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誕生於古印度恆河流域。恆河源頭帕吉勒提洞和阿勒格嫩達河發源自印度北阿坎德邦的根戈德裡等冰川,它橫越北印度平原,流經北方邦,會合其最大支流亞穆納河,再流經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最後它分為多條分流注入孟加拉灣,其中一條是加爾各答附近的胡格利河,而主要的一條是進入孟加拉國的博多河,進入孟加拉國後,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
早期佛陀修行遊化的場所: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尼連禪河畔菩提伽耶、摩揭陀、拘薩羅等國、拘屍那迦城等等,都是在恆河中遊一帶。在佛陀逝世後,他的直屬弟子把佛教推廣到了東部的恆河流域下遊,南部的高達維利河畔,西部的阿拉伯海岸,北部的泰義尸羅地區。
縱觀佛教的發展歷史,恆河作為其教徒生息的依靠,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廣袤的恆河平原,是印度糧食的主要產區,根據學者考訂,當時的主要糧食作物就是水稻。所以佛經中敘述的國王多與水稻有關,如「甘露飯王」、「自飯王」、「倒飯王」、「淨飯王」等。
另外恆河沙細,所以佛陀在講經說法之時,還經常援引恆河北、來比喻數量眾多。《大智度論》中就詳細地記載了恆河之於佛教的重要意義問曰:如閩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惶河者,何故常言恆河沙等?答曰:恆河沙多,餘河不爾 複次是恆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現見,故以為喻複次諸人經書皆以恆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悉皆悉除盡 以人敬事此河,皆兵識知,故以惶河沙為喻。
複次餘河名字屢轉,此恆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恆河沙為喻,不取餘河,當然,佛陀對於恆河沙的比喻,不單單是自然物理意義上的比喻,同時也因為恆河的神話。對於恆河的推崇,不僅僅體現在物理意義上的推崇,更大意義上體現在佛教在描寫自己的理想世界時,往往以恆河為他們的「原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即為一例。
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與謝靈運山水詩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大乘佛教的最理想世界,佛經中關於極樂世界的描寫有很多。如《佛說阿彌陀經》曰: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鈍以金沙布地 四邊階道,金銀、琉瑜、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就瑜、玻璃、碎碟、赤珠、瑪瑞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豐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又《佛說無量壽經》載極樂世界: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湖池者,底就硝沙:瓏琦池者,底珊蝴沙:碎碟池者,底瑪瑞沙:瑪瑞池者,底碎碟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 其池岸上,有禱植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燻 天優缽羅華、缽罷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極樂世界的描寫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比如水的繚繞,池的眾多,景觀密度高:在描寫方法上,詳盡而又面面俱到。這種景象和描寫方式在謝靈運的山水詩中也可看出。舉例而言,謝詩在描摹物態時,空間很侷促,又堆擁眾物,使空間更顯擁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