生命力運作現象中最精緻、最奇妙的一種,然而卻又不是唯一的一種。宇宙的生命力,它還體現在小鳥的鳴啼和蝴蝶的飛舞之中。甚至在森林中,人們每走一步都可以踩著四萬個微生物。地球上的食物鏈圖表明:一切生物都參與著生命的維繫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地球就是一個超級有機體,宇宙則是一個至上的有機界。生命的節律性運作就瀰漫於整個宇宙的時空之中。
那麼,地球這個超級有機體的內在生命與宇宙生命同一的實質是什麼呢?池田大作認為:就佛教的觀點來看,每一獨立的個體生命,均是由肉體、精神與體(中道)的合力之作。從地球與宇宙的關係來看,地球可喻為生命的肉體法則,而宇宙則可喻為生命的精神法則,而體——中道則是維繫肉體法則(相)與精神法則(性)的根本原理或本原,它也就是那貫穿於流逝不居的靈與肉中的生命的恆固本質。體,就其作為「中道」而言,它與宇宙同一,中道就體現在那可觸知和可感知的明確現象中,但它的實質卻又是存在於「空」的狀態中。「空」就其廣義來說,它指的就是諸法萬有的精神或性質,亦即通常所謂的「本體」,它的特性超越存在與非存在。由於我們對存在與否的判斷是依賴時間、空間而得出的,因此,體或空也是超越時間、空間概念之尺度的。這正猶如我們要找出我們的精神,那麼,我們將既得不到它的形式,也得不到它的實體。但我們卻並不能就斷定它的不存在和非存在。因為,它確實又在各種可感知、可觸知、可認知的現象中顯示著它的作用。
池田大作認為,這種空,並不能簡單地歸之為就是人類精神,它是萬物的特質或本原。在最大意義上可以這樣說,宇宙本身的實質就是一種空的狀態,亦即宇宙生命力的本體。正因其是空,故實證科學的感性分析解決不了生命本體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是宗教與哲學的目標之一。在這個意義上,夢可以說是通向真實的自我生命的一隻眼睛。因為,夢本身就體現為一種時空上的恍惚狀態。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宇宙本身描述為一種恍惚(本來不該這樣描述的),在這種恍惚中,包含著秩序與和諧,這種宇宙本身便是那永恆的宇宙生命力。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個體所汲取或稟賦的宇宙生命(體,自我)也因而具有了永恆的意義。
【頭條】: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竣工 引人注目
【兩岸】:啟智運悲 慈濟為災民建設安身立命的家園
【禪茶一味】:禪與茶悟道 瓶喝也行
【素食】:秋季每天都吃點石榴好處多
【覺悟】:機鋒無限——深入內心啟發清淨的智慧
【一日禪】:懂得放棄 尋獲另一種釋然
【心靈物語】:反思: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眾生】:李厚霖:我不會拿自己的信仰做秀
【佛藝】: 藏傳佛教造像題材分類及特徵(一)
【書店】: 大手印實修心髓—瑜珈心性學科頌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