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2020-12-02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關於人類起源問題,佛教有過詳細解答,比如一些佛經記載,地球最早人類來自色界第六天光音天,他們飛空而來。佛教認為,眾生分為四種形態,胎生,化生,溼生,卵生,人類屬於胎生。那麼,入胎需要具備哪些因緣?在佛教經論中,也有相應解答。

釋迦牟尼乘象入胎(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生命是無盡的延續。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這段人生旅程,只是生命延續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一個片段。那麼,生命又是如何轉遞的呢?如何從過去轉到今生、又從今生抵達來生?佛教告訴我們,有情生命的延續大體要經歷四個階段,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生有,不是指我們從母胎落地時的出生,而是生命最初投胎的剎那。當男女以愛染心交合,中陰身便在精卵結合時介入,形成一期生命最初的開始。至此結束了中陰身的生涯,佛教稱之為生有。

胎兒的形成需要具備哪些因緣?《瑜伽師地論》談到了四種要素。

1、父母與子女具有業緣

父母想要得到孩子,首先須有感子的業緣。假如父母在這期生命中沒有生子的業力,或是生理有問題,或是沒有中陰身去投胎等等,自然就無法受孕。

父母與子女,多是因為宿債而形成親屬關係。俗話說:「子女原宿債,討債還債,有債方來。」父母做牛做馬地哺育兒女成人,可有些兒女非但不能承歡膝下,還要使父母終日操心受氣。當然,也有不少子女從小便能為父母分憂,長大後更盡心報答養育之恩。截然不同的兩種類型,正是那句俗語的真實寫照。同時,感情及願望,也是構成血緣關係的重要原因。如朋友間患難與共,夫婦間恩愛有加,乃至父母對子女的無我之愛及子女對父母的過分依戀等等,因為這份深厚的情感而希望永遠在一起,這種願望也是構成業緣的重要因緣。

組織一個家庭,往往講究門當戶對,中陰身投胎時也有這種講究。《大寶積經》曰:「若父母尊貴有大福德,中陰卑賤;或中陰尊貴有大福德,父母卑賤;或俱福德,無相感業:若如是者,亦不受胎。」可見,父母與子女關係的形成,在福德方面也有相應要求。

2、父母在生理上沒有缺陷

若父母生理有缺陷,不能形成受精卵,自然無法孕育胎兒;或受精卵雖形成,但母體生育器官不正常,不能為受精卵提供生長空間;或父母遺傳基因有問題,導致流產或死胎:這些都影響到有情的投胎受生。

3、父母以愛染心發生交合

有情的投胎,是在男女交合時出現。中陰身在愛染心的驅動下,緣男女交合境而趣向母胎中。又因為交合流出的精卵,阿賴耶識執此為我有,構成一期生命的最初胚胎。

4、中陰身的介入

現代醫學認為:只要有生命的遺傳基因,就能構成胎兒。這在佛教看來是不對的,遺傳基因僅僅屬於物質因素。而有情生命的形成還必須有中陰身的介入,進一步說就是識的參與。現代人認為生命根源乃遺傳基因,因此在解釋生命現象時多歸結到遺傳。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遺傳的作用,但那主要限於形體的相似。事實上,子女與父母在性格、思維方式、興趣愛好上往往差異很大。原因就在於每一個生命都是帶著自己過去生中的生命信息前來受胎。

相關焦點

  • 佛教:一個人開始交好運,往往有這四大徵兆,你有嗎?
    但若我們內心的磁場是惡意的、消極的、灰暗的,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幸運。一個人的福報裡藏著他的幸運,會在未來的日子裡帶給他意外之喜。幸運藏在福報裡,要想交好運,首先得培植福報。一個人開始交好運,往往有這四大徵兆,你有嗎?一、不嗔怒、不抱怨當一個人開始放棄嗔怒、抱怨,而選擇平心靜氣、善解人意的時候,就是開始交好運的預兆。佛教裡總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 生命是什麼?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生命是什麼?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生命是指一種「東西」的存在,同時,也是人類對生命現象存在的詮釋。
  • 佛教認為12歲的我與8歲的我,是同一個人嗎?
    四聖諦的第三諦,亦即「滅諦」,所說的是:唯有當一個人停止想要擁有他無法擁有的東西,他的苦才會停止。他必須過一種知足、素樸的生活;然而,素樸卻又不能夠太過頭!一個人在放棄的過程中必須切合實際,不能一下子做得太過分,否則的話,他又會苦於自己完全不能正確地放棄。四聖諦的第四諦,亦即「道諦」,所說的則是:有8種方法可以終結苦。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習於行善,還有必須正確地冥想。
  • 對話淨因法師:生命是延續的,佛教不講生死
    當他放棄生命的時候,其實他已經絕望了,還有可能真的是他沒有任何活下去的理由,也就是一個人生觀的問題,或者涉及到生命的意義跟價值的問題。有的時候,他把很小的東西當成他的全部,好像這井裡的驢,他只看到這一點點,其實真的需要我們很多的熱心人。有的時候可能一句話就能徹底改變一個人,一念之間由跳樓變得不跳樓,有的時候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真的需要更多的愛心。
  • 佛教:一個人開始走運,會出現這5大徵兆,看看你有嗎?
    小編告訴大家,能究竟真實地改善命運的方法是懺悔消業、行善積德,用佛教「六度波羅蜜」來說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算命轉風水,改變的是外境,燒香拜佛若不攝心,也只是過場、形式,其實都沒有什麼真實效益,佛說,「一切唯心造」,世上最厲害的「風水」是人心,最「靈」的佛菩薩是善良的自己。佛菩薩只是為我們指引解脫的方法和道路,但修行之路終究要靠自己走。自己種因,自己受果。
  • 池田大作:以佛教的思維方式解析生命現象_佛教_鳳凰網
    《論生命》是他眾多佛學著作中討論生命現象的專著。在該書中,他用佛教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對人類最奇妙、最精微的生命現象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當代西方著名學者J·湯因比對該書的評價是:「池田大作先生對生命動力的佛學分析,比我所知的現代任何西方的分析都精美深奧。」
  • 星雲大師:佛教對複製生物的看法
    ,佛教認為生命是可以複製的嗎?圖/晨露此外,一個進行人類遺傳學研究的國際科學家小組更說,未來複製人類可能比複製動物來得更為容易,因此一名義大利醫生已經打算開始複製人類,用來幫助不孕的夫妻,讓他們也能享有為人父母的喜悅。儘管科學發達,未來或許真有可能誕生出複製人,但是以佛教的觀點來看,科學家所複製的是有機體,心靈的能量無法複製。
  • 神秘的多維空間生命透視與佛教世界層級觀
    這裡,將其主流歸納為神本、人本、物本、我本四種生命觀。 神本的生命觀,認為有一個無始終、無內外的宇宙創造者及主宰生命的上帝,以西方基督教最為顯著。他們認為上帝是生命存在的本源,並創造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進而繁衍出人類,同時認為人的一生是贖罪的過程。奧古斯丁曾說:「(天主)負擔了我們的死亡,用他充沛的生命消毀了死亡,用雷霆般的聲音呼喊我們回到他身邊,到他神秘的聖殿中。」
  • 認識道,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從生命現象開始
    一個人只要在精神上超越了物質的層面,他的世界便無比地開闊自由,不為塵世所牽縛。陶情於杯酒,寄興於山水,精神的醇酒是充塞於天地之間的,只看你飲不飲得。若是飲得,便是醍醐,便是甘露。同樣地,無形的篇詠,藏於天地,亦藏於微塵,只看你會得,會不得;詠得,詠不得。若你詠得,宇宙便是無邊的詩章;若是會不得,便化一顆玲瓏心成頑石,五色筆作禿筆,終不能體會風行水面之文。能為友者,固不在形跡;能顯名者,亦不在一時。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一般人的意識中大概認為這三者是佛家修煉眾的地位高低。人世間的修者,即和尚。到了羅漢,就有了金身和法術,就好像少林寺十八銅人一樣,而且各自帶了屬性。比如「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睡夢羅漢」等等。大乘佛教認為人人皆可成佛,在大乘佛教那裡,「佛」只是一種果位,通過修行就可以獲得。於小乘佛教中,「佛」是一個領導職位,是佛教的開創者和最高領導。這種具有實際領導權的官職,並不是誰都能得到的。
  • 科學實驗證靈魂存在 佛教竟說「靈魂不存在」
    這種物質到底是什麼?人們尚不知道。如果這種物質有靈性的話,可能就是「靈魂」。科學家們尚未得到證實之前,只能是假設,而不能肯定。我們正在追蹤,探索此物質到底是什麼。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克裡斯多夫是位物理學家。3年前,他的妻子死於白血病,他一直懷念著妻子,一個人過著孤獨憂傷的生活,平時悶悶不樂,最近,他突然精神振奮,性格轉變,對事業,生活充滿活力。
  •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目的在於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
    佛教原先是流行於今天印度一帶的宗教,創始人是羅衛國的太子ー一喬達摩·悉達多。他自幼接受婆羅門的教育,在29歲時,離家外出進行修行,35歲時投身於佛教的創建之中。在傳教40多年後,於公元前486年去世,享年80歲。佛教徒又將他稱之為「佛陀」,意為覺悟了的人。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我從1月底開始看了很多佛教的書。我發現佛教哲學和道家哲學差別太大,甚至相反。為此,我從十個方面把佛教哲學(主要是中國佛教哲學)與道家哲學(主要是《道德經》哲學)作了對比,供大家參考。這十個方面是: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哲學、生命觀、認識論、因果關係、人生修煉的方法論、人生修煉的結果,以及政治哲學(當然包含管理哲學)。
  • 你認為的生命是什麼?人生又是什麼?
    珍惜時間,你的每分每秒都是有價值的,不要浪費,想做什麼事就去做就對了,那些約束你的只是這個世界對你的考驗,只要還活著,什麼事又是不能做的呢?物質是獲取不完了,但你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人活著要看開一點,沒有什麼事是一個人完成不了的。要自信起來,永遠記住我會成功,即使沒有方向你也要往前走,無論是前方是不是你的目標,你也要前進,人不可一事無成更不可原地踏步。
  • 一個人的時候……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睡前一起夜聽,ID:yuedu586】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年輕時的我們,做什麼事都喜歡成群結隊,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邊的朋友來來去去,卻逐漸習慣了獨來獨往,也學會了一個人與孤獨為伴。
  • 佛教認為這種人的相貌,會越來越漂亮,是真的嗎?
    然而佛教中卻認為有一種人的相貌一定是越長越漂亮的。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在佛門經典《無常經》中說過:「世事無相,相由心生。」他們認為如果能夠真正地理解這句話,人的形貌就能夠自己決定。每個人生下來之後,相貌都會慢慢地發生改變。有的越長越好看,有的卻越長越醜。其實這都是有原因的。佛教向來講究因果關係,認為凡事有果必有因。
  • 電影《喜馬拉雅》中的藏傳佛教
    天葬表現了藏傳佛教布施的觀念。藏傳佛教提倡布施,大乘佛教還將布施列為「六度之一」。布施包括「財施」,即把自己身體的某一部位或全部施捨給他人;「無畏施」,即解除他人的恐懼,得到身心的安全;「法施」,即將至高佛法教給他人,消除愚昧。而天葬體現的是財施的觀念,即到死的時候,把自己的身體施捨給禿鷲,完成最後的布施願望。
  • 生命的另外一面——死亡時發生了什麼
    一朵花最後溶解回歸到塵土,我們便認為這朵花不存在了,但實際上,這朵花從我們眼前消失以後並沒有真正消失,它的原子、分子會組成其他物質,再出現在這個世界上;人死後經過火化,可以提取骨灰中的碳來合成為人工鑽石,打造成戒指戴在手上。我們的生命一直在延續,正如我們看到一枚骨灰鑽石時,不一定知道以前它曾以人的形象出現在這個世界。
  • 心理學:一個人開始「墮落」時,身上會出現什麼跡象?
    當一個人開始墮落的時候,他的人生之路,也就開始在走下坡路了。亦舒在《星之碎片》中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無論怎麼樣,一個人藉故墮落總是不值得原諒的,越是沒有人愛,越要愛自己。那麼什麼叫墮落,墮落的人又有什麼表現呢?在心理學看來,一個人開始墮落的時候,身上會出現這3種跡象。
  • 佛教的生死觀一一智者學佛
    佛教認為生死相連,生死之間由業力所牽,死只是作為一種生命的幻化形態,並不是生命的終結,而對我們這一期生命來講,這一具色身只是經過了生命的一個驛站。只要世人明了緣起法則,不昧因果,就能把握生命的主動權,並通過對生活的合理安排,而解決人們對死的恐懼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