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運的山水詩與印度佛法有哪些相通之處?

2021-01-10 詩桃的小文欣屋

佛教誕生於古印度恆河流域。恆河源頭帕吉勒提洞和阿勒格嫩達河發源自印度北阿坎德邦的根戈德裡等冰川,它橫越北印度平原,流經北方邦,會合其最大支流亞穆納河,再流經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最後它分為多條分流注入孟加拉灣,其中一條是加爾各答附近的胡格利河,而主要的一條是進入孟加拉國的博多河,進入孟加拉國後,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

早期佛陀修行遊化的場所: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尼連禪河畔菩提伽耶、摩揭陀、拘薩羅等國、拘屍那迦城等等,都是在恆河中遊一帶。在佛陀逝世後,他的直屬弟子把佛教推廣到了東部的恆河流域下遊,南部的高達維利河畔,西部的阿拉伯海岸,北部的泰義尸羅地區。

縱觀佛教的發展歷史,恆河作為其教徒生息的依靠,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廣袤的恆河平原,是印度糧食的主要產區,根據學者考訂,當時的主要糧食作物就是水稻。所以佛經中敘述的國王多與水稻有關,如「甘露飯王」、「自飯王」、「倒飯王」、「淨飯王」等。

另外恆河沙細,所以佛陀在講經說法之時,還經常援引恆河北、來比喻數量眾多。《大智度論》中就詳細地記載了恆河之於佛教的重要意義問曰:如閩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惶河者,何故常言恆河沙等?答曰:恆河沙多,餘河不爾 複次是恆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現見,故以為喻複次諸人經書皆以恆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悉皆悉除盡 以人敬事此河,皆兵識知,故以惶河沙為喻。

複次餘河名字屢轉,此恆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恆河沙為喻,不取餘河,當然,佛陀對於恆河沙的比喻,不單單是自然物理意義上的比喻,同時也因為恆河的神話。對於恆河的推崇,不僅僅體現在物理意義上的推崇,更大意義上體現在佛教在描寫自己的理想世界時,往往以恆河為他們的「原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即為一例。

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與謝靈運山水詩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大乘佛教的最理想世界,佛經中關於極樂世界的描寫有很多。如《佛說阿彌陀經》曰: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鈍以金沙布地 四邊階道,金銀、琉瑜、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就瑜、玻璃、碎碟、赤珠、瑪瑞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豐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又《佛說無量壽經》載極樂世界: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湖池者,底就硝沙:瓏琦池者,底珊蝴沙:碎碟池者,底瑪瑞沙:瑪瑞池者,底碎碟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 其池岸上,有禱植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燻 天優缽羅華、缽罷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極樂世界的描寫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比如水的繚繞,池的眾多,景觀密度高:在描寫方法上,詳盡而又面面俱到。這種景象和描寫方式在謝靈運的山水詩中也可看出。舉例而言,謝詩在描摹物態時,空間很侷促,又堆擁眾物,使空間更顯擁擠。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山水詩,有哪些大詩人?
    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一般認為真正開創山水詩的詩人是東晉的謝靈運。為什麼《詩經》、《楚辭》裡面不乏山水的描寫內容,卻不被認為是山水詩呢?詩歌的發展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東漢,雖然在體裁上有一些小的變化,但是內容和功用上並沒有大的進步,而且也不講究修辭。一直到了曹植出來,文採一說才開始真正在文人中流行起來。
  • 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都有一個相同之處:把佛法當成「標日之指」
    沒能悟得「成佛法門,於中修行得無疑惑」的未度之人先行說法度人,卻往往會把佛陀留下的佛法解說成「如恆河沙數的邪師說法」。那麼怎麼理解「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呢?「去佛漸遠」是一個動態過程,並不單指當下的末法時期,在佛入涅槃之後,對佛法的解讀就有了不圓滿的邪師偏見、邪師偏解。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就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佛教源自印度,所以很多人將中國本土禪宗佛法的開創歸於來自印度佛教的達摩祖師。其實,這不過是人們的刻板印象與認知錯誤。現代佛學大師南懷瑾指出,其實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到來之前已在中國本土流行。根據傳說達摩於南梁朝時期才步入中原,他原本想要弘揚印度本土佛法,卻見中原之地遍布佛塔,面對如此蔚然壯闊的景象也只能雙手合十,嗟嘆不已。
  •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若約真心來說,真心是用無分別的智慧契合真理,是不落思維的,不是用意識分別想的,而且真心是無在而無所不在,是遍一切處的。如果把真心固定在一個地方,真心就不普遍,就不符合真心無在無所不在的道理,所以約真心來說,是不可以說是在一處的。約妄心來說,妄心本是虛妄,既是虛而不實,就是沒有實體,怎麼能說有一個處所呢?所以,無論是真心或妄心,都不可以說是有一個處所。
  • 鳥的王國:三寶鳥,又有寬嘴佛法僧之稱,有什麼奇特之處?
    今天和大家一起認識一種新的鳥類,它的名字非常的簡單,叫做三寶鳥,它還有一個非常精緻的別稱叫做寬嘴佛法僧。從這種鳥的名字,我們就看出它好像與佛教有一定的關係。這其實是一種小型的攀禽,共有十個亞種。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種鳥吧。這種鳥有佛法僧之稱,其實它的名字來歷還是十分有趣的。這是對於這種鳥聲音叫聲的一種誤解。
  • 印祖:今外道遍世間皆是,佛法深妙人莫能知,竊佛法之名不知其義
    以佛法深妙,人莫能知。彼遂竊取佛法之名,而不知其義《楞嚴經》云: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特別是在當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在網絡時代,在智慧型手機時代,各種歪理邪說遍布世間,魚目混珠,混淆是非,如印光大師所說:「今之外道,遍世間皆是。以佛法深妙,人莫能知。彼遂竊取佛法之名,而不知其義。遂以煉丹運氣保身之法,認做了生脫死之法。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您一起學習;七處破妄之四:破執心分明暗
    阿難尊者又稟白佛陀說:「世尊,我現在又有這樣的想法,眾生的身體,五臟六腑藏在身體內,眼耳鼻口顯露在外面。深藏在體內的就是黑暗的,顯露在體外的則是光明的。阿難尊者說「有藏則暗,有竅則明」的用意是,「有藏則暗」,是要脫離前面不能看到五臟六腑的過失,而「有竅則明」,脫離前面能夠看到外面的過失。
  • 佛法裡的不著相是什麼意思?
    」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果有一定的章程、規矩可循,那麼這個法必定不是佛法。禪宗就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禪師叫丹霞禪師,他是馬祖道一的大弟子,修行非常高。有一年,在寒冷的冬天,丹霞禪師雲遊到了洛陽龍門,掛單在慧林寺裡。
  • 佛法是什麼?淨空法師還原你一個真實的佛法
    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不要去計較,都有依據。世尊成道之後,三十歲成道之後,一生都在教學,這是我們從經典裡面都能看得出來的,每一天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過。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可是佛法變成宗教,被人誤以為是宗教,而且以為是低級宗教,給我們的印象很深。
  • 解析佛法所說的轉輪聖王
    2.死後升天因為善法治世之功,死後升天。3.像一個時代只能有一尊佛一樣,一個時代也只能有一個轉輪王出世《大般涅槃經》中說:「一人出世多人利益,一國土中二轉輪王,一世界中二佛出世,無有是處。」那麼,轉輪聖王又是如何修來的呢?
  • 在這裡釋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
    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後,西行200公裡,來到鹿野苑,隨後就在這裡對父親淨飯王派來照顧他的5個隨從講解佛法,向他們闡述人生輪迴、苦海無邊、善惡因果、修行鹿野苑—佛陀第一次講經說法的地方。在這裡釋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公元3世紀時,鹿野苑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中心。
  • 禪宗與文藝美學相通的探索
    這種精神,與儒家的「率性而行」、道家的「自然無為」是有相通之處的。它與存在主義說的「純粹內在意識的不證自明性」,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說的「人應詩意地棲居於大地」,與分析哲學家維根斯坦說的「對於人所不能說者,人必須沉默」等,也是有相通之處的。禪,是梵語「禪那」(Dhyāna)的簡稱,鳩摩羅什譯作「思維修」,是一種運用思維活動的修持方法。玄奘譯作「靜慮」。
  • 印度:恆河邊的城市瓦拉納西,7個神奇之處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印度:恆河邊的城市瓦拉納西,7個神奇之處的歷史往事。恆河邊的城市瓦拉納西(Varanasi),被認為是印度的神奇地方。神奇之處一、印度歷史文化中心之一瓦拉納西,是印度的歷史文化中心之一,吸引了來自全球的印度文化愛好者。
  • 吉祥「三寶」棕胸佛法僧、藍胸佛法僧、三寶鳥
    棕胸佛法僧 野性指數★★棕胸佛法僧和藍胸佛法僧長相有太多的相同點,但藍胸佛法僧長距離遷徙,來回奔波,棕胸佛法僧通常生活安逸,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東南地區,在西藏南部、雲南為留鳥,在四川為夏候鳥, 偶爾小範圍遷徙。
  • 佛法楞嚴|耳聲識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聲識界即是如來藏性
    假若耳識是因耳根所生,以耳根為界,那麼在動靜二相沒有現前的時候,耳根就不會有知覺,應該是一無所知,知覺尚且不成立,這個識又是什麼形貌呢?如果你認為耳朵本身是有聽聞能力的,那麼沒有外界的動靜,聽聞作用也不可能存在。肉耳屬身根之色相,所對乃是觸塵,而不是聲塵。如果只採取肉耳能夠生識的話,耳朵就參雜於身根的色相與身根所對的觸塵,而把它叫做能生耳識之界嗎?肉耳無知,那麼這個耳識界,你又拿什麼來建立呢?